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源性Shh因子补充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小鼠骨吸收和骨形成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外源性音猬(Sonic Hedgehog,Shh)因子补充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小鼠骨吸收和骨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雌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Shh组,建模和干预后最终分别入组16、8、7只.模型组、Shh组小鼠采取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构建骨质疏松症模型,Shh组小鼠尾静脉注射2 μL Shh液,空白组及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三组均持续干预7d.观察小鼠组织病理学,比较骨密度值、Shh基因水平、雌二醇(estradiol,E2)、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吸收指标[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Ⅰ)、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PACP5b)、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terminal mid-fragment of osteocalcin,N-MID)水平]、骨形成能力[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B ligand,RANKL)]、自噬相关蛋白1(autophagy related protein 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microtubule associated-protein 1 light chain 3-Ⅱ,LC3-Ⅱ)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模型组见大量脂肪细胞增生,部分胞核消失或破碎或空骨陷窝;空白对照组髓腔脂肪细胞结构完整、大小及形态均匀;Shh组脂肪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结构完整.空白对照组、Shh组、模型组Shh因子、骨密度值、E2、N-MID、BV/TV、Tb.Th、Tb.N依次明显降低,ALP、CTX-Ⅰ、TPACP5b、Tb.Sp依次明显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OPG、BGP、BALP 较空白对照组、Shh组明显低,Shh组也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RANKL、Beclin-1、LC3-Ⅱ蛋白相对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Shh组明显高,Shh 组也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源性Shh因子的补充可减弱去势对小鼠骨密度、骨吸收和骨形成能力等的影响,有效调控RANKL、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促进骨质疏松症小鼠骨形态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农田防护林林带保存率遥感识别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农田防护林林带保存率反映了林带结构的完整性,对林带防护效应的发挥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基于野外调查获取的林带保存率数据准确,但无法满足快速、大面积监测的需求.利用遥感手段获取农田防护林保存率信息,有利于农田防护林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研究,并可为农田防护林精准经营和管理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我国吉林一号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利用遥感信息提取方法获取农田防护林矢量和植被覆盖度数据,并将每条农田防护林林带视为二维矩阵,有序提取林带走向和林带宽度方向的植被覆盖度值,通过分析林带波形特征确定林带边界,并通过阈值方法提取边界内部林带像元,完成林带保存率的遥感识别,最后按林带走向和不同保存率范围共获取160个验证点的参考数据对遥感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林带保存率遥感识别结果与参考数据的相关性较强(R2=0.936),平均绝对误差为5.4%,总体精度较高;(2)林带保存率在不同林带走向的识别效果均较好,相对而言,南北走向的相关性相对低,其可能是受到林带阴影的影响;(3)林带保存率遥感识别的绝对误差随保存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即对高保存率林带(>80%)和低保存率林带(<20%)的绝对误差最小,监测精度最高,在保存率处于中间状态,尤其是在50%~60%区间内的绝对误差最大,其可能与该部分林带较为破碎、林隙小而多有关.基于高分辨率多光谱卫星影像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农田防护林林带保存率,该方法提高了农田防护林结构的遥感监测能力,并可为农田防护林结构与功能的准确监测和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细胞溶解性阴道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V)是一种由阴道内乳杆菌过度繁殖、pH值过低、阴道鳞状上皮细胞溶解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阴道疾病。CV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且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及需氧菌性阴道炎(AV)相似,容易误诊、漏诊。CV缺乏典型的病原体,起因是正常的乳杆菌过度繁殖,其诊断主要是排他性诊断,镜检排除VVC、AV、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病,而可见大量乳杆菌、溶解的鳞状上皮细胞、破碎的细胞质碎片、完整的上皮细胞裸核,无或少见白细胞。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采用碱性液体改善阴道内过低的pH值。有关其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第476例——皮疹、水肿、血小板减低、贫血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性,21岁。因皮疹1年、水肿2个月收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心脏、血液系统,血红蛋白70 g/L,血小板计数47×10 9/L,血肌酐586 μmol/L,24 h尿总蛋白8.2 g。心脏超声示心肌病变、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重度肺高压。予甲泼尼龙冲击(1 g,1次/d,3 d,静脉滴注)效果不佳,出现少尿、恶性高血压,外周血涂片见破碎红细胞,考虑继发血栓性微血管病(TMA)。血浆置换后可短暂缓解,但TMA仍反复发作,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 13)活性为100%,ADAMTS 13抑制物阴性。予利妥昔单抗(100 mg,1次/周,4周,静脉滴注)、甲泼尼龙(0.5 g,1次/d,3 d,静脉滴注),病情缓解。3个月随访时血红蛋白91 g/L,血小板计数223×10 9/L,血肌酐283 μmol/L。SLE继发TMA时需评估ADAMT 13,其活性正常的患者治疗反应差。早期、积极治疗获得原发病缓解是关键,血浆置换有助于病情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联合微泡介导肿瘤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前肿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化疗是其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治疗方式。然而,无论口服还是静脉等给药方式,化疗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导致药物利用率低、不良反应明显。超声联合微泡介导药物释放是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靶向给药传递技术,在超声波脉冲驱动下,微泡以每秒几十到几百米的速度振荡,可以偏转到血管壁或破碎成纳米量级的颗粒。同时,在聚焦的超声束作用下数百万的微泡发生爆破,可以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靶向、无创、可逆地开放血脑屏障或血肿瘤屏障,从而有利于提高化疗药物的利用率、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本文主要对超声联合微泡介导药物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肺炎克雷伯菌外膜蛋白A和黏附素蛋白抗原优势表位融合表达与小鼠免疫保护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KP)外膜蛋白A(OmpA)和黏附素MrkD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对KP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根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公布的KP ompA和mrkD序列,通过生信分析选取这两个蛋白的优势抗原表位,经融合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表位序列后克隆至pColdI载体,并转入本科室保存的大肠杆菌BL21(DE3),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Ni +层析凝胶纯化后获得重组蛋白rAD。rAD经皮下免疫22只BALB/c小鼠,同时设置22只佐剂对照组。完成免疫程序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和脾脏体外抗原刺激后细胞因子分泌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小鼠鼻腔注射KP,观察免疫后的小鼠存活率和肺脏细菌数量。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分别扩增出ompA和mrkD抗原表位序列,并成功融合,融合片段大小为1 056 bp,与预测大小一致,克隆至pColdI载体后测序,测序正确。重组表达菌BL21(DE3)-pColdI-rAD经IPTG诱导后破碎收集上清纯化,获得可溶性rAD,大小为38.4×10 3,与预测大小一致。rAD 3次免疫BALB/c小鼠后,免疫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70 667.00±59 121.00比0.00±0.00, t=5.00, P<0.01)。KP感染小鼠后,免疫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5.00±5.00)%比(0.00±0.00)%, t=22.52, P<0.01],免疫组小鼠肺脏细菌数显著低于对照组[(9 500.00±1 384.00) CFU比(87 833.00±25 365.00) CFU, t=7.55, P<0.01]。脾细胞分离后经rAD刺激,免疫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分泌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5.70±17.21) pg/ml比(24.00±9.17) pg/ml, t=8.14, P<0.01;(200.30±8.51) pg/ml比(9.00±3.00) pg/ml, t=36.75, P<0.01;(92.33±6.11) pg/ml比(9.67±1.53) pg/ml, t=22.73, P<0.01]。 结论:KP OmpA和MrkD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rAD,免疫BALB/c小鼠有助于对KP感染的抵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合并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患者电子耳蜗植入术麻醉管理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性,年龄24岁,身高156 cm,体质量39 kg,BMI 16.03 kg/m 2,因"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双侧,极重度)"入院。4年前发现糖尿病、脂肪肝和甲状腺乳头状癌(外院已行手术治疗)。近2年双耳听力下降,进行性加重,右侧为重,偶有间断头痛。自幼消瘦,有习惯性腹胀,消化不良,无易疲劳,生长发育正常,无抽搐。否认心脏病。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突发耳聋,予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效果不佳。完善化验检查发现血糖高、脂肪肝,头颅MRI提示双基底节、丘脑、内外囊、幕上白质、桥脑、双小脑广泛异常信号,双侧大致对称,遗传代谢疾病可能。行肌肉活检Gomori三色染色可见破碎样红纤维;行基因检测提示线粒体脑肌病(血10158T>C突变,1.3%,核基因 TYMP杂合突变)。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常规生化检查及头颅MRI结果,考虑线粒体病、线粒体相关糖尿病的可能性,进一步肌肉活检、基因检测明确诊断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MNGI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劳动者接触水平。方法:于2018年9月,对6家输电工程和3家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典型工艺进行工程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开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对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变电工程破碎工接触矽尘、电焊工接触电焊烟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分别为2.72、14.03 mg/m 3,输电工程木工及变电工程破碎工、钢筋工、木工、架子工和筑路工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结果分别为87.9、92.5、87.1、92.5、93.0、90.2 dB(A),输电工程瓦工及变电工程的瓦工、普工3、筑路工1、筑路工2接触手传振动的4 h时间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分别为5.36、5.21、5.28、10.71、5.22 m/s 2,输电工程和变电工程电焊工肢体电焊弧光有效辐照度分别为401.19、319.68 μW/cm 2,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各岗位化学性有害因素、高温及热辐射接触水平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结论: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多个岗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超标情况,应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有针对性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觉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主要特点是夜间间歇低氧及睡眠片段化。觉醒中断睡眠连续性,导致睡眠破碎,这可能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白天过度嗜睡以及心血管不良结局事件的发生,觉醒对于诊断OSA和降低并发症(包括心脏病和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非常重要。传统的觉醒判读需要睡眠专家对整夜的PSG记录进行手动评分,耗时长且专家之间的一致性较低,因此寻找简便、高效、可靠的觉醒检测方法,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力的帮助。本文系统综述识别OSA患者觉醒的不同方法,包括自主神经标志物(脉搏传导时间、脉搏波波幅、外周动脉张力、心率等)及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觉醒检测系统,发现自主神经标志物可能在特定的亚群中更有益,深度人工网络仍然是未来自动检测觉醒的主要研究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布鲁菌Omp31的单克隆抗体在流式细胞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利用布鲁菌Omp31的单克隆抗体,初步建立布鲁菌抗原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方法,分析该方法在人布鲁菌病(简称布病)临床样本检测中的价值。方法:牛种布鲁菌2308、104M、S19,羊种布鲁菌M5-90和猪种布鲁菌S2共5个菌株,经超声破碎,获得其菌液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已制备的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对上述5个菌株的识别能力。构建Omp31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Omp31)并转染人胚肾细胞(293F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Omp31蛋白的表达。羊种布鲁菌弱毒疫苗株M5-90侵染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构建含菌单核吞噬细胞。将5H3抗体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或藻红蛋白(PE)标记,采用FCM,利用FITC-5H3抗体检测pcDNA3.1-Omp31转染293FT细胞和含菌单核吞噬细胞,鉴定该抗体对细胞内布鲁菌抗原的识别能力,初步建立FCM的检测方法,并测定FITC-5H3抗体在FCM中的灵敏度。利用双抗体(PE-5H3和FITC-CD14)的流式细胞染色测定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析该方法应用于人布病临床检测的可行性。结果: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不仅能识别羊种布鲁菌M5-90菌株和猪种布鲁菌S2菌株,还能识别缺失Omp31基因的牛种布鲁菌2308、104M、S19菌株。FITC-5H3抗体可用于流式细胞染色识别细胞内的布鲁菌抗原,表达Omp31的293FT阳性细胞比例约为59.3%,疫苗株M5-90侵染的THP-1阳性细胞比例约为6.2%,检测293FT阳性转染细胞的灵敏度为4%。初步建立了基于PE-5H3和FITC-CD14的双抗体染色的FCM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布病患者PBMCs中的双抗体阳性细胞比例(1.93%)高于健康人群(< 0.30%,阴性)。结论:利用FCM,初步建立了荧光素标记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检测细胞内布鲁菌抗原的方法,并发现5H3抗体能识别牛种布鲁菌,弥补了布鲁菌抗原检测中Omp31的应用缺陷。此方法的建立为布病病原学检测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策略,为检测试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