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膜囊入路对比中间入路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结肠脾曲游离技术是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技术难点,本研究旨在比较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网膜囊入路和中间入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施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2)术后病理结果为腺癌;(3)年龄为18~80岁;(4)无肝脏、腹膜或远处转移。排除标准:(1)身体状况较差,具有严重心、脑、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者;(2)基础情况差不能耐受腹腔镜手术;(3)同时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或多源性肿瘤;(4)因出血、梗阻和穿孔等需行急诊手术者。收集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2014—2020年期间完成的189例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网膜囊入路组(52例)和中间入路组(137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全组患者按最近邻匹配法进行1∶1匹配,卡钳值为0.01,匹配变量包括性别、年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体质指数、肿瘤部位和肿瘤分期。通过PSM,网膜囊入路组与中间入路组各47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配对 t检验、配对秩和检验和配对χ 2检验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指标,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当两条生存曲线出现交叉时,补充two-stage法和Restricted mean survival time(RMST)的组间比较结果。 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术中死亡。两组术中无联合脾脏、胰腺等脏器切除。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流质饮食、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网膜囊入路组的中位腹腔镜游离时间较中间入路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56 min比65 min, P=0.032)。中间入路组患者中有6.4%(3/47)(体质指数均>25 kg/m 2)术中进入错误层面,网膜囊入路组未出现。网膜囊入路组与中间入路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2%和86.1%( P=0.909);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6%和9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532)。 结论:对于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网膜囊入路是安全可行的方法,尤其对于经验欠缺的外科医生而言。对于肥胖患者,网膜囊入路能更好地进入正确解剖层面,避免进入胰后间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在腹腔镜手术病灶定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外科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定位病灶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3 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56~78岁;高位直肠2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3例、升结肠2例;5例为术前肠镜下息肉切除后病理检查示高级别瘤变或癌变行补救性腹腔镜根治术。均在结肠镜下于肿瘤下缘及正对侧位各注射5.0 ml自体血行肿瘤染色定位,染色后15~40 h行腹腔镜肿瘤切除术。13例患者均在肠镜下顺利完成自体血肿瘤染色标记,无出血、穿孔、局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术中,12例肉眼下清晰可见自体血染色部位,可见局部不凝血,无广泛弥散影响手术视野的情况;1例体重指数27.2 kg/m 2直肠肿瘤患者肿瘤位于腹膜返折下方,术中识别不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标本切缘均呈肿瘤阴性。提示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较清晰显示病灶位置,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细内镜引导下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在恶性结直肠梗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超细内镜引导下置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恶性结直肠梗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适用超细内镜的病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107例恶性结直肠梗阻患者的资料。根据所使用的内镜类型是常规结肠镜还是超细内镜,将患者分为常规组( n=80)和超细组( n=27)。比较两组间病变部位、病变中心在屏幕的最佳位置、导丝插入时间和整体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将上述 P<0.2的自变量及其他具有临床意义的临床和影像特征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恶性结直肠梗阻患者使用超细内镜的相关因素。 结果:超细组的直肠乙状结肠梗阻率[74.1%(20/27)比46.3%(37/80)]和远处转移率[88.9%(24/27)比 67.5%(54/80)]均比常规组更高。两组病变中心在屏幕的最佳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14, P=0.042)。超细组插入导丝的时间明显短于结肠镜组[4.0(2.0,7.0)min 比 8.5(5.0,14.3)min, Z=-3.22, P=0.001],但整体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3±12.6)min 比(23.4±11.5)min, t=-1.79, P=0.077]。常规组有2例支架放置失败,而超细组均成功。两组均未发生出血、穿孔所致急性腹膜炎等需要紧急治疗的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远处转移( OR=6.775,95% CI:1.084~42.346, P=0.041)、狭窄肠腔在屏幕外1/2( OR=3.097,95% CI:1.406~6.822, P=0.005)适合使用超细内镜;而梗阻部位位于降结肠更倾向于不使用超细内镜(降结肠比直肠乙状结肠: OR=0.073,95% CI:0.009~0.602, P=0.015)。 结论:超细内镜用于疑难恶性结肠梗阻患者可明显缩短导丝插入时间,提高结直肠支架置入的成功率,特别是存在远处转移、常规结肠镜下狭窄肠腔位于屏幕外1/2的病例,而病变位于降结肠更倾向于不使用超细内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腹膜后脓肿并发结肠腹膜外穿孔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膜后脓肿是由于腹膜后邻近器官发生炎症、损伤或穿孔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感染,临床症状和体征均不典型;结肠腹膜外穿孔漏出物进入腹膜后间隙而非腹腔,因此患儿早期可无典型腹膜炎表现,容易漏诊和误诊。本文介绍1例儿童腹膜后脓肿并发结肠腹膜外穿孔病例,探讨腹膜后脓肿并发结肠腹膜外穿孔的原因以及治疗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放射性肠损伤的诊治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放射性肠损伤是指放射治疗盆腔、腹腔或腹膜后肿瘤所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尽管放疗技术的进步使放疗对靶区外组织的损伤大大减少,但90%接受放疗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便血等急性症状,50%的患者因消化道症状影响生活质量,20%~40%患者的症状为中到重度。依据病理学分期、特征和临床表现,放射性肠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一般以3~6个月为界。放射性肠损伤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减少照射剂量和缩小照射野。急性放射性肠损伤主要表现为黏膜炎性反应,多为自限性病程,其治疗以对症治疗和营养治疗为主。慢性放射性损伤由于肠管慢性缺血和纤维化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是最理想的治疗措施。慢性放射性损伤的手术适应证为3、4级的肠损伤,包括梗阻、出血、肠坏死、穿孔和瘘;目前的手术方式为确定性肠切除加一期或二期消化道重建手术。放疗结束后实施确定性手术的最佳时机尚有争议,根据笔者团队经验,在放疗结束1年后可能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时机。对于急诊手术、合并重度营养不良、腹腔感染、肠管广泛放射性损伤以及腹腔粘连无法分离的患者,先行造口或腹腔引流,待患者恢复肠内营养,炎性反应消退后,再考虑确定性手术。术前预置输尿管导管,通过影像学评估结直肠位置和髂血管损伤程度,以及术前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降低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主动脉夹层误诊为脑梗死溶栓后急诊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61岁。因“右下肢进行性无力伴麻木5 h,溶栓后确诊主动脉夹层1 h”于2021年11月15日入住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既往高血压史10年,近日未规律服用降压药及检测血压。患者于入院5 h前出现右下肢进行性无力伴麻木,遂就诊于当地医院卒中中心,颅脑 CT 未见出血,查体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颅脑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左侧额叶异常信号,左侧大脑前动脉远端狭窄,基底动脉重度狭窄。3 h前查体见右上肢肌力正常,右下肢肌力下降至2级,伴有疼痛不适,持续不能缓解,考虑急性脑梗死加重,予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患者右下肢肌力进一步下降至1级,末梢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未触及,行超声心动图及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主动脉夹层可能性大。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为主动脉夹层表现(Debakey I型,见图1),肠系膜上动脉局部闭塞,右侧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闭塞。为手术治疗急转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入院查体:体温36.3 ℃,脉率6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05/52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醒、双侧瞳孔正常,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胸腹部查体无异常;右下肢肌力1级,右下肢浅感觉减退,皮温低,足背动脉未触及,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术前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27.7 s,国际标准化比值2.2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1.9 s,纤维蛋白原0.32 g/L,D-二聚体17.97 mg/L。积极输注冷沉淀、血浆及人纤维蛋白原对症治疗后复查凝血功能:PT 16.6 s,国际标准化比值1.5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3.6 s,纤维蛋白原1.72 g/L。急诊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支持下行右冠状窦成形+主动脉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孙氏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约1 500 mL,予以自体血回输并大量血制品输注,术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心脏射血分数(EF)50%左右,血压控制尚可,尿量正常,右侧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术后右股部及小腿肿胀进行性加重,血管超声检查提示腹主动脉及右股动脉血流尚可,足背动脉血流量较前明显减弱。实验室检查肌红蛋白持续升高至3 000 μg/L,考虑再灌注损伤引起右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11月17日予外科手术切开减张治疗,术中见肌肉缺血水肿并部分坏死,术后血压80/40 mmHg,EF 40%,肌酐持续升高至497 μmol/L,并出现无尿,考虑横纹肌溶解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合并分布性休克,予去甲肾上腺素1.0 μg·kg -1·min -1联合肾上腺素0.5 μg·kg -1·min -1抗休克、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清除肌红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11月21日患者意识转清,心率90~110次/min,平均动脉压70~85 mmHg,尿量10 mL/h左右,肠鸣音未闻及,腹胀明显,左下腹压痛及反跳痛。结合术前主动脉CTA检查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局部闭塞,不除外缺血性肠病及消化道穿孔可能。复查腹腔CTA提示:肠系膜上动脉重度狭窄(见图2)、肠系膜下动脉远端闭塞、腹腔膈下游离气体(见图3)、降结肠、部分乙状结肠可见肠壁积气(见图4),考虑缺血性肠病、肠穿孔。急诊行结肠部分切除+横结肠造口术。术中见降结肠下段、乙状结肠、直肠上段达腹膜反折上约1.5 cm处肠壁散在片状坏死灶并穿孔(见图5),左下腹及盆腔可见大量浑浊腹腔积液。予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并留置引流管。术后血流动力学难以维持,去甲肾上腺素2.0 μg·kg -1·min -1、垂体后叶素2 U/h、肾上腺素1.0 μg·kg -1·min -1持续泵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EF28%,膀胱腹压检测35 mmHg以上,考虑脓毒性休克、脓毒性心肌病、腹高压综合征。建议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及开放腹部刀口减压治疗,患者近亲属拒绝,最终循环难以维持于2021年11月25日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型白塞病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肠型白塞病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外科治疗的肠型白塞病并发急腹症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随访结果。结果:本组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其中伴随血便1例,伴排气及排便障碍1例。查体:触及腹部包块2例,腹膜炎体征5例,右下腹部压痛1例。肠穿孔、急性阑尾炎、回肠窦道、肠梗阻及消化道大出血是本组患者的手术原因。实施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探查,手术方式包括回盲部切除2例,小肠部分切除3例,腹腔镜下阑尾切除1例及右半结肠切除3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对8例患者中位随访7.5年,发现白塞病复发4例,无肠型白塞病复发。结论:肠穿孔、肠出血及肠梗阻是肠型白塞病并发急腹症的主要原因,急诊手术是其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是控制本病的根本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婴幼儿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远期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在婴幼儿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儿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21例;年龄(343.3±279.7)d;既往腹部手术次数(1.1±0.6)次。术中顺行置管51例(76.1%),逆行置管16例(23.9%)。统计本组患儿术中情况、置管相关并发症及肠梗阻复发率。结果:67例患儿均接受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院内死亡3例(4.5%)。其中1例为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胎粪性腹膜炎、肠穿孔患儿,术后家属放弃治疗,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感染性休克;另2例均为早产儿、低体重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术后家属放弃治疗,死于呼吸功能衰竭。余64例患儿术后平均禁食水时间2.6 d,平均置管时间21.6 d。除失访7例外,余5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8.3±12.5)个月。复发肠梗阻4例(7.0%),3例梗阻复发后均再次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1例梗阻复发后行肠切肠吻合术、肠粘连松解术。4例均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长期随访均未再次出现梗阻复发。术后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2例(3.1%),包括拔管困难1例,给予分次拔除肠排列管;拔管后出现小肠套叠1例,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是治疗婴幼儿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有效手术方式,术后肠梗阻复发率及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急性阑尾炎17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急性阑尾炎(NA)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结果,探讨更有效的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福建省儿童医院收治的初诊年龄小于28 d的NA病例资料,并通过PubMed英文数据库及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要点。结果:其收集本院17例以及同期国内外报道135例,共152例NA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为腹胀、纳差、发热、呕吐,常见体征为腹肌紧张、肠鸣音改变、腹部膨隆,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腔扩张、气液平及膈下游离气体,腹部彩超可见右下腹包块、腹腔积液及阑尾炎症改变。135例患儿中72例详细描述术前诊断,仅14例(19.4%)初始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术前误诊常见的诊断是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道穿孔、胎粪性腹膜炎。及时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治愈率为94.1%。结论:NA很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病情进展迅速,诊断困难,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以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儿童腹膜后脓肿并发结肠腹膜外穿孔1例
编辑人员丨2024/6/1
腹膜后脓肿是由于腹膜后邻近器官发生炎症、损伤或穿孔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感染,临床症状和体征均不典型;结肠腹膜外穿孔漏出物进入腹膜后间隙而非腹腔,因此患儿早期可无典型腹膜炎表现,容易漏诊和误诊.本文介绍1例儿童腹膜后脓肿并发结肠腹膜外穿孔病例,探讨腹膜后脓肿并发结肠腹膜外穿孔的原因以及治疗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