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内淋巴系统的发现为颅脑创伤治疗研究打开了新视角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迄今,尚无公认有效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治疗药物,这可能缘于现有药物的作用仅能覆盖TBI的部分病理机制。证明颅内存在淋巴系统(主要包括类淋巴系统和硬脑膜淋巴管)为开发TBI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视角。已有证据表明,颅内淋巴系统是颅内毒性代谢物质的清除系统,且多个非特异性因素可调控颅内类淋巴系统,影响大分子引流;其中硬脑膜淋巴管含T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具有神经免疫调控功能。颅内淋巴系统也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控颅内淋巴系统的引流,可能发挥将颅内毒性产物整体清除出颅、调节神经免疫和调控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有助于TBI诊疗新策略的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颅内淋巴系统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型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颅内淋巴系统主要由脑实质内的类淋巴系统和硬脑膜上的淋巴管组成。研究已证实,颅内淋巴系统引流功能损伤可导致颅内毒性代谢产物堆积,进而影响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通过调控颅内淋巴系统引流而影响疾病转归或可成为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新思路。本文将就颅内淋巴系统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胶质淋巴系统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帕金森病是脑内异常蛋白沉积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认为与异常沉积蛋白清除障碍有关,至今相关机制仍不明确。胶质淋巴系统是脑内代谢废物及异常蛋白沉积清除系统,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帕金森病中水通道蛋白4、血管周围间隙及硬脑膜淋巴管改变与脑脊液中相关病理蛋白的水平密切相关,最终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与发展。文中对近年来帕金森病中胶质淋巴系统结构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硬脑膜免疫在神经感染和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硬脑膜位于中枢神经系统最外层,有丰富的脉管系统和免疫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第一道屏障。脑膜淋巴管和免疫细胞是硬脑膜免疫的主要组分,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作用;相较于脑实质,硬脑膜与外周联系更密切且更易受人为干预。因此,硬脑膜免疫有望成为预防和诊治颅内疾病的新靶点。文中主要从脑膜淋巴管和免疫细胞两方面阐述硬脑膜免疫,并以此为基础,总结硬脑膜免疫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DCE-MRI评估脑小血管病患者硬脑膜淋巴管功能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基于多期相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不同临床特征和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的硬脑膜淋巴管功能差异.方法:招募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社区志愿者120例,评估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后连续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65例,根据影像学总负荷分为高负荷组和低负荷组.通过多期相(增强前期、增强期和增强末期)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评估硬脑膜淋巴管流入功能和代谢功能,并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不同影像学标志物和临床特征与硬脑膜淋巴管功能的相关性.结果:高负荷组与低负荷组相比,硬脑膜淋巴管曲线下面积增大(2 830.54 v.s 2 450.87,P=0.032),达峰斜率增高(4.03 v.s 3.40,P=0.049),矫正混杂因素后仍有统计学差异(P=0.028,P=0.031).存在深部白质高信号的患者硬脑膜淋巴管的流入(P=0.015)和代谢功能(P=0.020)受损而脑室旁白质高信号患者的流入(P=0.249)和代谢功能无明显变化(P=0.726).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不同的患者硬脑膜淋巴管功能无差异(P>0.05).结论: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不同的患者硬脑膜淋巴管功能变化不同,且影像总负荷高的患者硬脑膜淋巴管的流入功能增强,提示硬脑膜淋巴管与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中枢神经类淋巴系统和脑膜淋巴管的MRI检查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淋巴系统作为机体重要的免疫功能系统,在清除细菌或病毒的同时,也能够将机体内一些代谢产物排出体外[1].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不存在淋巴系统,将脑脊液比作大脑代谢废物的"清洁工"[2].Iliff等[3]首次应用示踪剂追踪法在小鼠的CNS发现了具有类似淋巴系统功能的结构,称为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在GS中,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进入动脉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 space,VRS),通过星形细胞足突的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进入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SF),ISF中的代谢废物及溶质与CSF进行交换,再通过静脉VRS引流入蛛网膜下腔和硬脑膜上矢状窦旁的淋巴管[4],最终通往颈部淋巴结进行代谢物的清除.在星形细胞足突中缺乏AQP4的动物模型表现出CSF流速减慢及脑间质溶质清除下降70%[3,5].Aspelund等[6-7]在小鼠的脑膜发现了淋巴管样结构,证实了脑膜淋巴管(meningeal lymphatic vessels,MLVs)的存在.本研究旨在总结CNS GS和MLVs MRI的多种方法,讨论其临床意义、目前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中枢神经系统液体循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中枢神经系统作为高级神经功能的基础解剖结构,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代谢废物的清除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中枢神经系统缺乏淋巴循环的完整结构,脑内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紧密连接又限制了毛细血管的滤过作用,这些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了中枢神经系统液体运输的复杂性,而类淋巴系统的存在弥补了脑内微循环结构的缺失,保证了脑脊液和脑间质液的物质交换.完成交换的液体顺着静脉周围间隙重新进入蛛网膜下腔,进一步通过蛛网膜颗粒、硬脑膜淋巴管等途径进入外周循环.本文就中枢神经系统中液体运输的具体途径以及参与其中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大脑表面存在第4层脑膜结构-蛛网膜下淋巴样膜
编辑人员丨2023/8/12
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由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组成.该研究重新定义了教科书中的脑膜系统,发现了蛛网膜下腔中存在一类淋巴样膜(第4层脑膜),并将该腔室分为深浅两层,即蛛网膜下淋巴样膜 (SLYM).目的:探究SLYM能否形成非渗透性膜分隔蛛网膜下腔及其功能.结果:(1)首先,为了深入分析膜结构,该研究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观测了Prox1-EGFP+(Prox1:一种决定淋巴管发育的转录因子)小鼠皮层脑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大脑淋巴系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分布于硬脑膜周围的脑膜淋巴管具有与外周淋巴管相似的结构特征,其具有迁移免疫细胞和引流大分子物质的作用,并可沿筛板、颅神经鞘、侧面部三条排出路径将大脑中物质转移到颈深淋巴结.本文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明确脑膜淋巴管的结构、分布及其所发挥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药调整脑内微环境改善阿尔兹海默病引发认知损伤作用效果及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复杂,目前其发病病因、病机尚未得到完全阐明,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西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衰老等因素导致的脑内微环境异常有关,是其进行性加重的重要原因,脑内物质淋巴引流是改善脑内微环境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手段.随着传统中医"毒损脑络"病机及西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过程中脑内微环境、淋巴引流等组织形态学以及功能学认识的不断深化,系统阐明中医药调整脑内微环境改善阿尔兹海默病引发认知损伤作用效果及生物学机制已成为可能,并且对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