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髓内固定与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冠状位骨折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比较髓内固定和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冠状位骨折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2017 年 7 月至 2022 年 2 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 5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髓内固定组(n = 27)和股骨头置换组(n = 23),髓内固定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TriGen InterTAN hip fracture nailing system,InterTAN)内固定,股骨头置换组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住院至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资料具有可比性;统计两组病例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 评分、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与术后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变化值,以及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 Harris 评分,并发症等进行比较.所有患者随访时间 6~24 个月.结果 两组病例在手术操作时间、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与术后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变化值、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髓内固定组(250.90±70.11)ml,股骨头置换组(314.80±61.4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两组病例术后 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组内比较 VAS 评分,髓内固定组术前(7.10±1.10),术后(4.90±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股骨头置换组术前(7.20±1.06),术后(4.40±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两种手术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两组病例术后 Harris 评分在术后 1 个月比较,髓内固定组(37.40±5.17),股骨头置换组(46.10±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术后 3 个月比较,髓内固定组(57.10±8.17),股骨头置换组(64.70±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股骨头置换功能改善优于髓内固定,术后 6 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明显改善患者功能.两组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髓内固定组共 4 例(14.8%),股骨头置换组共 3 例(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29,P = 0.857).结论 合并存在冠状位骨折的转子间骨折行 PFN/PFNA/InterTAN 髓内固定和股骨头置换均能获得良好效果;冠状位骨折的存在可增加手术难度;股骨头置换早期功能恢复优于髓内固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髓内固定亦能获得较好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髓内固定系统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髓内钉(PFN)、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Tan)及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4种髓内固定系统治疗9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比较4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结果 9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7~2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9个月.PFNA组1例术后5个月发生外伤后股骨颈骨折;PFNA-Ⅱ组1例术后3个月发生螺旋刀片切出;PFN组2例术后1同时发生深静脉血栓.手术时间:PFN组长于其他3组,与PFNA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nterTa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PFNA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FNA组与PFNA-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PFN组多于其他3组,与PFNA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nterTa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PFNA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PFNA-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臂机透视次数:PFN组多于其他3组,与PFNA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nterTa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PFNA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PFNA-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骨折愈合时间和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选择合适的髓内固定系统治疗都可以获得良好疗效,而PFNA-Ⅱ和PFNA损伤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联合加压交锁髓内固定系统治疗Evans V型转子间骨折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固定系统治疗Evans V型转子间骨折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Evans V型转子间骨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投掷硬币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钉股骨近端髓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延长([ 54.73±13.58)分钟∶(43.28±11.74)分钟,P=0.000] ;术中出血量显著增加[(318.47±74.38)ml∶(256.79±66.81)ml,P=0.000] ;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缩短([ 101.31±10.21)天∶(113.06±11.28)天,P=0.000].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1.65±5.49)分∶(78.69±4.83)分,P=0.006].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联合加压交锁髓内固定系统可改善Evans V型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国目前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髋部骨折正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其中约50%为股骨粗隆间骨折[1],这些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病死率较高[2].既往手术方式多以动力髁螺钉(DHS)及动力髁钢板(DCS)等钉板系统为主,近年来,随着手术方式及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改进,髓内固定成为主流,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Tan)为其代表.我院创伤骨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上述2种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获得了一些治疗经验,现将其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术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TAN)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将4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InterTAN组(22例)和PF-NA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InterTAN组均多(长)于PFNA组(P<0.05);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开始负重时间、去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InterTAN组均少(短)于PFNA组(P<0.05);而切口总长度、尖顶距、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开始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及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FNA手术创伤更小,适用于基础情况不佳的患者.InterTAN稳定性更好,对于能耐受手术而又有更高活动能力要求的患者是更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解剖分型与复位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如何快速、微创、有效实现满意复位是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难点.骨折分型有助于术前制定合理的复位方案,但目前缺乏简单易行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方法.目的:探讨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解剖分型及复位策略.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20年5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31例,其中男187例,女344例,年龄60-101岁,根据术前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大小转子与骨折近端的关系将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Ⅰ型(近端游离)、Ⅱ型(大转子连续)、Ⅲ型(小转子连续)、Ⅳ型(大小转子均连续).采用骨膜剥离器、止血钳和/或骨钩辅助复位,并以髋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术后随访拍摄X射线片,评估骨折复位质量与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通过Harris评分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531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Ⅰ、Ⅱ、Ⅲ、Ⅳ型分别为357,87,13,74例,其中489例(92.1%)达到满意复位;②531例患者中,26例失访,23例在骨折愈合前因肺炎、心力衰竭等病因死亡,剩余482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7个月;③术后随访过程中,未发生与内固定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④末次随访时,482例患者的Harris评分为95.7±4.8,其中433例(89.8%)评估结果为优;⑤结果表明,对于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该分型方法和相应辅助复位技术可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和髋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髓内固定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Tan)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采用InterTan内固定(InterTan组),61例采用PFNA内固定(PFNA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等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InterTan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差于PFN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3.84±1.59)个月.InterTan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PFNA组(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髋伸-屈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时InterTan组的髋伸屈ROM及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PFNA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影像显示两组的骨折复位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PFNA组(P<0.05).Inter-Tan组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中出现髋内翻畸形、股骨颈短缩畸形和尖顶距缩小的概率均显著低于PFNA组(P<0.05).[结论]虽然PFNA在手术操作更为便利,但是InterTan术后固定更为稳定,有利于骨折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PFNA、InterTAN和PF-LC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TriGen InterTAN hip fracture nailing system,InterTAN)、股骨近段锁定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PF-LCP)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146例,男67例,女79例;年龄62~84岁,平均(76.42±8.86)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FNA组50例、InterTAN组48例和PF-LCP组48例.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床活动时间、负重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146例患者术后获随访8~16个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PFNA组优于InterTAN组,InterTAN组优于PF-LC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LCP组在术中透视次数少于PFNA组和InterT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床活动时间、负重锻炼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InterTAN组优于PFNA组,PFNA组优于PF-LC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方面,PFNA组与InterTAN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2组均优于均PF-LC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InterTAN组优于PFNA组,PFNA组优于PF-LC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粗隆间骨折,PFNA和InterTAN的治疗效果要优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可以提高骨折复位质量,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PFNA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更少,适合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而InterTAN具有更好的抗旋稳定性,内固定失效的发生率更低,这两种内固定方式各有优势,需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