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
编辑人员丨2024/6/1
该文报道了广西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Primulina pingguoensis H.S.Ma & B.Pan),该新种在形态学上与囊筒报春苣苔(P.carinata Y.G.Wei,F.Wen &H.Z.Lü)相似,但两者能明显区别,平果报春苣苔花冠裂片狭披针形至线型,长宽比大于2(vs.圆形至卵圆形,长宽比小于1.5),花冠内部具8~10条紫色条纹,与花冠同色,无明显导蜜线(vs.棕色条纹,与花冠不同色,具两条黄色导蜜线),花冠筒管状,腹面隆状,(vs.狭漏斗状,明显隆起,形成一清晰的龙骨),叶片椭圆形到宽卵形,(6.5~9.5)cm ×(4.5~6.5)cm[vs.宽椭圆形到卵形,(4.0~5.0)cm ×(3.0~4.0)cm],叶基部稍楔形(vs.圆形).该新种目前只在模式产地一个较大的石灰岩溶洞及周边发现有分布,目前该溶洞内开始发展畜牧养殖,对该物种的生存空间带来压力.该文对该新种的分布区(EOO)和占有面积(AOO)分别进行了评估,认为根据现已知的居群和所受威胁情况,根据IUCN红色名录标准,可暂定为"极危(CR)"级别.该种作为传统中药,被当地居民用于新生儿去胎毒等,有一定的保护和利用价值,今后可进一步开展此物种的民族植物学和药用植物学研究.该种面临生境破坏和野外采挖的风险,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等相关工作.与该种同一乡镇分布的物种紫麟报春苣苔(P.purpureokylin F.Wen,Yi Huang &W.C.Chou),后者花冠筒漏斗状,叶片深绿至紫色,叶两面具紫红色粗伏毛而明显区别;距离该种5 km内分布有小白花报春苣苔(P.alba R.F.Li & B.Pan),后者花明显小型,花冠筒状,纯白色,与该种相区别.通过比较该种与报春苣苔属其他物种,发现也有一些物种花筒或多或少有膨大,如浅黄报春苣苔(P.lutescens B.Pan & H.S.Ma)、粉花报春苣苔[P.roseoalba(W.T.Wang)Mich.M?ller & A.Weber]、中华报春苣苔[P.dryas(Dunn)Mich.M?ller & A.Weber]、多莛报春苣苔[P.polycephala(Chun)Mich.M?ller & A.Weber]以及崀山报春苣苔[P.langshanica(W.T.Wang)Yin Z.Wang]等,初步推断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花筒膨大可能与特定传粉者有关,然而这一假设需进一步的野外调查和实验论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季风对亚洲热带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亚洲是全球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也是热带植物分布距离赤道最远的地区.揭示季风对热带植物迁移与进化的影响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东亚植被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亚洲地区夏季盛行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季风.历史上,季风盛行的时间与早期被子植物在东南亚群岛、华夏古陆起源的时间大致吻合,季风可能促进了被子植物的快速分化与扩散.季风是热带植物得以向北扩散到我国滇黔桂交界区和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根本原因,并导致了热带季节性雨林、热带季雨林、干旱河谷稀树灌丛或草原、海南岛西部滨海稀树草原等特殊植被的形成.亚洲的三大夏季风在高山纵横、大河奔流和石灰岩地貌密布的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一带交汇、叠加,使之成为一些典型热带类群的物种多样与特有种分布中心.这可能是中国-缅甸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季风可能促进热带植物的进一步北迁,增加中国南方植物区系的热带植物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热带森林植被分类纲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热带森林是云南的重要植被类型,虽对云南热带森林植被的系统分类及研究在《云南植被》中有所体现,并发表了大量论文,但在植被类型的划分、命名及其解释上却不尽相同,特别是对群系的记录很不全面.该文总结已掌握的研究资料,参考世界类似热带森林植被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对云南热带森林植被的类型、分类、物种组成和群落特征等进行了归纳.结果表明:云南的热带森林植被包括3个主要的植被型,即热带雨林、季雨林、季节性湿润林.云南的热带雨林是在亚洲热带北缘季风气候下发育的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分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和其山地变型—热带山地雨林二个植被亚型,前者包括19个群系,后者包括12个群系.文中的热带季雨林是依据其原始定义指介于热带雨林与萨王纳之间的一种热带落叶至半常绿森林植被,其分布主要受水分条件制约,非纬向地带性植被;它们分为落叶季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2个植被亚型,前者包括7个群系,后者包括3个群系.把分布于云南南部石灰岩山地的在一些植物学文献中称之为"石灰岩季雨林"的热带森林植被,考虑其常绿至半常绿的外貌特征、特殊的植物区系组成以及乔木层没有一个明显的无叶(落叶)期(其落叶现象可能主要由于局部生境的干燥和历史的原因,并非是由于地区性气候干旱所导致),它们与季雨林的原始定义不符;该文使用名称热带季节性湿润林来定义这类发生在石灰岩山中、上部,在热带季节雨林带之上的热带山地垂直带上的植被类型.季节性湿润林也分为季节性常绿湿润林及季节性半常绿湿润林2个植被亚型,各包括2个群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东南部石山苣苔属一新种——细管石山苣苔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最近被重新界定的广义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 Hance)是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一个中等大小的属,我国目前已知的有34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至西南石灰岩地区.该文报道了于云南东南部马关县发现的该属一新种——细管石山苣苔(Petrocodon tenuitubus W.H.Chen,F.Wen&Y.M.Shui).该新种在形态上与陆氏细筒苣苔(P.lui)、细筒苣苔(P.hispidus)和长檐苣苔(P.jasminiflorus)相似,但其线形或披针形的苞片和小苞片均为3枚,花冠筒细小且弯曲,盘形柱头1,很容易区别于陆氏细筒苣苔和细筒苣苔;而其叶片卵形至圆形,花冠裂片卵形而尖端钝以及退化雄蕊3,则显著区别于长檐苣苔.该新种的发现对推进我国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发掘具有一定意义.主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等模式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长柱开口箭属(天门冬科)植物小志
编辑人员丨2023/8/5
该文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标本查阅与鉴定及文献考证的基础上,订正了广西长柱开口箭属(Tu-pistra Ker-Gawl.)植物,确定广西目前分布有3种,其中红柱开口箭(Tupistra cardinalis Aver.,N.Tanaka&Son)为中国新记录植物.同时,还详细描述了红柱开口箭的形态特征,并提供广西产长柱开口箭属植物照片和地理分布信息以及国产长柱开口箭属的分类检索表,以资鉴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苦苣苔科凹柱苣苔属在越南的发现及水晶凹柱苣苔的补充描述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有着异乎寻常的植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在该区发现了多个苦苣苔科植物的新种或新属.凹柱苣苔属是2010年才被建立的新属,该属的花与叶相比,花较大,叶相对较小,叶片边缘稍外卷,花序仅单花,柱头盘状或凹坑状,蒴果长椭球形而有别于苦苣苔科的其他属.凹柱苣苔属为喀斯特专性植物,目前仅包括分布于黔西南的凹柱苣苔和分布于滇东南的水晶凹柱苣苔两个物种.作者在开展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在越南北部的河江省发现了水晶凹柱苣苔,基于该新发现居群的植物标本,对其进行了补充描述,确认其花期为11月—12月,并对该物种濒危状况进行了重新评估,同时提供了野外生态照片以资辨认.目前,越南已记录苦苣苔科植物32属150余种,凹柱苣苔属在越南北部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再一次充分证明了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是一个完整的植物区系地理单元,而且为稀有的水晶凹柱苣苔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野外本底资料,对其将来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云南东南部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南溪蛛毛苣苔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越边境的石灰岩地区不仅具有较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而且特有现象十分突出.该文描述了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位于云南东南部河口境内的苦苣苔科一个植物新种——南溪蛛毛苣苔(Paraboea nanxiensis Lei Cai&Gui L.Zhang).该新种在叶片的形状和毛被、花的颜色、花序短于叶片以及雌蕊无毛等性状上与产自广西那坡的垂花蛛毛苣苔(P.nutans D.Fang&D.H.Qin)最为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该新种的花萼裂片先端最宽且光滑无毛,花冠浅宽钟形、花冠筒不明显、花冠管内面基部白色,花丝无毛以及蒴果稍微扭曲;该新种生于云南海拔530~610 m的河口及马关一带,而垂花蛛毛苣苔产于广西那坡的海拔900~1150 m段的石灰山.此外还讨论了该新种与蛛毛苣苔属其他几种基生叶类型的近缘种[如三萼蛛毛苣苔(P.trisepala W.H.Chen&Y.M.Shui)、蔓耗蛛毛苣苔(P.manhaoensis Y.M.Shui&W.H.Chen)及河口蛛毛苣苔(P.hekouensis Y.M.Shui&W.H.Chen)]的区别,并提供了相关物种的彩色图片及区分说明,主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中.近年来,由于中越边境的石灰岩地区不断有新分类群或新记录物种的发现,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对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考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微花蛛毛苣苔在中国云南的发现及其补充描述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近年来在该地区发现了多个蛛毛苣苔属植物的新种.微花蛛毛苣苔于2001年在越南北部喀斯特地区首次采集到标本,直到2018年才被发表出来,由于发表时仅基于一号花发育未成熟的标本,所以该物种的诸多形态特征仍不清楚.作者开展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在我国云南东南部发现了微花蛛毛苣苔,并采集到花发育成熟的植株,对其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现对该物种进行补充描述,并提供墨线图和野外生态照片以资辨认.微花蛛毛苣苔与腺花蛛毛苣苔在光滑无毛而反折的花萼以及被腺毛的花冠等形态上最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微花蛛毛苣苔的叶上面幼时被褐色蛛丝状绵毛,后变近无毛,花序顶生,花冠长9~12 mm,蒴果直,不旋扭,长1.2~2.8 cm.微花蛛毛苣苔在滇东南的发现,说明中国南部喀斯特地区和越南北部喀斯特地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植物区系地理单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广西被子植物新资料
编辑人员丨2023/8/5
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广西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基于该地区关键区域的深入调查,该文报道了广西被子植物新记录20种,即木姜叶征镒木[Wuodendron praecox(Hook.f.&Thomson)B.Xue,Y.H.Tan&X.L.Hou]、大果楠(Phoebe macrocarpa C.Y.Wu)、国楣铁线莲(Clematis fengii W.T.Wang)、方籽栝楼(Trichosanthes tetragonosperma C.Y.Cheng&Yueh)、枥叶花楸(Sorbus yunnanensis L.T.Lu)、长苞楼梯草(Elatostema longibracteatum W.T.Wang)、富宁槭(Acer paihengii Fang)、云南山茱萸(Cornus eydeana Q.Y.Xiang&Y.M.Shui)、长梗杜鹃(Rhododendron longipedicellatum Lei Cai&Y.P.Ma)、粉花安息香(Styrax roseus Dunn)、滇南山矾(Symplocos hookeri C.B.Clarke)、歧笔菊(Dicercoclados triplinervis C.Jeffrey&Y.L.Chen)、海桐状香草(Lysimachia pittosporoides C.Y.Wu)、麻栗坡红丝线(Lycianthes marlipoensis C.Y.Wu&S.C.Huang)、百节赛爵床(Justicia multinodis Benoist)、西畴黄芩(Scutellaria sichourensis C.Y.Wu&H.W.Li)、折唇羊耳蒜(Liparis bistriata C.S.P.Parish&Rchb.f.)、细茎阔蕊兰(Peristylus tenuicallus Ormerod)、滇南苹兰[Pinalia yunnanensis(S.C.Chen&Z.H.Tsi)S.C.Chen&J.J.Wood]、全唇线柱兰(Zeuxine integrilabella C.S.Leou),隶属于17科20属,其中征镒木属(Wuodendron B.Xue,Y.H.Tan&Chaowasku)和歧笔菊属(Dicercoclados C.Jeffrey&Y.L.Chen)为广西新记录属,同时提供了这些物种的形态描述、引证标本、地理分布和图片.此外,基于收集的材料,就方籽栝楼、歧笔菊的部分关键分类学特征作了详细的补充与修订.最后,讨论了新记录属种发现的生物地理学意义以及桂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