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氧饱和度和腹部局部氧饱和度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肾氧饱和度(RrSO 2)和腹部局部氧饱和度(A-rSO 2)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变化规律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连续选取2019年4-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体外循环(CPB)下行房间隔缺损和/或室间隔缺损修补的患儿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13个月,体质量4.5~10.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应用近红外线分光仪的探头分别固定于患儿右肾体表定位处和肚脐下方1 cm,术中持续监测患儿RrSO 2和A-rSO 2。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后(T 0),体外循环开始即刻(T 1),阻断升主动脉后5 min(T 2),体温最低时(T 3),开放升主动脉后5 min(T 4),停机后5 min(T 5)的RrSO 2、A-rSO 2、平均动脉压(MAP)、鼻咽温等参数的变化。记录术中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等相关情况。记录围术期(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首次开始进食时间等相关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例患儿,患儿RrSO 2和A-rSO 2基础值分别为(70.00±7.50)%、(70.70±11.29)%。与T 0比较,患儿RrSO 2和A-rSO 2在T 1时下降,在T 2、T 3、T 4时逐渐升高,在T 5时恢复至T 0水平。患儿RrSO 2和A-rSO 2在T 0、T 1、T 2、T 3、T 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儿A-rSO 2与RrSO 2呈正相关( r=0.806, P<0.01),RrSO 2和A-rSO 2均与MAP呈正相关( r=0.565、0.605,均 P<0.05),与鼻咽温均呈负相关( r=-0.365、-0.331,均 P<0.05)。其中,术后发生AKI患儿3例,AKI总体发生率10%(3/30例)。与T 0比较,患儿RrSO 2值在T 1、T 2、T 3、T 4时明显降低( P<0.05)。术后发生胃肠功能滞后患儿6例,胃肠功能滞后总体发生率20%(6/30例)。胃肠功能滞后患儿A-rSO 2值在T 0~T 5明显低于未发生胃功能滞后患儿( P<0.05)。 结论: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监测手段,近红外线光谱技术在婴幼儿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围术期肾功能和肠道功能的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胃管插入长度的测量方法的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系统检索、评价与总结关于成年人鼻胃管留置长度测量方法的研究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CD-SR、DARE)、Joanna Briggs(JBI)、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电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数据资料的提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推荐的测量插入胃管长度的解剖标志包括XNE、NEX、XJN、Hanson方法、GWNUF模型、耳垂至剑突至肚脐-鼻尖至耳垂、NEX+10 cm共7种测量方法,Hanson方法、GWNUF模型、XEN + 10 cm 3种测量方法得出的鼻胃管的尖端及其所有侧孔定位均在胃中的可能性更大。结论:NEX虽然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外部测量方法,但被证明是不够准确以及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因此应谨慎选择测量鼻胃管插入长度的方法在实践中的教授或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腹部横切口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享改良腹部横行切口在治疗结直肠癌开腹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第九七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采用改良腹部横切口术式进行开腹手术治疗的20例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切口选择耻骨与肚脐连线中下1/3腹部自然褶皱处,尽可能沿皮纹线Langer走行切开,于髂前上棘连线下2.0~3.0 cm处以腹中线为中心行横向弧形切口,横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切开肌肉前腱膜,提起腱膜在肌肉表面菱形游离,上至肚脐、下至耻骨联合,外侧至锁骨中线,沿腹白线纵行切开腹横筋膜及腹膜,置入一次性切口保护套,然后进行标准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或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观察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本组患者切口长度(14.9±2.6)cm,术中出血量(148.2±11.8)ml,淋巴结清扫数目(15.1±3.9)枚,手术时间(78.1±10.1)min;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35.7±6.6)h,首次下地活动时间(19.9±6.4)h,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2.5±0.9)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82.1±5.7)分。住院时间(8.3±1.9)d。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皮下轻度瘀青,半月后自动吸收;其余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改良腹部横切口可应用于结直肠癌手术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断脐后捋挤脐血预防足月剖宫产儿贫血与铁缺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断脐后捋挤脐血(C-UCM)预防足月剖宫产儿贫血和铁缺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和浏阳市妇幼保健院剖宫产孕妇485名,采用区组随机分组将其等比例分配至对照组和C-UCM组。对照组按照临床常规在30 s内完成结扎断脐,C-UCM组在距新生儿肚脐25 cm处行初次结扎断脐,而后轻柔捋挤该段脐带中的血液至新生儿体内、待脐带发白变瘪后再在距肚脐2~3 cm处行二次结扎断脐。新生儿出院前监测黄疸、高胆红素血症和红细胞增多症情况;出院后随访并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1、6和12月龄)和血清铁蛋白(6和12月龄),测量身长、体重,询问喂养和补铁情况(1、6、12和18月龄),并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间差异。将医院设为随机项,采用混合效应回归模型评价C-UCM对剖宫产儿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485名孕妇年龄为(31.8±4.3)岁;对照组241名,年龄为(31.8±4.2)岁,C-UCM组244名,年龄为(31.9±4.4)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UCM组和对照组新生儿1、6和12月龄血红蛋白水平[(123.6±14.5)比(122.2±14.5)g/L、(115.3±9.4)比(114.1±8.5)g/L、(115.6±9.6)比(116.1±12.6)g/L]和贫血发生率[15.2%(17/112)比18.4%(19/103)、22.7%(34/150)比26.8%(44/164)、22.3%(25/112)比19.5%(22/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UCM组和对照组6和12月龄血清铁蛋白水平[ M( Q1, Q3)][39.9(24.9,61.8)比43.6(25.2,100.9)μg/L,40.3(25.4,259.2)比40.3(26.4,167.6)μg/L]和铁缺乏发生率[6.1%(5/82)比4.2%(3/72)、6.7%(5/75)比3.8%(3/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间身长别体重Z评分、新生儿黄疸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调整相关协变量后仍未见C-UCM对上述结局有影响(均 P>0.05)。 结论:与立即钳夹脐带相比,未见断脐后轻柔捋挤25 cm脐带血的干预方法降低足月剖宫产儿贫血和铁缺乏的发生风险,未见影响婴儿生长发育,但也未见其增加新生儿黄疸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3+2”模式胃肠手术Trocar布置方法的总结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总结机器人“3+2”模式胃肠手术Trocar布孔原则和方法,以期为初学者提供帮助。方法:2017年4月至2022年10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机器人胃肠外科手术团队共完成998例机器人“3+2”模式胃肠手术,其中胃癌600例,直肠癌100例,降结肠、乙状结肠癌98例,横结肠癌20例,右半结肠癌180例。通过对术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结合术者操作体验,多方兼顾,制定出“3+2”模式胃肠手术Trocar布置方法。结果:总结出四大布孔原则,即肚脐周围置镜原则、主操作对称原则、戳孔间距8~10 cm原则以及辅助孔镜头对称原则;制定出3种适用于机器人胃手术和4种适用于机器人结直肠手术的模式化布孔方法及原则。结论:机器人“3+2”模式胃肠手术Trocar布置方法简便易学,可重复性和操作性强,适用于初学者,有望缩短初学者的学习曲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螺旋状脐畸形矫正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23岁,于2022年3月1日因"肚脐畸形23年"至宁波市北仑区滨海新城医院整形科就诊,要求整形。整形科检查:肚脐呈顺时针螺旋状,直径约9 cm,站立位和平卧位均向外突起,站立位突出体表2 cm,平卧位则突出体表约1 cm。肚眼中心较小,用钝针探测深度可达2.5 cm。肚脐质软,无压痛以及反跳痛,无皮肤破溃出血。腹部B超提示脐部未见明显腹腔内容物疝出。门诊局部麻醉下行螺旋状脐畸形矫正术,术中出血少,手术顺利,术后外观患者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手术金属Trocar致膈肌穿孔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腹腔镜手术中经肚脐下0.5 cm处使用金属Trocar建立腹腔镜观察孔时出现医源性膈肌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鼓肺排气后行腹腔镜下4-0可吸收缝线8字缝合修补膈肌裂口,在肺完全膨胀状态下收紧缝线,同时再次给予单纯间断缝合加固,术后恢复良好。截至末次随访时,患者未出现与膈肌损伤相关的不适和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6,XX,der(4)t(4;10)(q33;q25)pat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女,5岁10个月,因全面发育落后就诊。母孕中期系统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为单脐动脉,孕晚期发现胎儿发育渐进性落后,孕41 +周产程仍未发动而行剖宫产分娩。患儿出生体重2.4 kg,身长47cm。查体:身高105 cm,体重15 kg。眼间距宽、上睑下垂、眼裂狭小,鼻梁低,眉短且浅,双侧低耳位,牙齿发育不良,牙质脆、易脱落;张口吐舌、挺肚而立;运动落后:仅会走,不会跑跳,双手僵硬,双指第5指弯曲,精细运动差;语言发育落后:仅会简单的单字发音,且发音不清;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智力障碍,智力水平相当于2岁儿童。6个月时心脏超声检查:动脉导管未闭(后未复查)。患儿父母表型未见异常,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特发性节段性大网膜梗死保守治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 男,7岁,身高141 cm,体重44.5 kg, 2021年2月因"腹痛2 d"就诊。患儿腹痛为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肚脐周围最为显著,无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无皮疹及发热。当地医院行血常规化验示白细胞计数18.74×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13.9×10 9/L ,C反应蛋白(CRP) 39.83 mg/L,B型超声检查提示脐下高回声团块,考虑炎性,右下腹部分肠管蠕动欠佳,腹腔少量积液,给予开塞露灌肠治疗后腹痛症状未缓解。就诊于本院时,专科体格检查:腹稍胀,无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包块,脐周压痛、肌紧张,未见明显反跳痛,右上腹及右下腹无固定压痛,听诊肠鸣音正常,4次/min。CT检查示肠系膜片状密度增高影,多发增大淋巴结,阑尾略增粗,周围间隙清晰,部分小肠扩张,内可见粪石影,副脾。既往有"腺样体肥大"病史。急诊以"腹痛原因,阑尾炎待排"收治入院。入院后评估病情,该患儿一般状况较好,阑尾炎症状不典型,立即给予补液、头孢哌酮舒巴坦(1 g/次,2次/d)抗感染等治疗,并定期监测腹部体征。小儿腹部超声专业医师复查B型超声示阑尾区未见明显异常,左中上腹部网膜增厚,较厚处约2.8 cm,周围可见数枚增大淋巴结,较大者约1.3 cm×0.7 cm(图1)。强化CT检查示脐上大网膜局部增厚,密度增高,考虑网膜梗死(图2)。科内讨论后,考虑为节段性大网膜梗死,继续目前保守治疗方案。3 d后患儿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9.17×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5.32×10 9/L,CRP 9.69 mg/L。6 d后患儿痊愈出院,出院时腹痛症状消失,腹部体格检查无异常。本临床研究已取得患儿家长知情同意,符合2008赫尔辛基宣言并获得了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QYFYWZLL2627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康体检人群UCP2及FTO基因多态性与内脏脂肪面积的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解偶联蛋白2(UCP2)及肥胖相关(FTO)基因多态性与内脏脂肪面积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健康管理部进行体检且腹部肚脐断面CT影像中的内脏脂肪面积≥100 cm 2的12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超标组,以及同期在院体检且内脏脂肪面积<100 cm 2的12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内脏脂肪面积等基本资料,同时进行基因型测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UCP2及FTO基因多态性与内脏脂肪面积的关联性。 结果:超标组体重、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78.74±5.35)比(65.83±4.22)kg、(27.89±3.24)比(23.43±2.91)kg/m 2、(3.21±1.51)比(2.32±1.47)mmol/L、(5.29±1.34)比(4.86±1.16)mmol/L、(2.73±0.89)比(2.51±0.8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1.02±0.31)比(1.23±0.43)mmol/L](均 P<0.05);两组年龄、性别、身高、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超标组UCP2-866A/G基因位点中的AG/GG等位基因、FTO rs9939609基因位点中的TA、AA、A等位基因的表达比例均显著高于正常组(82.50%比69.17%、38.33%比19.17%、7.50%比4.17%、23.75%比15.00%)(均 P<0.05)。UCP2基因( OR=2.303,95% CI:1.456~3.642)及FTO基因( OR=2.782,95% CI:1.149~6.733)表达均与内脏脂肪面积升高呈正相关(均 P<0.05)。 结论:健康体检人群UCP2-866A/G或FTO rs9939609基因位点呈现多态性表达时,内脏脂肪面积升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