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M1L基因变异致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所致儿童期起病的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EMPF1)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就诊的3例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导致的EMPF1患儿的临床资料。以“DNM1L”“EMPF1”“encephalopathy,lethal,due to defective mitochondrial peroxisomal fission 1”或“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为检索词分别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相关文献,总结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例1 男,7岁时咳嗽不伴发热9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联合治疗后无效,起病后第2周死亡。例2 男,7岁时“扁桃体炎”10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甲泼尼龙治疗后反应欠佳,监护室治疗期间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起病1个月后死亡。例3 女,3岁5月龄时“病毒性肺炎”2周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性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治疗后改善不佳,起病3个月后死亡。3例患儿起病后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提示颅内多发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像高信号灶,急性期后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漫性脑萎缩。血代谢、脑脊液免疫相关检查均无异常。遗传学检查提示DNM1L基因存在NM_012062.4:c.1207C>T,p.R403C新发、杂合、错义变异,结合临床表现,均明确诊断为EMPF1。文献检索未见国内报道,R403C位点变异国外文献8篇11例,总结包含本组3例的14例患儿临床表现,其中起病前有感染病史8例,轻、中度智力或运动发育落后8例。14例患儿均有癫痫发作,其发作形式主要包括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9例)、局灶性肌阵挛发作(6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5例)以及局灶性阵挛发作(4例)。14例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文献无推荐有效抗癫痫治疗药物。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见多发异常信号灶10例,以丘脑(7例)、海马(5例)、基底节区(4例)、额叶(3例)、顶叶(2例)多见,病程后期可见弥漫性进行性脑萎缩10例。14例患儿中5例死亡。 结论: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常导致线粒体裂殖障碍,患儿可表现为轻微感染刺激后或无明显诱因突发的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伴智力运动发育倒退、脑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7—2020年度济宁市乙型流感病毒监测及 HA和 NA基因变异和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济宁市2017—2020年度乙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变异情况及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集2017—2020年度济宁市哨点医院和流感暴发疫情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病毒分离,选取20株乙型流感病毒代表毒株进行 HA和 NA基因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进化树并分析分子进化特征。 结果:2017—2020年度共监测病例标本4 575例,流感病毒阳性842例,其中乙型流感病毒阳性398例,阳性率8.70%(398/4 575),占比47.27%(398/842)。2017—2020年度济宁分离的BV系和BY系流感病毒与疫苗株比, HA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8.7%~98.8%、98.5%~99.1%。2018—2020年度BV系流感归属于Victoria clade 1A分支,2017—2018年度BY系流感归属于Yamagata clade 3分支。对抗原表位和耐药位点的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多处抗原表位发生了变异,但未发现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位点的变异。 结论:2017—2020年度济宁市BV系和BY系乙型流感病毒均发生了数个抗原位点变异,出现了抗原转变,可能是引起乙型流感暴发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遗传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是儿童终末期肾脏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已有证据表明,约1/3的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与遗传相关。随着分子诊断技术提高,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至少有50多个基因与遗传性儿童肾病综合征发病相关,且这个数量还在持续增加。这类由单基因变异所致的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可定义为单基因遗传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本文主要综述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遗传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晚期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组织学类型。驱动基因变异是肺癌发病和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分子生物学的进步和临床研究进展推动了较罕见肿瘤驱动基因的发现以及新型靶向药物的开发应用。约1%~2%的NSCLC患者存在RET融合,RET融合患者经传统治疗获益有限。在靶向治疗方法进入临床使用前,晚期RET融合阳性NSCLC患者的系统治疗方法参考驱动基因阴性NSCLC以含铂双药化疗为主。新型高选择性RET抑制剂普拉替尼(Pralsetinib, BLU-667)和塞普替尼(Selpercatinib, LOXO-292)进入临床应用后,RET融合阳性NSCLC的诊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中国尚缺乏针对RET融合阳性NSCLC规范诊疗的指导性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肺癌研究协作组邀请中国呼吸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和病理学领域的38名专家组成共识制定组,基于现有的研究证据,结合中国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晚期RET融合阳性NSCLC的诊疗规范流程,包括RET基因融合的适用人群和检测方法、治疗药物选择、高选择性RET抑制剂耐药后的处理,以及治疗不良反应管理,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RPC6变异致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4例患儿的基因型和表型谱扩展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4例 TRPC6基因变异致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患儿的临床特征、遗传学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脏风湿科住院的4例SRNS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取4例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应用Sanger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变异位点验证及致病性分析。结果:4例患儿携带的 TRPC6基因变异分别为:c.523C>T(p.R175W)、c.1327T>A(p.F443I)、c.430G>C(p.E144Q)(国内外均未见报道)、c.523C>T(p.R175W),均为错义变异。4例SRNS患儿中,2例表现为单纯型,2例为肾炎型,均无肾外表型,其中3例患儿完善肾脏病理均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2例患儿进行了激素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s)治疗,其中1例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TRPC6基因c.430G>C变异为新变异位点,c.1327T>A变异可能会导致SRNS新表型,扩展了该基因的变异谱和表型谱,为该病患儿临床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逆转录酶区耐药变异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者逆转录酶(RT)区变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行HBV RT变异基因检测的慢性HBV感染者678例,其中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者417例,肝硬化21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2例。未使用任何抗病毒治疗者268例,曾用抗病毒治疗停药6个月及以上者138例,持续抗病毒治疗者272例。HBV基因分型及RT区变异位点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对可能影响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基因型、抗病毒药物选择以及用药时间、HBV感染情况、生物化学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78例HBV感染者中有290例检测出RT区变异(42.8%),其中,预存耐药率为6.72%,经治患者耐药变异率为23.19%。持续抗病毒治疗者耐药变异率为66.18%。抗病毒治疗1~5年的慢性HBV患者发生基因突变的比例最高为27.14%。对可能导致HBV变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初治时核苷类药物的选择及用药时间等是影响HBV RT区变异的主要因素。结论:丙氨酸转氨酶异常程度、HBV基因型、HBV DNA定量水平不是耐药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超过60岁、长期使用低耐药屏障的核苷类药物为HBV耐药发生高风险人群,应加强HBV耐药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进一步规范中国肺癌的防治措施、提高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为各级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建议,中华医学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经过共识会议制订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相较于2023版指南,2024版的更新内容包括:在肺癌筛查部分,提出了吸烟患者即使戒烟15年后患肺癌的风险仍高于未吸烟者,并提出肺癌发病风险模型有望成为高危人群筛选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病理部分增加了对新辅助治疗后肺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评估,部分转录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小细胞肺癌分型可能有帮助,分子检测部分提出可对标本进行一次性同步基于RNA与DNA的驱动基因变异检测。本次指南基于第9版TNM分期,对于胸外科亚肺叶切除的人群选择及手术要求给予了更清晰的描述。此外,对于免疫新辅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后肺癌患者都有了更多的治疗方法获批,而EGFR突变、EGFR 20ins、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MET14外显子跳突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也有了更多的药物选择。本指南以国家批准的应用指征为原则,以国内实际可应用的药品为基础,结合国际指南推荐意见和中国临床实践现状,整合近年来肺癌筛查、诊断、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以及随访等诊治方面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旨在为各级临床医师、影像、检验、康复等专业人员提供合理的推荐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肝感染患者HBV RT区耐药基因突变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乙肝感染患者HBV RT区耐药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及耐药位点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检验科进行NAs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且既往有明确应用NAs史的1 948例HBV感染患者,记录其基本临床信息及耐药相关突变信息,同时收集其乙肝血清学指标数据。根据HBV RT区耐药基因是否变异分为耐药基因变异组和未变异组,并对两组结果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将917例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患者的耐药基因变异模式、突变位点数、耐药类型以及NAs耐药相关各位点突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1 948例HBV感染患者中有917例(47.07%)发生RT区耐药基因变异。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组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例均低于未变异组,而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比例高于未变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组患者的年龄、HBe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以及载量均高于未变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基因型均以C基因型(82.39%)为主,B基因型(16.17%)次之,D基因型(1.44%)最少;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组C基因型患者比例高于未变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7例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患者的基因变异模式有53种,最主要模式为rtL180M+rtM204V+rtS202G(9.70%);其突变位点数以3位(20.74%)为主;耐药类型共有5类,以LAM+Ldt(21.25%)最多。与LAM、ADV、ETV和Ldt耐药明确相关的HBV RT区18个位点中有14个位点检出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rtL180M、rtM204V、rtM204I和rtS202G;发生NAs耐药相关的患者比例LAM>Ldt>ETV>ADV。结论:为预防HBV耐药导致疾病反复或疾病进展等不良后果,长期使用NAs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患者应监测HBV DNA水平和HBV RT区耐药基因,以期及时优化治疗方案或指导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定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1基因亚型和传播网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河北省保定市经男男同性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途径感染HIV-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的患者中,HIV-1亚型分布和分子传播网络情况。方法:使用In-house方法扩增HIV-1 pol区目的基因序列,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和HIV-1耐药数据库比对确定基因型和基因变异情况,并利用TN93模型计算pol序列基因距离,构建HIV-1分子网络。结果:CRF01_AE是最主要HIV-1毒株亚型,构成比为51.9%(94/181),其次是CRF07_BC26.5%(48/181)、B亚型14.4%(26/181)和CRF103_01B2.8%(5/181),其它近年来新鉴定的流行重组毒株占4.4%(8/181);原发耐药率为8.3%(15/181);共有50条序列进入HIV-1分子网络,入网率为27.6%(50/181),共鉴别出17个传播簇,其中最大的一簇是CRF01_AE,共有36个节点。结论:河北省保定地区通过MSM途径感染HIV-1的人群中HIV-1亚型复杂多样,耐药率处于中等水平,加强耐药监测和防控措施,并对重点传播簇进行干预,对控制该地区疫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率不断增加,导致多黏菌素成为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重要防线,但随着多黏菌素的使用增多,其耐药率也逐渐升高。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机制多种多样,以外膜修饰脂多糖为主。参与这一过程的基因除位于染色体上的双组份系统 phoPQ、 pmrAB、 crrAB及负性调控跨膜蛋白 mgrB基因外,质粒携带的移动性多黏菌素耐药基因 mcr也能介导外膜修饰。其中, mgrB基因变异对多黏菌素耐药起关键作用。本文主要阐述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机制,以更好遏制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