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前后前庭诱发性肌源性电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发作时及经复位治疗恢复后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特点,探讨BPPV的发病机制与耳石器功能的关系。方法:在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的单侧原发性BPPV患者37例,在BPPV发作时及复位治疗恢复后分别进行气导声刺激条件下的颈肌VEMP(cVEMP)和眼肌VEMP(oVEMP)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cVEMP和oVEMP异常率的差异。结果:BPPV发作时,14例(37.84%)cVEMP 异常,22例(62.12%)oVEMP异常。复位治疗后,7例(18.92%)cVEMP 异常,12例(32.43%)oVEMP异常。复位后oVEMP及cVEMP的异常率均低于发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PPV患者发作时耳石器功能异常可能是暂时的,经复位治疗恢复后,部分患者的耳石器功能可能恢复正常,提示耳石器及其传导通路的功能异常可能未参与原发性 BPPV的发病机制,而是BPPV发作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孤立性耳石器功能障碍:一种新的前庭疾病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一些新型前庭功能试验的临床应用使得每个外周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均可单独地进行检测与评价,这也使我们对外周前庭系统功能障碍的类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前庭功能障碍既可累及所有前庭器官,也可仅累及部分前庭器官而导致单侧或双侧、单个或多个前庭器官的功能障碍.一些眩晕患者仅表现有耳石器功能障碍而半规管功能不被累及,即"孤立性耳石器功能障碍"(isolated otolithic dysfunction.IOD),这不仅是一个新的概念,也被视为一种新的前庭疾病,其诊断标准也已被提出.现从IOD定义及分类、相关前庭功能试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进行评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这种新型前庭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和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持续时间及可能病因.方法 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的原发性良性阵发性置性眩晕且复位成功的60例患者,对其中存在残余症状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主观视觉垂直线(SVV)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进行记录,随访并记录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按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短时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7 d)和长时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7 d),比较2组患者上述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复位成功后存在残余症状的患者有36例(60.00%),其中22例(61.11%)患者在1周内自发缓解,14例残余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周.短时组患者复位后当日的VAS评分和HADS评分均低于长时组(P均<0.05),SVV反方向偏斜发生率高于长时组[63.6%(14/22)vs 28.6%(4/14),χ2=4.21,P=0.04],而2组的oVEMP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复位成功后短暂的耳石器功能障碍和中枢再调定延迟参与了BPPV残余症状的发生,但其主观头晕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短.持续时间超过1周的残余症状多与精神情绪因素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规范前庭功能检查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前庭功能检查是眩晕症诊治的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前庭功能检查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证实临床判断,通过病史和临床检查会有初步临床诊断,检查进一步证实前庭功能状态,是单侧减弱、双侧下降抑或是前庭功能正常;定量检测前庭功能损伤的范围和程度(半规管、耳石器,功能完全丧失、部分丧失);前庭功能损伤后功能代偿情况的前庭生理学依据,以及功能性眩晕的客观证据.前庭功能检查包括前庭-眼反射功能检查和前庭-脊髓反射检查两大类,分别用于评价半规管(冷热试验、摇头眼震、转椅和头脉冲试验)、耳石器功能(颈源性和眼源性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和平衡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伴有眩晕症状突发性聋病人前庭功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的不伴有眩晕症状突发性聋病人前庭功能的特点.方法 将152例不伴有眩晕症状突发性聋病人,按听力曲线分为低频下降型组、高频下降型组、平坦下降型组及全聋型组,以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在发病2周内行眼震电图描记法的变温实验及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检查.结果 突发性聋病人前庭功能低下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低频下降型组及全聋型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平坦下降型组(x2=30.09,P<0.05).各组突发性聋病人oVEMP和cVEMP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频下降型组明显低于平坦下降型组(x2 =34.83、7.47,P<0.05).结论 突发性聋病人即使不伴有眩晕,其半规管及耳石器功能也可能受累,其中以低频下降型病人前庭功能低下阳性率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耳出血致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内耳出血致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内耳出血致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30例临床资料,分析其眩晕临床特点、耳蜗及前庭功能变化、治疗随访效果.结果 30例患者眩晕症状均表现为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其中11例持续24 h至3d,19例持续时间3~14 d;其中24例(80%)耳鸣数小时后耳聋与眩晕同时出现;全部30例患者患侧听力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视频眼震电图均提示患侧半规管功能异常,耳石器功能检查均提示患侧颈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异常,其中合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10例(10/30,33.3%).入院后经过相应治疗,出院时6例听力改善,有效率20%,16例患者仍头晕、走路不平稳,持续1~2个月渐消退.随访6个月,30例患者听力恢复差,其中9例(30.0%)患者半规管功能恢复正常,耳石器功能部分恢复;9例(30.0%)患者遗留快速头动或转身时出现一过性晕感即失平衡症状.结论 内耳出血致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临床特点为前庭性眩晕伴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前庭功能严重损害,部分患者合并BPPV,前庭和耳蜗症状一般同时出现,该类患者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诊断与治疗日益精准.成功复位治疗后常见的延续问题不容忽视,如BPPV的复发、耳石器功能损伤、躯体姿态平衡紊乱、情绪障碍、持续的残余症状等.本文就复位后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侧前庭病诊断标准:Bárány学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Ba?ra?ny学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制定了双侧前庭病(bilateral vestibulopathy,BVP)的诊断标准.其诊断需基于病史、床旁查体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评估.BVP是一类以站立或行走时出现不稳症状、在头部运动或黑暗环境和(或)地面不平时不稳加重为特点的慢性前庭综合征.此外,患者可伴头部或身体运动诱发的视物模糊或振动幻视;在静坐或平躺时通常没有症状.双侧前庭眼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功能明显下降或缺损是诊断BVP的基础.对于角前庭-眼动反射(angular VOR, aVOR)的检测,可以通过头脉冲试验(head impulse test,HIT)、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IT,vHIT)和巩膜搜索线圈技术来评估高频区域的功能,温度试验检测低频区域功能,正弦谐波或阶梯模式的转椅试验评估中频区域功能.BVP诊断标准:双侧水平VOR增益均<0.6(角速度为150°/s~300°/s)和(或)温度试验反应减弱(每一侧冷水和热水刺激诱发出的眼震高峰慢相角速度(slow-phase velocity,SPV)之和<6°/s)和(或)正弦谐波转椅试验(0.1 Hz,Vmax为50°/s)水平VOR增益<0.1,相位超前>68°(时间常数<5 s).可能的BVP诊断标准为上述典型症状和床旁HIT显示双侧水平半规管病变.以下检查可作为补充检测但目前尚未纳入在诊断标准中:①动态视敏度(dynamic visual acuity ,DVA)(视力下降≥0.2 LogMAR);②Romberg试验阳性(提示前庭或本体感觉系统障碍,因此无特异性);③颈性和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提示耳石器功能异常.目前对BVP亚型进一步细分的证据尚不充分,很难提出具有临床意义的定义.将来可根据解剖结构和频率特性对BVP的亚型进行分类:如低频或高频VOR范围内单纯半规管功能受损或单纯耳石器功能受损,其中后者较为罕见.双侧前庭病是一个临床综合征,诊断时应考虑其已知的病因(例如耳毒性药物中毒、双侧梅尼埃病、双侧前庭神经鞘瘤).双侧前庭病还可被称为双侧前庭功能衰减、功能不足、反射消失、功能低下及功能丧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Epley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良性位置性眩晕属临床常见周围性前庭疾病,是由于耳石器脱落的碳酸钙晶体颗粒进入半规管中游离,或黏附在壶腹嵴上,当半规管运动时,产生混合信号到达脑部,引起头晕、眩晕,多与椭圆囊变性耳石颗粒脱落并沉积于半规管内相关,其中以后半规管最为常见,另外还有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两种, 可对半规管淋巴液流体动力学特征造成影响[1].Epley手法复位是临床治疗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常用手段,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等特点,可将脱落耳石复位至前庭,消除患者眩晕症状,疗效确切,但复发率较高[2].甲磺酸倍他司汀属血管扩张药,常用于眩晕等疾病的治疗,可有效收缩平滑肌,改善局部微循环.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 213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 旨在探讨 Epley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实践:方法、常见错误和临床应用》摘译与解读
编辑人员丨2023/8/5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是一项评估耳石器及前庭神经传导通路的检查技术.通过气导声或振动刺激耳石器,在颈部和眼部肌肉部位记录的电反应活动,分别称为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MP,oVEMP).由于测试条件不同,可导致测试质量和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因此规范检查技术的质量是应用于临床检测的重要前提要素.本文在Papathanasiou等cVEMP临床指南(2014年)基础上,系统的介绍了VEMP的操作和临床应用测试方案.特别是对刺激和记录等参数设置,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列举出操作中一些常见的错误及解决方案;最后概述VEMP的临床应用.与此同时,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康复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于2019年在《中华耳科学杂志》也发布《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检测技术专家共识》,希望将VEMP技术进一步规范,促进该技术在国内临床和科研机构的规范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