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旧石器晚期石器技术起源的新考古学与人类学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对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开端的探讨主要通过两种模式展开,即列岛内旧石器时代中期演化模式和大陆旧石器时代晚期扩散或迁徙模式,然而,最近来自日本和周边国家的考古学证据正对这种简单的模式提出挑战.本文批判性地回顾了包括可能存在的早中期在内的日本旧石器时代已有年代序列,并尝试展示有关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开端的另一种模式.本文列举了一些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发现,并建议进一步开展地质考古研究,以了解其可信度以及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EUP)之间的文化关系.目前,日本EUP的开端以距今约3.9-3.7万年前古本州岛具有台形石器和锯齿刃器的石片工业为特征.尽管台形石器仅流行于日本EUP阶段,并且可能源自岛内更早的石器传统,但这一石器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同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石器组合的相似之处.石叶技术最早出现于古本州岛中部,比最早的石片技术晚了约1000年.虽然石叶技术可能起源于前一时期的长石片技术,但突然性的同时出现也可能意味着这一技术由朝鲜半岛扩散而来.本文认为,由于区域适应策略的不同,源自朝鲜半岛的石叶技术进入到古本州岛东北部,包括本州西部的日本海沿岸地区,而不是石片技术长期盛行的西南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内蒙古阿拉善南寺峡谷旧石器遗址再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2013年对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南寺峡谷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采集到石制品33件.石制品原料均为石英岩,风化、磨蚀程度较低.初步研究显示,该遗址古人类石器技术中毛坯生产方式均采用锤击法,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石器.其中石器类毛坯均为石片,根据加工类型均定为刮削器.从石器技术特征上对比,该遗址与水洞沟遗址第1、9地点石叶技术较为相似,文化面貌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工业特点.本次发现对进一步讨论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古人类在西北干旱区的景观资源利用、扩散迁徙路径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蒙古国中部察干图鲁特河谷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北部扩散路线的新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蒙古国位于中国北方和俄罗斯西伯利亚高原之间,这一独特地理位置促使它成为了自更新世以来的区域文化的联系走廊.蒙古国西南部的巴彦洪格尔省察干阿贵和奇肯阿贵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考古研究表明,蒙古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可追溯到距今3.3~2.7万年前.本文对巴彦洪格尔省北部Galuut区TsagaanTuruut河谷6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与遗迹进行了考古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遗址的剥片技术主要基于盘状石核和棱柱状石叶石核,新发现的这些遗址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蒙古国中部以及更大的中亚地区史前史的了解.对这6处遗址的石制品组合分析表明,这些遗址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具有文化的连续性,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尖状器与大型两面器.Tsagaan-Baast谷地中从石器样本层位下出土的骨样本的14C测年结果显示,其年代不晚于距今43500年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南亚次大陆打制石器的发现与研究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8/26
南亚次大陆位于欧亚大陆南部,历来与东南亚和东亚关系密切,是东西方旧石器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自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南亚次大陆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一地区发现的打制石器遗存数量丰富、面貌多样;石核-石片技术具有本土特征,阿舍利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和几何形细石器技术与欧亚大陆西侧十分相似;细石叶技术可能受到东亚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南亚次大陆打制石器的发现与研究简史,梳理其文化分期和石器工业技术面貌特点,希望能对东西方旧石器文化起源、交流与扩散课题的深入研究有所启发,并为中国以后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琛科2井的珊瑚藻组成及其水深指示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对中国南海西沙群岛琛科2井中新世以来的珊瑚藻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共识别出3科4亚科11属,包括石叶藻亚科石叶藻属(Lithophyllum)和蟹手藻属(Amphiroa);宽珊藻亚科似绵藻属(Spongites)、新角石藻属(Neogoniolithon)和石孔藻属(Lithoporella);珊瑚藻亚科让氏藻属(Jania)和珊瑚藻属(Corallina),无节珊瑚藻亚科中叶藻属(Mesophyllum)、奇石藻属(Aethesolithon)和石枝藻属(Lithothamnion);孢石藻亚科孢石藻属(Sporolithon).并得出以下认识:(1)珊瑚藻类群,指示浅水环境;无节珊瑚藻类群,指示深水环境;宽珊藻类群,指示最浅水环境;石叶藻类群,指示浅水环境.(2)琛科2井自下而上分为7个组合:让氏藻属-珊瑚藻属-石孔藻属组合;奇石藻属组合;中叶藻属-石枝藻属组合;似绵藻属组合;石枝藻属组合;中叶藻属-石叶藻属组合;石孔藻属-石叶藻属组合.(3) 878.21 m的珊瑚礁碳酸盐岩心,以309.00-312.00 m为界,分为两个大沉积旋回.第一个沉积旋回珊瑚藻组合经历了具关节的珊瑚藻属-让氏藻属-石孔藻属组合,奇石藻属组合,石枝藻属-中叶藻属组合,似绵藻属组合的变化,反映了水体由浅加深,到最后又变浅的过程;第二个沉积旋回珊瑚藻组合出现了似绵藻藻属组合,石枝藻组合,中叶藻属-石叶藻属-石孔藻属组合,石叶藻属组合的变化,反映了水体由浅加深再变浅的珊瑚藻组合的相应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华北旧石器晚期环境变化与人类迁徙扩散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大量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成果显示,受到地理区位与MIS3阶段以来气候变化双重影响,华北地区的本地文化与新来者持续移动扩散.本地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并不断与新来者交流融合,演进为以船型细石核技术为特色的华北旧石器晚期文化.来自欧亚大陆西侧的莫斯特与石叶技术,亦对华北地区有显著影响.MIS3阶段,外来影响仅表现为在高纬度地区向东扩散.应对MIS2阶段的环境压力,石叶与楔形细石核技术先后南下.华北地区原住民则可能是通过便于高流动性活动的船型细石核技术等适应方式,更好地维系了生存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华北细石器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拟简要介绍近年来华北地区新发现的细石器遗存,并对细石器技术出现与发展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新发现显示,29-26 kaBP左右在华北地区石叶-细石器技术的出现,可能是受到MIS2阶段环境变化的影响,阿尔泰等中,北亚地区人群与旧石器文化的南迁扩散所致.其后,华北地区以船型细石核为代表的宽台面技术的出现与扩散过程,则反映了该地区原住民应对LGM期间环境变迁的适应策略与发展历史.虎头梁类型的楔形石核细石器技术的进退,同样展现了晚更新世末东北亚地区人群的流动性及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考古学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越来越多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现代人类起源、演化和适应理论问题的看法.中国作为东亚一个幅员辽阔的地理区域,已经成为这项研究的热点地带.来自该地区新的人类化石和石器组合对基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记录构建的“现代人出自非洲说”(Recent Out-of-Africa)提出了挑战.新的古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现代人出现于约100 kaBP的中国南方,可能(至少部分)是由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化而来.一些古老型智人表现出了与早期古人类镶嵌或过渡性的体质特征,并可能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杂交混合.同时一些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表现出了早期现代人类技术和行为的复杂性.中国北方的小石片石器主工业和南方的砾石石器主工业贯穿于整个更新世,然而从约40 kaBP开始,石叶技术开始出现在中国北部,紧随其后的是这些地区骨制工具和个人装饰品的出现,这表明,更新世晚期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与我国北部可能存在着紧密的文化关系,东北亚地区可能存在着由西北向东南的迁移路线.人类化石和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现代人类起源和适应的过程与机制可能与欧亚大陆西部有所不同.本文对有关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考古学研究所取得的新发现和进展进行了总体回顾,从考古学角度阐述了对相关重要学术问题的看法,并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方向性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华北晚更新世的石片石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首先简要梳理了晚更新世华北地区石片石器发展历程;进而探讨石片石器与南邻的砾石工业,北部边疆地区新发现的莫斯特文化遗存,以及更晚来自西北方向的石叶/细石器技术的交流互动.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晚更新世华北石片石器与现代人在该地区出现与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提出石片石器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主流,亦是追溯该地区现代人出现与发展课题至关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黑龙江海林小龙头山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编辑人员丨2023/8/5
小龙头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岸边,地理坐标44°25′36.2″N,129°10′43.1″E.该遗址发现于2012年,2014年发掘10 m2,获得石制品82件.原料以玄武岩为主,还有黑曜岩、凝灰岩、安山岩和英安岩等.剥片技术以石叶、细石叶技术为特点,石器类型有雕刻器、尖状器、两面器和大型的斧形器.个别石制品可以拼合,说明属于原地埋藏,在文化层中的炭粒测得的14C数据为距今13185±40年,为末次盛冰期后的转暖阶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