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67岁,因"右腕管综合征术后2周,右手肿胀疼痛1周"来门诊就诊。患者曾于本院因"腕管综合征"行腕管切开、正中神经松解,术后夜间麻醒症状消失,但于第3天开始出现右全手疼痛、麻木及肿胀,伴烧灼感,甚至因此晚上来院急诊,但一般镇痛药缓解不明显。临床检查:腕掌部伤口愈合良好。右腕以下手部弥漫性肿胀,皮纹明显减少,手背皮温略高,皮肤潮红。手掌部干燥,脱屑。手背手掌痛觉过敏,但1~5指触觉减退,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分(10分制)。示中环小指屈曲明显受限:(主动)屈距掌纹10 cm。患者另有痛风史10年,伴右小指近指间关节痛风结石及活动受限3年。诊断:右腕管综合征术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图1)。于门诊施行以下康复措施:①主动及被动活动包括应力加载训练,3~4次/d,15~20 min/次。在操作中进行疼痛管理:轻微疼痛可以接受,若VAS评分大于3分予间歇性关节牵张7~10 s,接着放松3~4 s,待疼痛评分恢复至3分之内,再进行重复匀速的关节活动;②经皮神经电刺激:采用神经肌电促通仪(TENS-21),温热电极正极置于颈后部,负极置于前臂及腕掌部,强度大小以患者耐受为度,30 min/次,2次/d;③氦氖激光(LJL40-HA)照射:波长632.8 nm,功率大于40 nw连续输出,光束照射患手肿胀部位,20 min/次,2次/d;④感觉再教育:应用分级的材质(包括棉花、毛巾、砂纸等)划擦或轻拍感觉过敏区域进行脱敏,每次5~10 min,3~4次/d。刺激强度呈逐步增加的过程,以使患者更好地适应。鼓励患者在家进行脱敏训练:浸没患手到颗粒中进行摩擦,按大米-赤豆-黄豆-花生米顺序分级进行,3~4次/d,5~10 min/次;⑤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在生活中自主使用患手,多参与日常生活操作,以分散对疼痛注意力,并告知即使这些诱发症状暂时性加剧,也不要轻易放弃。6周后患者自觉疼痛明显缓解,肿胀消退,手部活动度改善。临床检查:对触碰的高敏感性消失,肿胀消退,视觉模拟评分(VAS)1分,示中环主动屈指到位,小指近指间关节因痛风结石活动受限(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平衡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平衡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邢台市第五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神经肌电促通组、动静态平衡训练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6例.神经肌电促通组给予神经肌电促通治疗,动静态平衡训练组给予动静态平衡训练,联合组给予神经肌电促通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各组均持续8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的躯干控制能力[动态坐位平衡、静态坐位平衡、协调评分及躯干损伤评定量表(TIS)总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L)]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结果 干预8周后,3组动态坐位平衡、静态坐位平衡、协调评分以及TIS总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增加,且联合组以上评分均显著高于神经肌电促通组、动静态平衡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3组的BBS评分、FMA-LL评分、AD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增加,且联合组的BBS评分、FMA-LL评分、ADL评分均显著高于神经肌电促通组、动静态平衡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态平衡训练组的BBS评分高于神经肌电促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神经肌电促通组与动静态平衡训练组的FMA-LL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动静态平衡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平衡能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神经肌电促通仪的康复治疗对肌肉骨骼损伤患者肌肉力量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基于神经肌电促通仪的康复治疗对肌肉骨骼损伤患者肌肉力量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京按摩医院肌肉骨骼损伤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A组为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B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神经肌电促通仪.比较A组和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肢肌肉力量及平衡能力的差异性.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78.12%,B组的总有效率为95.31%.B组中痊愈的患者所占比例高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08;P=0.007);治疗前,A组与B组之间的肌肉力量评分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肌肉力量评分均提高,且B组患者3项肌肉力量评分高于A组(P<0.001);治疗前,A组与B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平衡功能评分情况基本相同(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衡能力均提高,B组的平衡能力较A组的平衡能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基于神经肌电促通仪的康复治疗对肌肉骨骼损伤患者的疗效具有明显提升作用,对肌骨损伤患者的肌肉力量具有增强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神经肌电促通仪联合康复训练对肢体骨折患者术后患肢肌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 观察神经肌电促通仪联合康复训练对肢体骨折患者术后患肢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肢体骨折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式分为观察组(n=60,给予神经肌电促通仪配合康复训练干预)和对照组(n=60,给予康复训练干预),以徒手肌力评定(MMT)比较其肌力,以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BBS)比较其肢体功能,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和Barthel指数比较其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两组肌力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4周肌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MA、BB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4周两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IM、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4周两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以神经肌电促通仪治疗能够有效提升肢体骨折患者肌力,改善患肢功能,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