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微生物来源石胆酸对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肠道微生物来源的石胆酸(LCA)对脓毒症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5只C57BL/6J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Sep组)、粪菌移植组(Sep-fmt组),每组各5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Sham组仅行腹壁开关手术;Sep-fmt组于CLP后第2天给予粪菌液连续灌胃3 d;Sham组和Sep组根据体质量给予等剂量含10%甘油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连续灌胃3 d。采用粪便进行16S核糖体RNA(rRNA)测序分析并筛选出胆汁酸代谢差异代谢产物。然后将30只C57BL/6J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6只)、脓毒症组(Sep组,12只)、LCA组(LCA-Sep组,12只),各组分别保证6只大鼠进行后续实验分析。LCA-Sep组在脓毒症造模之前给予100 mg/kg的LCA灌胃,连续5 d;Sham组、Sep组根据体质量给予等剂量溶媒连续灌胃5 d。采用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观察各组小鼠死亡情况并进行临床严重程度评分(CSS)。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水平并评估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结果:Sham组、Sep组和Sep-fmt组小鼠各次级胆汁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且Sep-fmt组中LCA的增幅最大,故后续实验选取LCA对脓毒症小鼠进行灌胃。CLP术后24 h,Sham组小鼠无死亡,Sep组小鼠死亡4只,LCA-Sep组小鼠死亡2只;各组存活小鼠CS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 ± 0.0)、(3.5 ± 0.5)、(2.5 ± 0.5)分,F = 47.500,P < 0.001]。α多样性分析显示,3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Chao1指数和基于丰度的覆盖估计值(ACE)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 8.766、8.766、9.704、10.994,P均< 0.05),且LCA-Sep组肠道菌群多样性高于Sep组(P均< 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3组小鼠的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H = 18.322,P = 0.001)。3组小鼠拟杆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62.17%、11.10%、34.47%,变形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10.99%、62.81%、40.58%。3组血清TNF-α、IL-6、IL-10及肝脏切片中TUNEL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 14.749、14.363、15.158,F = 131.688,P均< 0.001),且Sep组TNF-α、IL-6水平及肝脏切片中TUNEL阳性细胞数更高,LCA-Sep组IL-10水平更高(P均< 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ham组M2巨噬细胞数表达较多,Sep组M2巨噬细胞数表达有所减少;给予LCA预处理后,LCA-Sep组小鼠肝组织M2巨噬细胞数表达较Sep组增加。结论:脓毒症可导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炎症因子升高和肝细胞损伤;肠道菌群代谢产物LCA可以下调脓毒症小鼠肠道菌群中的潜在致病菌丰度,促进M2巨噬细胞的极化,减轻全身炎症水平和肝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微小RNA-93-5p/STEAP4分子轴调控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miR-93-5p靶向STEAP4调控肝细胞癌(HCC)细胞增殖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对Huh7细胞转染miR-93-5p mimic和阴性对照寡核苷酸(miR-NC),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93-5p表达情况.通过噻唑蓝(MTT)、细胞克隆和Transwell实验检测miR-93-5p在H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确定miR-93-5p靶基因STEAP4.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qPCR、MTT、细胞克隆和Transwell实验检测miR-93-5p/STEAP4轴对H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对Huh7细胞转染miR-93-5p mimic和miR-NC后发现,miR-93-5p mimic 组 miR-93-5p 表达量(t=30.90,P<0.01)、细胞活力(t=4.93,P<0.01)、克隆形成(t=20.60,P<0.05)、迁移细胞数(t=56.93,P<0.01)和侵袭的细胞数(t=42.93,P<0.01)明显高于 miR-NC(20.93±0.63 比 1.20±0.05、1.33±0.01 比 1.02±0.06、163.30±2.40 比94.33±2.33、237.70±1.45 比 132.00±1.15、167.70±1.44 比 88.00±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生物信息学算法预测STEAP43'端非编码区(3'UTR)包含miR-93-5p的保守结合位点,是 miR-93-5p 靶基因.miR-93-5p mimic 与 pGL3-STEAP4-3'UTR-WT 共转染可显著抑制 Huh7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性,miR-93-5p mimic+pGL3-STEAP4-3'UTR-WT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低于miR-NC+pGL3-STEAP4-3'UTR-WT 组(0.55±0.05 比 0.95±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9,P<0.01).通过 Western blot 和 qPCR 证实,在转染 miR-93-5p mimic 的 Huh7 细胞中,STEAP4 的蛋白(0.77±0.03 比 0.22±0.04)和 mRNA(1.005±0.007 比 0.400±0.002)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8、24.37,P<0.05).miR-93-5p mimic 和 STEAP4 过表达质粒共同转染 Huh7 细胞,Western blot表明miR-93-5p mimic和STEAP4组中STEAP4蛋白表达显著低于STEAP4过表达组(0.86±0.04比1.25±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P<0.05).MTT、克隆形成、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的细胞数 miR-93-5p mimic 和 STEAP4 组明显高于 STEAP4 组(0.86±0.02 比 0.71±0.01、95.26±1.22 比 63.67±1.20、125.67±1.20 比 85.33±1.76、75.47±1.32 比 55.67±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1、18.83、14.21、9.04,P<0.05).结论 miR-93-5p 通过靶向结合 STEAP4 显著调控H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为HCC患者提供了潜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西维来司钠抑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调控肝内胆管MUC5AC表达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西维来司钠是否能够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进而减少黏蛋白5AC(MUC5AC)在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IBDS)提供新的潜在治疗思路。方法:①生信分析: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对胆结石及胆囊炎的测序数据进行差异基因分析,筛选中性粒细胞及黏蛋白相关的显著差异基因,使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数据库(STRING)进行蛋白互作分析,以预测NE基因与MUC5AC是否存在互作关系。②动物实验:将1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胆管炎模型组和西维来司钠治疗组,每组6只。结合预实验于大鼠右前叶肝脏一次性注射1.25 mg/kg脂多糖(LPS)建立胆管炎大鼠模型;假手术组肝脏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建模后,西维来司钠治疗组尾静脉注射西维来司钠100 mg/kg;假手术组和胆管炎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5 d。2周后处死大鼠取肝胆管组织,光镜下观察肝胆管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胆管组织NE和MUC5AC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胆管组织NE、MUC5AC、Toll样受体4(TLR4)的蛋白表达。③细胞实验:将原代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株(HiBEpiC)传代后分为空白对照组、NE组(10 nmol/L NE)、NE+西维来司钠低剂量组(10 nmol/L NE+1×10 -8 g/L西维来司钠1 mL)、NE+西维来司钠中剂量组(10 nmol/L NE+1×10 -7 g/L西维来司钠1 mL)、NE+西维来司钠高剂量组(10 nmol/L NE+1×10 -6 g/L西维来司钠1 mL)。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MUC5AC的表达。 结果:①生信分析:NE基因(ELANE)与MUC5AC存在互作关系。②动物实验:光镜下显示,胆管炎模型组肝细胞水肿,肝细胞呈弥漫性点、灶状坏死,汇管区纤维组织及肝内胆管增生与炎症细胞浸润;西维来司钠治疗组肝小叶结构清晰,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胆管炎模型组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胆管炎模型组NE和MUC5AC较假手术组明显高表达,西维来司钠治疗组NE和MUC5AC表达较胆管炎模型组有所下降〔NE( A值):5.23±2.02比116.67±23.06,MUC5AC( A值):5.40±3.09比23.81±7.09,均 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胆管炎模型组肝胆管组织NE、MUC5AC和TLR4的蛋白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西维来司钠治疗组肝胆管组织NE、MUC5AC和TLR4的蛋白表达较胆管炎模型组显著下降(NE/β-actin:0.38±0.04比0.70±0.10,MUC5AC/β-actin:0.37±0.03比0.61±0.05,TLR4/β-actin:0.39±0.10比0.93±0.15,均 P<0.05)。③细胞实验:荧光显微镜下显示,各组HiBEpiC细胞的增殖状态良好,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ELISA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NE组细胞MUC5AC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NE+西维来司钠各剂量组细胞MUC5AC表达较NE组显著下降,且随西维来司钠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以高剂量组变化最明显〔MUC5AC(μg/L):3.46±0.20比6.33±0.52,MUC5AC/β-actin:0.45±0.07比1.75±0.10,均 P<0.05〕。 结论:LPS作用后可致胆管炎大鼠NE、MUC5AC表达上调,西维来司钠可通过抑制NE减少肝内胆管上皮细胞MUC5AC的表达,为IBDS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通过下调微RNA-223靶向NLRP3炎症小体促进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足细胞焦亡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微RNA(microRNA,miRNA)-223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X蛋白(HBV X protein,HBx)诱导的HBV相关性肾炎(HBV-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足细胞焦亡中的潜在功能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人肾足细胞中过表达 HBx基因来模拟HBV-GN的发病机制。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焦亡相关蛋白[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NA-223的下游靶标;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焦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足细胞损伤标志物Desmin和Nephrin的表达;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足细胞细胞核的形态和数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Caspase-1活性。将足细胞分为以下9组: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空质粒组(转染空质粒)、HBx过表达组(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HBx过表达+miRNA-223 mimic组(共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和miRNA-223模拟物)、HBx过表达+miRNA-223 inhibitor组(共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和miRNA-223抑制剂)、HBx过表达+miRNA-223 mimic+NLRP3组(共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miRNA-223模拟物和NLRP3过表达质粒)、HBx过表达+miRNA-223 mimic+NLRP3 siRNA组(共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miRNA-223模拟物和NLRP3 siRNA)、HBx过表达+miRNA-223 inhibitor+NLRP3组(共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miRNA-223抑制剂和NLRP3过表达质粒)、HBx过表达+miRNA-223 inhibitor+NLRP3 siRNA组(共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miRNA-223抑制剂和NLRP3 siRNA)。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Bx过表达组miRNA-223表达较低( P < 0.05)。TUNEL染色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敲低NLRP3减弱HBx过表达引起的足细胞损伤和焦亡( P < 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NLRP3是miRNA-223的下游靶点之一。功能回复实验证明,NLRP3过表达削弱了miRNA-223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P < 0.05)。miRNA-223 mimic和NLRP3 siRNA的共同加入使HBx过表达诱导升高的NLRP3炎症小体及炎性因子表达下降,焦亡细胞数量减少(均 P < 0.05);而同时引入miRNA-223 inhibitor和NLRP3过表达质粒则使足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和炎性因子的表达上调,Caspase-1活性升高,焦亡细胞数量增加(均 P < 0.05)。 结论:HBx可能通过下调miRNA-223靶向NLRP3炎症小体促进HBV-GN足细胞焦亡。miRNA-223有望成为治疗HBV-GN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生儿血色病-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色病-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NH-GAL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3例NH-GALD的临床资料,尸体解剖检查内脏及脑组织,各脏器常规取材并行HE染色观察各脏器形态学改变,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沉积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脏组织肝细胞膜复合攻击物C5b-9的表达。病例1由于病情危重死亡未做基因检测,病例2及病例3两例均行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回顾。结果:3例NH-GALD均为男性,死亡年龄分别为9、58、50 d。病例1及病例2母孕期无异常,均为G1P1,胎龄分别为36 +4 W、33 +6 W。病例1出生时羊水少,出生体质量2300 g。病例2为胎龄双胎之大,出生体质量1450 g。病例3母妊娠期糖尿病,G2P2,胎龄37 +3 W,出生体质量2900 g。3例均无窒息抢救病史。3例临床均表现为急性肝衰竭及多脏器损害,包括凝血功能障碍、黄疸、水肿、新生儿肺炎等。实验室检查3例均提示贫血、血糖降低、严重的凝血障碍、直接及间接胆红素均增高、转氨酶正常或增高后降至正常、铁蛋白增高;2例AFP增高。3例尸体解剖主要病症均为NH-GALD,急性重型肝坏死并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其他诊断包括肺出血、肺水肿、间质性肺炎、淤血性脾肿大、脑水肿及急性胸腺退化等。尸体解剖时大体观察3例肝脏重41.1~73.1 g(均低于同龄儿平均值),病例1及2肝脏表面细颗粒状,切面灰黄或暗红,病例3表面及切面可见大小不等暗红或墨绿色结节。镜下,3例肝脏均可见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大片坏死,病例1及2见残留肝细胞呈梁索状或假腺样散在分布于疏松纤维间质中,胞质内含色素颗粒,可见少量多核肝巨细胞,微胆栓形成,小胆管相对增生。病例3肝组织见大小不等呈结节状分布的假小叶,结节内肝细胞大片坏死,周边残留多少不等的肝细胞。普鲁士蓝染色3例肝脏、胰腺及甲状腺均可见弥漫铁沉积;其他铁沉积组织包括肾上腺皮质(病例1和2),心肌和颌下腺(病例2和3),口腔黏膜涎腺、喉和支气管黏膜涎腺和小肠黏膜上皮(病例3)。免疫组化染色3例肝细胞膜复合攻击物C5b-9均弥漫阳性。2例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均未检测到与肝脏遗传代谢性及胆汁淤积性疾病相关基因改变。 结论:新生儿急性肝衰竭时需要考虑到罕见的NH-GALD的可能,肝外器官铁沉积是其特征性改变,明确病理诊断对于患儿治疗及孕母再次妊娠预防性干预的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巨噬细胞-肿瘤细胞融合对肿瘤细胞迁徙与侵袭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RAW264.7)与肿瘤细胞(Hepa1-6)融合后的杂交细胞迁徙和侵袭的变化,为抑制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RAW264.7细胞和不换液、不传代孵育6 d的Hepa1-6细胞分别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细胞按1∶3的比例共培养后作为实验组,分别采用显微镜观察、划痕实验、活细胞成像系统及Transwell实验观察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迁徙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RAW264.7细胞与Hepa1-6细胞共培养24 h后,活细胞成像系统观察到杂交子细胞的运动能力较Hepa1-6细胞明显增强;划痕实验中24 h时共培养组愈合率明显高于Hepa1-6组的愈合率[%:(86.67±3.72)比(41.70±9.37), t=7.59, P<0.05];Transwell迁移实验中Hepa1-6细胞组穿膜细胞数低于共培养组的穿膜细胞数[个:(49±20)比(133±12), t=8.25, P<0.05],而Transwell侵袭实验中Hepa1-6组穿膜细胞数低于共培养组穿膜细胞[个:(44±10)比(173±55), t=4.59, P<0.05]。 结论: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细胞及杂交子细胞具有更强的迁徙和侵袭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沙利度胺成功治疗网状红斑性黏蛋白病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16岁,因面部红斑丘疹伴轻微瘙痒1年,泛发全身4个月就诊。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蚕豆至鸽蛋大小红斑,散在粟粒大小丘疹,自觉轻微瘙痒,日晒后加重,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无好转。4个月前,皮疹泛发至躯干、四肢,伴轻微瘙痒。既往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皮肤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颈部、躯干、双膝关节伸侧及双手指关节背侧可见较多直径0.1 ~ 0.5 cm的红色扁平丘疹,部分融合成斑块,皮损呈网状分布,以胸背部为主(图1A)。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指标均无异常。体液免疫(IgA、IgG、IgM、补体C3、补体C4)、抗可提取性核抗原自身抗体谱、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检测均阴性。甲状腺彩色超声示甲状腺右侧叶低回声结节,为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组织系统分类(thyroid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3类。背部皮损反射式共聚集显微镜检查(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示表皮轻度增生,可见毛囊角栓及毛囊虫,基底细胞灶性液化变性;真皮乳头及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及毛囊周围可见较多的噬黑色素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图2A、2B)。右侧腰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轻度增生,基底细胞灶性空泡变性;真皮浅中层见小片状炎症细胞浸润,散在噬色素细胞,并见明显黏蛋白沉积(图3A)。阿辛蓝染色阳性(图3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原发肝脏NK/T细胞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儿男,1岁,因“间断发热半个月”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肝左叶可扪及,剑突下5 cm。实验室检查:ALT 50 U/L,AST 89 U/L,乳酸脱氢酶1 004 U/L,羟丁酸脱氢酶722 U/L;EB病毒IgG阳性,巨细胞病毒IgG阳性,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阳性。血液病原微生物监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复合群、EB病毒序列数增加。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1.22 ng/ml,癌胚抗原0.93 ng/ml。彩超:肝左叶非均质回声,见一大小约56 mm×43 mm低回声区。CT:肝左叶可见稍低密度肿块影,右侧边界欠清,左侧边界清,约38 mm× 42 mm× 51 mm,增强扫描可见轻度不均匀强化(图1)。胸部CT平扫未见异常。超声科会诊后,不建议行“超声引导下肝脏肿物穿刺引流术”,患者反复发热、肝脏占位较前增大,抗感染治疗疗效欠佳。遂行肝左叶肿瘤切除术+肝门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短期恢复可。病理:EB病毒阳性NK/T细胞增殖性疾病,结合免疫表型及EBER 原位杂交考虑为:(1)结外NK/T 细胞淋巴瘤,鼻型;(2)EB病毒阳性NK/T细胞增殖性疾病肿瘤期(图2)。免疫组化:CD3(+),CD20(-),PAX-5(-),CD5(-),CD2(+),CD7(-),CD56(-),TIA-1(+),GrB(+),Ki-67(约70%+),CD4(±),CD8(+),EBNA-2(-)。原位杂交:EBER(+)。术后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TCRB Dβ-Jβ 位点存在单克隆重排(+++),提示淋巴瘤可能。患儿病理诊断明确,告知家属NK/T细胞淋巴瘤易并发嗜血细胞综合征,进展快,预后欠佳,建议尽早化疗,家属拒绝继续治疗,术后11 d 出院后失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持续光照致昼夜节律紊乱小鼠糖脂代谢及多组织器官形态学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持续光照致昼夜节律紊乱小鼠糖脂代谢及多组织器官形态学的变化并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将60只非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光照(LD)组和24 h持续光照(LL)组。行腹腔内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PG),测量小鼠体重,ELISA法测定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空腹胰岛素(FINS)及尿6-羟基硫酸褪黑素(6-SML)水平,计算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G)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磁共振成像评价体脂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骼肌及肝脏核心生物钟基因Nr1D1核受体亚家族1,组D,成员1( Rev-erbα)mRNA,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脂肪、骨骼肌、心肌、肾脏的病理细微结构。组间昼夜节律性差异分析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其余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与LD组相比,LL组小鼠夜间尿6-SML水平降低( P<0.05);小鼠骨骼肌及肝脏中 Rev-erbα mRNA表达节律发生改变;LL组小鼠体重、血清FFA、TG、TC、IL-6、TNF-α、FPG、FINS、内脏脂肪体积、AUCG、HOMA-IR均增加( P<0.05)。进一步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显示,持续光照可使小鼠脂肪、骨骼肌、心肌、肾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 结论:持续光照导致小鼠糖脂代谢及多器官形态学改变,昼夜节律紊乱可从多层面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肝细胞生长因子修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修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科行腹部抽脂术的1名35岁健康女性术后弃用腹部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取呈长梭形的原代ADSC,其第3代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阳性表达ADSC表面标志物CD29、CD90,阴性表达CD34、CD45。取第3代ADSC进行后续实验。采用慢病毒介导的HGF转染ADSC 4 h(获得HGF修饰ADSC)后,常规培养24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计算转染率。取81只4周龄雄性SD大鼠,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导为糖尿病大鼠模型后,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1.5 cm×1.5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致伤大鼠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单纯ADSC组、HGF修饰ADSC组,每组27只,均分别于伤后1、3、7 d在创周注射相同体积的相应物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各组9只大鼠,于伤后0(即刻)、3、7、10、14 d(注射日注射后)测量创面面积并计算伤后3、7、10、14 d创面愈合率。伤后3、7 d行当日注射后分别处死各组剩余大鼠中的9只,取创周皮肤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伤后3 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0及伤后7 d Ⅰ、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伤后7 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伤后3 d核因子κB-p65蛋白表达、伤后7 d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水平。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培养24 h,转染HGF的ADSC形态良好,与未转染ADSC无差异,转染率达90%。伤后3、7、10、14 d,HGF修饰ADSC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1.5±1.0)%、(75.2±2.0)%、(92.2±1.3)%、(99.1±1.8)%,显著高于PBS组的(21.4±1.3)%、(61.4±1.5)%、(80.1±2.1)%、(92.4±1.8)%和单纯ADSC组的(25.1±2.1)%、(67.2±1.3)%、(89.3±1.4)%、(95.1±2.1)%( t=1.452、0.393、0.436、0.211,4.982、3.011、4.211、7.503, P<0.05或 P<0.01)。伤后3 d,与PBS组和单纯ADSC组比较,HGF修饰ADSC组大鼠创周皮肤组织中TNF-α、IL-1β的mRNA表达及核因子κB-p65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 t=7.281、17.700、9.447,6.231、13.083、7.783, P<0.01),IL-10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 t=-6.644、-6.381, P<0.01)。伤后7 d,与PBS组和单纯ADSC组比较,HGF修饰ADSC组大鼠创周皮肤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及VEGF表达水平、Akt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升高( t=-5.126、-4.347、-5.058、-3.367,-10.694、-19.876、-4.890、-6.819, P<0.05或 P<0.01)。 结论:HGF修饰的人ADSC可显著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IL-1β表达,促进IL-10、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及VEGF的表达相关,且可能与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促进Akt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