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并流区域野生荞麦资源的考察与收集
编辑人员丨2023/8/12
三江并流区域是指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并流而不交汇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为了摸清该区域荞麦种质资源的分布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野生荞麦考察队于2020-2022年对该地区进行了野生荞麦调查和收集工作,共收集了荞麦属下属的8个种60份材料.调查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是三江并流区域中野生荞麦种类最丰富的地区,金荞麦和细柄野荞麦是分布范围最广的野生荞麦,其他野生荞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调查中发现了再生能力强型、多花多分枝型细柄野荞麦、多花多分枝型心叶野荞麦和粉红花色型金荞麦4种特殊的野生荞麦资源.调查结果对该地区荞麦属种质资源的针对性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荞麦的起源驯化研究提供了 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野生荞麦细柄野荞麦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研究通过野外观察和人工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开花动态、花部基本特征、繁育系统、传粉生物学及种子性状等方面对荞麦属(Fagopyrum Mill.)植物细柄野荞麦(Fagopyrum gracilipes)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探究,并分析了各性状对其繁殖的贡献.结果表明:在贵州威宁,细柄野荞麦的花果期常为每年的6—10月,单花序和单花的花期分别为13~21 d和1~3 d.花较小,直径为(3.99±0.12)mm,花柱和花药高分别为1.30和1.65 mm,花直径与花被片长和花被片宽呈显著正相关,花柱高与花药高呈极显著正相关.细柄野荞麦花粉胚珠比为371±16.40,杂交指数为2,套袋实验显示其自交、异交亲和,表明其繁育系统为兼性自交,部分异交亲和.细柄野荞麦的访花昆虫较少,主要为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7个科的9种昆虫,食蚜蝇科(Syrphidae)昆虫是其主要传粉昆虫.细柄野荞麦果实存在有翅和无翅两种类型,有利于其适应不同的传播方式,种子较小,千粒重为(1.05±0.04)g,萌发率较低,播种后30 d的累积萌发率为(19.60±2.14)%,但萌发整齐,主要集中在前5 d.综上所述,细柄野荞麦灵活的繁育系统为其产生大量种子提供了保障,多样的果实传播方式和整齐的种子萌发特性为其占据更广阔的生境成为群落优势种创造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藏野生荞麦种质资源的调查与收集
编辑人员丨2023/8/5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是荞麦的起源中心,其独特的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独特的野生荞麦资源.为探明西藏地区荞麦属种质资源的群体数量以及分布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野生荞麦资源调查队于2020-2021年间历时40 d在西藏自治区进行了系统的资源调查与收集工作.以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帕隆藏布等河流为主线,在西藏的昌都、林芝、山南、拉萨、日喀则5个地区采集到荞麦属野生植物种质资源189份(苦荞野生种122份、野生金荞麦36份、甜荞野生种10份、细柄野荞麦8份、心叶野荞麦5份、金沙野荞麦资源5份、小野荞麦2份、四倍体齐蕊野荞麦1份),其种间性状变异丰富且与其他地区的野生荞麦资源在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野生荞麦有部分荞麦栽培种所不具备的优异性状,为荞麦属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太白贝母田间杂草种类调查、危害及防治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W"九点取样法,在早春、春末和盛夏对重庆红池坝栽培太白贝母的田间杂草进行调查,并通过主要杂草的相对多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和重要值分析其危害情况.结果表明,该基地田间杂草有86种,隶属于32科74属;其中菊科杂草最多,共18种,其次为禾本科杂草,为9种,再次为豆科和蓼科杂草,各6种.从生活型来看,以多年生(包括两年生或越年生)杂草为主,共有53种.重要值大于3%的优势杂草有粗毛牛膝菊、红车轴草、鸭跖草、繁缕、细柄野荞麦、尼泊尔蓼、马唐7种,这些杂草在该基地危害性最大.重要值大于2%的有16种杂草,蓼科4种占绝对优势,其重要值之和为11.09%;其次为禾本科3种,重要值之和为8.69%;菊科、豆科和石竹科各2种,重要值之和分别为7.16%、6.46%和5.99%;鸭跖草科、唇形科和荨麻科各1种.优势杂草以春夏季杂草为主,危害较重.采用生长期小型(微型)机械除草+休眠期化学除草的方法,可达到防控杂草、提高产量,并保证药材质量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