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术前评估先天性上睑下垂眼睑解剖结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初步探究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作为先天性上睑下垂(CP)术前眼睑解剖结构评估工具的可行性,并分析患侧眼提上睑肌及腱膜的病理改变.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选取10例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初诊患者入组,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中度组(5例)和重度组(5例).利用UBM(SW-3200L,35MHz)对患者双侧上眼睑进行观察并成像.将患侧眼的UBM图像与其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相对照,进一步比较患侧眼提上睑肌(提肌)及腱膜的免疫组化结果并作初步定量分析.结果 UBM能对包括眼轮匝肌、腱膜、睑板和提上睑肌-Müller肌复合体在内的眼睑结构清晰成像.术前UBM成像发现的腱膜变薄、腱膜后退及腱膜劈裂在术中观察得以印证;术前UBM成像发现的脂肪浸润在术中观察和术后病理中均得以证实.关于脂肪的浸润,中度组中,脂肪组织在腱膜中的浸润密度高于在提肌中(P<0.05),重度组中亦然(P<0.01);脂肪组织在重度组提肌中的浸润密度稍高于中度组提肌(P<0.05),而重度组腱膜中脂肪组织的浸润密度显著高于中度组腱膜(P<0.01).关于胶原纤维的增生,中度组中,胶原纤维在提肌和腱膜中的增生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组中,胶原纤维在腱膜中的增生相比于提肌显著增高(P<0.01);此外,重度组提肌中胶原纤维的增生程度稍高于中度组提肌(P<0.05),而重度组腱膜中胶原纤维的增生程度显著高于中度组腱膜(P<0.01).结论 UBM可作为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术前眼睑解剖结构评估的有效无创检查,重度患者腱膜的组织结构比提肌更为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在 趾旋转撕脱离断再植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在 趾旋转撕脱离断再植术的优点和缺点及应用体会。 方法:2016年1月-2021年6月,采用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对11例旋转撕脱性离断 趾行断趾再植术,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18~50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机器皮带绞伤5例,碾压伤4例,车祸伤2例。受伤部位:左 趾4例,右 趾7例,均为完全离断,均伴有屈伸肌腱近端抽出。术后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门诊随访7例,电话随访2例,微信随访2例。 结果:术后9例 趾完全成活,2例 趾坏死。断趾再植成活率为81.8%(9/11),手术时间2~3 h,平均2.5 h。X线片复查示,术后8~12周成活 趾骨折及关节融合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5个月。成活 趾外形饱满,趾甲生长良好。末次随访时 趾端静态TPD为8~12 mm,平均10 mm。患足行走及跑步无影响。 结论:采用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行 趾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术具有视野暴露良好、镜下操作方便、可缩短手术时间、再植成活率高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种关节镜手术方式治疗Ellman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清理、穿肌腱修补和全层修补技术治疗Ellman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2月— 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收治的45例Ellman 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38~66岁[(56.4±5.0)岁]。15例行镜下清理术(镜下清理组),15例行镜下穿肌腱修补术(镜下穿肌腱修补组),15例行镜下全层修补术(镜下全层修补组)。观察三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三组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32个月[(18.2±6.3)个月]。镜下清理组、镜下穿肌腱修补组和镜下全层修补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3.7±3.1)min、(89.1±5.4)min、(62.2±3.6)min( P<0.05)。三组术后无神经损伤、感染、肩关节粘连等并发症。镜下清理组、镜下穿肌腱修补组和镜下全层修补组术前ASES评分分别为(48.7±2.9)分、(49.1±3.0)分、(48.3±3.6)分,UCLA评分分别为(15.5±1.3)分、(15.4±1.8)分、(15.2±1.4)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ASES评分分别为(90.1±1.6)分、(89.3±1.0)分、(89.4±1.0)分,UCLA评分分别为(30.3±2.1)分、(29.0±2.3)分、(28.9±2.7)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三组ASES评分分别为(84.4±2.3)分、(73.5±3.6)分、(73.6±3.2)分,UCLA评分分别为(26.9±1.4)分、(21.4±1.0)分、(21.1±1.0)分,其中镜下穿肌腱修补组与镜下全层修补组ASES评分和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镜下清理组ASES评分和UCLA评分分别高于其他两组( P<0.05)。 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穿肌腱修补术和全层修补术均是治疗Ellman 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有效方式,但镜下清理术的手术时间和早期效果短于或优于镜下穿肌腱修补术及镜下全层修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腘绳肌腱贯穿股骨隧道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及前外侧韧带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束移植物贯穿股骨隧道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及前外侧韧带(ALL)的手术技术,并比较术前、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0例ACL断裂合并AL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贯穿股骨隧道的ACL联合ALL重建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和Lachman试验分级评估,并应用膝关节活动测量仪和KT-2000测量仪对患者膝关节进行客观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Lachman试验分级、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胫骨前后向松弛度。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 t检验。配对等级资料手术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 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2±1.4)个月,手术时间60~90 min。术后复查膝关节MRI,移植物固定良好,无膝关节僵硬、感染、深静脉血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常见并发症。2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其中2例患者Lachman试验I°弱阳性;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4.6±1.7)、(54.2±2.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7.5±1.3)、(89.6±1.0)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的(35.0±1.5)°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34.2±2.5)°,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屈膝90°KT-2000测量仪测量膝关节手术前后胫骨松弛度差异由术前的(11.9±1.0) mm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1.9±0.3) mm,结果显示,膝关节稳定性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膝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束移植物联合重建ACL及ALL的手术技术安全有效,可恢复患者膝关节旋转稳定性,术后中短期随访临床主客观功能评分指标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应用股骨侧三种固定方式的近期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中股骨侧分别应用可吸收交叉钉、带鞘挤压钉和悬吊固定3种固定方式,胫骨侧均应用带鞘挤压钉予以固定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资料完整的承德医学院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诊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并行手术治疗3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股骨侧固定3种固定方式分别为可吸收交叉钉(可吸收交叉钉组)125例、带鞘挤压钉(带鞘挤压钉组)112例和悬吊固定(悬吊固定组)136例。随访时间(13.96±1.42)月;应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分,对其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 s表示,3组间不同时间段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组样本手术时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感染、粘连、僵硬、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手术前、后膝关节评分比较:Lysholm评分:术前可吸收交叉钉组(65.98±1.37)分、带鞘挤压钉组(66.13±2.13)分、悬吊固定组(65.76±1.55)分;术后3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80.14±2.02)分、带鞘挤压钉组(79.70±1.98)分、悬吊固定组(79.84±1.86)分;术后12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94.56±2.35)分、带鞘挤压钉组(94.96±1.34)分、悬吊固定组(94.40±3.15)分;同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组内=17584.14, P<0.001),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组间=2.65, P=0.072),3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走势无统计学意义( F交互=1.28, P=0.277)。IKDC评分:术前可吸收交叉钉组(62.02±1.43)分、带鞘挤压钉组(61.95±0.82)分、悬吊固定组(62.25±2.05)分;术后3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77.99±2.18)分、带鞘挤压钉组(78.13±2.02)分、悬吊固定组(77.97±2.24)分;术后12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92.68±3.21)分、带鞘挤压钉组(93.25±2.04)分、悬吊固定组(92.96±3.11)分;同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组内=18 338.15, P<0.001),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组间=0.91, P=0.402),3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走势无统计学意义( F交互=0.98, P=0.419)。(3)手术时间比较:可吸收交叉钉组(99.04±18.01)min、带鞘挤压钉组(112.88±19.79)min、悬吊固定组(83.81±16.69)min,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9.74, P<0.001),进一步3组间两两比较,悬吊固定组用时较其他两组最短(均 P<0.001)。 结论:应用自体腘绳肌腱的ACLR近期疗效方面3种不同的股骨侧固定方式未见明显差异,且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感染、粘连、僵硬、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从手术用时来看,悬吊固定组用时最短,简单易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40岁,因传送带绞伤右前臂致完全离断出血、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右上肢离断,皮肤离断平面约为肘上8 cm,肌肉等软组织离断平面约为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平面,尺桡骨离断平面约为远端1/3平面,尺骨断端远端缺损。肘部至前臂可见残存肌肉组织挫伤较重,仅屈伸肌群起点处活性尚可,尚可见肌组织渗血;屈伸肌群近端存留少量腱性组织,远端腱性组织呈马尾状撕脱。神经血管束长段抽出,断端挫伤回缩,"鼠尾征"明显。尺桡骨断端不规整,尺骨远端毁损。创面重度污染,指端无血运。诊断:右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考虑截肢术,截肢平面设计在肘关节上方,但患者再植意愿强烈,故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于肉眼及显微镜视下清除较重挫伤的软组织,标记残存活性腱性组织。显微镜视下清创至神经断面神经纤维束整齐,血管清创至神经内外膜无挫伤,断端无血栓形成。尺骨于正常骨质处截骨,旷置,桡骨截骨后短缩约5 cm。钛板固定桡骨骨折断端,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及对线可。尺动脉近端毁损,桡动脉远端毁损,显微镜视下以8-0无损伤线吻合桡动脉近端与尺动脉远端、头静脉及前臂肘正中静脉。6-0无损伤线缝合尺、桡及正中神经。前臂肌组织毁损,术中判断需二期重建。将拇长屈肌腱、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编织缝合后近端与指屈肌腱止点缝合;3-0肌腱线修复桡侧腕屈、伸肌腱;将拇长伸肌肌腱、示中环小指伸肌腱远端编织缝合后近端与伸肌腱起点缝合。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间断稀疏缝合创面,创口安置负压封闭引流器一枚。手术历时5.5 h,术中出血约2 000 ml。术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8U,新鲜冰冻血浆800 ml。术后随访1年,肢体存活良好(图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8月-2020年7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收治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采用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19例,创面缺损面积为3.8 cm×1.5 cm~5.8 cm×3.0 cm,均伴指骨、肌腱外露。皮瓣切取面积4.0 cm×1.8 cm~6.0 cm×3.3 cm。根据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面积大小,以腓动脉穿支为中心设计皮瓣,皮瓣长、宽均比缺损创面大0.2~0.3 cm,皮瓣在深筋膜浅层切取,切取穿支血管长2.0~3.0 cm。在显微镜下将皮瓣大部分脂肪组织剔除,保护好脂肪组织间微小动脉。将皮瓣覆盖手指缺损创面,皮瓣穿支动脉与受区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穿支动脉的伴行静脉与受区指背静脉吻合,皮瓣内的皮神经和指背神经缝接,皮瓣供区直接拉拢间断缝合。术后定期门诊及微信随访伤口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皮瓣感觉及皮瓣供区恢复情况及手指的屈、伸功能等。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结果:全部伤口一期愈合,1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9~25个月,平均11.5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质地良好,皮瓣感觉恢复到S 4 4例,S 3 9例,S 2 6例,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手功能恢复评价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结果优18例、良1例。 结论: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外形良好,手术操作简单,避免了二期修薄整形手术,治疗效果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穿刺针联合缝合钩全内缝合治疗腘肌腱裂孔区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穿刺针联合缝合钩全内缝合与半月板Fast-Fix缝合器治疗腘肌腱裂孔区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腘肌腱裂孔区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6~44岁[(28.0±7.8)岁]。25例采用关节镜下穿刺针联合缝合钩全内缝合治疗(穿刺针缝合钩组),23例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Fast-Fix缝合器治疗(Fast-Fix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MRI检查评估半月板愈合情况。随访期内观察两组并发症(感染、腘肌腱损伤及异物激惹等)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36个月[(25.8±2.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前两组间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IKD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6个月穿刺针缝合钩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为(96.7±3.8)分、(4.3±1.6)分、(95.5±5.4)分,显著高于Fast-Fix组的(93.3±1.6)分、(3.6±0.8)分、(91.9±0.8)分( P均<0.05)。末次随访时穿刺针缝合钩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为(99.6±1.3)分、(6.1±0.8)分和(99.4±0.2)分,显著高于Fast-Fix组的(94.5±1.6)分、(4.8±0.2)分和(97.4±0.5)分( P均<0.01)。两组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IKDC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 P均<0.01)。末次随访时MRI显示穿刺针缝合钩组半月板愈合率为92%(23/25),高于Fast-Fix组的70%(16/23)( P<0.05)。随访期内穿刺针缝合钩组无一例出现并发症;Fast-Fix组6例[26%(6/23)]出现膝关节后外侧肌肉不适感,考虑与腘肌腱损伤或异物激惹有关。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对于腘肌腱裂孔区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穿刺针联合缝合钩全内缝合较半月板Fast-Fix缝合器治疗具有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半月板愈合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肩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转位重建肩关节上关节囊修复巨大肩袖撕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利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LHBT)转位重建肩关节上关节囊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50~75岁[(62.5±4.8)岁]。在关节镜下利用LHBT转位行肩关节上关节囊重建。记录和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肩-肱距、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借助MRI评估末次随访时重建结构的完整性以及肩袖再撕裂发生率。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5个月[(18.2±4.3)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为(149.5±7.8)°,外展为(162.0±6.6)°,外旋为(60.6±11.8)°,肩-肱距为(7.4±0.6)cm,VAS为1.0(0.0,1.0)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90.5±2.6)分,ASES评分为(90.8±4.2)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前屈:(73.8±5.3)°,外展:(85.8±5.5)°、外旋:(34.3±5.8)°,肩-肱距:(5.9±0.8)cm,VAS:6.5(6.0,7.0)分,Constant-Murley:(41.8±5.4)分,ASES评分:(41.4±6.1)分]( P<0.01)。5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重建结构完好,7例患者重建结构小撕裂予以翻修,1例患者重建失败予以翻修,肩袖修补术后再撕裂率13%(8/64)。患者术后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切口无感染。 结论:利用LHBT转位重建肩关节上关节囊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安全可靠,可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并减轻患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间质干细胞成骨过程中外泌体内miRNA-222-5p对肌腱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间质干细胞成骨过程中外泌体转运的miRNA-222-5p对肌腱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分离和鉴定间质干细胞外泌体。小鼠跟腱切断后1周安乐死后取其肌腱,分离培养肌腱细胞,得到肌腱细胞损伤模型(损伤组);将成骨分化过程中的间质干细胞与肌腱细胞共培养(共培养组);将miRNA-222-5p模拟物转染进间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间质干细胞与肌腱细胞共培养(miRNA-222-5p组)。通过克隆形成、Transwell观察间质干细胞分泌外泌体及外泌体转运的miRNA-222-5p对肌腱细胞损伤修复的能力;qPCR、Western-blot和荧光染色检测成软骨和成骨相关蛋白的相对mRNA和相对蛋白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blot检测信号通路因子的表达。结果:电镜观察外泌体直径为40~100 nm,形态为典型的杯口状结构。外泌体标志蛋白热休克蛋白70、多配体聚糖结合蛋白1、肿瘤转移抑制因子9、肿瘤转移抑制因子63和肿瘤易感基因10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6±0.22、2.06±0.42、1.96±0.32、1.94±0.38、1.86±0.3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克隆形成试验后细胞群落数量:损伤组(4.00±0.58)个、共培养组(7.25±0.48)个、miRNA-222-5p组(16.00±1.3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550, P<0.001)。Transwell试验后细胞数量:损伤组(37±4)个、共培养组(78±3)个、miRNA-222-5p组(168±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4.100, P<0.001)。qPCR、Western-blot和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损伤组相比,共培养组细胞中Sry相关HMG盒9、Ⅱ型胶原纤维α1基因、蛋白聚糖、骨形态发生蛋白2、Runt相关转运因子2和骨桥蛋白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增加;与共培养组相比,miRNA-222-5p组细胞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增加( 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损伤组相比,共培养组核因子κ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5和细胞信号转导分子2的表达水平升高;与共培养组相比,miRNA-222-5p组的表达升高( P<0.05)。 结论:间质干细胞与跟腱细胞共培养可促进跟腱细胞成骨分化,同时间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转运miRNA-222-5p进一步促进跟腱细胞成骨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损伤肌腱中信号通路因子核因子κ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5和细胞信号转导分子2的表达上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