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 - 2021年陕西省榆林市鼠疫监测结果分析及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陕西省榆林市鼠疫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指标,评估榆林市今后鼠疫疫情发生风险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鼠疫防控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1 - 2021年榆林市国家级(定边县)及省级监测点(榆阳区、靖边县、横山区、神木市、府谷县)鼠疫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人间、动物间鼠疫疫情,主要宿主动物及其染蚤情况进行分析;采用专家会商法和鼠疫风险评估工具V1.0对榆林市鼠疫疫情风险进行评估。结果:2011 - 2021年榆林市未发生人间及动物间鼠疫疫情。国家级监测点主要宿主动物密度为5.79只/hm 2,各年范围为3.02 ~ 9.08只/hm 2,优势鼠种为长爪沙鼠,占98.21%(3 402/3 464);野外夜行鼠捕获率为1.27%(350/27 600),各年范围为0.21% ~ 3.83%,优势鼠种为黑线仓鼠,占44.86%(157/350);鼠体染蚤率为16.91%(768/4 541),蚤指数为0.40,优势蚤种为秃病蚤蒙冀亚种,占66.54%(1 203/1 808)。省级监测点主要宿主动物密度为0.49只/hm 2,各年范围为0.31 ~ 0.67只/hm 2,优势鼠种为阿拉善黄鼠,占63.61%(194/305);野外夜行鼠捕获率为1.76%(560/31 795),各年范围为0.89% ~ 3.93%,优势鼠种为小毛足鼠,占26.61%(149/560);家鼠捕获率为2.37%(397/16 750),各年范围为1.48% ~ 3.10%,鼠种包括褐家鼠(47.36%,188/397)和小家鼠(52.64%,209/397);鼠体染蚤率为13.26%(182/1 373),蚤指数为0.40,优势蚤种为前凹眼蚤,占45.23%(251/555)。5 281份病原学培养样本及2 110份血清学检测样本均为阴性。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国家级、省级监测点鼠密度与染蚤率、蚤指数均无相关性( r = - 0.26、- 0.48、0.09、0.12,均 P > 0.05),染蚤率与蚤指数均呈正相关( r = 0.67、0.81,均 P < 0.05)。2022年陕西省榆林市不排除发生人间鼠疫疫情的可能,动物间鼠疫疫情发生风险较高。 结论:2011 - 2021年榆林市国家级、省级监测点主要宿主动物密度均保持在较低水平,蚤指数有所升高。榆林市有发生鼠疫疫情的风险,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做好应急物资及能力储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氟骨症患病调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氟骨症患病情况,为现阶段氟骨症的进一步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年3 - 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呼伦贝尔、乌兰察布、锡林郭勒8个病区盟(市)所有病区村开展氟骨症病情调查,以病区村内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采集所有对象的年龄、性别、流行病学史等基本资料,并进行氟骨症临床检查;采集居民的饮用水水样进行水氟含量检测。结果:共调查病区18岁及以上居民123 166人,检出氟骨症患者1 781例,检出率为1.45%。氟骨症患者病情分度以轻度为主,占72.26%(1 287/1 781);其他依次为中、重度,分别占20.38%(363/1 781)、7.36%(131/1 781)。不同水氟含量、年龄、性别、地区人群氟骨症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 565.96、671.32、4.38、17 283.80,均 P < 0.05);其中,以水氟含量 > 4.0 mg/L、≥56岁及女性人群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21%(49/941)、2.26%(1 428/63 188)、1.52%(905/59 555);且锡林郭勒盟和包头市人群氟骨症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5.48%(745/2 924)、24.32%(225/925)。 结论:内蒙古自治区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氟骨症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地区氟骨症患者仍较多,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甘肃省鼠疫耶尔森菌基因分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甘肃省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的基因分型及其地区分布特征。方法:选取1962 - 2017年甘肃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和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分离的52株鼠疫菌,培养并提取基因组DNA,进行Illumina PE150二代测序,鉴定鼠疫菌SNP位点。基于SNP位点,采用Mega 10.0软件中邻接法的Kimura-2-parameter模型确定甘肃省鼠疫菌种群特征,并对群内菌株采用最大似然法的Hasegawa-Kishino-Yano模型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甘肃省52株鼠疫菌共鉴定出103个SNP位点,其中,基因间区位点28个,非同义突变位点43个,同义突变位点31个,无义突变位点1个。52株鼠疫菌划分为2个生物型3个群,分别为古典型(1.IN2、3.ANT),中世纪型(2.MED)。其中,35株属于1.IN2群,13株属于3.ANT群,4株属于2.MED群。1.IN2群内菌株进一步划分为肃北县鱼儿红乡、党城湾镇,肃南县马蹄乡、大河乡,夏河县5个亚群。3.ANT群内菌株进一步划分为阿克塞县红柳湾镇和肃北县党城湾镇马场2个亚群。结论:SNP方法能够对甘肃省不同鼠疫疫源地的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且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蒙古中西部6个典型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暴露对居民每日死亡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了解内蒙古中西部6个典型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暴露对居民每日死亡的影响,为相关部门制定空气污染防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6个中西部典型城市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城区逐日气象资料、大气污染物浓度和居民死亡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定量评估内蒙古中西部6个典型城市PM10暴露与居民每日死亡的关系,并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内蒙古中西部6个典型城市2017-2021年PM10日均浓度为(89.17±84.71)μg/m3,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每日平均死亡数分别为(71±15)、(10±4)和(34±10)例;单日滞后效应分析结果显示,PM10日均浓度每升高10 μg/m3,当日(Lag0 d)居民非意外总死亡数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分别增加0.11%(ER=0.11%,95%CI=0.03%~0.20%)和0.12%(ER=0.12%,95%CI=0.03%~0.20%),当日(Lag0 d)女性、≥65岁、初中及以下和非在婚居民非意外总死亡数分别增加0.17%(ER=0.17%,95%CI=0.05%~0.30%)、0.15%(ER=0.15%,95%CI=0.05%~0.25%)、0.12%(ER=0.12%,95%CI=0.02%~0.22%)和0.25%(ER=0.25%,95%CI=0.11%~0.39%);累积滞后效应分析结果显示,PM10日均浓度每升高10 μg/m3,累积滞后7d(Lag07 d)居民非意外总死亡数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分别增加0.25%(ER=0.25%,95%CI=0.08%~0.42%)和0.26%(ER=0.26%,95%CI=0.03%~0.50%),累积滞后7d(Lag07 d)女性、≥65岁、初中及以下和在婚居民非意外总死亡数分别增加 0.47%(ER=0.47%,95%CI=0.22%~0.72%)、0.33%(ER=0.33%,95%CI=0.13%~0.52%)、0.25%(ER=0.25%,95%CI=0.06%~0.45%)和 0.32%(ER=0.32%,95%CI=0.03%~0.61%),累积滞后 6 d(Lag6 d)在婚居民非意外总死亡数增加0.34%(ER=0.34%,95%CI=0.07%~0.61%).结论 内蒙古中西部6个典型城市PM10的暴露会增加居民的非意外总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且以女性、≥65岁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更为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西北干旱区绿洲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基于2000-2020年Landsat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绿洲分类,使用趋势分析、重心迁移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西北干旱区绿洲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西北干旱区绿洲面积呈线性增加趋势,绿洲面积年均增速为1079.66 km2·a-1.绿洲面积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阿拉善、南疆、河西走廊和北疆地区.西北干旱区绿洲主要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在天山南北麓、昆仑山、祁连山北麓和阿拉善高原,北疆绿洲面积变化表现为北部增加、南部减少;南疆绿洲主要沿河流扩张,但部分绿洲边缘出现退缩;河西走廊绿洲的扩张与退缩均发生在西北部河流沿岸;阿拉善绿洲呈散点状扩张,无明显退缩区域.北疆和南疆绿洲的重心大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河西走廊绿洲重心沿西北方向迁移,阿拉善绿洲重心呈南北向波动迁移.农田生产潜力对北疆绿洲和河西走廊绿洲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最强,分别为43.6%和45.3%;影响阿拉善绿洲分布变化最敏感的因子是降水(解释能力为27.6%);南疆绿洲分布响应最敏感的环境因子是土壤类型(解释能力为44.9%).西北干旱区绿洲中,人类活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双因子增强为主,自然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内蒙古酸枣自然居群果实性状变异分析及仁用种质综合评价筛选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了解内蒙古酸枣资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特征,合理筛选优异资源,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10个酸枣自然居群的果实性状开展分析比较,并利用层次-灰色关联法对其仁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6个果实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7.96%,其中多仁率的变异系数最高.居群间果实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介于10.69%~31.01%,其中阿拉善左旗腾格里额里斯镇的变异系数最高.(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果实、果核及种仁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此外,果实横径、核纵径与经度,果实纵径、核纵径与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核纵径与海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单仁率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种仁药用成分皂苷A、斯皮诺素含量与经纬度、年均降雨量、海拔均无显著相关性.(3)运用层次-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建立酸枣仁用品质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显示,10个居群的仁用综合品质从优到劣依次为:P8、P5、P1、P7、P2、P9、P4、P3、P6、P10.其中,杭锦旗巴拉贡居群在仁用方面的综合表现最佳.本研究为酸枣资源的保护利用及仁用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种质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微生态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微生态学特征,为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数表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内蒙古地区9个地级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乌兰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赤峰市和通辽市)和3个盟(兴安盟、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各200例,共2400例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和微生态学特征分析.结果 从2400份痰液标本中共鉴定出1 896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1183例(62.39%),革兰阳性菌641例(33.81%),真菌72例(3.80%).其中1 183例革兰阴性菌中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641例革兰阳性菌中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72例真菌中主要包括白假丝酵母、曲霉菌和热带假丝酵母.对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微生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成功地从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细菌中克隆得到了 16SrRNA V3基因;(2)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菌群与正常组对比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其自身的独特特点;(3)乌兰浩特市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59.31%);(4)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体内病原菌的特点与患者年龄相关,当患者年龄≤50周岁时,其体内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比例相当,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体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当年龄≥71周岁时,其革兰阴性菌的比例为72.98%.结论 本研究样本量大,是一次对内蒙古地区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和分布较综合、全面的研究,在同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内蒙古地区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1962-2022年会宁县黄土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析 1962-2022 年会宁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结果,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并建立 1962-2022 年鼠疫疫源地调查信息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该疫源地调查共发现啮齿类动物14 种,阿拉善黄鼠为优势种.共调查小型啮齿类动物1 673 只,隶属3 科6 属8 种,主要为子午沙鼠.共采集鉴定蚤类 5 种183 290 匹,隶属 7 科 23 属,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该地区绝对优势种.1962、1963 年 2 年次发生动物间鼠疫流行,共分离出鼠疫菌 8 株;被动血凝试验有 5 年次检出阿拉善黄鼠阳性血清92 份.结论 近年来动物间鼠疫处于静息状态,未来应密切关注景观变化对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和鼠传疾病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气候变化对四合木适生区及空间迁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是中国特有的孑遗种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由于早期过度放牧、滥垦乱伐等人为因素,使这一物种一度濒临灭绝.预测气候变化对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为四合木的野生资源保存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利用 27 个地理分布点和从Worldclim网站下载的 18 个环境因子数据,基于优化后的MaxEnt模型预测四合木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和限制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通过调用R平台ENMeaval程序包进行模型优化,最终确定FC= LQHPT,RM=4,优化参数后的模型精度优于默认参数下的模型精度.优化后的MaxEnt模型预测测试数据集和训练数据集AUC值均在 0.98 以上;现代四合木潜在地理分布的总的适生区面积约为 124.45×104 km2,高适生区面积约为 3.35×104 km2,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鄂托克旗以北,黄河上游达拉特旗以南,乌海市、巴彦淖尔市以东,鄂尔多斯市以西;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石嘴山市及贺兰山北麓也有少量分布.最干月降水量(36.95%)、年降水量(14.83%)、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11.21%)、海拔(9.38%)、最干季度平均气温(6.28%)、年均温(5.49%)、人类活动因子(3.10%)、表层土砾石含量(3.01%)、等温性(2.44%)、表层土壤碳酸盐或石灰含量(2.32%)、表层土壤酸碱度(2.02%)和最冷月最低气温(1.32%)是影响四合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发现,随着气候暖化,四合木新增适生面积将会逐步缩减,现代潜在高适生区可能依然是其未来的避难所,其分布重心可能将会向东迁移.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四合木适宜栖息地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内蒙古自治区≥40岁居民肺功能检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40岁居民肺功能检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9年5-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和通辽市奈曼旗4个监测点抽取2400名年龄≥40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估计肺功能检查率,并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该地区≥40岁居民肺功能检查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内蒙古自治区最终纳入分析的2 302名≥40岁居民中,接受过肺功能检查者142人,复杂加权后肺功能检查率为5.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企事业办事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其他劳动者或未就业者、知晓呼吸道疾病名称、有呼吸道症状和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内蒙古自治区≥40岁居民的肺功能检查率更高,内蒙古自治区≥40岁女性居民的肺功能检查率更低.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40岁居民的肺功能检查率较低,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是否知晓呼吸道疾病名称、有无呼吸道症状和有无呼吸系统疾病史是影响该地区≥40岁居民肺功能检查的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