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膜解剖理念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基于膜解剖的胃肠肿瘤根治术已经大幅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提高了手术疗效。但膜解剖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并未得到普遍采用。我们的研究发现,作为前肠器官,食管同样具有系膜结构,食管癌系膜内同样存在第五转移,系膜完整性破坏导致的癌泄露和转移,可能是术后高复发率的根本原因。应用纳米碳及吲哚菁绿荧光示踪显示,食管上段的淋巴引流到胃左动脉系膜淋巴结。为此,我们在食管癌根治术中,采用膜解剖理论,将食管癌、食管系膜、胃左动脉及其系膜和系膜内的所有结构一同完整切除,彻底清除癌肿、阻止癌细胞通过血管、淋巴系统和系膜内转移进行的播散、提高了疗效和预后。本文通过阐述食管膜解剖结构的理论基础、胚胎发育、影像学、尸体解剖以及腔镜观察到的结构以及食管膜解剖理论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阐明了食管膜解剖结构以及食管癌的淋巴引流特点,揭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优化淋巴结清扫策略,从而提高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旁腺自体荧光联合纳米碳在甲状腺癌术中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near-infrared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NIRAF)技术联合纳米碳(carbon nanoparticle, CNP)负显影在甲状腺癌术中识别甲状旁腺的应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甲乳外科由同一经验丰富的医师团队实施的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80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前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使用CNP负显影技术,观察组(40例)使用CNP负显影联合NIRAF技术术中识别甲状旁腺。鉴定甲状旁腺的金标准为甲状旁腺素胶体金免疫试纸检测法。对两组术中发现、原位保留、误切及移植甲状旁腺的数量进行比较,并对术后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血钙、血磷及出现并发症的例数进行比较。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接受手术和随访。对照组和观察组术中发现并证实甲状旁腺数量分别为137、149枚,原位保留108、132枚,移植29、17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发现A1型甲状旁腺分别为103、109枚,原位保留84、102枚,移植19、7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两组发现A2型与B型甲状旁腺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发现A3型甲状旁腺,共有3枚A3型甲状旁腺在术后病理报告中被证实。对照组术中误切甲状旁腺5枚,观察组误切2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术后1 d PTH为17.7(5.6,30.4)pg/ml,观察组为21.7(12.8,38.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 d血钙、血磷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较单纯使用CNP,联合NIRAF技术在甲状腺癌术中能快速、有效识别甲状旁腺,更好地原位保护甲状旁腺,减少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步法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应用两种示踪剂通过子宫颈、子宫体联合注射(即两步法双示踪)进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术前诊断为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3例,其年龄为(54.2±3.3)岁;其中低危型56例,中高危型17例。按示踪剂注射部位不同随机(直接抽样法)分为3组:宫颈注射组(25例):纳米炭1 ml于子宫颈3点和9点注射;宫体注射组(21例):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定病灶部位,亚甲蓝4 ml于病灶所在的子宫体部位分2点注射;联合注射组(27例):子宫颈注射纳米炭(1 ml)联合子宫体注射亚甲蓝(4 ml)。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若术后病理检查SLN为阴性则进一步行病理超分期检查。比较3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SLN检出率、SLN分布部位及SLN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并计算3组SLN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结果:(1)SLN检出率: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LN总检出率为88%(64/73),双侧盆腔SLN检出率为67%(49/73),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为49%(36/73)。宫体注射组的SLN总检出率(71%,15/21)、双侧盆腔SLN检出率(43%,9/21)均显著低于宫颈注射组[分别为92%(23/25)、76%(19/25)]、联合注射组[分别为96%(26/27)、78%(21/27); P均<0.05];宫颈注射组的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28%,7/25)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联合注射组[分别为52%(11/21)、67%(18/27); P均<0.05]。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者9例,其中8例SLN阳性、1例SLN未检测出淋巴结转移,SLN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为89%、阴性预测值为98%;其中宫颈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宫体注射组的敏感度为67%,阴性预测值95%。56例低危型患者中,仅1例SLN阳性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56),SLN检测诊断低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7例中高危型患者中,8例(8/17)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包括7例SLN阳性和1例SLN阴性患者,SLN检测诊断中高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8%、阴性预测值90%。(2)SLN分布部位: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共检出SLN 459枚,显影比例最高的部位为髂外33.3%(153/459),其次为闭孔25.3%(116/459)、腹主动脉旁19.6%(90/459)、髂总12.0%(55/459)和骶前9.8%(45/459)。宫颈注射组腹主动脉旁SLN占12.4%(21/169),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分别为27.4%(26/95)、22.1%(43/195); P均<0.05]。(3)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64例SLN常规石蜡病理为阴性的患者中,检出4例淋巴结微小转移和1例孤立肿瘤细胞转移,SLN低体积转移(包括微小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转移)率为8%(5/64),其中低危型患者2例,中高危型患者3例。 结论:SLN示踪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低危型患者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的替代方案。两步法双示踪可以进一步提高SLN的检出率,尤其可以有效避免腹主动脉旁阳性SLN的漏检,对于中高危型或肿瘤累及宫底部的患者推荐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倾向匹配分析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倾向匹配分析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肠癌(CC)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CC根治术的CC患者714例,依据有无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分组,A组78例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B组636例未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初始数据进行1∶3匹配,最终获得A组(73例)与B组(219例)。比较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对比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在性别构成、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TNM分期、术前化疗、肿瘤位置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淋巴结总数较B组高[(22.24 ± 7.08)枚比(19.03 ± 6.29)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3.66, P<0.05);A组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度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肿瘤T分期T 3期、肿瘤N分期N 0期、肿瘤TNM分期Ⅱ期、术前化疗时,A组淋巴结总数较B组高[23(6,60)枚比19(4,54)枚、20(3,62)枚比18(3,75)枚、23(6,59)枚比20(7,54)枚、22(5,45)枚比14(4,46)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2.43、2.70、2.64、3.32, P<0.05);肿瘤N分期N 2期A组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度较B组低[4(4,9)枚比6(4,25)枚、16(10,42)枚比32(19,100)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 2.53、- 2.87, P<0.05)。随访至2022年4月,292例患者中5例失访,A组72例与B组215例的3年无瘤生存率依次是83.33%(60/72)、91.16%(196/21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应用后,腹腔镜CC根治术淋巴结检出数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镀碳基纳米多层膜钛合金球头五百万次摩擦磨损实验及颗粒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镀碳基纳米多层膜钛合金球头五百万次摩擦磨损实验产生的颗粒特征,并与钴铬钼合金(CoCrMo)球头对比,以评估新型镀膜球头摩擦磨损性能的优劣。方法:根据球头种类不同,将髋关节摩擦磨损实验设置为3组:A、C组分别选用进口及国产的CoCrMo球头,B组选用镀碳基纳米多层膜的钛合金球头(Ti 6Al 4V)。所有球头均与相同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髋臼杯配伍。3组关节在髋关节模拟机运行五百万次后收集血清样本,消解稀释后依次通过5 μm、1.2 μm及0.4 μm的滤膜过滤。使用扫描电镜在滤膜上随机选取颗粒图像,确定颗粒元素种类及成分结构,计算颗粒的大小、形状、数量及体积等相关参数,比较组间相关参数的差异,以评估新型镀膜球头摩擦磨损性能。 结果:各组颗粒主要成分均为UHMWPE,且多为亚微米级(粒径<1 μm),B组亚微米级颗粒占比为49.4%,显著低于A组的75%及C组的60%(χ 2=66.032、31.754,均 P<0.017)。各组颗粒均以类圆形为主,形状相关参数纵横比(AR)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 2=0.590, P=0.744)。B组颗粒数量在全部滤膜上均明显少于C组( t=9.960、8.019、5.790,均 P<0.01),在0.4 μm滤膜上显著少于A组( t=7.810, P=0.000)。 结论:新型镀碳基纳米多层膜钛合金球头摩擦磨损性能明显优于国产球头,部分超过进口球头水平,对预防UHMWPE颗粒诱导的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内镜注射纳米碳标记肿瘤上界预切点及淋巴示踪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内镜注射纳米碳标记肿瘤上界预切点及淋巴示踪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并行D 2根治术的81例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新辅助化疗前是否在内镜下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将全组患者分为纳米碳示踪组(39例)和常规手术组(42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上切缘长度及淋巴结获取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纳米碳示踪组食管上切缘长度长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0.5)cm比(2.8±0.5)cm, t=8.696, P<0.001]。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检出时间、总体淋巴结检出数目、第1站淋巴结数目、第2站淋巴结数目及下纵隔淋巴结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但总体和下纵隔阳性淋巴结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内镜注射纳米碳淋巴示踪剂标记肿瘤上界预切点及淋巴示踪安全、可行、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磁热相变型多模态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显影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磁热相变型纳米粒造影剂(PFH-HIONS),研究其在体外增强光声成像、磁共振及磁热相变后增强超声显影的能力。方法:先采用一锅溶剂热法制备超顺磁性纳米空心铁球(HIONS),再采用真空吸附法将相变材料液态氟碳全氟己烷(PFH)包载入空心铁球得到PFH-HIONS,对纳米粒进行表征后,分别在体外进行光声、磁共振及磁加热相变后超声显影,用软件分析显影强度,比较显影结果。结果:成功制备出一种包载PFH的PFH-HIONS,粒径均匀,平均粒径约(537.3±24.8)nm。PFH-HIONS可增强光声成像和磁共振体外显影。在交变磁场内,其能显著加热并促进PFH相变产生微气泡,从而增强超声显影,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显影强度增强,不同浓度间显影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FH-HIONS能增强超声、光声、磁共振多种模式显影,并且具有较好的磁加热性能,为分子影像学基础上的诊治一体化提供了新型、高效的研究平台,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吲哚菁绿联合纳米碳导航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研究将84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双示踪组与纳米碳组,分别接受吲哚菁绿(ICG)联合纳米碳或单用纳米碳注射。结果表明,双示踪组手术出血量少于纳米碳组[(99±46)ml比(125±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95, P=0.049);双示踪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纳米碳组[(55.00±19.18)枚比(30.02±12.36)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63, P<0.001)。双示踪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有效,并能够有效提高淋巴结检出数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氧化石墨烯是一种新型二维碳纳米材料,可对职业暴露人群构成潜在的健康风险。本文从氧化应激、物理损伤和酶活性紊乱等分子机制综述了氧化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细胞毒性研究进展,讨论当前细胞毒性减轻机制的研究热点,以期为我国石墨烯材料职业健康风险防控和生物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碳黑纳米颗粒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环状RNA的表达改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碳黑纳米颗粒(CBNPs)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细胞)的毒性效应,并根据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对差异表达的环状RNA进行筛选与鉴定,为CBNPs暴露的生物标志物研发与其在表观遗传毒理学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6月,用20、40和80 μg/ml浓度的CBNPs对16 HBE细胞进行染毒处理,以不加任何干预的16HBE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CCK8与乳酸脱氢酶(LDH)实验检测CBNPs细胞毒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ELISA法检测各浓度CBNPs染毒72 h后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mRNA及蛋白水平改变,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相关炎性蛋白[Toll样受体4(TLR4)、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和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的表达水平;根据高通量测序结果筛选并通过qRT-PCR鉴定差异表达的circRNA,选择稳定差异表达且与NF-κB通路关联性最强的circRNA进行环状性能鉴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0、80 μg/ml CBNPs暴露72 h后16HBE细胞细胞活力明显下降,20、40、80 μg/ml CBNPs暴露72 h后16HBE细胞LDH释放量明显上升( 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CBNPs暴露72 h后16HBE细胞IL-6、IL-8 mRNA表达水平均增加,IL-6、IL-8蛋白水平均增高,TLR4、P-NF-κB、ASC、Caspase-1蛋白水平均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共有492个差异性表达的环状RNA(|log 2 FC|>1),在验证出的5个差异表达( P<0.05)的环状RNA中,选择circ_002642作为后续环状RNA研究对象,80 μg/ml CBNPs暴露72 h后16HB细胞的circ_002642明显高表达( P<0.05)。 结论:CBNPs可引起16HBE细胞炎症反应并诱导炎症反应环状RNA的差异性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