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45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21例;年龄15~67岁;寰椎骨折Gehweiler分型:Ⅰ型11例,Ⅲ型34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D级7例,E级38例;寰椎横韧带损伤的Dickman分型:Ⅰ型4例,Ⅱ型11例。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JeRP钢板组26例(采用JeRP钢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和微型钛板组19例(采用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寰椎侧块位移的距离(LMD)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5个月(平均2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裂开、感染。术后12个月左右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颈部疼痛基本消失,颈部活动无明显受限。JeRP钢板组与微型钛板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3.9±2.2)、(14.2±2.9)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JeRP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03.5±173.4)min,出血量为(167.3±138.6)mL,均显著多于微型钛板组的(121.5±50.5)min、(98.4±57.2)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JeRP钢板组术前LMD为(6.7±1.7)mm,VAS评分为(6.8±1.0)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7±0.6)mm、(0.7±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微型钛板组术前LMD为(6.6±1.5)mm,VAS评分为(6.7±0.9)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9±0.6)mm、(0.8±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以上指标术前、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JeRP组有1例患者术后1周发现内固定物松动。微型钛板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咽喉部异物感。 结论:经口咽入路寰椎单节段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固定均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相对JeRP钢板,微型钛板小巧、切迹低,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出血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4例)收治的6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采用正中入路血肿清除及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1例采用旁正中入路经皮微通道显微镜下椎管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治疗;5例手术患者术后脊柱MRI显示血肿已清除、椎管减压充分,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另1例患者仅保守治疗,术后血肿吸收、神经功能完全恢复。6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E级4例,D级2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上海新华医院脊柱中心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8例Ⅳa型MPS导致寰枢椎脱位患儿的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6.2±3.1)岁(范围2~10岁)。8例患儿均存在下肢乏力、步态不稳,3例患儿无法站立及行走;影像学均表现为齿突发育不全、寰枢椎脱位及全身骨骼发育异常。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ASIA impairment scale,AIS)、校正寰齿前间距(modified atlanto-dental interval,mADI)及复位指数、螺钉植入质量(CT评估)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44.0±43.1) min(范围90~220 min),术中出血量(89.1±55.1) ml(范围15~180 ml),随访时间(17.8±7.4)个月(范围8~27个月)。术前AIS分级C级3例、D级4例、E级1例;末次随访时C级1例、D级1例、E级6例。术前mADI为(7.38±2.62) mm,术后6个月降低至(2.50±1.6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1, P=0.001);末次随访时复位指数为65.0%±26.3%。共植入椎弓根螺钉31枚,其中Ⅰ型26枚(83.9%)、Ⅱ型4枚(12.9%)、Ⅲ类1枚(3.2%),Ⅲ型螺钉未发生脊髓及血管损伤;另有1例一侧植入棘突椎板钉。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显示融合(均为自体骨),2例术后1年获得融合(异体骨),1例术后2年出现植骨块吸收(异体骨)。1例患儿手术当晚出现Ⅱ型呼吸衰竭,经抢救后康复。其余患者无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Ⅳa型MPS患儿绝大多数有齿突缺如,如合并寰枢椎脱位和颈椎管狭窄导致颈脊髓受压,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安全、有效。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患儿常合并多系统受累,需要多学科协作来保证围手术期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对上颈椎手术安全性及准确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骨科机器人辅助及徒手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对上颈椎手术安全性及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63例上颈椎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置钉技术不同分为机器人辅助置钉组(41例)和徒手置钉组(22例)。机器人辅助置钉组行枕颈融合术9例和寰枢椎及以远椎体固定融合术32例,徒手置钉组分别为8例和14例。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采用影像学参数、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评估术后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和辐射剂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椎弓根螺钉置入率、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机器人辅助置钉组中枕颈融合患者和寰枢椎及以远椎体固定融合患者的椎弓根螺钉置入率分别为100%和89.6%(138/154),超过徒手置钉组的43%(18/42)和78%(5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7.403, P<0.001;χ 2=5.128, P=0.024)。机器人辅助置钉组两类手术患者的透视辐射剂量和手术时间均超过徒手置钉组( P<0.05)。与徒手置钉组相比,机器人辅助置钉组C 1螺钉准确性由42%(11/26)提高至80%(5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3.342, P=0.004);C 2螺钉准确性由77%(33/43)提高至88%(63/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863, P=0.413)。机器人辅助置钉组C 1和C 2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与导针置入顺序相关( r=0.580, P<0.001; r=0.369, P=0.00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延髓角、Chamberlain线、McGregor线、Boogard角、Bull角、斜坡椎管角、枕颈角、后枕颈角、C 2~C 7角及寰齿前间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改善( P<0.05),而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上颈椎疾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机器人辅助能减少透视辐射剂量,提高置钉准确性,但需避免优先导针置入产生的椎体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时期颈椎减压手术治疗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颈椎减压手术治疗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等6家医院收治的96例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6例;年龄28~42岁[(35.2±6.7)岁]。损伤节段:C 3 7例,C 4 15例,C 5 20例,C 6 23例,C 7 31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59例,C级27例,D级10例。36例伤后24 h内行颈椎减压手术(早期组),33例伤后24~72 h行颈椎减压手术(晚期组),27例伤后4~14 d内行颈椎减压手术(延迟组)。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 d Cobb角、椎间隙高度、椎管占位;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ASIA运动评分、ASIA轻触觉评分、ASIA针刺觉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1个月[(16.4±4.2)个月]。三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早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12.5±5.2)ml、(165.3±45.8)ml,多于晚期组的(253.5±40.0)ml、(120.4±60.6)ml和延迟组的(267.3±36.8)ml、(130.4±38.6)ml( P均<0.01);晚期组和延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早期组住院时间为(5.2±1.6)d,短于晚期组的(7.6±2.3)d和延迟组的(8.0±1.3)d( P均<0.05);晚期组和延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术前及术后3 d Cobb角、椎间隙高度、椎管占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三组术前ASIA分级,ASIA运动评分、轻触觉评分、针刺觉评分,VAS、JOA评分、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早期组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优于晚期组和延迟组( P<0.05或0.01),晚期组和延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早期组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运动评分分别为(56.4±4.5)分、(76.3±3.6)分、(85.4±6.5)分,高于晚期组的(52.3±2.4)分、(60.3±8.6)分、(72.3±2.4)分和延迟组的(51.9±2.3)分、(62.8±4.6)分、(71.9±1.3)分;轻触觉评分分别为(70.2±2.9)分、(72.6±4.3)分、(78.3±2.3)分,高于晚期组的(66.2±3.7)分、(68.3±1.6)分、(73.3±1.6)分和延迟组的(65.2±2.1)分、(67.8±1.9)分、(72.3±2.5)分;针刺觉评分分别为(71.9±3.1)分、(80.1±3.8)分、(89.1±7.6)分,高于晚期组的(67.4±2.7)分、(72.6±3.7)分、(77.9±1.8)分和延迟组的(68.3±2.2)分、(72.6±3.1)分、(77.2±1.9)分( P均<0.05)。早期组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4.3±0.6)分、(2.4±0.3)分、(1.6±0.2)分,低于晚期组的(5.1±1.3)分、(4.1±0.6)分、(3.0±0.6)分和延迟组的(5.0±1.7)分、(4.0±0.8)分、(3.1±0.2)分;JOA评分分别为(12.8±1.6)分、(14.4±2.6)分、(17.9±3.3)分,高于晚期组的(11.9±1.9)分、(13.3±1.6)分、(8.9±1.3)分和延迟组的(11.6±1.8)分、(13.2±1.4)分、(9.3±2.1)分;NDI分别为12.1±3.3、10.1±2.1、7.3±1.4,低于晚期组的14.4±3.1、12.3±1.6、8.9±1.3和延迟组的14.1±2.3、12.9±1.9、9.5±2.1( P均<0.05)。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晚期组和延迟组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9/36),晚期组为27.3%(9/33),延迟组为37.0%(10/27)( P均>0.05)。 结论:与伤后24~72 h和4~14 d内相比,伤后24 h内行颈椎减压手术治疗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可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轻疼痛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亚分型与临床治疗选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订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分型亚分型,并探讨其可靠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39.2±13.3)岁(范围16~65岁)。根据全身麻醉后大重量牵引(1/6体重)状态下寰枢椎相对解剖位置的变化制订新的亚分型,即牵引松动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和牵引稳固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对牵引松动型不必行前路或后路软组织松解,直接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对牵引稳固型先行经口咽软组织松解,再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术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观察指标包括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寰椎枢椎角(atlantoaxial angle,AAA)评价复位效果;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枕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AIS)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术后1周、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时均行X线、CT检查,以评价寰枢椎椎间复位稳定性、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牵引松动型22例,16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6例行枕颈复位融合固定术。牵引稳固型26例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24例行前路TARP复位融合固定术、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所有患者术后1周X线、CT及MRI均示寰枢椎复位良好,脊髓压迫解除。牵引松动型组和牵引稳固型组各有1例失访,余4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8.0±17.2)个月(范围6~72个月)。21例牵引松动型组患者ADI由术前(9.9±2.2)mm降至术后3个月的(2.3±0.9)mm及末次随访的(2.3±1.0)mm,AAA由术前57.9°±12.3°升至术后3个月的91.0°±2.2°及末次随访的90.9°±2.2°,SAC由术前(9.8±1.3)mm升至术后3个月的(15.1±0.7)mm及末次随访的(14.9±0.7)mm,VAS评分由术前(1.5±2.1)分降至术后3个月的(0.7±1.0)分及末次随访的(0.3±0.6)分,JOA评分由术前(10.2±1.7)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3.3±1.3)分及末次随访时(14.9±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5例牵引稳固型组患者ADI由术前(9.7±2.0)mm降至术后3个月的(2.1±1.4)mm和末次随访的(2.1±1.3)mm,AAA由术前55.8°±9.2°升至术后3个月的90.9°±1.4°及末次随访的90.9°±1.3°,SAC由术前(10.5±1.0)mm升至术后3个月的(15.4±0.5)mm及末次随访的(14.8±2.8)mm,VAS评分由术前(1.7±2.1)分降至术后3个月的(0.7±0.9)分及末次随访时(0.3±0.5)分,JOA评分由术前(10.1±1.3)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2.9±1.5)分及末次随访的(14.4±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松动型组中10例术前AIS D级患者末次随访时改善至E级;牵引稳固型组中2例术前AIS C级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改善至E级、1例改善至D级,11例术前AIS D级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改善至E级。骨性融合时间为(4.4±1.5)个月(范围3~6个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无复发脱位。 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可分为牵引松动型和牵引稳固型;牵引松动型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即可实现满意复位,牵引稳固型则宜先行前路松解,再采用前路TARP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方能实现满意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断棒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PVCR)术后断棒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严重胸腰椎后凸PVCR术后断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21~62岁[(35.4±13.0)岁]。创伤性后凸4例,先天性后凸4例,结核性后凸3例。患者均存在明显腰背部疼痛。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2例,E级7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技术行内固定翻修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和侧凸Cobb角、冠状面上C 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的距离(C 7-CSVL)和矢状面上C 7铅垂线与骶后上角的距离(SVA)等影像学指标;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简体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量表(SRS-22)评分等评估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84个月[(47.5±16.2)个月]。手术时间为100~220 min[(149.4±37.6)min],术中出血量为150~350 ml[(246.3±64.6)ml],术后住院时间为5~8 d[(6.1±1.1)d]。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18.5±3.2)°、(19.3±2.9)°,侧凸Cobb角为(11.8±2.2)°、(11.1±2.2)°,分别较术前的(60.4±6.3)°、(21.7±5.5)°有明显改善( P均<0.01),平均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69.4%和45.6%;末次随访时后凸和侧凸Cobb角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C 7-CSVL由术前(21.2±4.3)mm矫正至术后1周(15.7±2.4)mm、末次随访(15.9±2.2)mm;SVA由术前(51.0±6.8)mm矫正至术后1周(16.6±3.6)mm、末次随访(15.3±3.9)mm( P均<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为(2.5±0.9)分、(1.9±0.9)分,ODI为20.1±5.4、18.4±5.2,SRS-22亚总分为(83.4±5.8)分、(85.0±4.1)分,分别较术前的(6.0±1.4)分、57.2±8.7、(62.0±9.1)分有明显改善( P均<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末次随访时,植骨均已达到骨性融合;2例ASIA分级C级患者恢复至D级,2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围术期未出现严重神经或血管损伤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发生。 结论: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PVCR术后断棒,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矫形效果良好、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对慢性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ES)对慢性脊髓损伤(SCI)后部分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行EES治疗的慢性SCI患者。分期植入EES装置,EES植入后第3天开机,进行约10 d的测试观察(Ⅰ期终点);有意愿继续治疗者植入可充电永久刺激器装置,术后1年进行评估(Ⅱ期终点)。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估脊髓功能,采用疼痛数字分级量表评分(NRS)、轻触觉(LT)和针刺觉(PP)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和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系统评价工具(ISAFSCI)、等量表评估EES对疼痛、浅感觉、肌张力、排便和排尿、排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采用尿动力学及肛直肠动力学检查评估排便和排尿功能,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下肢肌电反应,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评估下肢浅表组织灌注和氧代谢。结果:共纳入4例患者,均完成Ⅰ期评估,2例完成Ⅱ期评估。Ⅰ、Ⅱ期终点各有1例患者ASIA分级提高。Ⅰ期终点,4例患者的疼痛和肌肉痉挛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NRS由术前的平均6.50分降至3.00分,MAS由平均15.25分降至12.87分;ISAFSCI量表评分显示,所有患者下肢的排汗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表面肌电图记录到EES对下肢的不自主肌肉痉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Ⅱ期终点评估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保持良好。Ⅰ期和Ⅱ期终点评估LT和PP评分变化均不明显。I期终点,4例患者评估排尿和排便功能的NBSS和NBD平均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2.5分、21.00分,降至35.75分、17.00分;尿动力学及肛直肠动力学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Ⅱ期终点评估排尿和排便功能进一步改善。Ⅰ期终点,fNIRS观察结果显示,EES可以显著提高下肢浅层组织的血红蛋白浓度。结论:初步研究显示,EES有助于改善慢性SCI患者的疼痛、肌张力、排尿和排便及组织灌注等部分自主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屈曲侧弯旋转复位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合并单侧小关节绞锁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屈曲侧弯旋转复位联合一期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合并单侧小关节绞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收治的32例单侧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急诊组(采用前路屈曲侧弯旋转复位联合一期前路手术治疗)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4~63岁。牵引组(采用头颅牵引复位联合二期前路手术治疗)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0~6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改善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随访26~40个月。急诊组住院时间为(7.2±1.2)d,较牵引组(10.9±1.2)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24个月ASIA分级改善情况、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椎间隙均骨性融合。 结论:一期前路屈曲侧弯旋转复位手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区别,但住院时间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RS-SchwabⅥ级截骨术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SRS-Schwab Ⅵ级截骨术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SRS-Schwab Ⅵ级截骨术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的19例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资料,男8例、女13例,年龄(39.7±11.2)岁(范围23~58岁)。病因学包括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8例、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11例。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等。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脊髓神经功能。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14.5±65.8)min,术中出血量为(2 995.3±1 357.6)ml,截骨节段数为(2.4±0.6)个,融合节段数为(11.0±1.7)个。随访时间为(24.9±9.5)个月。术前、术后第5天及末次随访时GK( F=658.56, P<0.001)、SVA( F=18.86, P<0.001)、LL( F=180.73, P<0.001)、TK( F=166.12, P<0.001)、PT( F=14.68, P<0.001)、SS( F=6.03, P=0.00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P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9, P=0.750)。术前GK为107.3°±8.9°,术后第5天改善至39.8°±12.8°( t= 25.59, P<0.001),矫正度数为67.6°±11.5°,矫正率为63.2%±10.1%;末次随访时GK为35.4°±11.6°,与术后第5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9, P=0.006)。术前SVA为(38.2±18.7)mm,术后第5天改善至(18.3±10.1)mm( t=4.59, P<0.001);末次随访时为(16.4±10.6)mm,与术后第5天相比无明显矫正丢失( t= 0.83, P=0.419),稳定于正平衡状态。末次随访时SRS-22量表评分的功能维度为(3.8±0.3)分和自我形象维度为(3.9±0.2)分,均高于术前水平(3.5±0.5)分和(2.9±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7例患者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但术后未见新发神经损害;1例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无异常,但术后因脊髓周围血肿压迫发生神经损害。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内固定失败并发症。 结论:SRS-Schwab Ⅵ级截骨术用于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效果,术后短期随访畸形矫正维持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