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推进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医疗卫生服务合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3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决定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这为中越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奠定新的基础.在此背景下,跨境医疗卫生服务合作成为中越两国深化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国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相邻,地缘优势显著,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可成为中国与越南跨境医疗卫生服务合作的重要"战略连接点".目前,双方通过签订跨境医疗卫生服务合作相关协议、构建跨境医疗救援服务模式、打造"中越友好医院"品牌、建设中越跨境医疗卫生服务合作"战略连接点"等措施,提升两国边境地区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然而,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医疗卫生服务合作中仍存在政策协调与转诊流程不畅、跨境医疗服务领域有限等问题.本研究旨在总结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医疗卫生服务合作的现状,分析当前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边境-粮食-生态"安全视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演变特征与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明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理是深化土地科学前沿探索、优化粮食安全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建构"边境-粮食-生态"安全框架,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 2000-2020 年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通过泰尔指数研究其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揭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指数总体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整体处在中等效率水平,空间表现为"北高-南低"分布格局,省际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2)化肥使用过量、劳动力过剩和碳排放增加是造成中越边境地区耕地投入产出要素松弛、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的重要因素.(3)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由多因子交互作用驱动,地形坡度、城镇化、边境贸易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是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积极因素,水土流失率、工业化和劳均耕地规模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抑制效应.中越边境地区亟需优化耕地经营投入结构,向"投入优-产出高-排放低"方向转型,构建边境粮农稳态格局,促进边境地区长足稳定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中缅边境地区间日疟原虫几丁质酶基因的遗传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明确中缅边境地区间日疟原虫几丁质酶(Plasmodium vivax chitinase,PvCHT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探究PvCHT1基因的地理差异,为我国间日疟疫苗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缅边境地区(云南腾冲)、中国内陆地区(安徽合肥、河南郑州)PvCHT1基因序列,同时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下载获取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墨西哥等11个国家的PvCHT1基因序列.采用MEGA、DnaSP、KaKs_Calculator、Arlequin、STRUCTURE和 NETWORK软件,分别对所有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基因进化、遗传分化、种群结构和单倍型网络进行分析.结果 共获得中缅边境地区(6条)、中国内陆地区(10条)PvCHT1基因序列16条,从NCBI下载其他11个国家的PvCHT1基因序列551条.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中缅边境地区的PvCHT1基因有25个多态位点,其中16个为非同义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E617D(占31.57%)和I272M(占31.04%);中缅边境地区的PvCHT1基因核苷酸多样性(π=0.000 79)略高于中国内陆地区(π=0.000 71)和缅甸(π=0.000 75).基因进化分析显示,中缅边境PvCHT1基因的中性检验(Tajima's D)值<0,非同义替换与同义替换之比(Ka/Ks)>1.遗传分化分析显示,中缅边境地区PvCHT1基因与中国内陆之间的近交系数(FST)为0.31,与缅甸的FST为-0.05,与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之间的范围为0.04~0.15,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墨西哥之间的FST范围为0.24~0.56.种群结构分析显示,所有种群结构的最佳组数为7,其中,中缅边境种群由K1~K6组分构成,以K5为主.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存在4个单倍型地理集群,除中国内陆和墨西哥外,其他国家均共享单倍型H5.结论 中缅边境地区PvCHT1基因高度保守,提示其可作为传播阻断疫苗候选靶标;PvCHT1基因在不同种群中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因此在设计疫苗时应更具针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中越边境云南省红河州2013-2022年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分析中越边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州)恙虫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恙虫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红河州2013-2022年恙虫病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χ2检验、秩和检验、集中度分布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红河州10年间共报告恙虫病803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7.37/10万,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3044.855,P<0.001),元阳县报告发病例数最多(1888例,发病率为47.22/10万),屏边县报告发病率最高(1280例,发病率为82.53/10万);恙虫病发病有较强的季节性,发病高峰集中在6-9月(5854例,占72.86%);以30~<70岁年龄组(4848例,占60.33%)和0~<10岁年龄组(1778例,占22.13%)为主;男女发病性别比为0.98∶1;职业以农民为主(5588例,占69.55%),发病至诊断时间中位数为10 d,不同年份发病至诊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2.812,P=0.001),南、北区(以北回归线为界)发病至诊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87686.000,P=0.025),南区短于北区,报告病例主要来源于县(市)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占95.16%.结论 红河州恙虫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农村中老年人群和儿童高发,发病地区差异明显,夏秋季流行,发病至诊断为恙虫病时间间隔较长,建议加强恙虫病监测并将其重新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以降低其造成的疾病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穿山甲肉在中国大陆的非法贸易网络及对其实施关键干预措施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中国是穿山甲(Manis spp.)肉及甲片的主要消费区域之一.针对穿山甲不同形式产品的非法贸易和消费特点制定差异化、精准的保护对策,对于穿山甲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缺乏分别对穿山甲的肉或甲片开展非法贸易和消费特点的研究.本研究通过使用关键词"穿山甲"检索2022年1月11日之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和网络媒体上报道的穿山甲肉的非法贸易案例,对其涉及区域、贸易网络特征及贸易方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穿山甲肉的贸易和消费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这些肉主要是由东南亚地区输入我国,少量可能来自查获地.防城港、保山以及德宏是穿山甲肉非法贸易入境的主要陆路通道,而广东和福建的港口和小码头是主要的海运通道.国内防城港、广州和昆明是穿山甲非法贸易网络上的关键城市.本研究的结果可能会受到2013年之前裁判文书网相应案件收录不全以及越久远的网络报道案例丢失越多的数据偏差的影响.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加强中国广西、云南边境口岸以及广东、福建港口、小码头等的货物走私检查和监察力度,提高防城港、广州、保山和德宏出境车辆货物检查率,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采取差异化的穿山甲保护公众教育措施,同时呼吁东南亚国家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立法、执法力度和公众教育等措施,是有效遏制中国大陆穿山甲肉非法贸易和消费的手段.本研究对于中国的穿山甲物种保护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多支守宫木在中国的发现及其补充描述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在多次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及大量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1种中国新记录植物——多支守宫木(Sauropus racemosus Beille).其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无毛,叶片膜质,总状花序 3~5支聚生于老茎下部的小枝脱落处,蒴果扁球状,红色,果皮 6 爿裂,极易与守宫木属其他种区分,因其多支花序聚生于老枝而取名为多支守宫木.该文详细描述了多支守宫木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植物彩色照片、分布信息,并基于IUCN的评估标准对该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评估.多支守宫木的发现再次丰富了中越边境地区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了中越边境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同时也体现了该地区的植物调查尚不够充分,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广西邦亮东黑冠长臂猿新群体的发现及种群数量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东黑冠长臂猿是极度濒危物种,全球种群数量极其稀少.2015年5月和8月,采用在固定地点监听呜叫的方法在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东黑冠长臂猿开展两次实地调查,发现在中国境内形成了由1只成年雄性,2只成年雌性和1只婴猿组成的新群体.这是自2006年该物种在中国被重新发现后,首次在中国境内发现形成的新群体.中国境内东黑冠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也由3群22只,增长到4群26只.有限的栖息地可能是未来限制东黑冠长臂猿新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栖息地恢复对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增长尤为重要.放牧不利于栖息地恢复,要逐步减少,进而杜绝在保护区内放牧.另外,东黑冠长臂猿跨国界分布,中越两国政府之间应加强协调,避免在保护区内实施对栖息地不利的边境管理活动.如果两国间出现种群隔离,对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会非常不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藓类植物新记录的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对广西西南部邻近中越边境山地的多次野外采集获得1952份藓类标本,经鉴定和查阅以往广西的相关文献资料,报道了广西藓类植物新记录47种,隶属25科36属.文中列出了新记录种及其标本信息,结合文献对每个种的分布进行了更新.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广西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同时也为广西乃至中国苔藓植物的区系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数据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蝙蝠携带新型汉坦病毒及其基因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云南地区蝙蝠携带的新型汉坦病毒.方法 本研究于2016年7~8月在云南普洱地区采集到84只蝙蝠,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分析蝙蝠携带病毒种类,采用巢式或半巢式PCR鉴定汉坦病毒.采用MegAlign进行同源性分析,使用MEGA6.0进行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本研究在小蹄蝠体内发现了1株汉坦病毒,命名为DodeHV,阳性标本均为小蹄蝠,通过PCR筛查发现在小蹄蝠中阳性率为5.97% (4/67).本实验获得了DodeHV S节段完整编码区序列和L节段的全部序列,以及M节段的部分序列.序列分析发现DodeHV与2013年在越南富寿省发现的XSV-VN1982B4毒株同源性最高,S、M、L节段的核苷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79.0%、79.2%和79.9%,对应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3.4%、94.8%和96.6%.系统进化分析也显示它们的进化关系最近.结论 本研究在云南小蹄蝠体内发现了1株新的汉坦病毒DodeHV,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蝙蝠病毒库,同时也提示我国边境地区蝙蝠携带该病毒传播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9-2015年跨境越南暗娼干预服务与高危性行为性病及HIV感染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性传播已逐渐成为我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1],而暗娼是艾滋病性传播途径中的桥梁人群[2].云南省河口县位于中越边境,跨境暗娼广泛存在,暗娟人群流动性大,隐蔽性强,易将艾滋病经性途径向一般人群迅速传播扩散,对边境两国均有较大危害[3].对暗娼实施综合性干预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有效防治措施[4].本研究旨在了解2009-2015年7年干预下,暗娼人群高危性行为、性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为今后针对性的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