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在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在侧脑室脑膜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114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采用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简称管状脑牵开器组);93例采用传统的超声辅助下脑板牵开技术(简称脑板牵开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改变、住院时间、肿瘤复发率、总体生存率方面的差异。结果:管状脑牵开器组和脑板牵开组的肿瘤全切率均达到100.0%,无围术期死亡患者。与脑板牵开组比较,管状脑牵开器组能减小骨瓣面积(中位数分别为39.9 cm 2 、49.0 cm 2)、缩短皮质切开的长度(中位数分别为2.9 cm、3.7 cm)和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1.1 d 、15.7 d)(均 P<0.001);术后弥散加权成像提示管状脑牵开器组发生术野周围的脑缺血改变情况显著减少[分别为19.0%(4/21)、43.0%(40/93), P=0.042],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视野缺损、失语、孤立颞角综合征)有减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5%(2/21)、28.0%(26/93), P=0.076]。114例患者中,有效随访98例(86.0%),9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1~94个月),随访期内脑板牵开组有4例肿瘤复发并再次行手术治疗;随访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100.0%。 结论: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能够精准定位脑深部病变,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27例行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操作者分为两组,一组行颈部操作,一组行腹部操作.利用一根“Y”型管,给予纵隔及腹部同时进行CO2充气,气体压力值为12~ 16 mmHg(1 mmHg=0.133 kPa).双侧相向游离食管并会师,剑突下作小切口,自贲门处离断食管,残胃制作直径3~5 cm管状胃,于管状胃最高点缝线,同时自颈部提出食管,食管上端吻合器头予以荷包缝合,经纵隔食管床将管状胃牵拉至左颈行胃食管手工吻合或器械吻合.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 (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27例患者顺利完成行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胸,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心电监测均未出现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27例患者中5例术中发生胸膜破裂,3例因显著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而间断停用CO2充气.患者手术时间为(121±21)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0) mL.27例患者无胸部切口,术后疼痛明显降低,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患者术后纵隔引流管引流量为(40±10)mL,常规进食1周后拔除纵隔引流管.27例患者中5例出现胸腔积液,给予穿刺引流后治愈;2例出现吻合口瘘,其中1例发生于术后12 d,颈部切口皮下少量积气,未予特殊治疗,患者继续经口进食后自愈,另1例发生于术后1个月,为患者进食硬质食物后出现颈部皮下少量积气,继续进食流质食物1周后愈合;1例出现吻合口狭窄,给予扩张后好转.全组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鳞癌,上下切缘无癌细胞浸润,纵隔清扫淋巴结数目为(9.5±2.2)枚,腹腔清扫淋巴结数目为(8.2±2.5)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1枚(0~12枚);术后病理学分期为T1 ~ 3N0 ~ 1M0期.术后住院时间为13 d(11~21 d).(2)随访和生存情况:27例患者术后随访1~ 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 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安全有效,适用于部分呼吸衰竭及封闭胸腔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腰椎管内囊肿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腰椎管内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2018年1月在我科采用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3例腰椎管内囊肿患者的资料及临床恢复情况,其中滑膜囊肿5例,腱鞘囊肿3例,脊膜囊肿3例,表皮样囊肿2例,于术前和末次随访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来评估临床疗效.术后1周行腰椎CT三维重建,术后随访行腰椎MRI平扫和增强.结果 手术时间74~200 min,平均119.2 min;术中出血量40~105ml,平均61.5ml;住院时间5~10d,平均6.7 d;随访4~47月,平均23.8月.所有患者完全切除囊肿,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JOA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显著改善,术后CT三维重建示单侧半椎板开窗范围,随访期间未见囊肿复发,无腰椎畸形或脊柱失稳的并发症.结论 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腰椎管内囊肿,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确切等优点,且很好保护了脊柱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自牵引Overlap法在Ivor Lewis手术食管胃胸内吻合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自牵引Overlap法在Ivor Lewis手术食管胃胸内吻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2例行Ivor Lewis手术的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3例;中位年龄为61岁,年龄范围为50~ 73岁.患者均采用改良自牵引Overlap法行食管胃胸内吻合,利用结扎线作为牵引,下拉食管,将食管顺时针旋转45°,行食管胃侧侧吻合,用腔镜直线切割闭合器关闭共同开口,形成食管胃Overlap三角形吻合口,最后离断食管.观察指标:(1)术中和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术后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生存情况和肿瘤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结果 (1)术中和术后情况: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Ivor Lewis手术,无中转开胸开腹.1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45 min(125~189 min),管状胃食管吻合时间为20 min(16~35 min),术中出血量为98 mL(78~135 m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4d(3~5 d),术后恢复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6 d(5~7 d).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5d均行上消化道碘水造影检查,未发现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出院,术后住院时间为8d(7~11 d).(2)随访情况: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0~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6个月.患者均生存良好,未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IvorLewis手术中采用改良自牵引Overlap法行食管胃胸内吻合操作简便,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型管状牵开器在内镜脑室外科应用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微型管状牵开器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应用微型管状牵开器进行内镜脑室外科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人一次性成功建立工作通道,共有8例病人行镜外操作.病人术前KPS评分中位数为30分,术后1个月KPS评分中位数为80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35).术后1个月,预后优良(KPS≥70分)病人13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一过性脑脊液漏1例,对症治疗后好转;死亡1例.病人均未出现癫疒间发作.结论 微型管状牵开器建立手术通道快捷、便利;在遇到出血时或复杂操作时可以排空脑室内的液体,在气体媒介下进行镜外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健侧小腿血管为受区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软组织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以健侧小腿血管为受区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严重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10例小腿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17~56岁,平均35岁.所有病例患肢创面周围均无可供吻合的主干血管.创面大小为20 cm×13 cm~29 cm×15 cm;缺损位置:小腿前侧5例、内侧3例、后内侧2例.采用与健侧胫前或胫后血管桥接吻合的健侧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患侧小腿软组织缺损,根据缺损大小及是否需要填塞死腔,切取肌皮瓣、筋膜皮瓣或穿支皮瓣,双下肢置于平行位并用外支架固定,术后1周开始断蒂训练,21~32 d断蒂,并拆除外支架,断蒂时如条件允许,将健肢血管断端与远端重新吻合,以恢复血管的连续性.结果 本组10例皮瓣全部成活.股前外侧皮瓣面积为23 cm×14 cm~32 cm×16 cm,供区血管包括胫后动、静脉5例,应用健侧小腿局部皮瓣卷成管状覆盖;胫前动、静脉5例,应用中厚皮片游离移植覆盖血管束,均采用端端吻合的方式吻合供受区血管.大腿供区应用局部皮瓣修复2例、皮肤牵张器修复1例、植皮修复7例.1例发生患肢受区创面的轻度感染,经换药后控制,1例发生健侧大腿供区小面积植皮皮片坏死,其余8例供、受区创面一期愈合.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患侧肢体功能基本恢复,健侧无明显功能丧失,创面完全修复,外形满意.结论 以健侧小腿血管作为受区血管,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大面积皮肤缺损,虽然存在长期下肢制动、分期手术等缺点,但当患侧下肢缺乏合适的受区血管时,不失为一种可以考虑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种新型颅脑手术用管状牵开器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柔性扩张大脑皮层的管状牵开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6例脑深部组织病变开颅手术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新型管状牵开器,对照组使用金属脑压板.记录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病灶残余、皮肤切口长度、皮层切口面积、是否留置引流管、是否去骨瓣、GOS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皮层切口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量,病灶残余、皮肤切口长度、是否留置引流管、是否去骨瓣、GOS评分等指标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该新型颅脑手术用管状牵开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大脑皮层损伤,有利于保留皮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内镜联合管状脑牵开器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联合管状脑牵开器(ViewSite Brain Access System,VBAS)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策略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2018年12月入院收治的47例神经内镜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成A组31例(经额中回入路)和B组16例(经颞叶皮层入路),比较两组手术路径的距离、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神经重症病房(NICU)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术后2周的GCS评分及术后6个月的ADL评分.结果 47例病人均安全手术,无死亡病例.A组手术路径距离长于B组,但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区脑梗死情况等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癫痫、颅内感染、术后再出血导致的二次手术率等并发症以及NICU住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2周GCS评分及术后6个月ADL评分较B组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 神经内镜联合VBAS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术野暴露良好,止血彻底,血肿清除满意,手术操作时间短,手术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少,且经额叶皮层入路优势更明显,可作为基底节区的脑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管状牵开器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如何通过最小的医源性损伤切除皮质下深部病变,目前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传统牵开器会导致病灶周边脑组织切割和撕裂,而管状牵开器将压力平均分布于周围脑组织,减小了对大脑皮质和脑白质的损伤.本文就管状牵开器的发展历史,手术应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以便于国内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管状牵开器在儿童脑深部病变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管状牵开器在儿童脑深部病变手术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应用管状牵开器进行脑深部病变切除手术病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5例,血管畸形2例,胶样囊肿1例.病变全切7例,次全切1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管状牵开器对脑组织牵拉损伤小,有助于安全有效切除脑深部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