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毒素促进调节性T细胞增殖预防哮喘炎症反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提前给予脂多糖(LPS)对支气管哮喘(哮喘)预防的作用及相关免疫机制,为哮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前用LPS处理BALB/c背景6~8周小鼠,然后用卵清蛋白(OVA)联合铝佐剂诱导小鼠哮喘模型,阴性对照组用无菌生理盐水,分为以下4组:LPS给药1次组(LPS1组),LPS给药2次组(LPS2组),阴性对照组(NS组),OVA组。通过肺功能检测气道阻力、肺组织病理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类细胞计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Th2型细胞因子及白细胞介素6(IL-6)、IL-10,流式细胞术测肺组织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等方法探索LPS对哮喘有无预防作用。结果:LPS预处理小鼠在OVA诱导后,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提示炎症减轻,炎细胞浸润减少,肺组织匀浆IL-5、IL-6、IL-13降低,LPS2组IL-10及Treg比例增高,与OV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PS通过减少Th2型细胞因子及刺激Treg细胞增殖减轻OVA诱导的哮喘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沿Blaschko线分布的Pinkus纤维上皮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17岁,因左侧躯干密集黑褐色丘疹5个月于2021年1月7日就诊。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腹部皮肤出现米粒大小黑褐色丘疹,沿Blaschko线缓慢增多增大,无痒痛等自觉症状。既往体健,否认恶性肿瘤及放化疗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腋前、躯干及腹股沟见沿Blaschko线散在或密集分布的直径1 ~ 6 mm黑褐色丘疹,见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躯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由2 ~ 3层细胞组成的基底样上皮细胞索或基底样细胞团块构成,基底样上皮细胞索由多点自表皮向真皮深部延伸形成,并吻合成网,网中见黏液样纤维基质;肿瘤细胞及纤维间质内散在分布少许色素颗粒及噬色素细胞;肿瘤细胞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细胞无明显异型性,过碘酸-希夫染色(PAS)阴性,见图2。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Bcl-2,多数表达雄激素受体,其中散在少许CK20 + Merkel细胞,肿瘤细胞中约20%阳性表达Ki-67,CD34在近表皮的纤维间质中阳性表达,见图3。诊断:Pinkus纤维上皮瘤(fibroepithelioma of Pinkus,FEP)。治疗:暂未给予治疗,密切随访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ZBP1/RIPK1信号通路在LPS-ATP致小鼠巨噬细胞焦亡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Z-DNA结合蛋白1(ZB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信号通路在脂多糖(LPS)-三磷酸腺苷(ATP)致小鼠巨噬细胞焦亡中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 n=9):空白对照组(C组)、LPS-ATP组、LPS-ATP+转染阴性对照scRNA组(LPS-ATP+scRNA组)、LPS-ATP+ZBP1小干扰RNA组(LPS-ATP+siRNA组)、LPS-ATP+二甲基亚砜组(LPS-ATP+DMSO组)和LPS-ATP+RIPK1抑制剂nec-1组(LPS-ATP+nec-1组)。LPS-ATP+siRNA组使用siRNA技术抑制ZBP1的表达,LPS-ATP+nec-1组给予nec-1抑制RIPK1的表达;C组常规培养,余5组给予10 μg/ml LPS孵育24 h,然后加入5 mmol/L ATP孵育30 min构建细胞焦亡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L-1β、IL-6、IL-18和TNF-α浓度;碘化丙啶荧光染色法测定细胞焦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ZBP1、RIPK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消皮素D(GSDMD)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LPS-ATP组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焦亡率升高,上清液IL-1β、IL-6、IL-18及TNF-α浓度升高,细胞ZBP1、RIPK1、caspase-1和GSDMD表达上调( P<0.05);与LPS-ATP组比较,LPS-ATP+scRNA组和LPS-ATP+DSMO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LPS-ATP+scRNA组比较,LPS-ATP+siRNA组细胞存活率升高,细胞焦亡率降低,上清液IL-1β、IL-6、IL-18及TNF-α浓度降低,细胞ZBP1、RIPK1、caspase-1和GSDMD表达下调( P<0.05);与LPS-ATP+DSMO组比较,LPS-ATP+nec-1组细胞存活率升高,细胞焦亡率降低,上清液IL-1β、IL-6、IL-18及TNF-α浓度降低,RIPK1、caspase-1和GSDMD表达下调( P<0.05),ZBP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ZBP1/RIPK1信号通路激活参与了LPS-ATP致小鼠巨噬细胞焦亡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滴注 131I标记的国际一类新药美珀珠单抗,通过测定14 d内不同时间点血样与尿样的放射性浓度,评价美珀珠单抗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试验1)。对6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注射 68Ga标记的核酸适配体Sgc8,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通过测定不同器官对 68Ga Sgc8的标准摄取值,评价 68Ga-Sgc8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学分布(试验2)。对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4 h后行单光子发射和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测定感兴趣区放射性摄取水平;结合患者活检组织生长抑素受体亚型2(SSTR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评价 99mTc-奥曲肽对SSTR2的亲和性和靶向性(试验3)。 结果:纳入试验1的3名健康志愿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8、45和25岁; 131I-美珀珠单抗注射剂量分别为21.0、25.9和17.6 mg,放射性活度分别为364、420和304 MBq。纳入试验2的6名健康志愿者中男性和女性各3名,年龄(46±11)岁,范围35~63岁;放射性活度为(80±7)MBq,范围69~87 MBq。纳入试验3的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54±10)岁,范围39~69岁;放射性活度为(777±74)MBq,范围740~ 925 MBq。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受试者血液放射性浓度在1.5 h达峰值, 131I-美珀珠单抗主要与血细胞结合,其全血清除半衰期为420 h;尿液放射性浓度在16~24 h达峰值,24 h后逐渐降低。静脉注射 68Ga-Sgc8后即刻放射性信号由强至弱的器官依次为膀胱、肾脏、心脏、子宫、肝脏、脾脏、胆囊、大肠和肺;注射药物后3 h内心脏的清除速率最快,子宫、肾脏和肝脏次之,脾脏和胆囊的清除速率较慢,大肠和肺的清除速率最慢。9例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后4 h体内均有放射性异常浓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STR2呈强阳性表达,表明 99mTc-奥曲肽对SSTR2有良好的亲和性和靶向性。安全性测试结果显示,试验1中1名受试者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1个月出现碘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无干预持续监测8个月后恢复正常;其余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可无创、动态、可视化地评价生物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生物学分布及靶向性,安全性良好,在生物药的临床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殊染色在分泌型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的特殊染色方法在分泌型脑膜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35例分泌型脑膜瘤与5例含小球样胶原横切面的非分泌型脑膜瘤存档病例,选取典型区域制作成组织芯片,进行特殊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泌型脑膜瘤在镜下的结构特点为灶性上皮分化,上皮性微腺腔内含有嗜酸性玻璃样包涵体即嗜酸性分泌小体是诊断中的特异性特征。35例分泌型脑膜瘤样本的染色结果中,分泌小体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强阳性,并且可以抵抗淀粉酶消化,使淀粉酶消化后PAS(D-PAS)染色呈强阳性且对比更强,阿辛蓝、黏液卡红、胶体铁、六胺银染色均呈阳性至强阳性不等,Van Gieson染色结果呈黄红色,Masson染色结果呈红色。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癌胚抗原及上皮细胞膜抗原呈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广谱细胞角蛋白及SSTR2呈阳性反应。而非分泌型脑膜瘤样本中,形似分泌小体的结构,其PAS、D-PAS及六胺银染色呈强阳性,阿辛蓝、黏液卡红及胶体铁染色呈阴性,Van Gieson染色结果呈红色而Masson染色结果呈绿色,证实该结构为胶原组织。结论:在分泌型脑膜瘤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中,PAS染色结合D-PAS染色、六胺银和Masson染色是识别诊断分泌小体的重要特殊染色组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雄激素替代对兔混合性干眼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雄激素替代对合并雄激素水平低下和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兔干眼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月龄雄性青紫蓝兔计算机随机分为治疗组、造模组及对照组各10只。治疗组及造模组利用电凝笔烧灼封闭2/3睑板腺开口,并切除双侧睾丸。造模28 d起治疗组在两侧眶周皮肤涂抹1%睾酮凝胶1 g/d,造模组及对照组涂抹凡士林,共治疗28 d。监测泪液分泌、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染色及血清游离睾酮。实验终点取眼球及眼睑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测量结膜miRNA-744-5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量并检测睑脂脂肪酸成分。结果:造模28 d后兔出现典型干眼体征及雄激素缺乏。雄激素替代治疗28 d后,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泪液分泌[(14.7±5.2)比(10.3±3.6) mm, P=0.001]、TBUT[(15.0±4.2)比(10.2±3.6) s, P=0.003]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0(0,1)比2(1,4)分, P<0.001]均改善,穹窿杯状细胞数量增加[(27.2±7.6)比(10.7±4.8)个, P<0.001]。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结膜miRNA-744-5p(1.67±0.24比2.63±0.58, P<0.001)及IL-6[2.38(1.84,4.61)比4.82(3.99,6.36), P=0.022]的表达水平均降低,睑脂16∶1, Δ9脂肪酸[(10.31±1.00)%比(3.87±0.45)%, P<0.001]及 iso-18∶0脂肪酸[(7.09±0.93)%比(2.44±0.70)%, P<0.001]相对含量增加, iso-26∶0[(5.72±1.07)%比(8.02±0.65)%, P<0.001]相对含量降低。 结论:雄激素替代能够改善合并雄激素水平低下及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兔干眼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患者来源腮腺多形性腺瘤类器官模型构建和组织学与功能初步表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患者来源腮腺多形性腺瘤(PA)类器官模型,并对其组织学、相关标志物和功能进行初步表征。方法:收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术中取材新鲜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头颈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进行体外培养,构建腮腺PA类器官。观察PA类器官的体外生长情况并进行光镜拍摄。对培养成功的类器官进行传代和冻存,并对冻存的PA类器官进行复苏再培养,观测其活性和PA类器官再形成能力。对比患者来源组织,对PA类器官进行组织学表征,相关标志和功能蛋白进行表征与检测,评价PA类器官对来源组织的复现性。结果:构建的腮腺PA类器官形成紧实致密球状结构,HE染色提示类器官与其来源组织形态相似,免疫组化可见类器官及其来源肿瘤组织钙调蛋白、细胞角蛋白7、上皮膜抗原胞质阳性,提示类器官与其来源组织的病理学特征一致;PA类器官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及淀粉酶消化后PAS染色呈阳性,阳性着色位于类器官球体内部及外周,提示PA类器官具有类似于腮腺的分泌功能。结论:成功构建患者来源PA类器官,该模型在组织形态和标志物上可高度复现来源组织情况,并具有黏液分泌的生物学功能,是研究腮腺肿物发生发展的良好体外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RNA干扰神经纤毛蛋白-2基因对结肠癌细胞HCT-8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RNAi技术降低神经纤毛蛋白-2(NRP-2)表达后对结肠癌细胞HCT-8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lip2000分别将NRP2-siRNA和NControl-siRNA转染入HCT-8中作为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加入磷酸盐缓冲液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印迹法验证转染效果,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法、平板克隆实验和Ki-67蛋白染色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吖啶橙/碘化丙啶(AO/PI)荧光染色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RT-qPCR和Western印迹法结果表明转染组细胞NRP-2 mRNA相对表达量和NRP-2蛋白含量降低(0.46±0.05比0.99±0.05和1.00±0.06,1.04±0.06比1.73±0.09和1.65±0.11)(均 P<0.05),CCK法表明,转染组各时段的增殖能力较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24 h为0.53±0.04比0.82±0.07和0.87±0.07,48 h为0.54±0.05比1.00±0.09和1.17±0.05,72 h为0.75±0.05比1.31±0.13和1.50±0.03,96 h为1.05±0.04比1.46±0.09和1.86±0.06)(均 P<0.05);平板克隆实验显示转染组细胞较其他两组克隆形成能力显著下降(134.67±8.74比245.33±19.14和300.33±14.01, P<0.05);Ki-67蛋白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组的细胞Ki-67含量显著下降(5.93±0.22比8.36±0.09和8.70±0.21, P<0.05);AO/PI实验显示转染组较对照组相比凋亡细胞/活细胞比例显著上升(0.43±0.07比0.14±0.04和0.11±0.04, P<0.05)。 结论:降低NRP-2表达可使结肠癌细胞HCT-8的增殖能力下降,凋亡能力上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电导钙依赖性钾通道参与脓毒症炎症应答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大电导钙依赖性钾通道(BKCa)参与脓毒症发病的机制。方法:收集脓毒症患者(28例)、普通感染者(25例)和健康体检者(25例)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BKCa水平;并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清BKCa水平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的相关性。培养RAW 264.7细胞,用脂多糖(LPS)刺激,部分实验以尼日尼亚菌素(Nigericin)作为第二刺激信号构建脓毒症细胞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测定不同浓度LPS(0、50、100、1 000 μg/L)刺激后细胞BKCa的mRNA和蛋白表达。RAW 264.7细胞转染BKCa的小干扰RNA(siRNA-BKCa),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细胞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前体(pro-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前体(pro-IL-1β),细胞培养液中caspase-1 p20、IL-1β p17,以及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碘化丙啶(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凋亡情况,测定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Western blotting测定细胞凋亡蛋白Gasdermin D(GSDMD)表达以评估沉默BKCa对细胞焦亡的影响。结果:脓毒症患者血清BKCa明显高于普通感染者和健康体检者(ng/L:165.2±25.9比102.5±25.9、98.8±20.0,均 P<0.05),且脓毒症患者血清BKCa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r=0.453, P=0.013)。用LPS构建脓毒症细胞模型,显示LPS呈浓度依赖地促进BKCα的mRNA和蛋白表达,1 000 μg/L刺激后细胞BKC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白组(0 μg/L)明显增加〔BKCa mRNA(2 -ΔΔCt):3.00±0.36比1.00±0.16,BKCa/β-actin:1.30±0.16比0.37±0.09,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caspase-1 p20/pro-caspase-1比值、IL-1βp17/pro-IL-1β比值均明显升高(caspase-1 p20/pro-caspase-1比值:0.83±0.12比0.27±0.05,IL-1βp17/pro-IL-1β比值:0.77±0.12比0.23±0.12,均 P<0.05);但转染siRNA-BKCa后二者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caspase-1 p20/pro-caspase-1比值:0.23±0.12比0.83±0.12,IL-1βp17/pro-IL-1β比值:0.13±0.05比0.77±0.12,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镜下观察模型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LDH释放率、GSDMD表达明显增加〔LDH释放率:(30.60±8.40)%比(15.20±7.10)%,GSDMD-N/GSDMD-FL:2.10±0.16比1.00±0.16,均 P<0.05〕;但转染siRNA-BKCa后上述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LDH释放率:(15.60±7.30)%比(30.60±8.40)%,GSDMD-N/GSDMD-FL:1.13±0.17比2.10±0.16,均 P<0.05〕。脓毒症细胞NLRP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NLRP3 mRNA(2 -ΔΔCt):2.06±0.17比1.00±0.24,NLRP3/GAPDH:0.46±0.05比0.15±0.04,均 P<0.05〕;但转染siRNA-BKCa后NLRP3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降〔NLRP3 mRNA(2 -ΔΔCt):1.57±0.09比2.06±0.17,NLRP3/GAPDH:0.19±0.02比0.46±0.05,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细胞NF-κB p65核转移明显增加(NF-κB p65/Histone:0.73±0.12比0.23±0.09, P<0.05);而转染siRNA-BKCa后细胞核中NF-κB p65表达明显下降(NF-κB p65/Histone:0.20±0.03比0.73±0.12, P<0.05)。 结论:BKCa参与脓毒症发病,其可能机制是激活NF-κB/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因子生成和细胞焦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7,8-二羟基黄酮对过氧化氢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7,8-二羟基黄酮(7,8-dihydroxyflavone, 7,8-DHF)对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 2O 2)引起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并探究其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PC12细胞分为4组(每组4皿):对照组(C组)、7,8-DHF组(D组)、H 2O 2组(H组)、7,8-DHF+H 2O 2组(D+H组)。C组加入PBS缓冲液,D组加入25 μmol/L 7,8-DHF,H组和D+H组均加入200 μmol/L H 2O 2,D+H组在加入H 2O 2前采用25 μmol/L 7,8-DHF预处理1 h。各组细胞孵育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2,4-二硝基苯肼显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释放率,Hoechst染色法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双染法结合流式细胞仪观察并分析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法测定酸敏感离子通道3(acid-sensing ion channel 3, ASIC3)、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 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related X protein, Bax)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ASIC3、Bcl-2/Bax、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 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 结果:与C组比较:H组PC12细胞数量和细胞活力明显降低,LDH释放率及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ASIC3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均上调,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上调,Bcl-2/Bax mRNA比值和蛋白比值均降低( P<0.05);D组和D+H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H组比较,D+H组细胞形态接近正常,细胞数量和细胞活力明显升高,LDH释放率及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ASIC3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均下调,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Bcl-2/Bax mRNA比值和蛋白比值均升高( P<0.05)。 结论:7,8-DHF可以减轻H 2O 2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SIC3信号从而减轻细胞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