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吞噬和运动蛋白3在胰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吞噬和运动蛋白3(ELMO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探讨ELMO3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病理科2011年3月至2019年2月存档的蜡块,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ELMO3在49例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表达,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间的关系。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胰腺癌细胞株PANC-1、SW1990、BXPC-3及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株HPDE6c-7中ELMO3 mRNA表达。胰腺癌细胞株PANC-1重组腺病毒转染ELMO3短发卡RNA(shRNA)沉默基因,RT-qPCR检测转染。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及平板克隆实验检测PANC-1细胞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划痕试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体外迁移及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ANC-1细胞株中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LSD- 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或成组 χ2检验。 结果:ELMO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3.5%比26.5%, χ2=6.773, P<0.05),其阳性表达与胰腺癌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无相关( χ性别2=0.131, χ年龄2=1.838, χ肿瘤部位2=0.490, P值均>0.05),而与胰腺癌TNM分期、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明显相关( χTNM分期2=4.410, χ分化程度2=11.769, χ肿瘤大小2=7.762, P值均<0.05)。ELMO3阳性表达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MST)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8.203个月比19.337个月, χ2=10.253, P<0.05)。3种胰腺癌细胞株中ELMO3表达水平分别为21.33±0.67、17.65±0.31、16.28±0.47,均高于HPDE6c-7细胞株中的2.01±0.10( FPANC-1=45.069, FSW1990=22.824, FBXPC-3=19.477, P值均<0.05),转染后PANC-1细胞内ELMO3表达量显著下降,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侵袭能力均明显下降( P值均<0.05),且Ki-67、PCN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Caspase-3表达量却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ELMO3在胰腺癌中表达上调,其高表达提示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沉默ELMO3可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迁移、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ETTL14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A2780、SKOV3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METTL14)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上调和下调METTL14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系A2780、SKOV3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1)组织标本检测: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0例卵巢癌患者的新鲜癌组织标本,收集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的15例患者的新鲜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癌与正常卵巢组织中METTL14蛋白表达的差异。另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21例卵巢癌患者的癌组织蜡块,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METTL14蛋白的表达,并分析METTL14蛋白表达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2)细胞实验:分别使用慢病毒载体、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技术,构建上调、下调METTL14表达的卵巢癌A2780、SKOV3细胞系,并采用逆转录(RT)-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分别验证其METTL1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后续的细胞实验分为5组,LV-METTL14组(转染慢病毒载体上调METTL14表达)及其对照LV-NC组(转染阴性对照慢病毒空载体),si-METTL14组(转染si-METTL14-2下调METTL14表达)及其对照si-NC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以及空白组(未转染)。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各组卵巢癌细胞中N-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水平的变化,分别采用活细胞计数(CCK-8)法、划痕实验以及穿膜(transwell)小室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各组卵巢癌细胞增殖、愈合以及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1)20份卵巢癌组织中METTL14蛋白的免疫组化总评分为(6.2±3.7)分,显著高于15份正常卵巢组织[(3.3±2.5)分; t=-2.64, P=0.012]。121例卵巢癌患者中,METTL14蛋白高表达(免疫组化总评分≥6分)69例(57.0%,69/121),METTL14蛋白低表达(免疫组化总评分<6分)52例(43.0%,52/121);METTL14蛋白高表达与METTL14蛋白低表达患者比较,手术病理分期更晚,淋巴结转移率、腹腔转移率、腹水发生率更高,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METTL14蛋白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METTL14蛋白低表达者( P=0.009)。(2)LC-MS/MS法分析显示,LV-METTL14组A2780和SKOV3细胞中m6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213±0.024、0.181±0.018,均显著高于LV-NC组(分别为0.109±0.022、0.128±0.020; P均<0.05);而si-METTL14组A2780和SKOV3细胞中m6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063±0.012、0.069±0.015,均显著低于si-NC组(分别为0.108±0.014、0.121±0.014; P均<0.05)。CCK-8法检测显示,si-METTL14组SKOV3细胞在培养在36、48、60 h时的吸光度( A)值均显著低于si-NC组( P均<0.05);LV-METTL14组A2780和SKOV3细胞在培养48、60 h时的 A值均显著高于LV-NC组( P均<0.01)。划痕实验显示,培养24 h,si-METTL14组A2780和SKOV3细胞的迁移率低于si-NC组,LV-METTL14组A2780和SKOV3细胞的迁移率高于LV-N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在transwell小室侵袭、迁移实验中,培养24 h,si-METTL14组A2780和SKOV3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均少于si-NC组,LV-METTL14组A2780和SKOV3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均多于LV-N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METTL14蛋白高表达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更差。上调METTL14表达可提高卵巢癌细胞m6A修饰水平,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反之,下调METTL14表达则降低卵巢癌细胞m6A修饰水平,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FEMP1在恶性间皮瘤与低分化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含表皮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细胞外基质蛋白1(EGF containing fibulin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EFEMP1)在恶性间皮瘤与低分化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分析EFEMP1与传统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联合对提高恶性间皮瘤病理诊断准确性的价值。方法:收集已确诊为恶性间皮瘤的病理组织蜡块33例,良性间皮肿瘤5例,低分化癌与恶性间皮瘤不能鉴别的疑难病例7例;低分化肺腺癌组织芯片40例,低分化肠腺癌组织芯片20例;恶性间皮瘤胸腹腔积液细胞蜡块15例,腺癌胸腹腔积液细胞蜡块11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二步法)检测EFEMP1、BerEP4、Calretinin、WT1和D2-40的表达情况,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CDKN2A的突变情况,并分析各组病例表达差异。结果:在33例恶性间皮瘤中EFEMP1阳性表达率为78.8%(26/33),在40例低分化肺腺癌和20例低分化肠腺癌(以下简称低分化腺癌)中肿瘤细胞均不表达EFEMP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15例恶性间皮瘤胸腹腔积液细胞蜡块中EFEMP1胞质弥漫阳性表达(15/15)。联合运用EFEMP1、BerEP4、Calretinin对鉴别恶性间皮瘤与低分化腺癌的特异度为98.3%,灵敏度为90.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58。 结论:EFEMP1在恶性间皮瘤组织中高表达,是诊断恶性间皮瘤的重要标志物。在胸腹腔积液细胞蜡块中,EFEMP1比Calretinin更有利于间皮细胞的形态观察。EFEMP1与BerEP4、Calretinin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鉴别恶性间皮瘤和低分化腺癌的病理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细胞蜡块辅助浆膜腔积液细胞学精准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细胞蜡块及免疫组织化学对浆膜腔积液精准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2022年北京医院病理科浆膜腔积液标本3 124例,包括胸腔积液2 213例,腹腔积液768例,心包积液143例。男性1 699例(54.4%),女性1 425例(45.6%);平均年龄69岁。其中1 292例制作了细胞蜡块,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诊断恶性肿瘤百分比从细胞蜡块制作前64.9%(839/1 292)提高到制作后84.0%(1 086/1 292),其中1 086例恶性肿瘤明确了组织类型和/或来源;不明确的诊断包括可疑恶性及不典型增生,分别从13.3%(172/1 292)和18.8%(243/1 292)降低到0.1%(1/1 292)和0.4%(5/1 292);阴性率从3.0%(38/1 292)升高到15.5%(200/1 2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卡方=12.739, P<0.01)。 结论:以细胞蜡块制作为基础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著提高了浆膜腔积液恶性诊断率,同时可鉴别组织类型和肿瘤来源,减少不明确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时钟基因CLOCK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CLOCK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2019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33例鼻咽癌患者的冰冻组织标本,收集2019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7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标本,收集2008—2014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鼻咽癌组织蜡块68例及鼻咽慢性炎症组织蜡块37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LOCK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培养鼻咽癌细胞CNE1、CNE2、5-8F与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P6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细胞中CLOCK mRNA在ZT2、ZT6、ZT10、ZT14、ZT18、ZT22时间点的表达水平,采用余弦法拟合CLOCK mRNA在鼻咽癌中表达的节律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8例鼻咽癌和37例鼻咽慢性炎症组织蜡块中CLOCK蛋白的表达。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CNE1、CNE2和5-8F细胞中CLOCK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63±0.07、0.91±0.02和0.33±0.04)均低于NP69细胞(1.00±0.00,均 P<0.05)。CNE1、CNE2和5-8F细胞中CLOCK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79±0.06、0.57±0.05和0.74±0.10)均低于NP69细胞(1.00±0.00,均 P<0.05)。鼻咽癌细胞CEN1、CNE2、5-8F和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P69中CLOCK mRNA在不同时间点表达不同,存在时相性波动。CLOCK mRNA在CNE1、CNE2、5-8F、NP69细胞中的波动周期分别为16、14、22和24 h,其波峰和波谷时间分别为ZT10:40和ZT18:40、ZT10和ZT3、ZT14:30和ZT3:30、ZT12:39和ZT0:39。鼻咽癌组织中CLOC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7±0.20和0.20±0.26)均低于鼻咽慢性炎症组织(分别为1.00±0.00和0.51±0.41,均 P<0.05)。CLOCK蛋白高表达组(CLOCK蛋白表达水平≥0.178)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2%、92.1%和80.1%,高于低表达组(CLOCK蛋白表达水平<0.178,分别为92.9%、78.6%和57.1%, P=0.009)。CLOCK蛋白高表达组患者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6.2%、87.8%和87.7%,高于低表达组(分别为92.7%、82.2%和70.8%, P=0.105)。CLOCK蛋白高表达组患者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00.0%、95.7%和95.7%)与低表达组(分别为100.0%、96.9%和9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14)。CLOCK蛋白高表达组1、3、5年无远转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6.2%、92.0%和92.0%)与低表达组(分别为92.7%、82.2%和7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6)。CLOCK蛋白表达和T分期为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鼻咽癌细胞及鼻咽癌组织中的CLCOK基因均为低表达,时钟基因CLOCK在鼻咽癌细胞与正常鼻咽上皮细胞中均呈节律性表达;相比于正常鼻咽上皮细胞,鼻咽癌细胞的波动周期均缩短,CLOCK蛋白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情况优于低表达患者,CLOCK蛋白的表达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CLOCK基因在鼻咽癌中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抑癌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额部肿物为首发症状的多骨累及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6岁,2021年8月因右额部皮下肿物15 d就诊。头部CT示右侧额骨骨质破坏,伴邻近皮下软组织肿胀,考虑恶性。额部肿物大小约5 cm×4 cm,表面皮肤光滑,肤色正常,无破溃,质略硬。肿物细针穿刺,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大量深染异型的细胞,为正常淋巴细胞3~4倍及以上,细胞大,核质比高,染色质粗颗粒状,细胞恶性特征明显。细胞蜡块切片显示坏死背景中见大量异型细胞,为正常淋巴细胞的3倍以上,核圆形、卵圆形,部分呈分叶状,泡状核,染色质粗,部分细胞有2~4个靠近核膜的小核仁(图1A)。免疫细胞化学结果:CD20(弥漫+,图1B)、Ki-67(约70%+,图1C),AE1/AE3、CD3、Syn、CgA、CD56、TTF1、HMB45、Melan-A、SOX-10、P40阴性表达。右额部皮下肿物穿刺:恶性肿瘤细胞,考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由神经外科转入血液科。随后进行了彩超引导下右额部肿物穿刺活检:镜下见挤压的细胞结构欠清晰,因为有细胞学结果作为参考,因此免疫组化更有方向性。免疫组化结果:CD20(弥漫+图1D)、MUM1(约90%+)、Bcl-6(约80%+)、Ki-67(约95%+,图1E)、c-Myc(约10%+)、Bcl-2(约90%+)、P53(野生型+)、CD22(约95%+),CD3、CD10、CD5、CD30、CD19、Syn、AE1/AE3阴性表达。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Non-GCB)型。与细针穿刺结果一致。分子检测:MYC、BCL2、BCL6均未检测到断裂。骨髓活检: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大致正常,粒红二系均以偏成熟阶段细胞为主,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大致正常,分叶核为主。骨髓涂片:淋巴细胞占10%,未见异常淋巴细胞。骨髓免疫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骨髓浸润。PET-CT:右侧额骨皮下代谢增高软组织肿块影,相邻骨质受侵犯;右侧眼眶外侧壁代谢增高软组织肿块,相邻上颌窦前壁及颧弓骨受侵;左侧颧突、双侧上颌骨、枕骨基底部、C5、T6、L1椎体多发骨代谢增高,部分骨质呈溶骨样改变。结果符合淋巴瘤征象,Deauville评分:5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Ⅳa期,给予一线RCT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2个周期。化疗后PET-CT较前:右侧额骨皮下软组织影消失,相邻颅骨呈虫蚀样改变,无代谢,其余病灶代谢均消失,Deauville评分:2分。全身PET-CT检查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LDH水平从治疗前的653 U/L降至150 U/L(正常值120~250 U/L)。截至2023年10月,该患者已确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年余,共化疗9次,且每年的影像学检查都未发现活动性疾病或复发的迹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植入兔膀胱阴道间隙的转归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补片植入兔膀胱阴道间隙的转归,探讨SIS补片在妇科盆底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家兔作为动物模型,16只雌性家兔随机(抽签法)分为4组,即7 d组、30 d组、90 d组和180 d组,每组4只家兔。4组家兔均通过手术方式于膀胱阴道间隙内植入SIS补片,分别于术后7、30、90、180 d处死各组家兔,并同时整块取出补片及其周围的膀胱阴道组织。标本均制成蜡块后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补片内部及周围组织产生的形态学变化,采用Masson染色观察补片组织内胶原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1)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7 d组SIS补片周围可见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并可见新生血管形成;30 d组炎性细胞浸润区域进一步增大;90 d组炎性细胞浸润区域明显缩小;180天组炎性反应基本消退。(2)Masson染色后光镜下观察,7 d组4只家兔SIS补片胶原结构清晰,保留完整;30 d组4只家兔SIS补片已有部分降解,但仍可见SIS胶原结构;90 d组有2只家兔尚可见少量残留SIS碎片结构,另2只家兔的SIS补片已被完全降解;180 d组4只家兔的SIS补片均被完全降解,其中1只家兔似可见部分有排序的胶原结构。结论:SIS补片植入兔膀胱阴道间隙后可导致一过性的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植入180 d后可被完全降解并有少量新生胶原结构产生。SIS补片用于盆底重建手术需谨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唾液酸乳糖-N-四糖保护新生肠道屏障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乳提取物双唾液酸乳糖-N-四糖(disialyllacto-N-tetraose,DSLNT)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1)取2013年2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病理科保存的新生儿回肠病理组织石蜡块(NEC 12例,肠闭锁9例)切片后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其肠道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表达情况。(2)取1日龄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NEC组(10只)和DSLNT+NEC组(10只),NEC组和DSLNT+NEC组以3次/d的频率、连续3 d进行缺氧(95%N 2,10 min)/冷刺激(4 ℃,10 min)诱导新生大鼠NEC模型,DSLNT+NEC组在造模同时于配方奶中添加DSLNT(300 μmol/L)。72 h后处死所有大鼠,取末端回肠组织处理,比较不同组肠组织损伤及ZO-1表达情况。(3)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构建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炎性细胞模型并给予DSLNT,分为对照组、LPS组、DSLNT+LPS组,以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力并以免疫荧光法检测ZO-1表达,验证DSLNT对Caco-2细胞生长和紧密连接的影响。 结果:(1)患儿结果:NEC组病变肠段黏膜层绒毛完整度缺失,肠上皮细胞连接处ZO-1表达明显少于肠闭锁组和NEC组非病变肠段。(2)动物实验结果:NEC组大鼠肠组织病变部位肠上皮层松脱甚至坏死和脱失,ZO-1表达低于对照组和DSLNT+NEC组( P<0.05)。DSLNT+NEC组大鼠存活率高于NEC组(8/10比6/10),回肠炎症损伤病理评分低于NEC组[2.0(1.0,2.8)比3.5(3.0,4.0)]( P<0.05)。(3)细胞实验结果:LPS组肠上皮Caco-2细胞出现细胞生长限制和ZO-1免疫荧光暗淡;DSLNT+LPS组Caco-2细胞生长优于LPS组,与对照组相当,同时ZO-1表达强度显著增加。 结论:肠上皮紧密连接损伤是NEC的重要特征之一,ZO-1是NEC药学防治的潜在靶标分子;人乳寡糖单体DSLNT通过调节肠上皮ZO-1表达和紧密连接完整性发挥对新生肠道的保护作用,是天然的肠道屏障调节物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诊断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甲状腺病变的细胞、组织及分子病理学发展十分迅速,为更好地指导和规范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技术在术前诊断甲状腺病变中的应用,编写专家委员会特制定本共识,对甲状腺细针穿刺标本的采集和制片、细胞学诊断、细胞蜡块制备及免疫细胞化学、分子检测等进行规范,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甲状腺肿瘤临床诊治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黄酸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中ILK/Snail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MT)进程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锌指转录因子(Snail)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及大黄酸对其的影响。方法:将8周龄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肾病组、大黄酸组及缬沙坦组,每组各12只。使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黄酸组及缬沙坦组分别给予大黄酸100 mg/(kg·d)、缬沙坦30 mg/(kg·d)灌胃。于第8、16周末,以上四组大鼠各处死6只,原位灌洗肾脏,取出大鼠的肾脏组织后固定于蜡块并切片,使用HE及Masson染色分别对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间质胶原相对面积进行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LK、Snai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并作半定量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肾病组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升高、肾间质胶原相对面积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下调、α-SMA表达上调( P<0.05)。与糖尿病肾病组比较,大黄酸组、缬沙坦组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下降、肾间质胶原相对面积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上调、α-SMA表达下调( P<0.05),且大黄酸组、缬沙坦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ILK、Snail及MMP-2的表达均随病情发生进行性升高( P<0.05)。与糖尿病肾病组比较,大黄酸组、缬沙坦组ILK、Snail及MMP-2的表达均有所下降( P<0.05),且大黄酸组、缬沙坦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黄酸可通过下调DN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ILK/Snail信号通路的表达阻抑EMT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