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总结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RE)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进行CRE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循证参考。方法:制订文献检索策略,系统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官网、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立实践技术指南库、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医脉通、Cochrane Library、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与CRE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的证据,检索时限为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日。由2位研究成员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综合。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6篇临床指南、3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从预防监测、主动筛查、接触隔离、环境清洁消毒、细菌去定植、手卫生措施6个方面形成了29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CRE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最佳证据,临床医护人员和管理部门应结合所在地CRE流行病学情况和资源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CRE感染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3年体外生命支持临床研究回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3年体外生命支持(ECLS)领域的临床研究关注了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此外,研究还探讨了静脉-静脉ECMO期间俯卧位的疗效,以及抗凝治疗、输血策略、肥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清醒状态下静脉-静脉ECMO展现出新的治疗潜力,但其最佳实践方法和管理策略仍需进一步研究。在院内心搏骤停患者中,体外心肺复苏相对于传统心肺复苏表现出更优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恢复。体外二氧化碳清除在不同类型的呼吸衰竭患者中疗效不同。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聚焦如何优化ECLS技术的应用策略、过程管理,深入研究个体化治疗方法,并全面研究如何改善幸存者的远期康复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化护理干预对难治性呼吸衰竭应用HFOV联合吸入NO治疗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强化护理干预对难治性呼吸衰竭应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一氧化氮(NO)气体吸入患者的改善价值。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肺科医院2017年4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难治性呼吸衰竭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41例)和强化护理组(41例),两组均进行HFOV联合吸入NO治疗,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强化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强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频次、呼吸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结果:强化护理组患者的气压伤、高碳酸血症、痰液引流不畅、人机对抗发生频次较常规护理组下降显著( 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较干预前呼吸及内皮功能指标均存在显著改善( P<0.05);干预后,强化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患者氧合指数、PaO 2水平有所升高( P<0.05);强化护理组患者PaCO 2、一氧化氮下降( P<0.05)。 结论:通过强化护理干预,可降低HFOV+NO吸入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频次,降低机械通气期间不良反应,进一步优化呼吸功能和内源性NO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厨余垃圾好氧堆肥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垃圾产生量逐年激增,其资源化处理已成社会共识.好氧堆肥作为厨余垃圾资源化的主要方式,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研究前景.好氧堆肥处理厨余垃圾有助于土壤固碳,降低大气CO2含量,更可获得有机肥料,符合目前"碳中和"和化肥减量化的政策.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好氧堆肥基本机制及微生物菌剂的作用,并对厨余堆肥腐熟度的评价和相应的肥料应用进行了综述.堆肥方式、含水率、碳氮比、通气量、温度和辅料种类等会影响厨余堆肥的效果,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工艺,在发酵时间和处理成本之间获得最佳的平衡,不断完善堆肥产品腐熟度的评价指标,加强厨余垃圾有机肥的肥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大小刨花楠细根功能性状与根际微环境关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个体大小反映林木径向生长状况,细根对根际土壤环境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探讨不同大小个体的林木细根功能性状与根际土壤微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个体水平揭示林木地下生态系统内的相互作用机制.该研究以11年生刨花楠(正名: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为对象,基于不同大小个体进行细根与根际土壤取样,分析不同大小刨花楠个体细根功能性状与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大小林木个体细根功能性状与根际微环境均存在差异,其中细根生物量、比根长、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组织密度、根氮含量和根磷含量等指标差异显著,除比根面积和根组织密度外,其他各细根功能性状均以中等个体为最大,根际土壤碳氮磷含量也以中等个体刨花楠为最高.2)不同大小刨花楠个体细根比根长、根体积密度、细根生物量及根际土壤真菌、放线菌含量等性状变异系数较大,其中中等刨花楠个体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而小刨花楠个体相对较小,各大小个体都倾向于通过调节根体积密度、细根生物量及根际土壤真菌含量、硝态氮含量等性状以适应环境变化.3)不同大小个体细根采取的资源利用策略不同,中等刨花楠个体具有较大的比根长、根氮含量、根磷含量,采取资源获取型策略以优化其对养分的获取能力,根组织密度较大的小个体细根采取资源保守型策略以提升其应对环境胁迫的能力,而大个体细根则采取地上、地下协同生长的资源权衡策略.4)根际土壤微环境中的土壤全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放线菌含量、铵态氮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是影响刨花楠细根功能性状的主要因子.不同大小刨花楠个体细根功能性状与根际微环境间关系存在差异.小刨花楠个体细根主要受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中等刨花楠个体细根主要受根际土壤中放线菌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而大刨花楠个体细根性状表现出既受根际土壤养分影响又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细菌、放线菌含量影响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开展刨花楠微地形造林、精确制定其人工林抚育间伐措施、培育大径材人工林等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甘南高寒草甸碳收支时空格局及动态模拟
编辑人员丨2024/8/10
草甸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尺度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精准模拟,可以为揭示草地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反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生态过程模型则是分析和预测区域碳平衡的重要途径.以甘南州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参数优化后的Biome-BGC模型,模拟1979-2018年高寒草甸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以表征该区域碳收支的时空分布特征.以上述40年实测气象数据为基准,并结合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3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情景,对甘南州2019-2100年高寒草甸碳收支进行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参数优化后的Biome-BGC模型能较好的模拟甘南州高寒草甸GPP和NEP,且GPP模拟对比NEP的模拟效果更好;(2)甘南州高寒草甸在整个研究阶段表现为碳汇,过去40年GPP、NEP波动范围为600-1100 g C m-2 a-1、150-300 g C m-2 a-1,GPP显著上升,NEP呈波动性上升趋势.未来暖湿化情景下,高寒草甸碳收支年际波动较大,NEP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2060年前后出现极小值,年均增幅约为2.02 g C m-2 a-1,气温、降水和大气CO2浓度升高共同影响该地碳收支格局;(3)季节尺度上表现为冬春季节为碳源、夏秋季节为碳汇,植被生长季固碳作用增强.年内GPP、NEP呈倒"U"型变化趋势,峰值均出现在7、8月,低温以及持续增温对碳汇具有抑制作用,生长季降水量与植被生产力呈正相关;(4)碳汇/碳源的空间分布随时间而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总体上碳汇增长率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陕北农田作物生产碳源/汇及碳足迹空间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农作物生产过程既是碳源,也是碳汇.研究作物生产过程中碳吸收、碳排放特征对区域农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区域为例,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GEE遥感云平台和随机森林算法,获取了作物种植分布信息,并建立碳吸收排放测算模型,分析了陕北地区 2021 年农田作物的碳源/汇效应、碳足迹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陕北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为玉米、稻谷、薯类、豆类,经济作物主要为蔬菜、苹果、枣树,这七类作物集中分布在延安南部河谷区域和榆林西北部区域.②除枣类外,陕北地区其余作物的碳吸收量均高于碳排放量,以碳汇功能为主,其中,玉米和苹果分别对该地区碳吸收、碳排放的贡献率最高,碳吸收、排放量分别达到了 189.74×104 t 和 11.41×104 t,苹果、薯类和枣类碳足迹较高,分别达到了 9.92×104 hm2、8.77×104 hm2和 21.65×104 hm2,其余作物碳足迹处于 0.26-1.49×104 hm2之间.③从空间上看,研究区单位面积农田碳吸收量呈现西北高、南部低的分布格局,而碳排放量、碳足迹分布正好相反,南部高、西北低.④研究区可通过培育高产品种、优化施肥量、控制农膜农药用量、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提高作物固碳效应,促进农业生产碳减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的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簇时空变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生态系统服务簇的识别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与优化的关键.量化了 2000、2010、2020 年淮河流域产水量(WY),水源涵养(WC),土壤保持(SC),生境质量(HQ),水质净化(WP),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碳储量(CS)7 种生态系统服务.并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FM)识别了生态系统服务簇,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WP,NPP与WC呈上升趋势,WC的增幅最大;CS与HQ呈下降趋势.淮河流域各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时空异质性,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多位于西南部山区与东北部丘陵山地地区.(2)识别了 5 个生态系统服务簇:核心生态服务簇,WP服务簇,WY服务簇,NPP服务簇与生态过渡服务簇.核心生态服务簇与生态过渡服务簇的面积总体增加,流域西南部山区与东北部丘陵山地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提升,2000-2020 年,WY服务簇与NPP服务簇间的转移面积较大,WY服务簇面积减少达 60.09%,NPP服务簇面积显著增加,2020 年占整个流域面积的57.02%.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清晰认识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也为探索淮河流域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管理与规划决策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青藏高原保护优先区和保护空缺识别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协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对制定系统性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应用Maxent模型模拟了重点植物的空间分布,结合世界保护联盟(IUCN)重点动物空间分布数据和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利用Zonation模型依次识别了基于单一因素的保护优先区以及集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优先区,评估了青藏高原现有自然保护地对保护优先区、重要物种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状况和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保护优先区保护价值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优先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喜马拉雅山地、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及横断山区等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区分布略有差异,存在43.2%的空间重叠;(2)在重要物种保护上,自然保护地对两栖动物的保护率最高,平均保护了 38.2%,哺乳动物次之(24%),爬行动物的保护率较低,仅为 10.2%.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覆盖率分别是 44.1%(防风固沙)、27.1%(水源涵养)、22.3%(土壤保持)、17.1%(碳固定)和 16.6%(洪水调蓄);(3)自然保护地对研究识别的保护优先区存在保护空缺,仅覆盖了 26.8%的集成保护优先区,Ⅰ级、Ⅱ级和Ⅲ级优先区保护空缺面积占青藏高原面积的 7.2%、6.9%和 7.7%.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韧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生态空间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评估生态韧性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式,定量评估固碳释氧、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三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识别源地,结合自然和人为因素构建阻力面,使用Linkage Mapper工具基于最小成本路径理论识别生态廊道,提出了一套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过程的生态韧性评估框架,并结合Fragstats和Conefor Sensinode软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长株潭城市群共 55 块生态源地,面积为 7747.75km2,占城市群总面积的27.58%,东部和南部源地较为集中,西部较分散,林地是生态源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廊道共 113 条,廊道总长度为1458.97km,平均长度为 12.91km,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和北部.(2)结合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一心一环"生态安全格局,可有效缓解长株潭城市群中部生态用地"空心化"的格局.(3)研究区 55 块生态源地的韧性指数介于0.1265-0.4682 之间,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113 条生态廊道的韧性指数介于 0.0027-0.8002 之间,韧性指数较高的廊道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南部,韧性指数较低的廊道分布在西部、中部和北部.西部和中部或将成为影响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区域生态韧性的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