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微生物来源石胆酸对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肠道微生物来源的石胆酸(LCA)对脓毒症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5只C57BL/6J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Sep组)、粪菌移植组(Sep-fmt组),每组各5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Sham组仅行腹壁开关手术;Sep-fmt组于CLP后第2天给予粪菌液连续灌胃3 d;Sham组和Sep组根据体质量给予等剂量含10%甘油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连续灌胃3 d。采用粪便进行16S核糖体RNA(rRNA)测序分析并筛选出胆汁酸代谢差异代谢产物。然后将30只C57BL/6J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6只)、脓毒症组(Sep组,12只)、LCA组(LCA-Sep组,12只),各组分别保证6只大鼠进行后续实验分析。LCA-Sep组在脓毒症造模之前给予100 mg/kg的LCA灌胃,连续5 d;Sham组、Sep组根据体质量给予等剂量溶媒连续灌胃5 d。采用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观察各组小鼠死亡情况并进行临床严重程度评分(CSS)。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水平并评估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结果:Sham组、Sep组和Sep-fmt组小鼠各次级胆汁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且Sep-fmt组中LCA的增幅最大,故后续实验选取LCA对脓毒症小鼠进行灌胃。CLP术后24 h,Sham组小鼠无死亡,Sep组小鼠死亡4只,LCA-Sep组小鼠死亡2只;各组存活小鼠CS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 ± 0.0)、(3.5 ± 0.5)、(2.5 ± 0.5)分,F = 47.500,P < 0.001]。α多样性分析显示,3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Chao1指数和基于丰度的覆盖估计值(ACE)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 8.766、8.766、9.704、10.994,P均< 0.05),且LCA-Sep组肠道菌群多样性高于Sep组(P均< 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3组小鼠的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H = 18.322,P = 0.001)。3组小鼠拟杆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62.17%、11.10%、34.47%,变形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10.99%、62.81%、40.58%。3组血清TNF-α、IL-6、IL-10及肝脏切片中TUNEL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 14.749、14.363、15.158,F = 131.688,P均< 0.001),且Sep组TNF-α、IL-6水平及肝脏切片中TUNEL阳性细胞数更高,LCA-Sep组IL-10水平更高(P均< 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ham组M2巨噬细胞数表达较多,Sep组M2巨噬细胞数表达有所减少;给予LCA预处理后,LCA-Sep组小鼠肝组织M2巨噬细胞数表达较Sep组增加。结论:脓毒症可导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炎症因子升高和肝细胞损伤;肠道菌群代谢产物LCA可以下调脓毒症小鼠肠道菌群中的潜在致病菌丰度,促进M2巨噬细胞的极化,减轻全身炎症水平和肝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真核细胞延长因子2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质粒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构建真核细胞延长因子2(eukaryotic elongation factor 2,eEF2)基因的RNA干扰(RNAi)慢病毒质粒及稳定转染的乳腺癌细胞模型,为后续研究eEF2在乳腺癌细胞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根据eEF2的基因序列和短发夹RNA序列的设计原则设计合成3对shRNA序列,将shRNA序列复性后插入慢病毒载体LV-U6-shR-NA-ZSgreen-Puro,构建3种不同eEF2基因敲低靶点的重组质粒sh1、sh2、sh3,以空载体作为阴性对照组(shNC).采用慢病毒三质粒包装系统共分别转染人肾上皮细胞HEK293T,进行病毒包装和扩增.经酶切及测序验证正确后,将重组慢病毒感染对数生长期的乳腺癌细胞MCF-7,72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强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eEF2 m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eE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eEF2 shRNA载体测序与原设计序列完全一致.重组慢病毒感染的MCF-7中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与shNC组相比,eEF2敲低的sh2和sh3组MCF-7细胞中eEF2 mRNA的转录水平明显降低(t分别为9.244和5.938,P分别为0.001和0.004);sh1、sh2和sh3组细胞中eEF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t分别为3.552、9.614和4.432,P分别为0.024、0.001和0.011).结论 成功构建了eEF2基因低表达的慢病毒质粒及稳定转染的乳腺癌细胞模型,有望为临床乳腺癌的治疗提供基于翻译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6-2022年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1新发感染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 2016-2022 年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新发感染特征情况.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 年1 月—2022 年12 月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标本233 552 份.经健康检查合格的献血者,献血时通过旁路留取EDTA-K2抗凝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分别进行HIV抗原/抗体的初检和复检,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 年修订版)中标准判定结果,将HIV-1 抗体阳性的标本使用HIV-1新发感染酶免疫检测试剂盒,采用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法检测标本是否为新发感染,若标本CD4 细胞>200 个/L且病毒载量>1 000 拷贝/mL则定义为新发感染.比较各年度的HIV-1 抗体阳性情况,以HIV-1 抗体阳性作为基数,采用卡方检验,比较HIV-1 抗体阳性患者不同类型(性别、年龄、职业等)亚组HIV-1 新发感染率.结果 2016-2022 年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标本233 552 份,其中HIV-1 抗体阳性标本共15 份,感染率为6.42/10 万,其中新发感染和既往感染占比分别为 40.00%和 60.00%.2016-2022 年,HIV-1 感染率逐年下降(1.62%、1.24%、0.63%、0.31%、0.30%、0.28%和 0.27%).比较HIV-1 抗体阳性 15 名患者不同类型(性别、年龄、职业等)亚组HIV-1 新发感染率发现:重复献血亚组HIV-1 新发感染率高于初次献血亚组,但组间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男性HIV-1 新发感染率高于女性,但组间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在不同学历HIV-1 抗体阳性献血者中,初中及以下新发感染占比较高,但与其他学历亚组人群比较无差异(P>0.05);不同职业亚组的HIV-1 新发感染率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湖州地区近年来HIV-1 新发感染率逐年下降,且新发感染的发生在初次献血与重复献血亚组及不同性别、学历、职业等亚组中无明显分布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实时细胞分析技术的中药挥发性组分抗人腺病毒3型毒/效整合评价的高通量筛选新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基于实时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 analysis,RTCA)技术对中药挥发性组分的细胞毒性及抗人腺病毒3型(human adenovirus 3,HAdV-3)的作用进行毒/效整合分析,构建抗病毒药物高通量筛选的新策略.方法 采用RTCA技术动态监测不同接种密度的A549细胞48 h生长曲线及10倍梯度稀释的HAdV-3感染A549细胞生长曲线,获得A549细胞最佳接种密度及HAdV-3最佳稀释浓度用于后续实验.以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基于RTCA技术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方法对5种中药挥发性组分的细胞毒性及抗HAdV-3的作用进行毒/效整合分析,并与传统终点法数据处理进行对比.结果 终点法中艾叶、柴胡、薄荷、荆芥、牛蒡子、酸枣仁和利巴韦林对细胞的保护率分别为0.73%、12.50%、20.99%、44.50%、27.99%、51.50%和 82.70%;AUC 法中艾叶、柴胡、薄荷的选择性指数(Selective In-dex,SI)为负数,分别为-0.57、-0.21和-0.08.荆芥、牛蒡子、酸枣仁和利巴韦林的SI值分别为0.14、0.40、0.72和5.33.以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活性为参照,终点法中酸枣仁、牛蒡子和荆芥的抗病毒活性为利巴韦林抗病毒活性的62.27%、33.85%和53.81%;AUC法中酸枣仁、牛蒡子和荆芥的抗病毒活性为利巴韦林抗病毒活性的13.51%、7.50%和2.63%.结论 传统终点法与研究采用的AUC法计算结果有较大的差异.传统的抗病毒活性筛选研究多采用终点法检测受试药物对病毒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无法反映整个感染周期的变化,缺乏细胞毒的数据也会对结果的判断产生偏差.研究提示基于RTCA技术对中药挥发性组分开展抗HAdV-3的毒/效整合评价,采用AUC方法计算药物的选择性指数作为高通量筛选新策略,能快速、精准地判断受试药物的抗病毒活性,具有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TLR4/JNK/NF-κB通路探讨凉血解毒化瘀方治疗慢加急肝衰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凉血解毒化瘀方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受体Toll样受体4(TLR4)/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细菌脂多糖(LPS)和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诱导法构建慢加急肝衰竭小鼠模型;生化分析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肝功能指标.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 β)、TLR4的mRNA表达.CCK8筛选凉血解毒化瘀方对Raw264.7细胞的干预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巨噬细胞上清TNF-α、IL-6、IL-1β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JNK/NF-κB通路相关蛋白(TLR4、NF-κ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ERK1/2、p-JNK、JNK)的表达.结果 与ACLF模型组比较,凉血解毒化瘀方可降低血清ALT、AST、TBIL含量,减少肝组织细胞坏死、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肝组织TNF-α、IL-6、IL-1β、TLR4的mRNA表达,并降低肝组织TLR4/JNK/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细胞实验进一步发现凉血解毒化瘀方可抑制巨噬细胞TNF-α、IL-6、IL-1β分泌,下调TLR4/JNK/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论 凉血解毒化瘀方能有效改善ALCF小鼠肝功能、抑制其炎症反应的疗效,其机制与其下调TLR4/JNK/NF-κB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七花消炎颗粒治疗下肢丹毒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对七花消炎颗粒治疗丹毒的临床疗效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方法 将2019年6月—2022年6月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丹毒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抗生素组)、试验组(抗生素联合七花消炎颗粒组)各50例.观察使用后的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淀粉样蛋白)、临床症状指标(红、肿、热、痛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量、中医证候量化指标.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淀粉样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皮肤张力、皮色改善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抗生素使用时间、使用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七花消炎颗粒疗在改善红肿热痛症状,减少抗生素使用量,使用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构建靶向HLA-A2且表达PD-L1的CAR-Treg细胞及验证其对CD4+T细胞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靶向HLA-A2且表达PDL1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调节性T细胞(CAR-Treg),探讨CAR-Treg对CD4+ T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CAR基因,通过慢病毒载体质粒构建靶向HLA-A2且表达PDL1的CAR-Treg核心质粒,通过BamHI/EcoRI双酶切鉴定,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CAR质粒后T细胞的CAR表达情况;通过抑制HLA-A2+/-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实验,证实CAR能够成功靶向HLA-A2靶点;后续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Foxp3、PDL1、CD25、ICOS、CTLA4等与Treg细胞功能相关的标志,并联合细胞代谢分析及体外抑制CD4+ T细胞增殖实验,验证CAR-Treg抑制CD4+ T细胞的能力。结果: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靶向HLA-A2的CAR质粒构建成功,流式细胞仪检测CAR-T/CAR-Treg细胞均证实细胞表面有HLA-A2 CAR稳定表达。HLA-A2 CAR-T细胞与MCF-7(HLA-A2+)乳腺癌细胞共同培养,证实表达HLA-A2的CAR-T细胞能够成功识别HLA-A2靶点。流式细胞检测显示CAR-Treg明显表达Foxp3和PDL1,细胞增殖数量及传代数明显增加。细胞代谢分析显示,CAR-Treg表现出比普通Treg细胞更高的基础细胞耗氧率,CAR-Treg更依赖于脂肪酸氧化代谢。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显示,CAR-Treg能在体外高效地抑制CD4+ T细胞增殖。结论:成功构建靶向HLA-A2且表达PDL1的CAR-Treg,能在体外高效抑制CD4+ T细胞增殖,为后续的动物体内实验提供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群体倍增水平评价悬浮培养HEK293细胞的传代稳定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采用群体倍增水平(population doubling level,PDL)评价悬浮培养HEK293细胞的传代稳定性,并进行验证,以期为该细胞工业化生产培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工作种子批HEK293细胞连续传代60d,每2d传1代,评价PDL增加至10~60时的细胞稳定性.通过相关研究结果计算获得当HEK293细胞传代培养至2 500L规模时,各代PDL应控制在2±0.2范围内.将工作种子批HEK293细胞经摇瓶(125、500、1 000、3 000 mL,共传4代)、细胞扩增系统(cell expansion system,CES)(25、25及50 L,共传3代)、生物反应器(100、500、500,共传3代)阶段培养,各代PDL均控制在2±0.2范围内,共培养3批,并分析细胞密度、活率、结团率、直径等指标.500 L生物反应器培养HEK293细胞72h,按MOI=5~10接种工作种子批腺病毒,培养2 d,收获病毒培养液,检测病毒颗粒数.结果 工作种子批HEK293细胞连续传代至PDL达60时仍能维持较高的细胞密度和活率.将PDL控制在2±0.2范围内,3批HEK293细胞在摇瓶、CES、生物反应器培养阶段的密度均>2.0 × 106个/mL,活率均>96%,细胞直径约为17μm;结团率均<35%.3批500 L生物反应器培养的HEK293细胞接毒2 d后,病毒颗粒数分别达11.68× 1010、12.55 × 1010和9.38 × 1010vp/mL.结论 采用PDL评价HEK293细胞传代稳定性是可行的,可更科学地反映传代细胞的生长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8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患者合并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重症患者的临床分布特征及病原菌感染情况.方法 纳入2022 年12月 1 日至2023 年2 月20 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就诊的COVID-19 重症且合并病原菌感染的患者85 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转归结果分为治愈组和死亡组,进一步分析各组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耐药情况.结果 85 例COVID-19 重症患者的中位年龄为 82(75,84)岁,住院时长为 14(9,23)d,最常见的基础疾病为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治愈组 63 例,死亡组 22 例,病死率高达 25.9%.死亡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均高于治愈组(P<0.05),但淋巴细胞百分数低于治愈组(P<0.05).85 例患者中共分离出 128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 21 株(16.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 66 株(51.6%),以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真菌 41 株(32.0%),以白念珠菌为主.耐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比率高达 56%,耐碳青霉烯类中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比率分别为 14%、50%和 18%.结论 高龄、患有基础疾病的COVID-19 重症患者在合并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较高比例的MRSA时,临床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降低病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型神经纤维瘤病累及回结肠合并反复下消化道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性,22岁未婚,因"反复便血2年余"于2020年8月16日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8年出现反复便血,无粘液,无腹痛、腹胀,便血发作时大便3~4次/d,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时可好转,患者未予重视。2020年6月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Hb 50 g/L,结肠镜检查提示:回肠末段溃疡型病灶,回肠末段颗粒样隆起,阑尾开口处糜烂,横结肠息肉样隆起,直肠炎,肛缘黏膜粗糙、糜烂、息肉样隆起;病理诊断:回肠末段慢性炎症伴急性活动,横结肠增生性息肉,直肠近肛缘慢性炎症伴溃疡形成;给予输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当地医院建议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门诊拟"克罗恩病可能"入院。发病以来,患者否认反复发热、盗汗、腹泻及口、眼、生殖器溃疡等症状。病程中精神、饮食可,体重无下降。既往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人,无结核病接触史,否认反复口腔溃疡、关节痛及皮疹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咖啡斑、腋窝雀斑及皮下结节(图1),肠鸣音3~4次/min,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肝区叩击痛阴性,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CRP 9.0 mg/L,WBC 5.37×109/L,Hb 80 g/L,PLT 262×109/L,红细胞沉降率3 mm/1 h,T-spot阴性。大便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ANA14项、炎症性肠病抗体、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IgM抗体均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小肠CT提示腹盆腔多发结节样改变;回肠远端、升结肠及直肠节段性肠壁增厚伴强化;腹部MRI显示盆腔多发结节(丛状神经纤维瘤病可能),回肠末端肠壁增厚强化,炎性改变(图2);肛周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内镜检查:胃镜提示慢性胃炎;结肠镜提示回肠溃疡及肉芽组织增生,偏向一侧分布,回盲瓣溃疡,直肠肛管溃疡(图3)。结肠镜病理:黏膜慢性炎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