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倾向匹配分析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倾向匹配分析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肠癌(CC)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CC根治术的CC患者714例,依据有无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分组,A组78例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B组636例未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初始数据进行1∶3匹配,最终获得A组(73例)与B组(219例)。比较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对比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在性别构成、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TNM分期、术前化疗、肿瘤位置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淋巴结总数较B组高[(22.24 ± 7.08)枚比(19.03 ± 6.29)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3.66, P<0.05);A组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度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肿瘤T分期T 3期、肿瘤N分期N 0期、肿瘤TNM分期Ⅱ期、术前化疗时,A组淋巴结总数较B组高[23(6,60)枚比19(4,54)枚、20(3,62)枚比18(3,75)枚、23(6,59)枚比20(7,54)枚、22(5,45)枚比14(4,46)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2.43、2.70、2.64、3.32, P<0.05);肿瘤N分期N 2期A组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度较B组低[4(4,9)枚比6(4,25)枚、16(10,42)枚比32(19,100)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 2.53、- 2.87, P<0.05)。随访至2022年4月,292例患者中5例失访,A组72例与B组215例的3年无瘤生存率依次是83.33%(60/72)、91.16%(196/21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应用后,腹腔镜CC根治术淋巴结检出数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内镜注射纳米碳标记肿瘤上界预切点及淋巴示踪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内镜注射纳米碳标记肿瘤上界预切点及淋巴示踪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并行D 2根治术的81例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新辅助化疗前是否在内镜下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将全组患者分为纳米碳示踪组(39例)和常规手术组(42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上切缘长度及淋巴结获取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纳米碳示踪组食管上切缘长度长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0.5)cm比(2.8±0.5)cm, t=8.696, P<0.001]。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检出时间、总体淋巴结检出数目、第1站淋巴结数目、第2站淋巴结数目及下纵隔淋巴结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但总体和下纵隔阳性淋巴结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内镜注射纳米碳淋巴示踪剂标记肿瘤上界预切点及淋巴示踪安全、可行、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纳米碳示踪淋巴结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 3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70例、女473例,年龄17~89岁、中位年龄63岁。根据术前是否接受肠镜下纳米碳混悬液病变定位,分为定位组(85例)和非定位组(1 258例)。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临床资料比较;(2)术中观察定位组病变部位染色情况;(3)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及阳性淋巴结数,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4)观察随访期间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情况、3年无瘤生存率。结果:(1)定位组和非定位组各73例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大体病理类型、最大直径、T分期、组织学分级、神经侵犯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定位组85例术中均清晰可见肿瘤原发灶部位黑染,均定位准确。(3)定位组淋巴结检出数中位数18(15,24)枚,非定位组为16(14,19)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09, P<0.05);两组的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0(0,1)枚和0(0,0)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45, P>0.05)。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纳米碳定位是结直肠癌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的独立影响因素( P值均<0.05)。(4)146例患者中,142例术后随访3.2~4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0个月。72例定位组患者和70例非定位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4%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前肠镜下注射纳米碳可协助腹腔镜手术中准确定位结直肠癌病变所在位置。纳米碳作为淋巴结示踪剂,可以明显增加手术标本的淋巴结检出数目;但其是否能够提高阳性淋巴结检出数、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则有待进一步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位点二级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双位点二级前哨淋巴结(SSLN)示踪技术在进展期胃癌(AGC)根治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进展期胃窦部癌患者88例,术前确定有第5组和第6组淋巴结转移,术中使用纳米碳示踪剂定位SSLN,观察定位后的显影范围和特点,同时对病灶进行活检。分析SSLN转移检出情况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的关系,并与单个位点SSLN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88例AGC患者中79例术中检出SSLN,检出率为90%,SSLN阳性者占SSLN检出者的84% (66/79)。术中共检出SSLN 164枚,其中有癌转移139枚,SSLN阳性数比例为85%。肿瘤最大径≥5 cm、分化程度较差者及浸润程度深患者的SSLN阳性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单位点SSLN检测数据相比,SSLN检出率(90%比78%)、SSLN阳性率(85℅比76%)较后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50、4.078,均 P<0.05;SSLN阳性例数比例(84%比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35, P>0.05。 结论:在实施AGC根治手术时,应用双位点SSLN示踪技术能够检出更多二级前哨淋巴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纳米碳示踪技术与超声造影术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近期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纳米碳示踪技术与超声造影术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近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间收治的80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甲状腺癌手术治疗,对照组术中采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技术进行辅助,试验组术中采用超声造影术辅助。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手术切口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除数目、癌转移例数、术后声音嘶哑例数、甲状旁腺误切例数,术后1、3、5、7 d及3个月血清Ca 2+浓度及PTH浓度变化,术后3个月甲状旁腺受损症状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平均淋巴结清除数目(8.14±2.13)少于对照组(9.37±2.24),阳性淋巴结清扫率(97.50%)高于对照组(82.50%),均 P<0.05;两组手术时间(117.93±17.46 vs 115.34±15.68)min、术中出血量(47.33±10.46 v 46.74±12.63)ml、术后切口引流量(34.77±6.57 vs 36.32±5.89)ml、术后住院时间(6.76±1.54 vs 7.15±1.62)d、癌转移例数(17.50% vs 15.00%)、术后声音嘶哑例数(25.00% vs 30.00%)及甲状旁腺误切例数(7.50% vs 1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 d、3 d、7d血清Ca 2+及PTH浓度均低于术前( P<0.05),术后3个月时血清Ca 2+及PTH浓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血清Ca 2+及PTH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手足抽搐、四肢麻木、肌肉痉挛及肢体感觉异常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造影术对阳性淋巴结清扫率优于纳米碳示踪技术,但两者在缓解术后血清Ca 2+及PTH浓度降低程度,减少甲状旁腺受损症状,保护甲状腺功能等的效果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新辅助化疗后胃癌D2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接受新辅助化疗患者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胃癌D2根治术并于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38例术中应用纳米碳标记者为观察组,44例未使用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淋巴结获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纳米碳注射。观察组手术时间(150±28) min、术中出血量(207±121) ml,对照组手术时间(140±23) min、术中出血量(256±182) ml。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共检出淋巴结1 260枚,对照组共检出淋巴结981枚。观察组淋巴结检出时间(17.2±3.3) min,淋巴结数目(33.2±10.4)枚,第一站(19.8±5.3)枚,第二站(13.4±6.4)枚,直径<5 mm淋巴结数目673枚,阳性淋巴结数目13(1~31枚),淋巴结转移率19.1%(241/1 260);对照组淋巴结检出时间(20.6±4.4) min,淋巴结数目(22.3±6.6)枚,第一站(12.6±4.1)枚,第二站(9.7±3.2)枚,直径<5 mm淋巴结数目432枚,阳性淋巴结数目6枚(1~13枚),淋巴结转移率16.5%(162/981)。观察组在淋巴结检出数目、第一站淋巴结数目、第二站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及直径<5 mm淋巴结数目均多于对照组,而淋巴结检出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在淋巴结转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纳米碳组检出黑染淋巴结686枚,淋巴结黑染率54.4%(686/1 260)。 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新辅助化疗后胃癌根治术中操作简便、安全可行,能够增加淋巴结检出数目,有利于患者进行化疗效果评价及预后判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剂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行肠镜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法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术前明确为结直肠癌、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并有完整术后病理资料的患者,排除术前诊断为肠梗阻、急诊手术及肿瘤复发再次手术者,共1 421例结直肠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其中术前通过肠镜行纳米碳示踪156例,未行纳米碳示踪1 265例。病例对照匹配按照1∶3根据患者性别、体质量、肿瘤T分期和TNM分期以及术前化疗等方面进行匹配,最终纳入纳米碳示踪组145例,对照组435例。纳米碳示踪组患者于术前2.4(1.0~14.0)d行肠镜检查,在距离肿瘤边缘约0.5~1.0 cm处黏膜下,注射纳米碳混悬液,采用4点注射法,分别在0点、3点、6点、9点方向注射0.25 ml。比较两组淋巴结检出总数、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及淋巴结阳性率,并分析不同T分期、N分期、TNM分期、是否新辅助化疗等亚组中,两组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病例对照匹配后,纳米碳示踪组淋巴结检出总数高于对照组[(22.2±11.2)枚比(19.0±9.5)枚, t=3.025, 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淋巴结阳性数和淋巴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亚组分析显示,纳米碳示踪组的淋巴结检出总数在T 3期(中位数:22枚比18枚, Z=2.435, P=0.015)、N 0期(中位数:20.5枚比17.5枚, Z=2.772, P=0.006]、TNM分期Ⅱ期(中位数:23.5枚比19.0枚, Z=2.654, P=0.008)和术前化疗人群中(中位数:22.5枚比13.0枚, Z=3.287, P=0.001),均高于对照组;但纳米碳示踪组N 2期阳性淋巴结数(中位数:4.0枚比6.5枚, Z=-2.530, P=0.011)和淋巴结转移度(中位数:16%比31%, Z=-2.862, P=0.00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能有效提高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淋巴结检出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围术期应用华蟾素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行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根治术预后及HKDC1、ANXA13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围术期应用华蟾素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行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根治术预后及HKDC1、ANXA1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和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食管胃结合部根治术治疗的80例患者,依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分为纳米组和蟾蜍素组,每组40例.纳米组患者给予切除术+纳米碳示踪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蟾蜍素组围术期应用华蟾素注射液结合切除术+纳米碳示踪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肿瘤标志物水平、凝血功能、术后病理分期及HKDC1、ANXA1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蟾蜍素组患者总淋巴结数、靶区淋巴数、周围淋巴数均低于纳米组(P<0.05).蟾蜍素组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低于纳米组(P<0.05).蟾蜍素组凝血功能优于纳米组(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均升高,circAGFG1降低,且蟾蜍素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术后T分期方面,蟾蜍素组pT0~2期18例,pT3~4期22例;纳米组pT0~2期1例,pT3~4期39例,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x2=19.948,P<0.001),术后N分期无明显差异(P>0.05);蟾蜍素组和纳米组的HKD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5%(19/40)、70.0%(28/40),蟾蜍素组低于纳米组(x2=4.718,P=0.040);两组ANXA13的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华蟾素可在不影响其他各项手术指标的情况下有效提高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给予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技术联合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数,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和HKDC1蛋白阳性表达率,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分期作用明显,可提高手术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纳米碳示踪技术对甲状腺癌术中降低甲状旁腺误切率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甲状腺癌为临床较为常见肿瘤,包含未分化癌、乳头状癌、滤泡癌和髓样癌,其转移的途径以淋巴为主,另外还有血运及腺内转移[1].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已由甲状腺次全切除发展为甲状腺全切除术.扩大手术可最大限度把患者肿瘤组织切除,使肿瘤转移率下降,但患者术后感染、甲状旁腺的功能衰退、再出血、双侧或者单侧喉返神经受损等一些并发症没有下降,而其中最严重并发症为甲状旁腺受损所造成功能减退[2,3].手术中甲状旁腺受损主要因素为甲状旁腺血供损伤或者甲状旁腺挫伤及误切等.本研究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对甲状腺癌术中降低甲状旁腺误切率影响,为临床患者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淋巴结分检法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淋巴结分检法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0例乙状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40例患者均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其中20例行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法分检淋巴结,设为观察组;20例行传统淋巴结分检法,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淋巴结检出及病理学检查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随访期间患者辅助化疗情况、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 (1)淋巴结检出及病理学检查情况: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标准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淋巴结分检时间分别为(13.1±2.4) min和(18.4±3.5)min;检出总淋巴结数目分别为522枚和239枚,人均淋巴结检出数目分别为(28.0±7.0)枚和(13.0±3.0)枚;直径<5 mm的总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52枚和64枚,直径<5 mm的人均淋巴结数目分别为(8.6±2.5)枚和(3.9±1.7)枚;淋巴结<12枚的患者例数分别为0和6例;第1站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3.7±3.6)枚和(6.1±1.6)枚,第2站淋巴结数目分别为(9.5±2.5)枚和(6.6±2.2)枚,第3站淋巴结数目分别为(4.7±1.2)枚和(2.5±1.0)枚,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62,24.872,19.256,x2=4.902,t=14.368,10.026,8.21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总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82枚和43枚,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0.22%±0.13%和0.48%±0.18%;患者转移率分别为17/20和7/20;直径<5 mm的总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51枚和38枚,直径<5 mm的人均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3.9±1.9)枚和(2.7±1.5)枚;第1站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4.2±1.8)枚和(2.1±0.6)枚,第2站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9±0.6)枚和(2.6±0.7)枚,第3站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3±1.2)枚和(1.4±0.5)枚.两组患者淋巴结阳性率、第3站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2,1.759,P>0.05);两组患者的患者转移率、直径<5 mm的人均阳性淋巴结数目、第1站阳性淋巴结数目、第2站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417,t=7.264,4.682,3.410,P<0.05).(2)随访情况: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有18例和10例患者行辅助化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33,P<0.05).观察组无患者发生肿瘤复发及转移,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和转移(局部复发1例、肿瘤肝转移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05,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采用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淋巴结分检法可提高淋巴结分检效率并获取更多淋巴结数目,使术后病理学分期更加准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