-
鼻眶脑型毛霉病继发双侧前循环脑梗死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鼻眶脑型毛霉病(ROCM)是一种急性、进展快速、病情凶险的机会性真菌感染疾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合并脑血管病变患者病死率极高。文中报道1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患者,为47岁女性,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眶尖综合征和偏瘫,通过影像学表现结合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手段确诊为米根霉所致的ROCM,给予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联合艾沙康唑抗真菌治疗,后期并发右侧颈内动脉和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最终因重症脑梗死及肺部感染而死亡。报道本病例旨在阐述ROCM继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特点和双侧前循环梗死的少见情况及诊治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带状疱疹性眼炎致眶尖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吗替麦考酚酯相关眼部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吗替麦考酚酯(MMF)眼部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该药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收集2004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3季度以MMF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根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24.0版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分类统计,筛选眼部AE。采用3种频数法[报告比值比法( ROR)、比例报告比值法( PRR)、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CPNN)]和多项伽玛-泊松分布缩减(MGPS)法进行眼部AE风险信号挖掘。对MMF眼部AE报告信息和AE风险信号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共收集到以MMF为首要怀疑药物的眼部AE 402例,涉及402例患者、31个PT、5个SOC。402例AE由33个国家上报,有临床结局记录者283例,包括死亡32例(11.3%)、致残或失明142例(50.2%)、威胁生命14例(4.9%)、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95例(33.6%)。频数法检测结果显示31个PT均为风险信号,MGPS法检测发现其中22个PT为风险信号。31个PT均未在药品说明书中记载,AE报告数排在前5位的PT为失明(136例)、巨细胞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37例)、葡萄膜炎(34例)、眼内炎(29例)、坏死性视网膜炎(22例)。4种方法检测的信号强度排名基本一致,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分别为眶尖综合征[ ROR=55.84, PRR=55.83,信息成分( IC)=5.58,贝叶斯几何均数( EBGM)=47.71]、象限盲( ROR=43.22, PRR=43.21, IC=5.26, EBGM=38.21)、病毒性视网膜炎( ROR=40.13, PRR=40.13, IC=5.16, EBGM=35.78)、视盘模糊( ROR=40.13, PRR=40.13, IC=5.16, EBGM=35.78)、匐行性脉络膜炎( ROR=31.07, PRR=31.07, IC=4.83, EBGM=28.41)。 结论:MMF治疗中发生的眼部AE临床表现多样,且均未被说明书记载;临床结局差,可导致失明,临床应予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眶尖综合征为首发临床表现的鼻咽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脑膜恶性黑色素瘤致眶尖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该文报道了1例原发性脑膜恶性黑色素瘤致眶尖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左侧蝶骨小翼骨质破坏伴高密度肿块影,邻近眶壁、颅底及鞍旁骨质硬化。MRI表现为左侧蝶骨小翼肿块,T 1WI呈稍高信号,T 2WI呈极低信号,与邻近眶外壁、眶尖眶骨膜及海绵窦区硬脑膜相连,增强后明显强化。左侧海绵窦增宽、强化,其内外展神经增粗,T 1WI呈稍高、T 2WI呈等信号,增强后强化。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脑膜恶性黑色素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皮质激素治疗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painful ophthamoplegia syndrome,THS)亦称为Tolosa-Hunt综合征,特指因海绵窦、眶上裂或眶尖部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症导致的痛性眼肌麻痹,该病通常认为是眶上裂或海绵窦区非特异性炎症,以眼球后痛为主,具有独特的病理及临床表现,主要累及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等损害,且病因多样,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该病在临床中较少见[1],故容易误诊.本研究总结了我院2008年至2015年以来13例经临床治愈或治疗后明显好转的THS患者,力求探讨和总结其病因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爆发性鼻脑型毛霉菌感染致海绵窦血栓形成发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2岁,因"左眼疼痛、视力下降5天,加重伴肢体无力4小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 d无诱因自觉左眼胀痛,左眼睑下垂伴视物成双,当地医院查眼眶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提示左眼视神经较右侧增粗.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查头CT提示左侧眶内病变,炎症?(图1)诊断为"左眼眶尖综合征",期间于社区医院静滴抗生素治疗,症状逐渐加重.于入院前4 h突发右上肢无力,且左眼完全失明,伴呼吸急促、周身乏力感,来我院就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引起海绵窦-眶尖综合征二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真菌性鼻-鼻窦炎(fungal rhinosinusitis,FRS)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鼻及鼻窦的疾病,又称鼻-鼻窦真菌病[1].根据病程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症状持续时间<1个月)或慢性(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根据是否有周围结构和组织受累,分为侵袭性或非侵袭性[2].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acute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AIFRS)病理上可见真菌侵及鼻窦黏膜、黏膜下层、血管或骨质,常伴颅内外并发症[3].临床上AIFRS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的病例易引起误诊,耽误治疗.现报道2例我们收治的AIFRS引起海绵窦-眶尖综合征的病例,以提示广大临床医生关注该病的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甲状腺相关视神经病变的回顾性临床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明确甲状腺相关视神经病变(DON)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DON患者98例196只眼首次就诊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和甲状腺功能状态、眼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所有眼进行判断,可判定为确诊、可疑和排除,将确诊或可疑DON眼纳入研究.结果 98例DON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39例(男女比例为1.51:1),年龄为34~74(52.51±10.25)岁,均有(被动)吸烟史,96例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确诊DON患者为80例、可疑为18例,确诊122只眼、可疑56只眼、排除18只眼.98例患者的临床活动度评分为(4.44±1.53)分,其中30例≤3分.178只确诊和可疑DON眼中最佳矫正视力≤0.6者有142只,色觉减退130只,视盘水肿38只,视盘苍白56只,视盘正常84只;18只非DON眼中17只视盘正常.眼球突出度≤21 mm的确诊DON眼有38只.影像学检查显示80例确诊DON的患者均有眶尖拥挤综合征,其中双侧67例(83.75%)、单侧13例(16.25%).结论 中老年、男性、吸烟史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是DON的危险因素.眶尖拥挤综合征是DON最主要的病理基础.视力损害、色觉减退和视盘水肿或苍白是DON最具特征性的临床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颅眶联合异物损伤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策略(附6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颅眶联合异物损伤的常见临床分型、神经外科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2例颅眶联合异物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异物存留位置分为眶内型(Ⅰ型)及眶-颅型(Ⅱ型),其中Ⅱ型根据异物入颅位置分为眶上壁型(ⅡA型)、眶尖型(ⅡB型)及眶外侧壁型(ⅡC型).经眶手术12例,神经内镜经鼻手术8例,开颅手术39例,异物直接拔除3例.术后均给予抗感染等治疗.结果 62例患者中,Ⅰ型20例;Ⅱ型42例,其中ⅡA型17例,ⅡB型20例,ⅡC型5例.59例完整取出异物.39例开颅者术后均无脑脊液漏、迟发性颅内出血、新发神经功能缺损表现.随访2个月至2年,Ⅰ型及ⅡA型预后相对良好,20例ⅡB型患者遗留眶尖综合征15例(75.0%,15/20),5例ⅡC型患者遗留神经功能缺损4例.术前视力丧失者视力恢复率低(33.3%,8/24),有残存视力者恢复率高(88.9%,2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1,P<0.01).30例眼动障碍患者,部分恢复15例(50.0%,15/30).18例ⅡB型眼动障碍患者中,15例遗留眶尖综合征.经抗感染治疗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外迟发性感染.结论 颅眶联合异物损伤分型有助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早期诊断、治疗及术中尽可能完整取出异物,有助于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