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鹅不食草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鹅不食草化学的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鹅不食草的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NMR、MS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检测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炎症介质NO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从鹅不食草中共分离鉴定了22 个化合物,分别为:蒲公英甾醇醋酸酯(1)、角鲨烯(2)、羽扇烯酮(3)、蒲公英甾醇(4)、无羁萜(5)、蒲公英甾酮(6)、伪蒲公英甾醇醋酸酯(7)、lupeol acetate(8)、β-谷甾醇(9)、9-羟基百里酚(10)、8-hydroxy-9-isobutyryloxy-10(2)-methylbutyryloxythymol(11)、8,10-dihydroxy-9-isobutyryloxythymol(12)、E-pcoumaryl-alcohol ethyl ether(13)、2-hydroxy-4-methy-lbenzoic acid(14)、3-deuteriomethyl-5-methyl-2,3-dihydrobenzofyran(15)、间苯二甲醚(16)、香草酸(17)、eth-yl-2-(3,4-dihydroxyphenyl)acetate(18)、5-羟基-6,8-二甲氧基香豆素(19)、吲唑(20)、糙叶败酱碱(21)、5-(hydroxy-methyl)-2,4,4-trimethyl-2-cyclohexen-1-one(22).结论:其中,化合物 2、3、5、6、13~22 为首次从石胡荽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0~15、17、19~22 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鹅不食草中甾体及酚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L.)A.Br.et Aschers.)中甾体及酚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MCI、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鹅不食草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与结论从鹅不食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个,分别鉴定为(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1)、钝叶甾醇(2)、禾本甾醇(3) 、β-谷甾醇(4)、豆甾醇(5)、豆甾-4,22-二烯-3-酮(6)、8,10-dihydroxy-9(2)-methylbutyryloxy-thymol (7)、10-hydroxy-8,9-dioxyisopropylidene-thymol(8)、8-hydroxy-9-isobutyryloxy-10(2)-methylbutyryl-thymol(9)、8-hydroxy-9,10-diisobutyryloxy-thymol(10)、8,10-dihydroxy-9-isobutyryloxy-thymol(11)、9-hydroxy-thymol(12)、8-hydroxy-7,9-diisobutyryloxy-thymol(13)、8-hydroxy-7-(2-methyl-butyryloxy)-9-isobutyryloxy-thymol (14).化合物13、14为首次从石胡荽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3、6为首次从鹅不食草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植物石胡荽中愈创木内酯型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石胡荽,又名鹅不食草,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研究表明,石胡荽中含有大量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其中,有多种愈创木内酯型倍半萜已被证明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活性及抗病毒活性等方面的生物活性.文章总结了植物石胡荽中已分离鉴定得到的33种倍半萜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及其药理活性作用,为更加合理地利用石胡荽的植物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鹅不食草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鹅不食草干燥全草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鹅不食草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通过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色谱、ODS柱色谱、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分离手段对鹅不食草干燥全草的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通过对其理化性质及谱学数据的分析,对分离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鹅不食草干燥全草95%乙醇和60%乙醇合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化合物14个,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3),nudicaucins A(4),guaiacin D(5),绿原酸(6),4,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7),对羟基苯甲酸(8),水杨酸(9),芥子酸(10),芥子酸甲酯(11),阿魏酸(12),咖啡酸甲酯(13),丁香酸(14).[结论]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石胡荽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发性硬化患者唾液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多发性硬化(MS)患者唾液微生物菌群,探讨MS患者口腔微生物菌群构成特点与M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非急性加重期MS患者30例为MS组,另选择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非刺激性唾液,提取唾液DNA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并行数据分析.结果 MS组唾液微生物α多样性中菌群丰度指数ACE高于对照组(P<0.05).共检测到13个菌门,其中5个主要优势菌门依次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MS组唾液中拟杆菌门低于对照组,而梭杆菌门和螺旋体门含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共检测到161个菌属,优势菌属12个:MS组链球菌属、卟啉单胞菌属、密螺旋体属、月形单胞菌属、产线菌属、石胡荽属及小类杆菌属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MS组普雷沃菌属、扁平杆菌属及莫拉菌属含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MS组微生物群落近似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与健康人群比较,MS患者口腔唾液具有独特微生物多样性结构,其口腔微生物菌群结构有明显区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石胡荽醇提物制备工艺优化及其不同萃取部位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优化石胡荽醇提物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以石胡荽总三萜提取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4个因素对总三萜醇提物加热回流提取工艺的影响,优化最佳工艺,并进行验证实验.以地塞米松为阳性对照药物,比较石胡荽不同萃取部位(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对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并计算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 石胡荽总三萜醇提物的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40(g/mL)、提取时间2.0 h、提取次数3次.3次验证实验表明,石胡荽总三萜的平均提取率为1.134%,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02%.石胡荽的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可不同程度地降低由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的NO生成,其对NO生成的IC50分别为2.44、2.22μg/mL,均低于阳性对照药物地塞米松(7.65μg/mL).结论 优化后的石胡荽醇提物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其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