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食管反流病消化内镜治疗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类由于胃食管连接处结构或功能障碍引起的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系列食管内和/或食管外症状。抑酸治疗为首选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症状控制欠佳或药物控制剂量过大,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不高。由于内镜设备的更新,其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控制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得到多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青睐。现将内镜辅助治疗方式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反流手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胃食管反流疾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而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上消化道疾病.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GERD的首选药物,但对难治性GERD的患者疗效欠佳,而抗反流手术能有效地治疗这部分患者.内镜下抗反流手术包括经口无切口折叠术(TIF)、射频消融疗法(Stretta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和内镜下注射或植入技术.外科抗反流手术包括胃底折叠术、磁控括约肌增强技术(MSA)、LES电刺激术及减肥手术.文章重点阐述抗反流手术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疾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Heller手术与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腹腔镜Heller手术(laparoscopic heller myotomy,LHM)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探讨POEM术后胃食管反流并发症的治疗策略.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6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腹腔镜Heller手术加部分胃底折叠术(Dor)为腹腔镜组(LHM组);31例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为内镜组(POEM组),随访至2019年4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情况、临床疗效以及胃食管反流并发症(包括胃食管反流症状、病理性酸反流、食管炎)的情况.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LHM组和POEM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HM组和POEM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7% (26/30)和90.3%(2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Ecardt评分、下段食管静息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EM组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3/27 vs 11/20,P=0.018)、病理性酸反流(4/26 vs 12/18,P=0.024)、食管炎(2/28 vs 9/22,P=0.023)发生率显著高于LHM组.临床相关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在POEM组更高(1/29 vs 7/24,P=0.026).结论 LHM与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相近,但是POEM手术缺乏抗反流措施,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升高,术后应密切随访并积极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胃食管反流病的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为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随着内镜及腹腔镜技术的发展,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以选择接受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本文将对内镜下治疗技术(射频治疗、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内镜下胃底折叠术)及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与经口内镜下食管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LHM) +Dor胃底折叠术和经口内镜下食管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67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采用LHM+Dor胃底折叠术治疗(LHM组),48例采用POEM治疗(POEM组),比较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术前Eckardt评分、术前食管最大直径及既往治疗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和12个月时的Eckardt评分、食管最大直径下降幅度、术后并发症(除胃食管反流外,P=0.029)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LHM组比较,POEM组的总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0.05)且住院总费用更少(P<0.05).结论 LHM与POEM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二者近期疗效与安全性相近,POEM术后恢复更快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其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目前,GERD的一线治疗仍首选药物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PPIs)等抑酸药物和促胃肠动力药物等.然而,部分GERD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药物本身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因而仅通过药物治疗GERD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治疗逐渐推广应用于GERD的治疗中,成为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对GERD的内镜下治疗技术,包括内镜射频治疗、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内镜下胃底折叠术等内镜下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内镜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射频消融术(RF)、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TIF)和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3种内镜下治疗方式,但目前缺少直接比较研究来证明哪种手术方式最佳,该文应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内镜下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搜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和Medline,自建库至2021年12月1日公开发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类文献,并根据Cochrane 5.1手册标准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和偏倚风险.通过RevMan 5.4软件、ADDIS 16.6软件及Stata 19.0软件进行质量评价和网络分析.结果 ①共纳入16项研究,总计9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或假手术(Sham)治疗,实验组采用RF、TIF或ARMS治疗;②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1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其他5篇文献为低质量文献;③网状Meta排序结果显示:在停止服药人数方面,ARMS效果最佳,之后依次是RF和TIF;在pH<4.2的酸反流时间方面,ARMS效果最佳,之后依次是RF和TIF;在控制食管下段压力方面,ARMS效果最佳,之后依次是TIF和RF;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评分方面,ARMS效果最佳,之后依次是TIF和RF.结论 3种内镜下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表明,ARMS在停止服药人数、pH<4.2的酸反流时间、增加食管下段压力和改善HRQL评分方面均为最优,可作为GERD非药物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治疗后药物治疗及随访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治疗方法除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外,还包括内镜手术和外科手术干预.随着内镜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GERD内镜治疗手段也逐渐增多,包括内镜下射频消融术、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transoral incisionless fundoplication, TIF)、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nti-reflux mucosectomy, ARMS)、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peroral endoscopic cardial constriction,PECC)、内镜下胃底折叠术(medigus ultrasonic surgical endostapler,MUSE)等.无论是内镜手术还是外科手术干预,除严格掌握适应证外,术后的治疗策略和随访方案也非常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治疗的术前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调整生活习惯、应用抑酸药物及手术治疗.考虑到长期用药的依从性以及长期使用抑酸药物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等因素,部分患者倾向于采用微创内镜手术治疗.近年来GERD的内镜治疗术式在不断发展,内镜下射频消融术、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等手术方式均为临床提供了新的选择.内镜手术虽然为微创治疗,但仍属于侵入性操作,通过规范合理的术前评估挑选出符合适应证的患者,是保证内镜手术疗效与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