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初加工方式对太白贝母性状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为探究不同初加工方式对太白贝母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分别考察了防褐变处理、干燥方式和干燥温度对太白贝母性状、色度和生物碱及核苷类成分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与直接干燥(WD60)组相比,刮去外皮(FHB1)组和拌石灰粉(FHB2)组的色度值ΔE?显著降低,可降低褐变程度;拌原生土(FHB3)组和FHB2 组的总生物碱含量无明显变化,5%NaClO溶液漂洗(FHB4)组的总生物碱含量最低.与恒温鼓风干燥(WD50)组相比,冷冻干燥(FS6)组和减压干燥(FS5)组ΔE?显著降低,总生物碱含量升高;阴干(FS1)组和晒干(FS2)组的ΔE?显著增加,褐变严重,总生物碱含量降低;热泵干燥(FS4)组的总生物碱含量变化不大,ΔE?显著降低,褐变程度轻,商品性状佳.在 40~80℃,鼓风干燥的样品总生物碱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70℃时最高;高温下(70~80℃)ΔE?更小,褐变程度轻,但质地紧实,粉性不足.CA表明,尿嘧啶含量与太白贝母色度值关系显著(P<0.05);PCA和HCA结果可视化地展现了不同处理组样品间的聚类关系.综合分析表明拌石灰鼓风干燥及 50~60℃鼓风干燥更适合于大生产,热泵干燥可作为未来推广发展的方向.该研究为优选太白贝母产地加工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不同产地太白贝母中11种核苷与碱基类成分分析及产地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对 10 批采自重庆、云南、陕西等 5 个省(市)的太白贝母样品中 11 种核苷和碱基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化学计量学分析法比较太白贝母中的核苷和碱基类成分的含量差异,对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规范化种植和产地优选提供参考.方法 水超声提取太白贝母中的核苷和碱基类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法测定样品中各成分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对产地进行划分,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确定太白贝母中差异性的指标成分,比较指标性成分在不同产地样品间的含量差异.结果 11 种核苷和碱基类成分在不同产地太白贝母中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可将样品聚为 4 类;PLS-DA鉴定出 5 个指标性成分,分别为尿嘧啶、胞嘧啶、尿苷、肌苷、腺苷,以重庆、湖北产地样品所含核苷和碱基成分相对较高,质量相对较优.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准确可靠,筛选出了鉴定不同产地太白贝母中的特征性核苷和碱基类成分,可用于初步阐明不同产地样品的差异性,并能够较好地反映太白贝母的品质,为太白贝母药材采购产地选择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正交试验优选太白贝母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利用水提醇沉法优选太白贝母多糖的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醇沉浓度和浓缩程度为单因素,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太白贝母多糖的提取工艺,并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法测定其抗氧化作用.结果 当料液比为1∶15(g/mL)、温度60 ℃、提取时间30 min、醇沉浓度80%,提取液浓缩至1∶1.5(g/mL)时,太白贝母多糖的得率为9.039‰;贝母多糖对DPPH、ABTS自由基有清除作用.结论 优化后的方法可用于太白贝母多糖的提取;贝母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不同品种川贝母生物碱镇咳、 抗炎作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太白贝母(野生、栽培)与松贝、 青贝、 炉贝生物碱大孔树脂纯化物的镇咳、 抗炎药效学差异,为其临床应用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回流法提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不同品种川贝母总生物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川贝母总生物碱含量.比较5种不同品种川贝母生物碱(2.3 mg·kg-1)对氨水致小鼠咳嗽及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镇咳、 抗炎药效学差异.对不同品种川贝母生物碱镇咳、 抗炎实验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经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各川贝母样品生物碱含量在51.93%~68.38%之间.太白贝母(野生)、 太白贝母(栽培)、 松贝、 青贝、 炉贝生物碱均可明显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太白贝母(野生)、 松贝、 青贝、 炉贝生物碱可明显降低小鼠2 min咳嗽次数.青贝、炉贝生物碱可使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率明显降低,而太白贝母(野生、 栽培)抗炎效果不明显.聚类分析表明,松贝、 青贝、 炉贝数据聚为一类,再与太白贝母(野生)聚集,而与太白贝母(栽培)分离.结论 太白贝母与松贝、 青贝、 炉贝生物碱一样具有镇咳作用,但抗炎效果不明显,其生物碱组成可能与松贝、 青贝、 炉贝有一定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度对太白贝母种子萌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温度对太白贝母种子萌发的影响,为其育苗生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设置不同温度梯度处理,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太白贝母种子的发芽情况,统计其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 5~25℃下,种子均可以发芽,15~20℃种子发芽率较高,20℃时发芽效果最好.结论 温度达到20℃时,太白贝母种子萌发率高,出苗整齐,生产上可于此时进行育苗生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川贝母及其提取物红外光谱鉴别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川贝母及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观察药材化学成分的整体变化规律, 为药材整体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技术, 对川贝母及其提取物进行鉴别分析.结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结合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可以辨别松贝、青贝、炉贝、太白贝母.总生物碱提取物二阶红外光谱中, 太白贝母602~1713 cm-1峰数明显多于松贝、青贝、炉贝, 可将太白贝母区分, 说明太白贝母类总生物碱含量高于松贝、青贝、炉贝.总生物碱提取物一维红外光谱中, 松贝有1705 cm-1, 且松贝总生物碱提取物的二阶导数图谱多出1647 cm-1的吸收峰, 说明松贝在不饱和环的结构上明显不同于其他贝母类成分, 可以将松贝明显区分.通过二维同步相关红外光谱, 各贝母860~1180 cm-1处峰形上有差异, 可将青贝、炉贝与其他贝母分开.结论:红外光谱分析法能快速、简便地鉴别川贝母及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为中药川贝母的鉴定和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太白贝母提取物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太白贝母总生物碱提取物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太白贝母总生物碱提取物作用于人结肠癌SW480细胞,分为空白细胞组、0.25%DMSO溶剂处理组、太白贝母总生物碱提取物处理组(含总生物碱浓度分别为36.9 mg·L?1、49.2 mg·L?1、61.5 mg·L?1).采用MTT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倒置光镜及透射电镜等观察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细胞周期变化、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变化.结果 与0.25%DMSO溶剂处理组比较,61.5 mg·L?1总生物碱提取物处理细胞24 h、48 h、72 h后,细胞生长抑制呈现较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含太白贝母总生物碱36.9 mg·L?1、49.2 mg·L?1、61.5 mg·L?1的提取物分别处理细胞48 h,细胞生长抑制呈现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PI单染结果显示,36.9 mg·L?1、49.2 mg·L?1太白贝母总生物碱提取物可将细胞阻滞于G2和S期,61.5 mg·L?1太白贝母总生物碱提取物可将细胞阻滞于G2和G1期;61.5 mg·L?1太白贝母总生物碱提取物处理48 h,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发生显著坏死样变化.结论 碱化热回流法提取的太白贝母总生物碱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结肠癌SW480细胞活性,阻滞细胞周期进程为其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太白贝母根际区土壤养分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调查太白贝母根际区土壤养分、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为其人工栽培过程中土壤改良和平衡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4份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根际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农化分析方法结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pH及钙(Ca),镁(Mg),钠(Na),锰(Mn),锌(Zn),铜(Cu),镍(Ni)7种营养元素含量,利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根际土壤养分、营养元素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栽培品根际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及有机质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而全钾、速效钾含量及pH随年限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但太白贝母野生品整体上随着生长年限而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变化.栽培品根际土壤Ca,Mg,Na和Cu含量随年限增长呈降低的趋势,Mn含量随年限增长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Zn和Ni含量随年限增长无显著变化.野生品根际土壤Ca,Mg,Na,Mn和Cu含量随年限增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Zn和Ni含量随年限增长无显著变化.整体上,太白贝母野生品根际土壤养分、营养元素优于栽培品.结论:3年是太白贝母生长的转折点,3年后根际土的土壤养分和营养元素有显著的迅速下降趋势,在太白贝母的经营管理中需注意平衡施肥,改善土壤质量,尽量避免连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太白贝母根际微生物分布与生物碱含量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重庆市巫溪县不同生长年限栽培与野生太白贝母鳞茎及其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根系的菌根侵染率和侵染强度、鳞茎中贝母辛和总生物碱的含量以及相应生长地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探讨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太白贝母品质的关系.结果 表明:AM真菌均可侵染不同采样点太白贝母根系并形成典型的丛枝-泡囊型菌根,侵染率78.74%~98.68%,侵染强度13.29%~37.06%.太白贝母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丰富,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分布规律是: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根际细菌、放线菌、解无机磷细菌、解有机磷细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量整体上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解钾细菌整体上呈现递减趋势,真菌整体上呈现递增趋势,土壤微生物区系由高肥力的“细菌型”向低肥力的“真菌型”过渡.贝母辛和总生物碱质量分数整体上呈现出随着生长年限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与其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的变化趋势一致,即生长年限对太白贝母地的土壤质量及药材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随着太白贝母生长年限的增加,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进而引发太白贝母连作障碍,导致太白贝母药用品质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川产道地药材川贝母(栽培品)鉴别与品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川贝母最新试验研究结果进行描述,为川贝母药材鉴别方法提供一定提升思路.方法:用性状观察,薄层色谱研究,含量测定方法对川贝母药材特点进行详细描述.结果:1)栽培品与野生川贝母在性状方面的区别主要在于栽培品鳞叶表面的颜色偏黄,有皱缩,稍粗糙,青贝的个体较大(可达4 cm);2)实际上市的栽培品中具松贝性状特征的,主要源于暗紫贝母,具青贝性状特征的主要源于川贝母、瓦布贝母和太白贝母;3)川贝母的薄层色谱特征主要与植物基源有关,有效成分结构类型相似但细微结构有差异;4)具有松贝特征的栽培品与具有青贝特征的栽培品的总生物碱含量有明显差异.结论:建议将川贝母"栽培品"细分为"松贝栽培品"和"青贝栽培品"2种规格以便市场管理和临床应用,对川贝母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和现行标准中总生物碱含量限度提出了修订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