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肋锁间隙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根据臂丛神经走行的特点,臂丛神经阻滞有多种入路可供选择。近年来,随着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入研究,臂丛神经阻滞出现了新型入路,即肋锁间隙入路。肋锁间隙内的臂丛神经各束相互聚集,位于腋动脉外侧,解剖变异率低。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所需局麻药容量较少,在上肢手术中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应用。文章就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相关解剖、操作技术、局麻药容量和浓度、临床应用优势和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确定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ostoclavicular space, CCS)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 50)。 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行手掌骨折手术患者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CCS臂丛神经阻滞。采用序贯法开始试验,以22 ml为总量,第1例患者起始浓度为0.33%,相邻容量梯度变化为0.02%。给药30 min后测定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感觉评分2级、运动评分2级以上,视为上一例患者有效,下一例患者药物浓度下降一级;若无效,下一例患者药物浓度上升一级,获得7个拐点研究结束。采用概率回归法计算罗哌卡因用于手掌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EC 50及其95%CI。 结果:40例患者中22例(55%)阻滞成功,罗哌卡因EC 50为0.23% (95%CI 0.21%~0.26%)。 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掌骨折患者时罗哌卡因EC 50为0.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改良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前臂手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改良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前臂手术的效果。方法: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择期行前臂手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BMI 18~3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一点注射对照组(C组)和两点注射改良组(T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CCS臂丛神经阻滞,C组在CCS前室进行一点注射,T组在CCS前、后室进行两点注射,2组注射药物均为1.0%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记录注射局麻药后5、10、15、20、25和30 min各支神经的阻滞效果、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T组注射局麻药后5~20 min时桡神经运动阻滞率、10和15 min时肌皮神经和桡神经感觉阻滞率、15~30 min时正中神经运动阻滞率和20~30 min时尺神经感觉及运动阻滞率升高,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缩短( P<0.05)。2组阻滞持续时间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CCS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前臂手术的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CCB和ISB对上肢骨折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连续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costo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 CCB)和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 ISB)对上肢骨折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麻+连续CCB术后镇痛组(C组)和全麻+连续ISB术后镇痛组(I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CCB或ISB,操作完成后于全麻下进行手术,术毕连接电子镇痛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用量;记录神经阻滞完成后5、10、15、20、25、30 min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记录术后8、12、24、48 h运动与静息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和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穿刺和置管顺利,均未出现阻滞相关并发症。C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于I组(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神经阻滞完成后5、10 min时,C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成功率均高于I组( P<0.05);其余时点两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I组比较,C组术后8、12、24、48 h静息与运动疼痛NRS评分均降低( P<0.05),且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更少( 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连续CCB可为上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提供有效的疼痛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患儿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
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方式.臂丛内侧束、外侧束、后束在CCS集中于腋动脉外侧,位置关系固定,使用较少的局麻药即可达到良好的阻滞效果.近年来,CCS臂丛神经阻滞逐渐应用于患儿区域麻醉.患儿CCS臂丛神经解剖位置表浅,易于超声定位,但血管、神经、胸膜等结构距离较近,超声引导增加了患儿CCS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就CCS臂丛神经阻滞的解剖基础及超声定位、阻滞方法及药物用量、患儿临床应用和相关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期为患儿CCS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超声下肋锁间隙连续臂丛阻滞对手外伤术患者疼痛、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探讨超声下肋锁间隙(costo-clavicular space,CCS)连续臂丛阻滞对手外伤术患者疼痛、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2 例手外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超声下喙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和观察组(超声下肋锁间隙入路连续臂丛阻滞),每组 51 例,对比两组患者神经深度、麻醉操作时间、术后第1 次追加药物时间、VAS评分、Cor、NE、CD3+、CD4+、CD8+、CD4+/CD8+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神经深度、麻醉操作时间及术后第1 次追加药物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VAS评分、Cor、NE、CD3+、CD4+、CD8+、CD4+/CD8+水平存在时点、组间及时点与组间交互作用(P<0.05);术后6、12、24、48 h,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毕、术后 24 h,观察组患者的Cor、NE、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而CD3+、CD4+、CD8+水平更高(P<0.05).结论 超声下肋锁间隙连续臂丛阻滞在手外伤术中具有较为理想的镇痛效果,利于减轻术后生理疼痛和机体应激反应,并对免疫功能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超声引导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CCB)用于老年患者上肢手术的阻滞效果,及对半侧膈肌麻痹(HDP)发生率和肺功能的影响,并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CB)进行比较.方法 择期/急诊行上肢手术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CCB,对照组采用SCB.记录两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HDP发生情况、膈肌偏移情况,分别于神经阻滞前后测量呼吸峰值流速(PEER)、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记录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呼吸困难、SpO2<90%、气胸).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阻滞操作时间延长,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持续时间延长,HDP发生率显著降低,在平静呼吸和深呼吸下膈肌偏移度降低比例更小,阻滞后PEER更高(P均<0.05).两组阻滞后FVC、FEV1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SCB相比,CCB用于老年患者上肢手术可降低HDP发生率,对膈肌运动和肺功能的影响更小,且不增加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和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 58 例,男 33例,女 2 5 例,年龄 1 8~70 岁,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CS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 20 ml,记录臂丛神经深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注射局麻药后 5、10、20、30 min臂丛神经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 A组臂丛神经深度(2.0±1.2)cm,明显浅于 B 组(3.5±1.8)cm(P<0.05);A 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2.0± 1.5)min,明显短于B组(4.0±1.5)min(P<0.05);注射局麻药后 5、10 min A 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注药后10 min A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运动阻滞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运动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耳鸣等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较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深度浅,神经阻滞穿刺操作时间更短,其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肋锁间隙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上常用的区域麻醉方式之一,其经典的路径包括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和腋窝4个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近年来,随着臂丛神经阻滞相关的研究进展,出现了很多新理论和技术.其中,肋锁间隙中的臂丛神经具有稳定的解剖学基础,神经在其间隙中变异率低.在超声引导下行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时,具有超声切面中容易辨认臂丛神经束和血管;同时有穿刺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阻滞起效快、局部麻醉药用量少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引导下两种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对膈肌麻痹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和喙突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麻痹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右手或右前臂手术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8~65岁,体重50~80 kg,BMI 18~28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肋锁组(C组)和喙突组(P组),每组30例.C组行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0.375%罗哌卡因30 ml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P组行超声引导下喙突旁0.375%罗哌卡因30 ml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包括Horner综合征、损伤血管、局麻药中毒、气胸、呼吸困难、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采用M型超声分别对平静呼吸和深呼吸状态下阻滞前、阻滞后30 min的膈肌移动度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C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P组(P<0.05).两组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滞后30 min深呼吸测量下C组膈肌部分麻痹率明显高于P组(43.3% vs 13.3%,P<0.05).平静呼吸下C组与P组膈肌麻痹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出现Homer's综合征、损伤血管、局麻药中毒、气胸、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较喙突旁入路起效时间短,但更易引起膈肌麻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