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纹伊蚊共生伊丽莎白菌分布特征及对蚊卵孵化和幼虫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伊丽莎白菌在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组织及现场种群中的分布,并研究其对蚊卵孵化以及幼虫生长的影响.方法 从实验室白纹伊蚊中分离伊丽莎白菌,通过扫描电镜、理化反应以及进化树分析,综合鉴定菌属.绝对定量法检测伊丽莎白菌在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组织以及现场种群的分布情况.水中添加该细菌,分为对照组、抗生素组、白纹伊蚊-3(AdeAl-3)组和抗生素+AdeAl-3组,观察不同组别蚊卵孵化率、幼虫生存率及化蛹率的变化.结果 从不同发育阶段白纹伊蚊体内分离一株细菌AdeAl-3,鉴定为米尔伊丽莎白菌.AdeAl-3在白纹伊蚊蛹和幼虫含量丰富,在成蚊中较少,不同发育阶段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1,P<0.05).AdeAl-3主要分布于白纹伊蚊肠中,在唾液腺和卵巢均有分布但含量较少,不同组织间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8.70,P<0.05).现场白纹伊蚊种群中存在AdeAl-3.AdeAl-3组蚊卵孵化率、幼虫生存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6、0.01,P均>0.05);对照组、AdeAl-3组和抗生素+AdeAl-3组这三组间的幼虫化蛹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2,P<0.05).AdeAl-3组幼虫化蛹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2,P<0.05).结论 伊丽莎白菌株AdeAl-3在白纹伊蚊种群中普遍存在,对蚊卵孵化、幼虫生存无显著影响,可明显提高幼虫化蛹率,具有作为工程细菌的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雪豹栖息地廊道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雪豹(panthera uncia)是高山流石滩等山地生境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对维持高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雪豹种群数量有所恢复,但多种因素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仍对雪豹的种群生存造成威胁.建立廊道可将分散的栖息地斑块连接起来,提高雪豹抵抗干扰的能力,并为雪豹的长期生存提供重要保障.本研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张掖分局保护片区及其15 km缓冲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张掖分局保护片区雪豹分布点数据,选取气候、地形和土地利用等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对雪豹栖息地适宜度进行分析并划定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代价路径原理识别雪豹廊道.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雪豹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 432.066 km2,分布在片区内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7 086.195 km2,占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的52.756%.崎岖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和季节降雨变异系数是影响雪豹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通过分析,最终划定9个生态源地用于后续廊道识别规划.在研究区域内共识别10条潜在生态廊道,廊道最长为18.725 km,最短为0.368 km,平均廊道长度为5.676 km.其中3条廊道连接片区内雪豹适宜栖息地斑块,5条廊道连接该片区与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建议在提升片区内雪豹适宜栖息地之间整体连接度的同时,与青海省共同开展跨界保护工作,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与管理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冬季獐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差异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肠道菌群与动物营养代谢、机体健康、免疫等方面紧密相关,同时也可以间接反映物种的环境适应能力.2017年獐(Hydropotes inermis)的足迹在东北地区重新出现,初步探究其种群扩散、恢复的原因,并进一步为有效扩大獐在我国的分布,于2021年冬季通过无损伤取样法在辽宁省东南部四个地区采集獐新鲜粪便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DNA中细菌16Sr RNA的V3-V4高变区进行扩增,对獐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厚壁菌门(Firmicute)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是獐肠道中的优势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0.40%)和大肠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_Shigella,28.48%)仅在沙尖子(SJZ)地区的相对丰度较大,而在其它三个地区中丰度分别不到2%和0.1%.四个地区獐的肠道微生物在丰富度上没有差异(ACE和Chao1,P>0.05),而獐肠道菌群多样性比较中,沙尖子地区与其它三个地区存在显著差异(Shannon和Simpson,P<0.05).NMDS分析和ANOSIM分析结果显示,沙尖子地区獐肠道菌群与其它三地区在组内结构相似,但组间存在着一定差异(R>0,P<0).LDA直方图表明四个地区的獐肠道中存在显著差异的细菌菌属有18种,Anaerobutyricum菌属在下露河地区獐的肠道中被显著富集,沙尖子地区中对组间差异影响最大的是近芽孢杆菌属(Peribacillus).通过对东北地区分布的獐肠道菌群的分析,初步了解獐在寒冷地区生存的肠道菌群的适应机制,揭示獐体内的潜在致病菌和通过消化粗纤维来获取能量的方式,为进一步探究东北地区獐肠道微生物生理生态适应提供基础资料.建议通过一定措施保护或恢复辽宁省东南部地区獐的食物来源,提升獐适宜生境内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护该种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了解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浮游动物存活率及繁殖能力的影响,以期为全面评价这类污染物所带来的生态后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本文通过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探究了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效应和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 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对大型溞的96 h LC50值分别为0.34和75.79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03和0.758 mg/L.随着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浓度的升高,大型溞的世代平均时间延长,产溞总数、产溞次数、净生殖率和内禀生殖率均呈下降趋势.最高浓度组的恩诺沙星(9.645 mg/L)、环丙沙星(19.84 mg/L)处理组中大型溞的世代平均时间分别为11.34和10.35 d,极显著地长于空白对照组的世代平均时间9.46 d(P<0.01);产溞总数分别为46和91只,仅有对照组的10%和19%;产溞次数由空白对照组的11次分别减少至3次和7次;净生殖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89%和81%,种群内禀增长率下降了76%和57%.低浓度的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也会抑制大型溞种群的繁殖能力.结论 对大型溞来说,即使是在安全浓度范围内,长期暴露也会显著抑制大型溞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抗生素浓度与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单叶蔷薇种群结构与结实能力
编辑人员丨2024/8/10
以4个单叶蔷薇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年龄结构与动态、空间分布类型、结实能力3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生存状况,探讨单叶蔷薇致危机理.结果表明:单叶蔷薇种群第Ⅰ、Ⅵ~Ⅷ龄级个体数量较少,中间龄级个体数量较多,总体呈"中间高、两侧低"的不规则金字塔型分布.虽然4个单叶蔷薇种群整体上为增长型,但易受外部环境干扰(Vpi′>0,Pmax>0),死亡率(qx)和消失率(K.)均在第Ⅴ龄级时达到最大值,植株数量锐减;期望寿命(ex)随龄级增加呈递减趋势,且均在第Ⅷ龄级时出现最小值,说明在此阶段植株活力最低.时间序列分析表明,未来4个单叶蔷薇种群的第Ⅰ~Ⅳ龄级个体数量缺乏,第Ⅴ~Ⅷ龄级将占主导地位,单叶蔷薇种群在未来会趋于老龄化.种群空间分布主要为聚集类型,4个种群的聚集强度大小排布为P4>P3>P1>P2.P3、P4种群植株结实能力优于P1、P2种群.百果重与株高、冠幅,种子总数量与冠幅、百果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鸡嗉子榕传粉榕小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性二型及季节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生存与繁殖对生物体维持和延续种群数量稳定至关重要.表皮碳氢化合物具有维持昆虫水分平衡和信息通讯的双重功能,目前对于昆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如何权衡防脱水与保持化学信号可靠性的潜在冲突尚不清楚.本文以寄生于鸡嗉子榕(Ficus semicordata)雄花期果内的传粉榕小蜂窝榕小蜂(Ceratosolen gravelyi)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解析雨季、雾凉季和干热季中雌、雄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运用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相似性分析、置换多元方差分析和随机森林等方法分析了窝榕小蜂表皮碳氢化合物对不同季节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窝榕小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由34种C7-C44的化合物组成,包括正链烷烃、甲基烷烃、烯烃和甲基烯烃;其中角鲨烯(squalene)、2-甲基二十八烷(2-Me-C28)、正三十四烷(n-C34)、正三十六烷(n-C36)和正四十四烷(n-C44)为主要成分(>5%).(2)不同性别窝榕小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正四十二烷(n-C42)、17-三十五烯(17-C35∶1)、1-二十九烯(C29∶1)、2-Me-C28和角鲨烯是造成两性差异的重要贡献量化合物.(3)雌、雄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干热季中,雌蜂正链烷烃(n-C34、n-C36和n-C44)的比例及碳氢化合物的总绝对含量增加,2-Me-C28和角鲨烯的比例降低;雄蜂甲基烯烃的比例增加,正链烷烃和甲基烷烃的比例降低,碳氢化合物总绝对含量无明显变化.本研究发现窝榕小蜂表皮碳氢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性二型和强烈的季节可塑性,2-Me-C28和角鲨烯可作为雄蜂配偶识别时的候选性信息素;雌、雄成虫在适应高温和/或干燥的气候条件时存在差异化响应,表明窝榕小蜂两性表皮碳氢化合物在不同季节变化中采取不同的适应性策略.本研究揭示了榕小蜂应对不同气候环境的化学适应机制,为研究昆虫双重性状和理解生态适应与物种形成之间的功能联系奠定了化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中亚紫菀木潜在适生区的时空动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展现出高度生态敏感性及脆弱性,而对其典型优势种的适生区时空动态进行预测既是实行生态恢复的前提,也能为制定保护对策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青藏高原温性荒漠草原的优势种中亚紫菀木(Asterothamnus centraliasiaticus)为对象,基于MaxEnt模型,结合82条中亚紫菀木在青藏高原的有效分布记录和筛选后的6个生物气候变量,模拟预测中亚紫菀木在历史(全新世中期)、当前及未来4种气候排放浓度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并结合气候因子的贡献率及刀切法检验来分析制约中亚紫菀木地理分布的重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温度变量是影响青藏高原中亚紫菀木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限制因素,而降水变量是影响中亚紫菀木潜在地理分布的辅助生物气候变量;适合中亚紫菀木生长的最暖月最高温度(Bio5)范围为16.5~38.5℃,最暖季降水(Bio18)变化范围为55.0~1885.5 mm;从全新世中期到当前阶段是青藏高原中亚紫菀木种群扩张阶段,其种群主要聚集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干旱半干旱地区;从当前到未来阶段,中亚紫菀木总适生区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但中、高适生区却呈直线下降趋势;此外,中亚紫菀木在未来有逐渐向东迁移趋势.综合分析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亚紫菀木在青藏高原范围内的生存繁殖仍存在较大挑战.可根据其迁移趋势建立相关合理保护利用措施,以保持中亚紫菀木栖息地的连续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广东省珠海市发现爬行动物外来物种——滕氏蜥虎
编辑人员丨2024/7/6
2023年9月,在广东省珠海市进行两栖爬行动物野外调查时,采集到5号蜥虎属Hemidactylus标本.标本体型较大,身被锥状具棱疣鳞,体中段疣鳞16~17列;肛前孔和股孔不连续;每侧2~3个肛疣.经形态特征比较,并基于线粒体ND2基因片段构建的蜥虎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认为滕氏蜥虎H.tenkatei,系我国的首次记录.梳理文献发现,滕氏蜥虎与密疣蜥虎H.brookii历史上长期混淆,最近才被确定种级地位.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此前记录有密疣蜥虎分布且已形成归化种群,因缺少分子证据仍不能确定其是密疣蜥虎还是滕氏蜥虎.目前,滕氏蜥虎已在珠海市形成繁殖种群,但现有证据尚不能确定其是否会对本土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未来需进一步关注它们的种群状况及对中国本土物种的生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7/6
十万大山是广西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其主要植被类型是山地常绿阔叶林.为了解区域内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现状及优势种群结构的发展现状,该文以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1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种组成、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并用g(r)函数分析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群落中DBH≥1 cm的木本植物共计7 517株,隶属52科108属153种;群落的优势种有云南桤叶树(Clethra delavayi)、银木荷(Schiima argentea)、毛折柄茶(Hartia villos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鼠刺(Itea chinensis)、腺叶山矾(Symplocos adenophylla)、假杨桐(Eurya subintegra)、毛冬青(flex pubescens),但优势种的优势地位不明显.(2)群落整体平均DBH为5.51 cm,径级、树高分布呈近似倒"J"型;优势种的径级分布多呈倒"J"型或"L"型,群落有较强的更新能力.(3)群落优势种稳定共存;优势种在样地中呈聚集分布,但优势种间聚集分布的位置有差异.总体而言,群落目前更新状态良好,群落中已有顶极群落优势种的存在,但群落具有一定的次生性特征,还未到达稳定的顶极群落状态,优势种间能稳定共存,有向稳定顶极群落演替的潜力,应继续加强管护,促进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更新与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在罕见癌症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随着早期诊疗、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的普遍应用,大部分常见癌症的5年生存率都有较明显的提升.相比于常见癌症,罕见癌症由于其发病率较低,长期缺乏足够的关注度.然而,基于庞大的人口总数,罕见癌症的发病数依然是不容忽视的,但有效治疗手段的缺失使得罕见癌症患者的预后不佳.罕见癌症的研究难点之一在于癌种群体分散,样本量较小,难以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模型可有效保存患者样本,高度模拟原发肿瘤,是研究罕见癌症的有利工具.就罕见癌症的概念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在不同类别的罕见癌症如腺样囊性癌、胆管癌、肛管癌、恶性间皮瘤、罕见妇科癌症、睾丸癌、黑色素瘤、恶性胚胎肿瘤、脊索瘤、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肾上腺皮质癌、胶质母细胞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罕见癌症发病机制及开发更具有前景的抗罕见癌症药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