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程康复在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脑性瘫痪简称为脑瘫(cerebral palsy,CP)[1],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导致个体出现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随着围生期医学和新生儿抢救技术的发展,早产儿、低体重儿、缺氧窒息儿童的存活率提升[2],我国现有CP患者约500万,且以每年4~5万的速度新增3-4],其中0~6岁CP患病率为0.23%,男女性别比约为1.8∶1[5],国外2~17岁CP患病率为0.29%[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山区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理论是河流生态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为探究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分布模式及其驱动因子,于2021年8月,基于环境DNA技术对黄河流域济南段山区河流进行生物监测.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将该山区河流分为低干扰区、中干扰区和高干扰区,分析不同干扰区环境因子、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的分布特征,并识别其影响要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因子中电导率(EC)、总氮(TN)和硝态氮(NO3--N)均值呈现出高干扰区>中干扰区>低干扰区的趋势.②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群落稳定性指数(ICV)和凝聚力指数(|负凝聚力|/正凝聚力)均在中干扰区最高.③氨氮(NH3-N)和生物群落组成变化分别与d(r=0.67,P<0.05)和物种丰度S(r=0.52,P<0.05)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④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EC、NH3-N和NO3--N是显著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关键环境因子;S和d是显著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关键生物因子.其中,EC、NH3-N和d有利于群落趋于稳定;高浓度的NO3--N和较低的S虽然不利于群落稳定,但会促进群落的种间竞争关系.研究揭示了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可为今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秦岭细鳞鲑与同域物种拉氏鱥的光偏好:生活史阶段效应及种间差异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基于不同生态情境下鱼类光偏好研究,可望为人工种群培育、野外种群保护与栖息地管理等提供重要理论基础.秦岭细鳞鮭(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与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共同栖息于秦岭山涧溪流并依生活史阶段不同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位重叠.为探究(1)在种间水平上,作为同域分布物种,二者光偏好是否表现出趋同进化?(2)在种内水平上,鱼类的视觉发育、生态需求等往往存在生活史阶段效应,这种效应是否驱动种内光偏好差异并在不同物种中表现出相似的种内变异模式?(3)不同生活史阶段鱼类的集群程度不同,那么鱼类的光偏好又是否受群体大小(个体或群体测试水平)的影响?研究采用自制的鱼类光偏好测定装置,分别在个体与群体测试水平下对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的光偏好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1)个体测试水平下,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光偏好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P<0.05);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均喜蓝光区与黑区,而拉氏鱥均喜黑区并对除黑区以外的其他光色无显著偏好;(2)群体水平下,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光偏好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P<0.05);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均喜蓝光区与黑区、且在蓝光区的分布有伴随发育状态而增加的趋势,拉氏鱥喜黑区并对其他光色无规律性的偏好.结果表明:(1)在种间水平上,同域分布物种也可能由于微生境选择与自身环境适应性差异而表现出光偏好的趋异适应;(2)在种内水平上,鱼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光偏好存一定的种内分化,但种内变异程度可能因不同生活史阶段群体分离或混合程度不同而表现出相异的模式;(3)在个体和群体测试水平下,鱼类的光偏好并不完全一致,对鱼类光偏好研究应明确区分个体或群体测试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土壤基质影响下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特征及其与分解速率的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植物凋落物在土壤有机质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局域尺度上其分解速率与土壤生境密切相关.不同土壤基质下的凋落物分解快慢不同,进而影响土壤碳周转及养分利用效率.与叶凋落物分解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群落主要来源于叶凋落物际,这些微生物群落在土壤养分循环和有机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叶凋落物际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以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不同土壤(有机土、铁铝土、冲积土)和分解阶段(30%、60%、90%)下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分解的进行,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多样性逐渐升高,并且群落多样性水平越高(Alpha多样性:有机土>冲积土>铁铝土),其分解速率越快(k:有机土>冲积土>铁铝土).研究进一步发现,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组成变化受土壤类型和分解阶段显著影响(P<0.001),但前者作用效应更大.具体而言,不同土壤基质下的叶凋落物际优势菌不同,有机土和冲积土基质中均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主导(分别占55.33%和53.10%),铁铝土基质中则以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为主(占比为63.95%).受分解阶段影响,不同土壤基质下叶凋落物际各优势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在分解后期均有所下降,而以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代表的寡营养菌(oligotrophic taxa)在分解后期显著增加(P<0.05),与分解前期相比增加了 5.66-413.80倍.此外,在不同土壤中,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构建均受确定性过程影响,其共现网络复杂度在冲积土、有机土、铁铝土中依次降低,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在整个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的构建和维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研究揭示了不同土壤基质调控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而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这为深入理解叶凋落物际细菌群落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应用基质血管成分细胞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基质血管成分细胞是一种脂肪组织来源的异质细胞群,具有增殖分化潜能和旁分泌作用,可促进移植部位血管再生,从而实现血液循环重建,改善血供,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因此,基质血管成分细胞可以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且具有独特优势和治疗价值。本文对基质血管成分细胞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机制进行综述,希望为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华中医药学刊》刊文特征与热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022年所刊文的内容特征与热点,以期为《中华中医药学刊》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综合运用CiteSpace、VOSviewer等文献计量工具,从刊文量、研究者、研究机构、刊文主要关键词、刊文热点主题、刊文研究趋势等,进行多维视角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年刊文数量呈下降趋势,但刊文质量显著提升;研究者之间连线较为密集;研究者群体相对稳定.结论 刊文研究者合作关系相对紧密;呈现以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为核心研究者群体特征;中西医结合、中药现代化和针灸治疗现代化三大主题,是《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022年的研究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3-2021年中国40岁及以上居民肺癌死亡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了解2013-2021年中国≥40岁居民肺癌死亡趋势,为开展肺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13-2021)》中分年龄段、性别、城乡和地区的肺癌死亡数据和人口资料,计算粗死亡率并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通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描述肺癌的死亡状况,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2013-2021年中国≥40岁居民肺癌粗死亡率为91.46/10万,标化死亡率为82.96/10万,肺癌粗死亡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1.46%,P=0.019].男性肺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APC=1.71%,P=0.009).男性肺癌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0.001).随着年龄增长,肺癌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APC=54.73%,P<0.001),其中40~49岁、50~59岁年龄组居民肺癌粗死亡率随年份增加均呈下降趋势(AAPC=-4.26%,P<0.001;AAPC=-3.44%,P=0.003).城市居民肺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2.37%,P=0.045),农村居民肺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APC=2.32%,P<0.001).2013-2021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肺癌死亡率均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东部地区肺癌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肺癌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西部地区(x2=1 380.222,P<0.001;x2=1 707.541,P<0.001).结论 2013-2021年中国≥40岁居民肺癌死亡率将逐年增加.肺癌死亡率存在性别、年龄别、城乡和地区差异.男性、中老年人群、农村和西部地区居民是高危人群,应给予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BMI与肛瘘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基于横断面调查的结果,分析BMI与肛瘘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2022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就诊的545例肛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BMI将患者分为4组:偏瘦(BMI<18.5 kg/m2)、正常(BMI 18.5~<24.0 kg/m2)、超重(BMI 24.0~<28.0 kg/m2)和肥胖(BMI≥28.0 kg/m2).logistic回归分析肛瘘发生的影响因素.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BMI与肛瘘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肥胖是肛瘘发生的危险因素(OR=2.08,95%CI:1.08~3.99,P=0.028).结合RCS分析结果表明,BMI与肛瘘发生风险存在"J"形趋势.此外,吸烟可增加肥胖人群肛瘘发生风险.结论 超重和肥胖是发生肛瘘的危险因素,建议易感人群合理控制体重,预防肛瘘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7-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常见传染病预警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评价广东省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对目标人群常见传染病的预警效果.方法 分析2017-2022年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的监测数据,与同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中深圳市中小学生常见传染病数据作比较,采用错位相关分析,对监测症状及病种时间序列数据相关性进行研究,探索利用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及时预警中小学生常见校园传染病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结果 2017-2022年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监测的上呼吸道症状、呕吐/腹泻症状、发热症状以及皮疹症状数据与其对应的校园常见传染病病例数据在以周为单位的水平下均具有相关性(r=0.24、r=0.45、r=0.39、r=0.58,均P<0.05);与2019-2020年相比,2020-2022年发热症状、皮疹症状与其对应的校医常见传染病病例数关联性分别由r=0.70、r=0.79减弱至r=0.17、r=0.30(均P<0.05);错位相关分析发现,上呼吸道症状、发热症状和皮疹症状可提前2~3周发现目标传染病的波动.结论 广东省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收集的中小学生因病缺勤症状数据能较好反映相应常见传染病病种的发生和流行态势,对于上呼吸道症状、发热症状和皮疹症状的监测数据可以提前起到预警及流行趋势预测作用;后续应扩大监测范围,更好的发挥预警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2-2020年广东省深圳市某区非正常死亡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了解2012-2020年广东省深圳市某区居民非正常死亡的分布特征,为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死亡资料来源于深圳市死因监测系统,常住人口数据来自于深圳市某区统计年鉴.死亡数据参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编码V00-Y34被认定为非正常死亡,选取非正常死亡人口数计算非正常死亡率.应用Joinpoint回归分析经年龄调整的标化非正常死亡率的年度变化趋势,采用x2检验比较非正常死亡率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间的差异.统计非正常死亡的死因构成及顺位,并采用潜在减寿年数(PYLL)和平均潜在减寿年数(APYLL)衡量非正常死亡带来的寿命损失人年数.结果 2012-2020年深圳市某区居民非正常死亡累计2 806人,标化非正常死亡率为9.81/10万人;2012-2020年深圳市某区居民标化非正常死亡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均为5.60%(95%置信区间:-5.90%~18.60%).男性非正常死亡率为12.84/10万人,大于女性的6.1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1.392,P<0.001).≥65岁年龄组的非正常死亡率最高,达10.13/10万人,其次是15~64岁年龄组(9.95/10万),0~14岁年龄组非正常死亡率最低(8.95/10万),各年龄组的非正常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16,P=0.270).深圳市某区居民5种主要死因中非正常死亡的PYLL和APYLL均为最高,恶性肿瘤次之.意外损伤的其他外因排在非正常死亡死因顺位第1位.非正常死亡PYLL最高为故意自害,其次为意外损伤的其他外因;而非正常死亡APYLL前3位分别是加害、意图不确定的事件造成的损伤、故意自害.结论 应进一步构建安全的作业环境,加强对男性、老年人以及工人重点人群的安全保护,提高个人防范意识,大力建设健康养老体系和非正常死亡的危机干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