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额盆地野果林不同居群野扁桃土壤种子库及幼苗更新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明确新疆野扁桃土壤种子库及幼苗更新特征,探究影响野扁桃种群更新受限因子.[方法]以新疆塔额盆地的野扁桃为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土样采集及母株下幼苗数量、级别统计等方法对新疆野扁桃土壤种子库及幼苗更新进行研究.[结果](1)野扁桃土壤种子库种子平均密度为96.45粒/m2,托里居群完整种子密度最大,裕民居群被啃食种子密度最大,虫蛀种子仅在塔城居群出现;(2)野扁桃种子主要分布在枯枝落叶层,占种子总量的56.29%,S2(0-5 cm)土层占29.07%,S3(5-10 cm)土层占14.65%,土壤种子水平扩散距离与野扁桃所处坡度成正比;(3)调查的野扁桃幼苗中未发现实生苗,Ⅰ级苗占幼苗总数的51.12%,母株基部50 cm内的范围是野扁桃幼苗集中分布区域.[结论]野扁桃土壤种子库分布特征表现为近母株及地表,幼苗更新也为近母株分布.自然条件下,被啃食种子、虫蛀种子和生态位缺失是野扁桃实生苗无法萌发、实生更新受限转而进行萌生更新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金沙江流域4种特有植物野生资源现状及受威胁等级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7/6
物种受威胁状况的及时评估是调整物种濒危状态,继而实施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该文以金沙江流域特有植物贯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delavayi)、旱地木槿(Hibiscus aridicola)、云南百部(Stemona mairei)和白魔芋(Amorphophallus albus)为调查评估对象,通过多年野外调查,依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3.1版》和《使用指南:15.1版》对4物种的濒危现状进行了重新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在现有野生种群资源下贯叶马兜铃被列为易危(VU),旱地木槿和白魔芋被列为濒危(EN),云南百部为近危(NT).与4物种现行濒危等级的比较表明,贯叶马兜铃的濒危等级由濒危降级为易危,旱地木槿由易危上调为濒危,白魔芋由近危上调为濒危,云南百部的濒危状态则维持不变.这为4种特有植物的野生资源现状了解、濒危状态更新以及适时调整有效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7/6
十万大山是广西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其主要植被类型是山地常绿阔叶林.为了解区域内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现状及优势种群结构的发展现状,该文以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1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种组成、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并用g(r)函数分析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群落中DBH≥1 cm的木本植物共计7 517株,隶属52科108属153种;群落的优势种有云南桤叶树(Clethra delavayi)、银木荷(Schiima argentea)、毛折柄茶(Hartia villos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鼠刺(Itea chinensis)、腺叶山矾(Symplocos adenophylla)、假杨桐(Eurya subintegra)、毛冬青(flex pubescens),但优势种的优势地位不明显.(2)群落整体平均DBH为5.51 cm,径级、树高分布呈近似倒"J"型;优势种的径级分布多呈倒"J"型或"L"型,群落有较强的更新能力.(3)群落优势种稳定共存;优势种在样地中呈聚集分布,但优势种间聚集分布的位置有差异.总体而言,群落目前更新状态良好,群落中已有顶极群落优势种的存在,但群落具有一定的次生性特征,还未到达稳定的顶极群落状态,优势种间能稳定共存,有向稳定顶极群落演替的潜力,应继续加强管护,促进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更新与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动物对濒危特有种大别山五针松种子的捕食和散布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是大别山地区特有树种,对研究松属(Pinus)植物分类、系统发育关系和区系分布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当前大别山五针松野生种群自然更新受到严重限制,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为探究大别山五针松野生种群更新受限机制,本研究以大别山五针松及其3种同域分布物种茅栗(Castanea seguinii)、袍栎(Quercus serrata)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野外调查和种子释放实验,探讨了大别山五针松种子产量以及动物对种子的捕食压力和散布限制对大别山五针松自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别山五针松种子产量较低,在所调查的88株成年母树中,仅有21株产成熟球果(共计312个),且种子败育率高达51.89%±0.07%(平均值±标准误);(2)针对146个球果的鸟类啄食情况调查表明,被鸟类啄食的球果数量为90个,显著高于未被鸟啄食的球果数量(56个),平均啄食强度为8.94%±0.55%;(3)种子掉落地表后,小型啮齿动物和地栖鸟类(主要为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为主要动物拜访者,其拜访频率在不同物种之间差异显著;其中鸟类对大别山五针松种子的拜访次数(n=77)高于啮齿动物(n=46);(4)种子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茅栗种子被收获速率最快,显著高于袍栎和大别山五针松,华山松种子的被收获速率最慢;(5)在释放的2,000粒种子中,共计157粒被成功散布,其中华山松和大别山五针松分别为96粒和57粒,显著多于茅栗(3粒)和枹栎(1粒);(6)茅栗的散布距离最远(13.9±4.0 m),其次是大别山五针松(7.3±0.8 m)、华山松(3.8±0.4 m)和枹栎(1.5 m,仅有1粒被成功散布).综上所述,啮齿动物和鸟类均为大别山五针松种子的潜在散布者,与同域分布的其他植物物种相比,动物并未表现出更高的捕食强度和更低的散布效率,表明种子的被捕食压力和散布限制并非影响大别山五针松自然更新的主要因素.此外,本研究发现,大别山五针松种子产量较低且种子败育率较高,可能是导致其自然更新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巴尔鲁克山野扁桃种子萌发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4/6/8
为探求新疆野扁桃(Amygdalus ledebouriana)实生更新受限的障碍因子,更好的保护该种质资源和种群,以新疆巴尔鲁克山野扁桃当年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种子吸水特性、不同层积时间、不同质量浓度赤霉素(GA3)和不同基质处理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并对萌发抑制物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完整种子在层积80 d后解除自然休眠,而去种皮种子不需要层积就可萌发,添加300 mg·L-1 GA3培养可以提前打破去种皮种子休眠并提高发芽率.(2)萌发抑制物主要存在于外果皮和中果皮.(3)在原生境土壤中的萌发率比在营养土中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不同生境濒危植物龙棕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分析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龙棕种群的保护、恢复和更新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楚雄州大尖山自然保护区内3种不同生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龙棕种群调查,编制龙棕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和绘制其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的数量动态做出相应的预测,以深入了解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1)在3种生境中龙棕种群均处于衰退状态,对外界干扰较为灵敏,存活曲线呈现Deevey-Ⅲ型,龙棕个体在幼苗阶段出现大量死亡.(2)3种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都分布不均,呈聚集分布,说明龙棕种子传播以母株为中心扩散.[结论]从种群密度大小上来看,阔叶林中的龙棕种群密度最大,其次是针阔混交林,最小的是灌丛.结合对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水分条件较好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更有利于龙棕种群的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川黔地区濒危植物红豆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红豆树(Ormosia hosiei)是我国南方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为了解红豆树种群在川黔山区的生存现状及制约种群发展的原因,该文以川黔4个区域红豆树自然种群为调查对象,采用典型样地调查的方法,根据不同种群的分布特征,每个种群分别设置2个面积为20 m×20 m的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通过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数量动态指数、利用生存函数及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了川黔山区不同红豆树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河株村和干耳盘村种群龄级结构呈倒"J"型结构,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呈不规则"哑铃"型结构,红豆树种群自然更新能力强,但中龄级个体容易缺失.(2)4个种群均为增长型,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Ⅱ型,其中河株村、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消失率和死亡率呈"多峰型",种群在生长中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3)红豆树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幼龄级个体死亡率高,成熟龄级个体数量动态稳定的特点,其形成原因与山区地形特点和红豆树种子传播特性有关.(4)RDA排序结果显示,海拔和坡度是影响幼龄个体数量结构的主导因子,干扰强度是影响种群中高龄个体数量结构的主要因素.综上表明,川黔山区红豆树天然种群结构与数量特征的形成受制于山区地形特点、红豆树自身繁殖特性以及环境压力;通过对种群幼龄个体密度控制和中龄个体生长空间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种群幼苗存活率,促进中龄个体健壮生长,维持红豆树天然种群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传播前种子昆虫捕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昆虫捕食种子是种子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会影响植物种群更新和群落物种组成.传播前种子昆虫捕食的研究较为稀少,且大多为针对个别优势种的短期研究,限制了对于群落水平上传播前种子捕食的理解.本研究分析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中2020-2021年的种子雨,研究种子昆虫捕食率及其影响因素.所分析的5种乔木种子均遭到昆虫捕食,昆虫捕食率在物种和采集批次间差异较大(0~33.33%),年均昆虫捕食率为8.76%~14.39%.肉质果种子的昆虫捕食率显著低于干果(df=1,χ2=20.76,P<0.001),种子产量的年际变异系数与昆虫捕食率呈显著负相关(df=1,χ2=13.01,P<0.001),重量越轻的种子的昆虫捕食率越高(df=1,χ2=10.54,P=0.001).本研究表明,传播前种子昆虫捕食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中普遍存在,并且揭示了影响因素、讨论了潜在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于传播前种子昆虫捕食及其生态和演化意义的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黄梅秤锤树的光合生理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黄梅秤锤树(Sinojackia huangmeiensis)是我国特有种,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为探讨黄梅秤锤树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与适应,选择3种生境中(林窗、林下、全光照)的植株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生境中叶片表型性状、光合特征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结果表明:林窗和林下生境黄梅秤锤树的比叶面积(SLA)显著高于全光照生境,叶厚度(LT)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显著低于全光照生境;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饱和点(LSP)在全光照生境中最高,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在林下生境中最低;林窗和全光照生境黄梅秤锤树的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实际光量子产量[Y(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都高于林下生境.黄梅秤锤树通过增加SLA,降低LCP、Rd和NPQ来适应弱光环境,通过增加LT、LDMC、LSP和NPQ来适应强光环境,对不同的生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对其种群更新与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人工引种的成功提供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不同盆栽雷竹苗地下茎生长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4/13
为阐明竹子种群构建与维持机制,探究小径笋用竹种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D.Chu et C.S.Chao'Prevernalis')从单株母竹扩繁为分株系统,进而构建竹子种群的过程,开展了不同年龄母竹、不同覆盖竹林土壤控制性盆栽实验,比较分析了盆栽竹苗地下茎形态、生物量及芽库等生长特征.结果表明:盆栽苗地下茎生长形态表现为2年生母竹盆栽苗平均发鞭长度为(666.58±111.75)cm·盆-1,平均鞭节数量为(342±44)个·盆-1,明显高于1年生母竹盆栽苗的(354.25±136.64)cm.盆-1和(216±88)个·盆-1,但其平均鞭径为(0.77±0.07)cm,低于1年生母竹盆栽苗的(1.07±0.12)cm;盆栽苗地下茎生物量积累表现为1年生母竹盆栽苗地下茎生长侧重于竹鞭生物量积累,2年生母竹盆栽苗地下茎生长侧重于竹根生物量积累;盆栽苗地下茎芽库生长特征表现为2年生母竹盆栽苗芽库数量整体高于1年生母竹盆栽苗,尤其总芽数量和休眠芽数量分别达(342±43)和(277±42)个·盆-1,而1年生母竹盆栽苗仅(216±80)和(187±69)个·盆-1.研究发现,竹鞭越粗,侧芽分化为鞭芽的数量越少;鞭节数量越多,地下茎生物量越大.地下茎芽库构成主要以休眠芽为主,细长的、鞭节数多的竹鞭着生的侧芽储量大,侧芽萌发主要以鞭芽为主,笋芽分化数量特征没有体现出明显规律性变化.母竹作为单一分株,在扩繁为分株系统的过程中具有高效的地下茎更新,增加了地下茎侧芽分化为鞭芽的数量,进而实现鞭长的快速增长,以利于芽库总芽量尤其是休眠芽数量的大容量储备,这为分株系统的进一步扩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