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沙漠结皮蓝藻新记录属——结席藻属(Crustifilum,Coleofasciculales)及相近属的分类讨论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蓝藻分类系统单系化发展,研究对从宁夏沙坡头的土壤结皮样本中分离纯化得到CHAB7530和CHAB7535两株丝状蓝藻进行了研究.该藻株在形态学上与束鞘丝藻类(Coleofasciculus-like)和微鞘藻类(Microcoleus-like)的物种相似,基于16S rRNA 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CHAB7530和CHAB7535与帕斯结席藻(Crustifilum hispaliculae Moreira-Fernandes,Giraldo-Silva,D.Roush&Garcia-Pichel 2021)的序列相似性达99.7%—99.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与结席藻属(Crustifilum)聚集并形成支持度良好的进化分支.此外还补充了该物种的ITS二级结构数据.结合分子、形态学和生态学数据的多相方法分析表明CHAB7530和CHAB7535为帕斯结席藻(C.hispaliculae),该属种是中国新记录属种.文章还结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对先前从Microcoleus steenstrupii 复合体中独立出来的部分属(例Parifilum)进行了分类学的修改建议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
红胸黑翅萤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定及熠萤亚科系统发育树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明确红胸黑翅萤(Luciola kagiana Matsumura,1928)(Coleoptera:Lampyridae)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熠萤亚科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对红胸黑翅萤的线粒体基因进行了测序、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胸黑翅萤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 317 bp,包含了13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个非编码控制区.对21种萤火虫(其中19种为熠萤亚科,2种为萤亚科)的线粒体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萤科(Lampyridae)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特征一致,但在线粒体全长、控制区长度、A+T含量偏向性以及基因间隔特征上在亚科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基于这21种萤火虫的13个PCGs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红胸黑翅萤与熠萤属(Luciola)萤火虫聚类在一个分支上;熠萤亚科与萤亚科萤火虫各自聚成一个分支;熠萤亚科间同属的萤火虫种类都分别单独形成一个分支.本研究表明分子分类技术能极大地促进萤火虫分类学系统的完善,提升萤火虫分类的便利性和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中生物学课堂过程性评价框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以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为例,通过"特异性免疫"章节实施过程案例的设计,展示基于UbD课程计划框架规划课程流程,利用马扎诺"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计和评价教学过程,构建过程性评价框架,提出进一步学科化应用的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rbcL序列的辽宁省苍术药材DNA条形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rbcL序列对辽宁采集北苍术根茎进行鉴定,为保证辽宁省道地药材栽培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辽宁省10个地区栽培的北苍术根茎共30份,提取总DNA,采用PCR筛选DNA条形码,并对样本的rbcL序列进行扩增、测序,计算扩增成功率和测序成功率;使用MEGA 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使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北苍术根茎DNA提取成功率均为93.3%,PCR扩增和测序成功率均为100%。辽宁省30个北苍术样本中,2个样本存在种内变异,其余北苍术的碱基序列均完全相同。北苍术与菊科近缘种苍术属药材距离较近,与菊科其他属植物之间遗传距离较远。NJ树可区分北苍术及其近缘种药材。结论:辽宁省北苍术栽培品质量基本相似,rbcL序列可作为北苍术DNA条形码鉴定的有效序列片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Web of Science口腔领域护理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口腔领域护理研究热点。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199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年发表的口腔领域与护理有关的文献,运用统计分类学、文献计量学及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分析,描述该领域发文现状、核心作者发文特征、高被引论文及重要突变词并描绘关键词共现图谱。结果:共检索到1 645篇文献,口腔领域与护理相关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收录文献量和被引频次表现为增长趋势,其中美国的发文量最多,中国排名第13位; Br Dent J等10种期刊发表了53.25%的口腔领域与护理相关论文,期刊影响因子主要集中在1~2;以de Baat C等为核心作者的研究团队最具影响力;口腔领域护理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口腔健康、保健、生命质量、预防、健康、患病率、口腔卫生、口腔保健、护理、儿童、危险度等方面;对突变监测分析发现口腔领域护理研究的前沿主要集中在口腔保健、生命质量、健康等研究。 结论:特定人群的家庭口腔保健以及实施远程医疗助力口腔健康保健等是口腔领域护理研究的热点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血液病患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自2019年12月起在全球蔓延,2020年1月WHO将该病毒所致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将新冠病毒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据WHO统计,截至2022年3月1日,全球累计确诊COVID-19病例超过4.3亿,死亡人数逾595万,其中我国累计确诊33.5万人,死亡0.62万人 [1]。大规模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以下简称"新冠疫苗"),建立群体免疫屏障是有效防控新冠疫情、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新冠病毒不断演进,某些变异株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增强,但研究表明新冠疫苗对其依然有较好的保护效力 [2],且疫苗的加强免疫还可进一步提高保护效力 [3,4]。我国已在推进第三剂疫苗加强接种工作。截至2022年2月7日,全球疫苗接种率为55.52%,而我国接种率已达83.98%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龋病和牙周病患者唾液菌群和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龋病和牙周炎来源的唾液菌群在物种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上的特点,为寻找可用于临床判断龋病和牙周炎发生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3至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的10例高龋[龋失补牙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6]患者[高龋(high caries,HC)组],牙周科的10例Ⅱ期A级~Ⅲ期C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periodontitis group,PG)组]和10名口腔健康个体[健康对照(healthy individuals,HH)组]的唾液样本。采集受试者的人口学基线、口腔内龋、牙周健康情况等信息,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样本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各组样本的微生物物种分类学组成、功能基因及代谢产物的信息。各组受试人群的口腔基本情况及唾液样本采集均由同一名牙体牙髓病科主治医师完成。结果:各组受试人群在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C组DMFT(9.0±1.7)显著高于HH组和PG组(均为0)( F=243.00, P<0.001)。菌群分析显示,各组唾液菌群物种分类学组成在门水平均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主。在属水平,则主要由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罗氏菌属、普雷沃菌属等成员组成。差异分析显示,与HH组相比,HC组和PG组在属、种水平的物种分类学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属水平,HC组和PG组相对丰度改变最显著的均为普雷沃菌属。而在种水平,HC组改变最显著的为苍白普雷沃菌;PG组改变最显著的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代谢产物分析显示,HC组共检出133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 P=0.001)。在PG组中,共检测出102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N1-乙酰精胺( P=0.002)。HC组与PG组相比,代谢产物上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D-氨基葡萄糖6-磷酸( P=0.006)。菌群代谢功能分析显示,HC组菌群糖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最高,其次为HH组,PG组的糖代谢相关功能基因最低。此外,与HH组相比,PG组内ABC转运体和磷酸转移酶系统等涉及糖转运相关的功能基因的丰度显著降低( P<0.05),在HC组中则显著升高( P<0.05)。 结论:唾液菌群在龋病、牙周炎及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异质性,且菌群的糖代谢能力改变与龋病和牙周炎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苍白普雷沃菌及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可能作为龋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N1-乙酰精胺可能作为牙周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株伤口分离贪铜菌的分类鉴定及生物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从临床伤口标本中分离出的贪铜菌SZY C1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分析,了解其微生物学特性及明确分类学地位。方法:将菌株SZY C1复苏培养后,依次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全基因组测序,并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基因组和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菌株SZY C1为不发酵糖革兰阴性菌,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可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培养24 h呈现灰白色、圆形、突起、不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SZY C1与耐金属贪铜菌( Cupriavidus metallidurans)的相似度为98.52%。菌株SZY C1测得基因组大小为5 515 517 bp,G+C含量为67.87%,全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菌株SZY C1与根际贪铜菌亲缘化关系最近,两者之间平均核苷酸一致性值84.76%,数字DNA-DNA杂交值为29.1%,低于原核生物物种的鉴定阈值。基因预测显示菌株SZY C1携带多种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抗重金属基因。 结论:根据表型和基因组分析,菌株SZY C1为贪铜菌属中潜在的新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株脓毒血症患者血液分离的罕见螺原体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一株自脓毒血症患者血液中分离的罕见螺原体DGKH1进行菌种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对DGKH1进行常规细菌培养、染色与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相关指数分析,从而确定其分类学地位;参考人型副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株DGKH1可以在哥伦比亚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嗜血巧克力平板上微弱生长,在含有四环素(4 μg/ml)、多西环素(1 μg/ml)、米诺环素(1 μg/ml)、交沙霉素(2 μg/ml)、罗红霉素(1 μg/ml)、克拉霉素(1 μg/ml)和特利霉素(1 μg/ml)的支原体液体培养基中不生长。在商品化的支原体固体培养基上,DGKH1可形成"油煎蛋样菌落",与人型副支原体相类似。采用常规革兰染色,DGKH1不着色;以磷酸盐缓冲液为基质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其菌体呈螺旋形。16S rRNA基因测序显示,分离株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CCTCC M 207170 T相似性最高(99.85%),但尿素分解试验阳性,与已知螺原体属菌种存在差异。全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菌株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CCTCC M 207170 T聚类为同一个小的分支,但两者之间的全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和数字DNA-DNA杂交(dDDH)值分别为94.14%和56.00%,均低于原核生物的种鉴定阈值。 结论:分离株DGKH1隶属于螺原体属,是一种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亲缘关系密切的潜在新种,其部分微生物学特性与支原体相类似,但自然宿主来源和流行病学资料还有待于更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患者血液和温泉水中阿尔卑斯浴者菌的分离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患者血液来源的阿尔卑斯浴者菌( Balneatrix alpica)分离株X117和该患者所在小区天然温泉水的分离株GN-1进行菌种鉴定与微生物学特征分析,为该菌作为罕见病原体引起临床相关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以阿尔卑斯浴者菌DSM 16621 T作为参考,对分离株X117和GN-1进行生化表型鉴定、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距离以及全基因组相关指数分析,以准确确定其分类学地位和同源性;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VFDB毒力因子数据库进行毒力基因注释和分析。 结果:分离株X117和GN-1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上培养4 d可见菌落呈淡黄色或棕黄色,菌落表面呈斑驳状,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氧化酶和吲哚试验阳性,与阿尔卑斯浴者菌DSM 16621 T特征一致。16S rRN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株X117和GN-1均为阿尔卑斯浴者菌,其与阿尔卑斯浴者菌DSM 16621 T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值为98.44%和98.41%,基因组DNA-DNA杂交值(dDDH)均为87.1%。SNP距离差异为13,显示X117和GN-1可能为同一克隆株。药敏试验显示阿尔卑斯浴者菌对临床常用的抗革兰阴性杆菌药物均敏感。3株阿尔卑斯浴者菌毒力相关基因主要涉及黏附、侵袭、鞭毛及生物膜的形成等方面。 结论:本研究确认了一起与天然温泉水密切相关的阿尔卑斯浴者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天然温泉水可能是阿尔卑斯浴者菌临床感染的重要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