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场所空气中五种酚类化合物测定的复合采样管采集-高效液相色谱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氢醌(对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对硝基苯酚和2,4-二硝基苯酚同时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空气样品采用复合管(前端玻璃纤维滤膜,后段硅胶)采集,10%甲醇溶液解吸,经C18色谱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检测,在230 nm波长下,外标法进行定量测定。结果:5种酚类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 r>0.999。方法检出限:玻纤滤膜为0.13~0.41 μg/ml,硅胶吸附剂为0.16~1.04 μg/ml。方法定量下限:玻纤滤膜为0.44~1.36 μg/ml,硅胶吸附剂为0.52~3.46 μg/ml。平均解吸效率:玻纤滤膜为97.5%~100.1%,硅胶吸附剂为86.9%~100.3%。批内和批间精密度:玻纤滤膜为0.71%~4.88%、0.91%~4.82%,硅胶吸附剂为0.47%~4.62%、0.76%~5.52%。在-20 ℃条件下,样品可保存30 d以上。 结论:本法灵敏度,精密度,准确性及线性范围均满足规范要求,样品的采集及保存也可满足限值的要求,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氢醌、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对硝基苯酚和2,4-二硝基苯酚的同时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花青素重塑菌群及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s)是一类由黄烷酸单体及其聚合物所构成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炎的功效且副作用极低。本文阐述PCs差异性调控菌群且重塑菌群多样性,并参与调节抗炎作用的机制,为PCs在改善女性阴道健康方面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也为将PCs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阴道炎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黄酮类化合物在肺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黄酮类化合物是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对肺部疾病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抗炎、抗氧化、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其在肺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肺部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iRNA在双酚A促进前列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PIWI蛋白相互作用RNA(piRNA)在双酚A(BPA)促进前列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分析并筛选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的piRNA。使用不同浓度BPA对前列腺癌PC-3细胞进行12、24和48 h染毒,结合CCK-8实验确定20%抑制浓度(IC 20),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PA染毒前后piRNA表达水平的改变。随后利用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筛选受BPA调控且与前列腺癌相关的靶基因,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piRNA与靶基因的靶向调控关系,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piRNA靶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探究piRNA及其拮抗剂对PC-3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结果:160 μmol/L BPA处理PC-3细胞piR-sno48表达水平升高幅度较大( P<0.05)。转染piR-sno48拮抗剂可导致内源性piR-sno48表达下降及其靶基因 GSTP1表达水平升高( P<0.05),但是BPA染毒的细胞中GSTP1表达未见明显改变( 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piR-sno48与 GSTP1的3′-UTR形成反向互补序列继而靶向抑制 GSTP1表达。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BPA刺激促进了前列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 P<0.01),而piR-sno48拮抗剂可显著抑制这种促进作用( P<0.01)。 结论:BPA可能通过上调piR-sno48表达和靶向抑制 GSTP1表达促进前列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通过干扰内源性piR-sno48表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恶性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同时测定虎杖中10种酚类物质含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的高分辨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建立虎杖中10种酚类物质[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氧化白藜芦醇、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同时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为二元梯度洗脱系统,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高分辨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用于定量分析。结果:虎杖中10种酚类物质在考察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2>0.999),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及重复性 RSD均小于5%,回收率在96.28%~103.23%范围内。10批样本中虎杖苷含量最高,其次是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大黄酚和氧化白藜芦醇含量较低,在个别批次中未实现定量测定。不同批次间待测成分含量差异较大。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同时定量虎杖中10种酚类物质的UPLC-Q/TOF-MS方法简便、准确,可为虎杖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薄荷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薄荷不同提取方法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的体外抑制作用及有效部位的抗病毒机制。方法:采用细胞体外病毒感染模型,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法检测薄荷的体外抗RSV作用。以体外抗RSV的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为指标,对薄荷提取方法及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最佳的提取方法,并以最佳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纯化,用不同浓度的洗脱液进行洗脱,确定薄荷抗RSV的有效部位。以不同给药方式进行干预,探讨其抗病毒作用机制。结果:薄荷水提醇沉后的上清液对RSV的抑制作用最强,TI值为37.58;HPD100树脂对上清液的分离纯化效果最佳,其中25%乙醇洗脱部位效果最佳,TI值为57.8。理化鉴别反应确定其有效物质为多酚类物质;有效部位与病毒混合后,再进行抗病毒实验效果最佳。结论:薄荷水提醇沉上清液经HPD100吸附后,25%乙醇洗脱液的抗RSV作用最佳,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影响睾丸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的内分泌干扰物及其作用机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睾丸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HSD)是一种类固醇生成酶,催化3β-羟基类固醇转化为3-酮类固醇。目前已克隆了人类的两种不同亚型, HSD3B1和 HSD3B2;其中, HSD3B2位于睾丸中,表达3β-HSD2。 HSD3B2是一种双底物酶,可与辅因子NAD +和3β-类固醇结合。许多内分泌干扰物,包括工业化合物(邻苯二甲酸盐、双酚类、全氟烷基物质和二苯甲酮类)、杀虫剂和杀菌剂(有机氯杀虫剂和有机锡)、食品添加剂(丁基羟基苯甲醚、白藜芦醇、棉酚、黄酮和异黄酮、类姜黄素和查尔酮类)和药物(依托咪酯、甲羟孕酮和酮康唑)可抑制睾丸中3β-HSD的活性,可能干扰雄激素合成。本文总结了3β-HSD的独特睾丸亚型,其基因、化学、亚细胞、位置以及直接抑制睾丸3β-HSD的内分泌干扰物及其抑制模式,期望为临床研究雄激素调控方法及以雄激素为靶点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藜芦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与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白藜芦醇是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等多种生物活性的多酚类植物提取物。血管内皮细胞(VEC)是维持正常血管通透性、参与血管舒缩调节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VEC损伤在心血管疾病、慢性炎症、脓毒症等多种疾病或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表明,白藜芦醇通过调节一氧化氮(NO)及其相关酶、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等作用保护VEC,减轻内皮损伤,从而发挥良好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姜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脏脂质堆积为特征的一系列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着肥胖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升高,NAFLD已成为慢性肝脏疾病的首位病因。姜黄素是从姜黄根中提取的天然多酚类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并已在多种疾病中得到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姜黄素在肥胖及相关代谢紊乱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可抑制脂质生成,促进分解氧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肝脏糖、脂代谢。同时,姜黄素可改善肝脏线粒体功能,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降低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细胞凋亡等。此外,姜黄素通过调控循环及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改善肝脏脂质水平及损伤。因此,姜黄素可能成为NAFLD的潜在治疗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合阿芬太尼时环泊酚抑制患者喉罩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确定复合阿芬太尼时环泊酚抑制患者喉罩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 50)。 方法:选取择期全麻手术患者,性别不限,年龄40~64岁,BMI 20~3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5 mg/kg,5 min后记录基础MAP和HR,取3次平均值为基础值。依次静脉注射环泊酚和阿芬太尼10 μg/kg,待BIS值<60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2 min后置入喉罩,行机械通气。置入喉罩后3 min内MAP最大值或HR最大值较基础值增加≥20%,或者出现体动、呛咳、皱眉、口角抽动、流泪、喉痉挛、BIS值未能下降至60以下,发生上述一种则判定为发生阳性反应。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环泊酚初始剂量为0.4 mg/kg,相邻剂量比为1.1,若发生阳性反应时,则下一例患者升高1个剂量梯度;否则降低1个剂量梯度。采用probit法计算环泊酚抑制患者喉罩置入反应的ED 50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 结果:复合阿芬太尼10 μg/kg时环泊酚抑制患者喉罩置入反应的ED 50及其95% CI为0.291(0.231~0.318) mg/kg。 结论:复合阿芬太尼时环泊酚抑制患者喉罩置入反应的ED 50为0.291 m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