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布替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78岁女性患者因淋巴瘤复发给予奥布替尼100 mg口服、1次/d,用药第2天患者粪潜血呈弱阳性,3 d后纤维蛋白原0.61 g/L,经冷沉淀凝血因子和冰冻血浆静脉滴注治疗后,纤维蛋白原略有恢复,患者未按医嘱规律服用奥布替尼,纤维蛋白原恢复至1.71 g/L。再次给予规律奥布替尼治疗,纤维蛋白原降至0.74 g/L,并出现双下肢内侧皮肤多处不规则瘀斑及出血点。停用奥布替尼,给予2次冷沉淀凝血因子10 U静脉滴注后,患者纤维蛋白原恢复至2.17 g/L。再次给予奥布替尼治疗后,纤维蛋白原降至0.94 g/L,再次间断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3次,患者纤维蛋白原恢复至3.82 g/L。考虑患者纤维蛋白原降低为奥布替尼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儿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基因突变特征。 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接受诊治的10例 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ET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ET组( n=10)。患儿中位年龄为6.8岁;男性患儿为5例,女性为5例。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诊治的4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患儿作为对照,纳入ST组( n=4)。患儿中位年龄为1.8岁,均为女性。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2组患儿的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骨髓涂片、骨髓活组织检查及相关基因突变检查结果。2组患儿年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巨核细胞总数及其比例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性别、临床表现构成比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患儿临床资料收集均已获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结果:① ET组10例患儿中,伴神经系统症状者为6例,包括头痛者4例、头晕2例;其中1例同时伴肝大;其余4例无明显临床症状。4例ST组患儿中,伴发热症状或者前驱感染者为2例,其余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② 2组患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PCT)均较正常参考值范围增高,ET组患儿中位血小板计数为1 451×10 9/L[(1 193~1 831)×10 9/L],高于ST组患儿的966×10 9/L[(677~989)×10 9/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04, P=0.014);中位PCT为1.28%(1.12%~1.63%),亦显著高于ST组患儿的0.85%(0.62%~1.0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56, P=0.024)。2组患儿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ET组患儿中分别有4、4、4例出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及纤维蛋白原(FIB)值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而ST组患儿中分别为1、2、2例。2组患儿其余检查指标均正常。③ 2组患儿骨髓涂片结果均表现为中度增生活跃,粒、红系细胞比例正常。此外,4例ST组患儿的骨髓涂片中亦可见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和感染相关细胞。2组患儿的骨髓活组织检查结果均表现为中度增生活跃,粒、红系细胞比例正常且巨核细胞多见,以分叶核巨核细胞为主。巨核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ET组患儿骨髓中位正常巨核细胞比例显著低于ST组患儿[49.5%(44.3%~61.0%)比71.1%(61.3%~85.0%), Z=-2.404, P=0.014]。④基因测序结果显示,ET组10例患儿均不伴 MPL及 JAK2基因突变,其中有2例检测到 CALR基因突变,并且这2种 CALR基因突变均为明确与ET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此外,筛选出4种可能与儿童ET相关的基因突变,包括 KMT2A、 ASXL1、 CSF3R及 NF1基因突变。 结论: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ET患儿具有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二代基因测序法发现可能与ET发生、发展相关的 KMT2A、 ASXL1、 CSF3R及 NF1基因突变,可为 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ET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但是本研究纳入患儿例数较少,并且缺乏ST男性患儿作为对照,存在一定局限性。ET患儿的临床特点、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与ST患儿的鉴别要点,有待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是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下降引起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包括获得性凝血因子Ⅰ(FⅠ)(纤维蛋白原)、FⅡ(凝血酶原)、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FⅩⅢ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缺乏。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消耗或破坏增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产生抗凝血因子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等 [1]。其中,由患者体内产生抗凝血因子抗体引起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较为罕见,且临床表现异质性较大,目前对其诊断及治疗较为复杂。本文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由抗凝血因子抗体引起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个表现为血栓的遗传性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纤维蛋白原(Fbg)由肝脏合成及分泌,是血浆中浓度最高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是由三对多肽链(Aα、Bβ、γ)以二硫键连接而成的二聚体,三条肽链分别由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的FGA、FGB和FGG三个基因编码 [1]。遗传性纤维蛋白原异常作为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为纤维蛋白原量的减少或缺乏,包括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另一类则为纤维蛋白原的缺陷,包括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D)和遗传性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其中前者以纤维蛋白原活性(Fbg∶C)降低而抗原(Fbg∶Ag)水平正常为特征,后者纤维蛋白原活性和抗原均有下降但活性降低更为明显。CD和遗传性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在临床上既可能表现为出血,亦可能发生有血栓事件,甚至在同一患者上述两种表现共存 [1,2]。该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难以预测,目前仅有少数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存在明确对应关系,因此对这些患者的管理极具挑战。本文中我们对一个首次报道的遗传性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基因型及患者表型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错义变异所致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2个新的杂合错义变异所致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IFD)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个分别于2021年3月30日和2021年5月27日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IFD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并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指标,用Sanger测序法分析先证者 FGA、FGB及 FGG基因的变异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候选变异位点的保守性并预测变异蛋白的致病性,同时模拟变异前后蛋白质结构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 结果:先证者1为18岁男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g:C)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抗原(Fg:Ag)均明显偏低,分别为0.80 g/L和1.00 g/L。先证者2为43岁男性,其Fg:C和Fg:Ag分别为1.35 g/L和1.30 g/L,均偏低;先证者1的父亲、先证者2的父亲及儿子的Fg:C和Fg:Ag均偏低。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1及其父亲 FGG基因的第7外显子均存在c.688T>G(p.Phe230Val)杂合错义变异;先证者2及其父亲和儿子 FGA基因的第6外显子均存在c.2516A>C(p.Asn839Thr)杂合错义变异。同源性分析表明Phe230和Asn839残基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提示p.Phe230Val和p.Asn839Thr变异均为致病性;蛋白模拟模型结果显示p.Asn839Thr变异使氨基酸之间的氢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蛋白空间结构的稳定性。 结论:p.Phe230Val和p.Asn839Thr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这2个家系发生IFD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46例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病的基因突变谱及纤维蛋白原输注药代动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纤维蛋白原替代治疗情况。方法:对2003年4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146例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6例患者中,男61例(41.8%),女85例(58.2%),就诊时中位年龄为33.5岁;共采集到9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学信息,34例(34.7%)因出血症状而就诊,33例(33.7%)因手术前检查而确诊,55例(56.1%)患者至少有1次出血,42例(42.9%)无出血表现。纤维蛋白原活性(FIB∶C)与ISTH-BAT出血评分之间呈负相关( rs=-0.412, P<0.001)。在56例患者中检出34种基因突变(包括新突变16种),其中84.1%为错义突变,FGA外显子2和FGG外显子8突变占全部突变位点的71.4%。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7例)中位年龄为2(1~12)岁,ISTH-BAT评分为4分;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50例)中位凝血酶时间为28.5(19.2~36.6)s。输注纤维蛋白原后1 h、24 h的活性回收率(IVR)分别为(127.19±44.03)%、(101.78±43.98)%。输注纤维蛋白原后,FIB∶C明显提升,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下降,用药24 h后凝血酶时间较基线平均下降(15.2±12.1)%。 结论:多数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出血症状较为严重,FIB∶C与出血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基因检测有助于疾病分型诊断;FIB∶C/纤维蛋白原抗原(FIB∶Ag)比值<0.7可作为临床分型依据。凝血酶时间可作为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诊断及纤维蛋白原替代治疗的疗效判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析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的基因新突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个凝血因子Ⅺ(FⅪ)基因新突变致遗传性FⅪ缺陷症家系临床出血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23年2月23日因“腺样体肥大”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的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男性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5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检测所有成员相关凝血指标;选取凝血指标异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凝血酶时间(PT)与纤维蛋白原(Fib)正常]者进行APTT纠正实验;选取纠正后罗斯纳指数(RI)小于10%者用一步法检测FⅪ活性(FⅪ:C)、用ELISA法检测FⅪ抗原(FⅪ:Ag)、用Illumina 测序法测定全外显子序列。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变异评级指南对新突变位点进行评级,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新突变对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及其父亲、女儿的APTT均延长且RI小于10%;进一步检测发现3人FⅪ:C与FⅪ:Ag均降低;Illumina测序发现3人FⅪ第11号外显子存在c.1223dupC(P.Ser409Leufs*32)新的移码突变,先证者父亲FⅪ第11号外显子还存在c.G1253T(p.Gly418Val)错义突变;ACMG对新突变的评级为:致病性变异,c.G1253T为已报道的可能致病变异。结论:FⅪ第11号外显子c.1223dupC(P.Ser409Leufs*32)杂合移码突变可能为该家系致病的主要分子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期无重点号。专家观点《鼻咽癌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收集了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特别行政区医疗单位的1 096份专业人员调查问卷,参与调查的专家包括耳鼻咽喉科、鼻颅底外科、头颈肿瘤科、放疗科和肿瘤内科。内容包括原位复发鼻咽癌的外科治疗、初治鼻咽癌的外科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遗症的外科治疗、复发区域淋巴结的外科治疗以及特殊病理类型鼻咽癌的外科治疗。论著《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通过回顾分析15例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伴有面神经麻痹患者应尽早手术切除肿瘤并积极修复面神经。并提出软骨肉瘤术后有复发风险,患者应接受长期随访。论著《平阳霉素纤维蛋白胶复合剂与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复合剂治疗咽喉部静脉畸形的疗效比较》,研究认为两者均是治疗咽喉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的复合硬化剂,但对于较大体积的病变,平阳霉素纤维蛋白胶复合剂治愈率更高且治疗次数更少。论著《行手术为主导治疗模式的456例下咽癌疗效分析》总结456例行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原发下咽癌患者资料,认为通过对下咽癌的术前评估、手术切除与修复方式的改进、主动的咽后淋巴清扫及第二原发癌的全程干预,可提高下咽癌的疗效。论著《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临床诊疗及预后分析》总结得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罕见、病死率高,感染性休克、降钙素原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增高、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是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尽早切开引流与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使用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论著《咽喉反流患者唾液菌群初步研究》发现咽喉反流患者唾液菌群发生变化,出现菌群失调,可能与咽喉反流的发生发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感染后嗅觉和味觉障碍的发病率和预后:35 566份中国多中心大规模调查数据分析》得出,①女性、有吸烟史的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易发生嗅觉味觉障碍;②接种4针疫苗、有饮酒史的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不容易发生嗅觉味觉障碍;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嗅觉味觉功能多数在一定程度上自发改善,但短期内未能恢复至原有水平,少数可能长期存在;④男性、接种2针和3针疫苗、无吸烟史、无持续的伴随症状、既往有头面部外伤史以及有鼻腔口腔健康问题的患者更易恢复嗅觉味觉功能。新技术新材料《联合听觉监测技术在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发现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联合应用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蜗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监测,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蜗神经解剖及听力保留率。短篇论著《免注气经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初步经验》认为采用悬吊法进行免注气经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安全、可行,术后美观效果好,可为部分经选择的甲状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国外研究进展《中、美、德三国突发性聋诊疗指南的解读与分析》指出三国关于突发性聋的分型和治疗存在差异,文章对三国指南的最新版本进行解读和比较,为国内同仁进一步修订指南和开展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纤维蛋白原贮积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纤维蛋白原贮积症(hepatic fibrinogen storage disease,HFS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属于内质网贮积病的范畴。其特征为异常纤维蛋白原滞留在肝细胞内质网中,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病,严重可致肝硬化,同时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与编码纤维蛋白原相关肽链的基因突变相关。该文将从纤维蛋白原的分子结构、基因以及肝纤维蛋白原贮积症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分子遗传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EB病毒驱动型噬血细胞综合征为表现的白细胞介素2诱导的T细胞激酶缺乏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岁1月龄患儿以发热起病,临床表现为脾脏、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清铁蛋白升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降、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升高、EB病毒感染及CD4 +T细胞显著减少,高通量测序发现白细胞介素2诱导的T细胞激酶(ITK)基因新发纯合变异(c.1060+1G>T),诊断为ITK缺乏症,经抗感染及联合噬血细胞综合征(HLH)2004方案化疗,3周后疗效评估达完全应答,但未及时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短期内伴随着EB病毒感染再激活导致HLH复发而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