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与保守治疗轻中度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评分≤4分的中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19例TLICS评分≤4分的胸腰椎骨折中青年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手术组(126例,行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保守组(93例,保守治疗)。手术组:男65例,女61例;年龄18~37岁;TLICS评分:1分38例,2~4分88例。保守组:男48例,女45例;年龄19~38岁;TLICS评分:1分29例,2~4分64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胸腰椎X线、CT及MRI检查,治疗后均定期复查胸腰椎X线。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术前的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结果:手术组和保守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组随访24~72个月;治疗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2.5±1.2)分、(2.3±0.8分)]较术前[(6.8±2.1)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未发生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保守组随访30~65个月;治疗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3.9±1.9)分、(3.5±0.9分)]较术前[(6.2±2.0)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出现下肢神经症状3例,发生褥疮4例,肺部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8%(11/93)。手术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均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TLICS评分≤4分的中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尤其体现于术后腰背痛的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9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1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6.8岁(19~67岁).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24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的病人纳入经肌间隙入路组,35例采用经皮入路的病人纳入经皮入路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住院总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以及螺钉置入精确度.结果 病人获得(16.1±4.2)月(12~28个月)随访.经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经皮入路组[(114.00±48.56)min vs.(153.29±52.46)min],住院总时间显著多于经皮入路组[(12.92±4.97)d vs.(10.40±4.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肌间隙入路组的螺钉置入精确度:Ⅰ级128钉,Ⅱ级13钉,Ⅲ级3钉;经皮入路组为:Ⅰ级177钉,Ⅱ级22钉,Ⅲ级1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前者在手术时间更有优势,后者在住院总时间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和营止痛汤辅助用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康复治疗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和营止痛汤辅助用于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骨伤科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拟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 10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加服和营止痛汤.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出院后随访6个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显著降低,日本骨科协会主观症状、日常活动、临床体征等项的胸腰椎功能评分,以及骨钙素、碱性磷酸酶、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8.00%(P<0.05).结论 和营止痛汤辅助用于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康复治疗,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胸腰椎功能,促进骨代谢和骨生长因子表达,加快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椎间孔入路穿刺引流联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穿刺引流联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脊柱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9例脊柱结核患者实施侧方经椎间孔入路椎旁脓肿穿刺置管引流、后路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规范口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手术方法采用经侧方椎间孔入路穿刺、椎旁脓肿置管引流,后方经椎旁肌间隙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观察术后脓肿吸收、病灶愈合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变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130~220 min,平均140 min;失血量50~150 mL,平均110 mL;术后总引流量30~180 mL,平均引流量70 mL.术后随访12~21个月,患者均获临床愈合,除1例骶椎结核患者因皮缘坏死积液行清创缝合外,其余病例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无医源性脊髓及神经损伤,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术后12个月内患者脓肿均完全吸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68.15±18.36)分,随访末时为(11.64±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方椎间孔入路穿刺引流联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主要适应证为合并巨大椎旁脓肿、椎体部分破坏伴节段不稳、轻度后凸畸形且不伴有明显脊髓功能障碍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传统入路与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传统入路与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4年3月如皋博爱医院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86例,均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按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44例采用传统入路,42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后采用ODI评分评价脊柱功能,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分别为[(148.7±12.5)mL、(138.5±11.8)min、(4.58±0.77)分],均低于传统入路组[(176.4±15.4)mL、(153.7±12.1)min、(5.48±0.21)分,P<0.05],而术后Harris评分、ODI评分和HSS评分分别为(88.8±7.2)分、(9.2±2.6)%、(87.6±6.8)分,均优于传统入路组[(76.5±6.9)分、(21.7±6.3)%、(80.4±6.2)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可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术后疼痛,保护腰背神经,同时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维护髋、膝关节功能,减少退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VAS、ODI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患者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6%.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方法安全简单、创伤小、疗效好、费用少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Viper经皮内固定与经椎旁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效果对比及对SF-36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Viper经皮内固定与经椎旁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骨科收治116例脊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Viper组和经椎旁内固定组各58例.其中Viper组患者给予Viper脊柱微创系统治疗,经椎旁内固定组患者给予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包括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影像学指标(包括后凸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和椎体前缘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内固定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年SF-36评分.结果 (1)Viper组手术时间(91.04±16.81)min显著长于经椎旁内固定组(44.85±8.14)min,术中出血量(81.29±20.53)mL显著少于经椎旁内固定组(142.60±31.27)mL,P<0.05.(2)内固定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Cobb角[(9.39±3.02)°,(9.41±3.07)°]较术前[(23.47±6.51)°,(23.23±6.72)°]明显减小;术后1年较术后即刻[(10.74±3.20)°,(10.83±3.27)°]显著增加(P<0.05);内固定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术后即刻(93.65±5.38)°,(93.92±6.27)°;术后1年:(86.26±6.04)°,(92.35±5.98)°]和椎体矢状面指数[术后即刻(178.93±27.49)°,(177.79±24.82)°;术后1年(169.37±22.15)°,(170.05±25.19)°]较术前显著升高[(64.75±12.13)°,(65.02±13.08)°,P<0.05].内固定术后1年时,Viper组的伤椎前缘高度(86.26±6.04)%显著低于经椎旁内固定组(92.35±5.98)%,P<0.05.(3)内固定术后即刻(31.53±9.50,37.62±10.15)和术后1年(19.04±5.86,23.84±5.71)两组患者的ODI指数较术前显著降低(57.83±11.39,58.02±10.72,P<0.05),其中Viper组内固定术后即刻(31.53±9.50)和术后1年(19.04±5.86)的ODI指数均显著低于经椎旁内固定组(术后即刻:37.62±10.15;术后1年:23.84±5.71,P<0.05).(4)内固定术后1周(58.20±5.92,44.52±5.09)和术后1年SF-36评分(69.32±7.76,51.07±6.69)较术前(39.42±3.91,40.05±4.20)均显著升高,且Viper组SF-36评分(术后1周:58.20±5.92;术后1年:69.32±7.76)均显著高于经椎旁内固定组(术后1周:44.52±5.09;术后1年:51.07±6.69,P<0.05).结论 Viper经皮内固定的微创优势更显著,更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SF-36评分和ODI指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合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合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12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所有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合椎体内植骨术,根据手术入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背部正中入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2、4、8天检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分别于患者术前和术后即刻、3个月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 h、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背痛情况,并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及术后第8天2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4天,观察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第2、4天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著高于术前,术后第8天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及术后第2、4天(P<0.05).2组患者术前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即刻及3个月伤椎后凸Cobb角小于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大于术前(P<0.05);术后即刻及3个月2组患者伤椎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24 h及3个月时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24 h(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2/30)、23.3%(7/3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726,P<0.05).结论 经肌间隙入路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脊柱Cobb角,维持脊柱稳定性,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椎旁肌损伤轻、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路经肌间隙入路与开放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后路经肌间隙入路与开放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后正中切口,根据手术入路分为肌间隙入路组(A组)和传统开放入路组(B组),每组20例.A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1~ 60岁[(41.5±9.6)岁].B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8 ~58岁[(39.1±13.1)岁].其中A组行后路经肌间隙置钉、椎管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行传统后路开放置钉、椎管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管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程序相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伤椎椎管通畅率、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采用MRI评估术后椎旁肌的萎缩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9 ~33个月,其中A组(19.3±5.6)个月,B组(22.5±4.9)个月(P>0.05).手术时间A组为(240.5±38.3) min,B组为(258.5±43.7)min(P >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525.0±168.2)ml,B组为(770.0±269.2) ml(P <0.05).术后引流量A组为(190.1±78.9)ml,B组为(281.7±122.3)ml(P <0.05).术后24h及末次随访VAS A组分别为(6.4±1.0)分和(1.6±0.5)分,B组分别为(7.8±0.7)分和(2.2±0.4)分(P均<0.05).末次随访时伤椎椎管通畅率、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A组分别为(85.3±3.7)%、(85.5±2.7)%和(4.7±1.2)°,B组分别为(85.8±1.8)%、(88.8±1.3)%和(5.3±1.5)°(P均>0.05).术后椎旁肌MRI评分A组为(2.1±0.6)分,B组为(1.2±0.6)分(P<0.05).末次随访ASIA分级:A组A级7例,B级5例,C级6例,D级1例,1例E级;B组A级6例,B级6例,C级5例,D级2例,E级1例(P>0.05).同组内末次随访时VAS、伤椎椎管通畅率、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百分比、Cobb角、神经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对于胸腰椎骨折脱位,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后路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不仅能有效恢复伤椎椎管通畅率和责任节段前柱高度,还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椎旁肌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皮全内镜下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经皮全内镜下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及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经皮全内镜下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下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手术节段、术后住院时间等一般参数,术中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指标包括腰痛及下肢疼痛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末次随访Macnab满意度评分等手术参数.评估单节段腰椎疾病患者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及腰椎融合情况.所有患者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3.3±8.3)岁,病程平均(28.9±36.6)月.18例中,有16例为腰椎退变性疾病,2例腰椎椎间隙感染;仅1例为双节段融合,融合节段为L3?L4、L4?L5,其余17例均为单节段融合,其中11例为L4?L5,6例为L5?S1.平均手术时间(207.8±31.7)min,平均出血量(25.6±7.8)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56±2.30)d.术后1周、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月和末次随访的ODI评分也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满意度评价显示优良率为94.4%.17例单节段融合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的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节段前凸角虽然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的腰椎前凸角虽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融合情况显示融合率为88.2%.所有患者有1例术中出现融合器碎裂,1例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现融合器后移.结论 经皮全内镜辅助下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结合同一切口下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下腰椎各类疾患中的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较好的下腰椎融合术式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