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6A RNA甲基化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RNA甲基化是生物体内最常见的信使RNA内部修饰,参与体内生理和病理过程.随着对m6A修饰的深入研究,其在多种疾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备受关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关节软骨退行性疾病,近年来OA相关研究迅速增加,对其发病机制的探索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有关m6A修饰在OA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ECM免受降解、抑制OA程序性细胞死亡、调节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蛋白、与非编码RNA互作影响和改善免疫微环境等五个方面.因此,本文将从这几方面重点阐释,以期为OA发病机制中m6A修饰的深入研究和基于表观遗传机制的骨科疾病诊疗思路及理论参考提供一定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伴TP53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特征为克隆性造血、血细胞减少(即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和细胞形态学发育异常,伴TP53突变时向白血病转化风险高,预后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一组获得性、异质性疾病,由针对红细胞的自身抗体介导,导致红细胞过早破坏.MDS合并AIHA出现的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伴TP53突变MDS并AIHA的患者,在应用以地西他滨为主的去甲基化药物治疗2个周期后MDS完全缓解,直接Coombs试验转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肝癌患者血浆BMPR1A和PLAC8基因甲基化水平在预测根治术后早期复发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究联合检测血浆中游离BMPR1A、PLAC8基因甲基化预测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Ⅰ~Ⅳ期肝细胞癌患者,入组的所有患者在治疗后1、3、6、9和12个月进行甲胎蛋白(AFP)以及影像学评估检查;同时抽取患者外周血进行血浆循环肿瘤DNA(ctDNA)甲基化检测,比较患者治疗后血浆中游离BMPR1A和PLAC8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以及传统肿瘤标志物AFP检测的阳性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方法对肝细胞癌复发的预测效能,并根据游离DNA甲基化结果阳性和阴性,以及AFP是否大于7 μg/L,分别将肝细胞癌患者划分为甲基化高风险组(12例)、甲基化低风险组(21例)、AFP高风险组(15例)和AFP低风险组(18例),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联合检测血浆中游离BMPR1A、PLAC8基因甲基化对肝癌复发预测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8.9%,ROC曲线分析BMPR1A、PLAC8基因甲基化检测肝癌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70和0.778,AFP为0.522;相比影像学检查,游离DNA甲基化检测平均可以提前58.3 d检测出肝细胞癌的复发(53.8 d比112.1d)。基于游离DNA甲基化预测的高风险组400 d的无进展生存率为22.2%,低于低风险组(76.2%, P<0.001)。 结论:相比于AFP,检测BMPR1A、PLAC8基因甲基化能更准确地预测肝细胞癌的复发,可成为一种实用的监测肝癌复发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DNA甲基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男性不育症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中无法明确病因的男性不育症,称为特发性男性不育症,且发病率逐渐上升,因其病因不详,成为生殖内分泌科的一大难题。随着对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了新的方向,特别是DNA甲基化在精子发生和胚胎发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基因片段及位点被广大学者研究发现,为实现精准识别和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文章通过回顾总结近年来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相关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阐述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少突胶质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文献报道一类罕见梭形肉瘤样形态特征的胶质瘤,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瘤,称为少突胶质肉瘤,其大部分为复发性病例,原发灶为少突胶质细胞瘤,极少部分直接发展而来。本文报道1例少突胶质肉瘤,该例为复发病例,原发灶为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2级),分子特征为IDH突变伴有1p/19q共缺失,ATRX未见表达缺失,p53野生型,CDKN2A/B未见纯合性缺失;复发性肿瘤呈梭形细胞肉瘤样形态,分子特征为具有IDH突变和TERT启动子突变,未见1p/19q共缺失及ATRX表达缺失,而p53表达增高和H3K27me3表达显著增高,同时伴有CDKN2A/B纯合性缺失。患者复发后4.5个月死亡。回顾相关文献并总结少突胶质肉瘤的组织学特点、分子特征及预后,推荐诊断标准:(1)肉瘤样形态;(2)IDH突变;(3)TERT启动子突变和/或1p/19q共缺失,或独特的DNA甲基化谱,尚需更多病例研究以提高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及去甲基化酶肥胖相关蛋白对H7N9病毒复制的影响及转录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究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methyltransferase like 3,METTL3)和去甲基化酶肥胖相关蛋白(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在H7N9病毒感染中发挥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Western blot(WB)检测H7N9病毒感染A549细胞后METTL3和FTO的表达。敲低和过表达METTL3和FTO,H7N9病毒感染后用WB和TCID 50检测其对病毒复制的影响。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对METTL3或FTO敲低及野生型对照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水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对发挥作用的潜在靶标进行初步分析。 结果:H7N9病毒感染A549细胞24 h后METTL3的表达上调,FTO无明显变化。敲低METTL3和FTO后,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表达水平和病毒滴度显著下降,过表达METTL3和FTO后,病毒滴度显著增加。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在METTL3或FTO敲低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别发现314和555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与宿主免疫应答相关。结论:METTL3和FTO可能通过调节宿主-病毒相互作用在H7N9病毒感染中起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中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机制与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HBV相关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肝癌类型。表观遗传学改变在HBV相关肝癌的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主要介绍了HBV相关肝癌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包括异常的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同时,本文还阐述了表观遗传学在HBV相关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Dickkopf相关蛋白3甲基化对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Dickkopf相关蛋白3(DKK3)基因高甲基化对直肠癌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方法:SW480、LOVO、HT29及HCT116等直肠癌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细胞库。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直肠癌患者(直肠癌组)及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设计合成寡核苷酸序列(MON、UMON和CON)并转染至LOVO直肠癌细胞。采用甲基特异性PCR检测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对照组直肠组织及直肠癌细胞系中DKK3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DKK3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因素、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的关系;Transwell小室检测MON组、UMON组及CON组LOVO直肠癌细胞迁移及侵袭。两组间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LSD- t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并采用Log-rank比较。 结果:直肠癌组患者肿瘤组织DKK3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对照组直肠组织(甲基化率分别72.2%、11.1%比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8.756, P<0.05)。SW480、HT29及HCT116等直肠癌细胞系中DKK3基因呈甲基化状态,而在LOVO直肠癌细胞中呈未甲基化状态。低+中分化、N2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3 cm、T3+T4及Ⅲ+Ⅳ期患者DKK3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高分化、N0+N1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3 cm、T1+T2及Ⅰ+Ⅱ期患者(甲基化率分别79.31%比59.38%、86.11%比62.96%、83.67%比58.54%、83.33%比59.52%、82.76%比5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22、4.673、5.833、5.198、7.610,均 P<0.05)。DKK3基因甲基化患者PFS及中位生存期显著低于DKK3基因未甲基化患者[PFS为(24.4±3.8)个月比(33.7±4.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1.5±4.2)个月比(42.8±5.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21.135、30.876, P<0.05)。MON组LOVO直肠癌细胞1~6 d细胞活力、细胞迁移数及侵袭数均显著高于UMON组及CON组LOVO直肠癌细胞[1 d的吸光度( A)值分别为0.21±0.03、0.14±0.03比0.15±0.04、2 d的 A值分别为0.31±0.04、0.21±0.04比0.23±0.05、3 d的 A值分别为0.42±0.05、0.29±0.05比0.28±0.06、4 d的 A值分别为0.57±0.05、0.33±0.06比0.35±0.05、5 d的 A值分别为0.71±0.08、0.45±0.06比0.44±0.07、6 d的 A值分别为0.89±0.09、0.53±0.08比0.54±0.09,细胞迁移数分别为(687.1±23.5)、(287.5±15.4)个比(285.9±15.1)个;细胞侵袭数分别为(419.6±34.2)、(151.7±14.9)个比(152.6±15.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382、13.263、14.651、16.128、19.877、21.235、44.981、37.247, P<0.05)。 结论:DKK3基因高甲基化可促进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有助于直肠癌病情及预后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去势抵抗性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发病中的基因变化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前列腺癌是男性健康的主要杀手。临床研究表明,随着抗雄治疗的普遍应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患者生存期中大部分时间均处于去势抵抗阶段。去势抵抗性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neuroendocrine PCa,CRPC-NE)是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Ca,CRPC)的少见亚型及难治亚型,该病致死率高,治疗难度极大。科研人员为提高CRPC-NE的生存率对其机制进行了探索,发现N-MYC、RB1/TP53、TMPRSS2-ERG等一系列基因的改变与CRPC-NE的演进息息相关,并认为SPDEF的显著超甲基化可促进CRPC-NE的进展。研究人员尝试依据现有的分子生物学变化制定治疗方案,研发出了Alisertib等新型靶向药物,并尝试通过CD46等免疫靶点及IFN-β1a等细胞因子对CRPC-NE进行精准治疗,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对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 1(PD-L1)的表达水平与免疫抑制密切相关,介导肿瘤浸润T细胞的活化与凋亡。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关键步骤,多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其可直接或间接参与调控PD-L1的表达水平,达到增强或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效果,为了解肿瘤免疫逃逸和对临床免疫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文就组蛋白甲基化对PD-L1调控的结构和功能基础、组蛋白甲基化酶以及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对PD-L1表达调控等方面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