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枝蜈蚣藻的修订研究——基于形态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形态观察结合rbcL和CO Ⅰ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采自广东省汕头市、浙江省温州市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对枝蜈蚣藻Grateloupia didymecladia Li et Ding的11个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1)藻体单生或丛生,红褐色或深红色,质地黏滑、肉质、衰老时软骨质,成熟藻体直立,高15-50 cm,主枝明显,扁平,宽3-15 mm,厚约lmm,末端渐尖,1-3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或互生,生长在主枝上或主枝边缘,基部缢缩,长短不一,最长可达15 cm;配子体为雌雄异体,果胞枝生殖枝丛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均为Grateloupia型,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组成,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4个细胞组成(5cpb-4auxb型);四分孢子囊由四分孢子体的内皮层细胞产生,呈十字形分裂.以上特征均与亚栉状蜈蚣藻G.subpectinata Holmes一致.(2)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与产于韩国和日本的亚栉状蜈蚣藻G.subpectinata Holmes碱基差异分别为1 bp (0.08%)和2 bp (0.17%),属于种内差异;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与韩国产的亚栉状蜈蚣藻碱基差异为1 bp(0.18%),属于种内差异.根据形态、结构及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对枝蜈蚣藻与亚栉状蜈蚣藻为同一种,根据优先法则,将对枝蜈蚣藻G.didymecladia Li et Ding作为亚栉状蜈蚣藻G.subpectinata Holmes的同物异名.亚栉状蜈蚣藻为中国新记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青岛沿岸潮间带海藻中的可培养真菌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中国青岛沿岸潮间带采集9种海藻,包括3种褐藻、4种绿藻和2种红藻,通过传统培养方法共分离获得92株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真菌转录间隔区(ITS) rDNA序列分析对所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92株真菌隶属子囊菌门56种,担子菌门1种及接合菌门1种;优势属为枝顶孢属、曲霉属、枝孢属、青霉属和帚霉属;无性型真菌40种,占总菌株数量的75%;绿藻门刺松藻的真菌多样性最高,其次为褐藻门鼠尾藻,红藻门珊瑚藻的真菌多样性最低.本研究首次对中国沿岸潮间带海藻中的真菌多样性进行报道,为进一步研究藻生真菌生态功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凹顶藻属海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最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凹顶藻属(Laurencia)海藻属于红藻门、红藻纲、仙菜目、松节藻科,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的低潮带附近及深海区,共约140种,中国已查明的有31种.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就对凹顶藻属海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从中分离出了数量众多而且结构类型丰富的倍半萜、二萜、三萜和C15-聚乙酰类次级代谢产物.其中部分凹顶藻次级代谢产物报道具有抗菌、抗肿瘤、细胞毒以及拒食杀虫等活性.近年来仍然不断有结构新颖、生物活性独特的化合物从凹顶藻属海藻中被分离出来.从2011-2017年来报道的从凹项藻属海藻中分离鉴定的新颖结构的次级代谢产物就有近110个,且很大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作者对近7年来国内外对凹顶藻属海藻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期对以后的凹顶藻属海藻的深入研究提供文献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贻贝筏式养殖区附生大型海藻与两种附着端足目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型海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广泛的生态功能,而关于其资源养护效应的研究大都围绕高营养层级的鱼类、螺贝类进行,目前针对大型海藻对饵料生物的养护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报道了贻贝筏式养殖生境中海藻群落对其表面附着的端足目等饵料生物的潜在养护功能.于2017 年5 月在枸杞岛西北部贻贝筏式养殖区采集样品,共获得32 种大型海藻,其中包括红藻门( Rhodophyta) 、褐藻门( Phaeophyta) 和绿藻门( Chlorophyta) 三个门类; 在这些海藻中附着大量的端足目( Amphipods) 生物,主要以钩虾亚目( Gammaridea) 和麦秆虫科( Caprellidae) 为主,其中平均每克海藻中附着的总端足目生物量达0.073±0.034 g ( df = 29,a = 0.05),丰度7.63±4.07 只( df = 29,a = 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随着海藻生物量的增加,端足目总生物量显著增加( r = 0.43,n = 28,P<0.05),钩虾的丰度也显著增加 ( r = 0.50,n = 28,P<0.01),麦秆虫丰度无显著变化( r = 0.26,n = 28,P>0.1); 随着海藻丰富度的增加,钩虾的平均个体大小显著增加( r = 0.71,n = 30,P<0.001),麦秆虫个体大小则无显著变化( r = -0.13,n = 30,P>0.1).该研究表明,贻贝筏式养殖生境中附生的大型海藻有益于其表面附着的钩虾和麦秆虫的栖息生长,但海藻群落对这两种端足目影响的内在机制并不相同,这可能与不同海藻间的功能差异以及两种端足目自身的生态习性有一定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凡口铅锌矿酸性底泥可培养微生物资源的探索分离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改良优化多种传统分离培养基,对凡口铅锌尾矿的酸性底泥可培养微生物资源进行分离,并结合多种分子标记基因对分离资源进行系统发育地位分析.结果表明,凡口铅锌尾底泥中分离获得细菌41株,分属于放线菌门(Actinomyc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11目,18科,18属;真菌8株,分属于2门,5目,5科,5属;藻类1株,属于Galdieria属的红藻.改良ISP 2和改良9号培养基的分离效果较好,分离获得的微生物多样性较为良好.研究结果为矿山酸性废水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为酸性废水的修复及生态治理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红藻门植物提取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海洋环境的特殊性使海洋生物成为具有很大药物开发潜力的领域.红藻是藻类植物中重要的一大类群,目前已在食品、医药、化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红藻种类多、分布广,红藻门植物提取物(包括多糖、多肽、酚类、萜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活性、抗肿瘤活性、抗凝血活性、抗高血压、降血糖、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未来尚需在红藻的采样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上开展深入研究,并探寻提高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产量的有效方法,以开发出不同用途的新药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真核藻类WRKY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WRKY是植物特有的一个转录因子超家族,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物质代谢以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尽管WRKY转录因子基因已在高等植物广泛表征,然而有关真核藻类WRKY却知之甚少.采用多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和保守域分析等技术对30种真核藻类WRKY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共获得24个WRKY成员,均来自绿藻门(Chlorophyta)藻类.红藻门(Rhodophyta)、灰藻门(Glaucophyta)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等藻类未检测到WRKY.24个 WRKY成员均具有保守结构域七肽序列 WRKYGQ(E/A/H/N)K和锌指基序C-X4-5-C-X22-23-H-X-H,分别归类于Ⅰ、Ⅱ a、Ⅱ b和R组.高含虾青素的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含有 2 个Ⅰ类 WRKY 成员(HaeWRKY-1 和 HaeWRKY-2).进一步克隆HaeWRKY-1和HaeWRKY-2基因编码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并通过Ni-NTA亲和层析获得纯化的HaeWRKY融合蛋白.雨生红球藻在正常培养条件下,HaeWRKY-1表达量显著高于HaeWRKY-2.高光逆境胁迫显著上调HaeWRKY-1表达和下调HaeWRKY-2表达.HaeWRKY基因启动子含有多个光、乙烯、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以及逆境响应顺式元件.特别在HaeWRKY-2启动子区未检测到W-box顺式元件,但HaeWRKY-1和控制虾青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HaeBKT.HaePSY基因启动子含有W-box元件.基于本研究及前人的发现,我们推测高光胁迫下HaeWRKY-2低表达可能导致HaeWRKY-1的上调表达,HaeWRKY-1进而上调虾青素合成关键基因(HaeBKT、HaePSY等)表达,促进虾青素合成积累.这为深入解析雨生红球藻高光胁迫响应及虾青素合成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角褐指藻dxs基因克隆与诱导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研究6种外源因素处理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DXS)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三角褐指藻dxs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dxs基因cDNA全长2476 bp,ORF全长2193 bp,编码730个氨基酸,具有高度保守的ThDP结合位点和转酮醇酶结构域.三角褐指藻DXS蛋白为亲水性稳定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w)为79.31 kD,理论等电点为6.65,具有信号肽、跨膜区域、卷曲螺旋和TM-螺旋等.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DXS蛋白进化树分为高等植物和藻类2个分支,高等植物DXS蛋白进一步分为DXS1和DXS2两支,藻类DXS蛋白聚类为3个分支,分别为硅藻门、红藻门和绿藻门分支,三角褐指藻聚类在硅藻门分支上.诱导表达调控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dxs基因受到茉莉酸甲酯(MeJA)、花生四烯酸(AA)、硫酸铈铵(ACS)、光合诱导素(PIF)、光合抑制剂(DCMU)和光质等6种外源因素的诱导调控.在100 μmol/LMeJA、62.5 mg/L AA、1.6 mg/L ACS、1.00 μg/L PIF、0.2 mg/L DCMU和紫光处理下,三角褐指藻dxs基因表达量最高.在MeJA和光质处理下,三角褐指藻dxs基因表达量与岩藻黄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说明DXS是MeJA和光质等诱导子促进三角褐指藻岩藻黄素积累的关键酶之一.研究为进一步利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藻细胞内岩藻黄素含量提供了良好的基因资源,为深入探索三角褐指藻岩藻黄素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粤港澳大湾区潮间带大型海藻多样性与生物量分布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潮间带大型海藻生物资源分布和生物多样性情况,于2020年9月—2021年 8月,对大湾区8个位点潮间带大型海藻资源进行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潮间带大型海藻四季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大湾区共发现大型海藻3门53属91种,其中绿藻9属19种,红藻36属59种,褐藻8属13种;大型海藻种类特征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季节分布极不均匀,温度性质以暖温带海藻为主;优势种群一共14种,季节性变化显著;大型海藻年平均生物量为2800.65 g·m-2,各季节生物量呈现春季(7914.89 g·m-2)>冬季(2266.44 g·m-2)>夏季(653.12 g·m-2)>秋季(368.13 g·m-2)的季节特征,垂直分布上呈现低潮带(7075.98 g·m-2)>中潮带(1112.60 g·m-2)>高潮带(213.37 g·m-2)的特征,每个季节不同位点之间的垂直分布存在不同的差异;多样性指数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大型海藻种类丰富,生物量巨大,种类和生物量呈现显著的季节特征,大型海藻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感染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半饱血长角血蜱中肠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携带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半饱血长角血蜱中肠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方法 提取3组携带SFTSV半饱血长角血蜱中肠DNA,应用HiSeq平台对样品16S rD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以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聚类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阐明内共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 3组携带SFTSV半饱血长角血蜱中肠微生物聚类分别为143、113、163个OTU,绘制稀疏性曲线和丰度等级曲线,表明数据具有足够的测序深度,感染SFTSV半饱血长角血蜱中肠微生物组成丰富,但物种分布不均匀;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门.在纲水平上,γ-变形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杆菌纲(Bacilli)、β-变形杆菌纲(Bet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mycetia)为主要优势菌纲.在目水平上,军团菌目(Legio-nellales)、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为主要优势菌目.在科水平上,柯氏体科(Coxiellaceae)、杆菌科(Bacillaceae)、莫拉菌科(Moraxellaceae)、红藻科(Rhodocyclaceae)为主要优势菌科.在属水平上,以柯氏体属(Coxiella)相对丰度最高,其次主要为苍白空气芽孢杆菌属(Aeribacillus)、Azonexus;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Shannon指数平均值为139.67,Simpson指数平均值为0.48,Chao指数平均值为145.06,ACE指数平均值为147.11.结论 感染SFTSV半饱血长角血蜱中肠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长角血蜱肠道微生物与SFTSV互作关系以及开发对蜱虫与蜱传疾病防治的新思路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