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腰背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伴腰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PMOP腰背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6例。2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药物(碳酸钙D3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SE训练。于入组时、治疗2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美国产BIODEX型平衡测试仪、站立行走试验、美国产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2组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心理状态、平衡能力、行走功能及骨密度(BM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动静态平衡能力、站立行走时长、L 1-4腰椎B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0.41)分]、JOA评分[(23.12±3.85)分]、HADS评分[(8.03±2.13)分]、静态平衡能力指标[(0.69±0.09)°]、动态平衡能力指标[(23.10±4.84)s]、站立行走时长[(8.79±1.74)s]、L 1-4腰椎BMD[(758.24±33.58)mg/cm 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减轻PMOP患者腰背痛,改善腰椎功能、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提高腰椎BMD,同时还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骶管注射联合爬行训练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联合爬行训练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LS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7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及骶管注射治疗(注射药物包括复方倍他米松、利多卡因及维生素B 12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爬行训练。于入组时、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闭眼单脚站立测试、起立-行走测试及靠墙半蹲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CD-RISC评分、闭眼单脚站立时长、起立-行走时长、靠墙半蹲时长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ODI评分[(19.75±2.65)分]、CD-RISC评分[(79.37±5.70)分]、闭眼单脚站立时长[(9.69±1.54)s]、起立-行走时长[(5.10±0.47)s]及靠墙半蹲时长[(41.37±6.14)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骶管注射能迅速缓解LSS患者疼痛,如联合爬行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心理韧性、动静态平衡能力及下肢肌耐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LSS行PLIF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药物、空气压力波治疗预防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术后1周内给予踝泵、直腿抬高训练及肩、肘、髋、膝关节活动度训练,手术7 d后佩戴腰围并借助步行器开始行走训练,手术7~10 d内择期出院),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内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后续进行分阶段康复干预(术后2~4周给予呼吸训练、侧卧抬腿、仰卧抬腿训练;术后5~12周给予双桥训练、单桥训练、侧桥训练及四点跪姿撑体训练)。于手术前、手术后12周时分别对比2组患者腰痛程度、腰椎功能、行走功能、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2周时2组患者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无痛行走距离、动静态平衡能力、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指标均较手术前显著改善( P<0.01),并且观察组疼痛评分[(1.10±0.25)分]、ODI评分[(14.81±3.05)分]、静态平衡能力结果[重心左右偏移距离(160.12±31.35)mm、前后偏移距离(151.81±47.33)mm]、动态平衡能力结果[移动重心所需时长(22.12±3.80)s]、腹肌等长收缩耐力结果[(58.12±9.38)s]及背肌等长收缩耐力结果[(57.50±9.17)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1)。 结论:术后分阶段康复干预能进一步缓解LSS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难治性眩晕患者个性化前庭康复的疗效及方案制定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难治性眩晕患者在进行个性化前庭康复训练后起效的节点和治疗后的转归,并归纳个性化前庭康复方案的有效制定策略。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的难治性眩晕患者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24~71岁。制定个性化前庭康复方案并在治疗后2、4周进行随访,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观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眩晕障碍量表(DHI)、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得分,以及前庭功能动静态姿势图(CDP)及眼震电图(VNG)的结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周SAS[(41±8)、(37±8)、(36±8)分, P=0.020]、DHI[56(40,78)、46(22,74)、16(6,76)分,均 P<0.01]、ABC[(80±17)、(87±11)、(91±9)分, P=0.002]量表的得分均有逐渐好转趋势。年龄与性别不影响各量表的得分(均 P>0.05),年龄分层、性别与时间之间无交互效应(均 P>0.05)。治疗后2、4周动静态平衡台中前庭觉维持平衡的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提高(均 P<0.001),眼震电图中优势偏向(DP)值在治疗后2周改善不明显( P=0.593),治疗后4周出现明显改善( P=0.007);单侧减弱值从治疗后2周即出现明显改善( P=0.001);性别和年龄不影响平衡台和眼震电图结果的恢复(均 P>0.05)。 结论:通过对难治性眩晕患者进行规范的个性化前庭康复,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控制眩晕症状,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客观上也能提高前庭-脊髓反射通路及前庭-眼动反射通路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DL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腰椎牵引、超短波及中频电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SE训练,包括平板支撑、单侧肘膝支撑、手膝位平衡、跪位转体、空中蹬车及仰卧屈髋屈膝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同时对患者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腰腹肌动静态耐力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动静态平衡能力指标及腰腹肌动静态耐力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60±0.47)分]、ODI评分[(16.71±3.34)分]、动静态平衡能力指标[分别为(23.78±4.02)s和(9.20±1.93)s]及腰腹肌动静态耐力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缓解DLS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平衡能力及腰腹肌耐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平衡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平衡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邢台市第五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神经肌电促通组、动静态平衡训练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6例.神经肌电促通组给予神经肌电促通治疗,动静态平衡训练组给予动静态平衡训练,联合组给予神经肌电促通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各组均持续8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的躯干控制能力[动态坐位平衡、静态坐位平衡、协调评分及躯干损伤评定量表(TIS)总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L)]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结果 干预8周后,3组动态坐位平衡、静态坐位平衡、协调评分以及TIS总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增加,且联合组以上评分均显著高于神经肌电促通组、动静态平衡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3组的BBS评分、FMA-LL评分、AD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增加,且联合组的BBS评分、FMA-LL评分、ADL评分均显著高于神经肌电促通组、动静态平衡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态平衡训练组的BBS评分高于神经肌电促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神经肌电促通组与动静态平衡训练组的FMA-LL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动静态平衡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平衡能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音乐节律性刺激疗法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观察基于音乐节律性刺激疗法联合动静态平衡仪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及动静态平衡仪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音乐的节律性刺激治疗,共治疗8周.两组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均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定及满意度调查,以组内和组间比较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PDQ-39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经过8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BBS、TUGT、MB1、PDQ-39及满意度均有所改善(P<0.05),而试验组的BBS、TUGT、MBI、PDQ-39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音乐节律性刺激疗法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能够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针刺联合Prokin平衡训练仪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稳定性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针刺法合用Prokin平衡训练仪对脑卒中患者的动静时期平衡性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108例病患分为联合治疗组(n=58)和常规训练组(n=50),常规训练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平衡训练仪训练反馈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6周后,根据Prokin平衡训练仪上动静态模块得出静态稳定性评估和多轴本体感受的评估数据,对比两组的静态稳定时压力中心的相关参数和动态平衡时稳定指数、平均轨迹误差.结果:静止稳定性模块,联合治疗组压力中心的前后标准差和左右标准差均显著低于常规训练组,前后左右平均运动速度显著低于常规训练组(P<0.05),运动长度和面积均显著降低(P<0.05).动态稳定性模块,联合治疗组下肢平均轨迹误差(average trace error,ATE)、测试执行时间(test time execution,TTE)及稳定指数(stability index,SI)指标与常规训练组比较均有差异,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联合Prokin平衡训练仪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静止平衡和动态平衡均起到较好的康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VEP对低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平衡点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基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双眼平衡视觉训练对低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平衡点的作用.方法 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81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实施传统综合训练,观察组41例,实施基于P-VEP的双眼平衡视觉训练,比较两组的疗效和治疗前后P-VEP指标及视平衡点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100波潜伏期显著缩短,而P100波震幅显著增大(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动静态信噪比和动静态对比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低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基于P-VEP的双眼平衡视觉训练可更有效改善患儿的视平衡点,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对老年脑卒中病人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早期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对老年脑卒中病人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1月—2018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0例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基础上采用早期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观察两组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平衡功能评分以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老年脑卒中病人采用早期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能提高病人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