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肋锁间隙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根据臂丛神经走行的特点,臂丛神经阻滞有多种入路可供选择。近年来,随着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入研究,臂丛神经阻滞出现了新型入路,即肋锁间隙入路。肋锁间隙内的臂丛神经各束相互聚集,位于腋动脉外侧,解剖变异率低。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所需局麻药容量较少,在上肢手术中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应用。文章就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相关解剖、操作技术、局麻药容量和浓度、临床应用优势和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37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及右下肢疼痛,影响行走。就诊于本院骨科门诊,门诊体格检查见患者步态不稳,拖腿行走,下蹲后可站立,腰椎活动受限。为明确腰腿痛原因,患者行腰椎MRI、骶髂关节X线摄影和全身骨显像。腰椎MRI提示多发椎体终板炎,L 3~L 5椎间盘膨出,L 3~L 5棘间韧带变性。骶髂关节X线摄影提示右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methylene diphosphonate, MDP)全身骨显像(图1)示中下段胸椎及腰椎上终板显像剂摄取增高,双侧胸锁关节、双侧多根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区摄取增高,双侧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摄取增高,另在右侧第10后肋、左侧第10肋椎关节区、右侧腓骨上段、右侧下颌骨等见多处摄取增高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确定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ostoclavicular space, CCS)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 50)。 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行手掌骨折手术患者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CCS臂丛神经阻滞。采用序贯法开始试验,以22 ml为总量,第1例患者起始浓度为0.33%,相邻容量梯度变化为0.02%。给药30 min后测定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感觉评分2级、运动评分2级以上,视为上一例患者有效,下一例患者药物浓度下降一级;若无效,下一例患者药物浓度上升一级,获得7个拐点研究结束。采用概率回归法计算罗哌卡因用于手掌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EC 50及其95%CI。 结果:40例患者中22例(55%)阻滞成功,罗哌卡因EC 50为0.23% (95%CI 0.21%~0.26%)。 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掌骨折患者时罗哌卡因EC 50为0.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廓出口硬纤维瘤显微手术治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9年2月收治右侧胸廓出口硬纤维瘤1例,瘤体侵袭臂丛、锁骨下动脉、膈神经和部分胸膜。制定手术预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完整切除瘤体,术中切除前、中斜角肌,第7颈神经(C 7)和部分锁骨下动脉。术后2年随访,肿瘤未见复发,患侧锁骨上皮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减退,上肢运动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胸部X线片提示患侧膈肌较术前抬高2个肋间隙,患者自诉爬楼梯会有呼吸困难,局部疼痛基本消失,停止使用所有止痛药物。体会:胸廓出口硬纤维瘤首选手术切除,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充分的手术预案和精细的显微外科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改良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前臂手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改良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前臂手术的效果。方法: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择期行前臂手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BMI 18~3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一点注射对照组(C组)和两点注射改良组(T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CCS臂丛神经阻滞,C组在CCS前室进行一点注射,T组在CCS前、后室进行两点注射,2组注射药物均为1.0%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记录注射局麻药后5、10、15、20、25和30 min各支神经的阻滞效果、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T组注射局麻药后5~20 min时桡神经运动阻滞率、10和15 min时肌皮神经和桡神经感觉阻滞率、15~30 min时正中神经运动阻滞率和20~30 min时尺神经感觉及运动阻滞率升高,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缩短( P<0.05)。2组阻滞持续时间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CCS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前臂手术的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中经胸大肌肌间隙寻找胸锁乳突肌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胸大肌形态学特征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研究通过胸大肌肌间隙寻找胸锁乳突肌的路径。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9月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甲状腺手术15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常规行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为A组,在此基础上通过胸大肌肌间隙寻找胸锁乳突肌为B组,每组各78例。结果:B组78例中寻找到典型胸大肌肌间隙共71例(91%),未能寻找到的7例(9%)。胸大肌锁骨部与胸肋部间隙的形态学分为3型:分隔明显型(Ⅰ型)、分隔不明显-部分重叠型(Ⅱa型)、分隔不明显-完全吻合型(Ⅱb型)。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5±15)min,少于A组的(156±2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523, P<0.01);B组术后1 d引流量为(49±6)ml,少于A组的(51±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73, P=0.024)。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557, P=0.578; t=0.134, P=0.894; χ2=1.844, P=0.174)。 结论:在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中通过胸大肌肌间隙寻找胸锁乳突肌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左侧第一胸肋关节旁痛风结节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左侧第一胸肋关节旁痛风结节一例。患者男,40岁。CT平扫显示左侧第一胸肋关节周围混杂密度肿块影,其内密度不均,病灶包绕锁骨,胸锁关节间隙增宽,邻近骨质不光整,呈穿凿状改变,且病灶与胸大肌分界欠清。MRI上病灶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分隔样不均匀强化。病理诊断为痛风结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CCB和ISB对上肢骨折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连续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costo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 CCB)和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 ISB)对上肢骨折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麻+连续CCB术后镇痛组(C组)和全麻+连续ISB术后镇痛组(I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CCB或ISB,操作完成后于全麻下进行手术,术毕连接电子镇痛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用量;记录神经阻滞完成后5、10、15、20、25、30 min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记录术后8、12、24、48 h运动与静息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和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穿刺和置管顺利,均未出现阻滞相关并发症。C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于I组(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神经阻滞完成后5、10 min时,C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成功率均高于I组( P<0.05);其余时点两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I组比较,C组术后8、12、24、48 h静息与运动疼痛NRS评分均降低( P<0.05),且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更少( 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连续CCB可为上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提供有效的疼痛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RISS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观察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RISS)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6月本院择期行胸腔镜胸科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RISS阻滞组(R组)和肋间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各32例.R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患侧RISS阻滞,注射0.5%罗哌卡因40 mL.I组在关胸前行胸腔镜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每个目标肋间隙注射0.5%罗哌卡因5 mL.术毕均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R组患者在注射完成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及148 h的恢复质量评分(QoR-15);记录拔管后15 min、出PACU时、术后4 h、6 h、24 h和48 h静息时及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记录术后PCIA首次按压时间、术后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静脉给药镇痛补救次数和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RISS阻滞范围头端至T3水平,尾端至T10水平,T3~T9水平前胸壁可达锁骨中线,后胸壁达肩胛线,T10水平前达腋前线,后至腋后线.R组术后24 h和48 h的QoR-15评分高于I组(P<0.05).R组在拔管后5 min及出PACU时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术后4 h和6 h静息VAS评分均显著低于I组(P<0.05);其余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术后PICA首次按压时间比I组更迟(P<0.05).两组术后48 h内PCIA按压总次数、静脉镇痛补救次数及麻醉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肋间神经阻滞相比,超声引导下RISS阻滞可为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效果,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改善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超声引导下患儿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
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方式.臂丛内侧束、外侧束、后束在CCS集中于腋动脉外侧,位置关系固定,使用较少的局麻药即可达到良好的阻滞效果.近年来,CCS臂丛神经阻滞逐渐应用于患儿区域麻醉.患儿CCS臂丛神经解剖位置表浅,易于超声定位,但血管、神经、胸膜等结构距离较近,超声引导增加了患儿CCS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就CCS臂丛神经阻滞的解剖基础及超声定位、阻滞方法及药物用量、患儿临床应用和相关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期为患儿CCS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