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üller细胞在糖尿病黄斑水肿中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Müller细胞作为视网膜中一种特殊的放射状胶质细胞,贯穿整个视网膜,与视网膜中的神经元、微血管和突起相接触,对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眼部并发症,在DR的进展中,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DME的发生中,Müller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胞体肿胀、空泡化程度加深、细胞凋亡增多以及细胞因子分泌异常等,对血-视网膜屏障(BRB)具有破坏作用,不仅增加了BRB的通透性,还加速了视网膜下液体的渗出。此外,Müller细胞也可使K +和水的转运调节发生紊乱,阻碍视网膜下间隙的液体吸收,进一步促进DME发生。但在DR早期,Müller细胞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可为视网膜提供保护,减轻视网膜水肿,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提示Müller细胞可作为DME治疗的靶点。因此探讨Müller细胞在DME形成中的作用与机制,可为DME的治疗提供新策略。本文就Müller细胞在DME中的作用机制和在DME进展中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辅料提高环孢素A眼部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4/2/3
环孢素A免疫抑制效力强,被广泛应用于眼科治疗中,但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疏水性强,难以突破眼部生理屏障,导致生物利用度低.有效结合新型辅料与制剂技术,可从增加药物溶解度、促进眼表黏液穿透、增强角膜组织深层渗透以及延长眼表停留时间4个方面提高环孢素A的生物利用度.该文重点围绕环孢素A眼用制剂中应用的新型辅料的特点、作用机制和相关制剂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实现环孢素A的高效递送和今后新型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非侵入性眼后段药物递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眼后段疾病是导致视力损害及失明的主要原因,其药物治疗主要基于侵入性方式,存在并发症多、不良反应严重和患者依从性差的问题.非侵入性眼后段药物递送则需克服眼部的吸收屏障和限制、增加药物在眼后段组织的渗透性,从而达到提高眼后段组织的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目的.该研究综述了非侵入性眼后段递药的眼生理屏障和药物递送策略(包括渗透促进剂、纳米技术和离子导入法等)的研究进展,并对临床转化面临的挑战和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品种进行了总结,最后展望了非侵入性眼后段递药的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眼部疾病的基因治疗与递送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眼睛独特的生理构造使其在基因治疗方面彰显出明显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治疗眼部疾病的基因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其中大部分是以腺相关病毒作为递送载体,通过局部注射途径给药,存在一定的风险.针对各种眼部疾病,传统的无创治疗手段如眼表滴入或全身给药虽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眼内和眼后段疾病,即使小分子药物也难以到达,这使得对基因药物眼部递送策略的研究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因治疗眼部疾病的最新热点,本文介绍了相关的疾病与基因药物,总结了眼内基因递送的途径与吸收屏障,并侧重介绍了近年来报道的基因递送策略.克服眼部的吸收屏障并降低给药的潜在风险,有望为眼部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带来曙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环孢素眼用制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环孢素作为一种优良的免疫抑制剂,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其水溶性差、分子量大,局部用药难以吸收.泪膜屏障、角膜屏障、巩膜屏障等生理屏障系统也降低了环孢素的生物利用度.本文介绍了近年环孢素新型眼用制剂的研究进展,以冀为实现环抱菌素的眼部高效递送提供帮助和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纳米乳作为眼部给药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眼结构的复杂性和眼部屏障的存在会严重影响药物的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极低,这是眼部给药的一大难题,如何克服眼部给药递送难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纳米乳能通过局部给药的方式渗透到眼后房,可以用于眼部给药,有望解决眼局部给药递送难题.本文综述了眼部屏障、纳米乳的制备和表征及其在眼部用药的应用研究,以期为眼部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