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例晚期肝癌行介入联合靶免转化治疗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晚期肝细胞癌行介入联合靶向及免疫转化治疗后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三二○一医院自2021年6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0例初始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中位年龄55(33~72)岁;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6例,B级4例;CNLC分期Ⅱb期4例,Ⅲa期6例;ECOGps评分均≤1分;6例合并肝硬化,4例无肝硬化;合并门静脉癌栓6例,无门静脉癌栓者4例;转化治疗前最大肿瘤直径13 cm,治疗前AFP>400 ng/mL者7例,AFP<400 ng/mL者3例;乙肝患者7例,丙肝2例,1例无肝炎;转化治疗方案:TACE+靶向+免疫方案治疗的有5例、HAIC+靶向+免疫方案5例,治疗过程中发生高血压4例、乏力2例、腹泻1例;中位转化时间为4月;转化治疗后术前的肿瘤最大直径为8.8 cm,转化治疗后术前的中位AFP水平17.2 ng/mL,术前影像学评估(mRECIST)CR 4例,PR 3例,SD 3例;术前PS评分均≤1分.转化后行手术切除:3例行肝部分切除,7例行半肝切除;经腹腔镜手术7例,开腹手术3例.中位手术时间24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400 mL,术后中位住院天数为8 d,术后中位拔除引流管的时间为7 d.术后病理结果pCR3例,pPR有7例,MVI分级M0有8例,M1有2例,术后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出现腹水1例,胆漏1例,余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例出现复发,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部分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行介入等局部治疗联合靶向及免疫转化治疗后序贯手术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肝胆道造瘘碎石取石术与传统开腹肝段切除术对区域性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经皮肝胆道造瘘碎石取石术(PTCSL)与传统开腹肝段切除术(OH)对区域性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区域性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的病例110例。根据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和开腹组,微创组行PTCSL,开腹组行OH。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比两组手术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取净率。结果:微创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11.12±2.09)h]、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5.76±4.28)h]、手术时间[(108.51±16.19)h]及术中出血量[(20.16±3.59)ml]少于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29.35±4.83)h、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6.91±6.35)h、手术时间(116.27±21.54)h及术中出血量(38.03±6.22)ml](均 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后ALT[(77.82±16.25)U/L]、GGT[(248.16±24.83)U/L]及AST[(65.42±16.82)U/L]水平低于开腹组[ALT(102.37±25.64)U/L、GGT(345.45±32.60)U/L及AST(96.30±22.17)U/L](均 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27%(4/55),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09%(16/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组结石取尽率61.82%(34/55),开腹组结石取尽率92.73%(51/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TCSL与OH对区域性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进行治疗均有效,OH取石率高,PTCSL对肝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发生率小,术后恢复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充气球囊压迫辅助下硬化剂注射治疗3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可充气球囊压迫辅助下硬化剂注射治疗(bc-EIS)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6月12日至9月12日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bc-EIS的38例EGV患者,统计硬化剂使用量、硬化剂注射点数,观察术中注射点是否出血(不出血、渗血、喷血或射血)、是否需要压迫止血(无需压迫止血、针鞘压迫止血、透明帽压迫止血),术后早期(术后72 h~6周)再出血、迟发性(术后6周后)出血情况,并记录达到静脉曲张完全消失的治疗次数。术后随访1、3、6个月,评估bc-EIS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EGV患者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范围)为(53.2±11.3)岁(30~79岁)。bc-EIS术中,每例患者硬化剂使用量(范围)为(20.03±7.49) mL(6~40 mL) ,硬化剂注射点数(范围)为(4.97±1.83)点(2~10点)。第1、2、3次bc-EIS后静脉曲张完全消失率分别为71.1%(27/38)、89.5%(34/38)、100.0%(38/38)。38例EGV患者均未发生术后静脉曲张相关再出血。随访发现2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出现呕血、黑便,内镜诊断为贲门下方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经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bc-EIS术后均未发生发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异位栓塞和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bc-EIS的硬化剂用量较指南推荐量约减少1/2,注射点出血少,特别是1次治疗后静脉曲张完全消失率>7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在症状性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手术中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因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发作行LC的9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史及辅助检查等确诊并按照组别进行胆囊切除,根据是否使用吲哚菁绿将其分为荧光组( n=49)和白光组( n=47),其中荧光组术中直接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后在荧光模式下行LC,白光组为在白光模式下行常规LC。比较两组识别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损伤、中转开腹及输血情况、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感染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服从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荧光组识别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后谷氨酰转肽酶、术后总胆红素分别为(14.96±1.49) min、(52.14±7.36) min、5(5,10) mL、(1.61±0.61) d、(2.37±0.49) d、31.5(22.0,44.8) U/L、38.0(21.0,91.5) U/L、18.0(11.5,22.8) μmol/L,白光组分别为(29.87±3.37) min、(84.36±13.25) min、10(10,20) mL、(2.70±0.69) d、(3.15±0.42) d、45.0(28.0,64.8) U/L、73.0(32.0,132.0) U/L、23.0(16.1,29.3) μmol/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荧光组无术中损伤及中转开腹例数、有2例术后并发症,白光组有2例术中损伤、1例中转开腹例数、5例术后并发症,两组均无输血例数,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荧光组和白光组术前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荧光组和白光组术后第一次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症状性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行LC时,术中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显影胆囊及胆管结构简单易行,在安全高效解剖肝外胆管及胆囊床的同时加快手术进度,减少术后创伤,且能避免吲哚菁绿经肝脏代谢的劣势,该技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凝血酶Ⅲ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19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凝血指标(AT-Ⅲ)和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等),腹部超声结果(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情况。根据有无主要并发症,将1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代偿组(60例)和失代偿组(133例);根据有无EVB,将133例失代偿组患者分为未出血亚组(96例)和出血亚组(37例)。比较代偿组、失代偿组及其亚组患者以上指标水平,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和并发EVB的独立相关因素;比较各组患者的AT-Ⅲ水平,分析AT-Ⅲ与Child-Pugh评分的关系,以及AT-Ⅲ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及其并发EVB的诊断性能。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 结果:失代偿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高于代偿组,门静脉内径大于代偿组,门静脉血流速度低于代偿组[31.50 μmol/L(21.90 μmol/L,48.80 μmol/L)比19.40 μmol/L(15.00 μmol/L,25.50 μmol/L)、(14.31±3.53) mm比(12.57±3.83) mm、(13.39±3.49) cm/s比(15.08±4.28) 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76, t=-2.78、2.40; P<0.001、=0.006、=0.018);代偿组与失代偿组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比较[40.0%(24/60)比87.2%(116/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06, P<0.001)。出血亚组患者的门静脉内径大于未出血亚组,门静脉血流速度低于未出血亚组[(15.54±4.23) mm比(13.87±3.16) mm、(12.05±3.12) cm/s比(13.85±3.51)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5、2.23, P=0.034、0.028)。AT-Ⅲ在代偿组、失代偿组中未出血亚组和出血亚组患者中逐渐降低,分别为(79.52±16.02)%、(63.91±19.96)%、(35.92±1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71, P=0.018);代偿组的AT-Ⅲ高于失代偿组中未出血亚组和出血亚组,失代偿组中未出血亚组的AT-Ⅲ高于出血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11、13.74、7.84,均 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胆红素、AT-Ⅲ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的独立相关因素[ OR(95%置信区间) 1.060(1.018~1.104)、0.945(0.922~0.970), P=0.005、<0.001];AT-Ⅲ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和并发EVB的独立相关因素[ OR(95%置信区间) 0.902(0.856~0.950), P<0.001]。AT-Ⅲ与Child-Pugh评分呈负相关( r=-0.559, P<0.001)。ROC分析结果显示,AT-Ⅲ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及其并发EVB的临界值分别为62.5%、61.5%,灵敏度分别为88.3%、89.2%,特异度分别为70.7%、61.5%,曲线下面积(95%置信区间)分别为0.815(0.755~0.874)、0.899(0.828~0.971)(均 P<0.001)。 结论:AT-Ⅲ是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有无出血倾向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管捆绑外引流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胰管捆绑外引流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同一治疗组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1例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胰管捆绑外引流的胰肠吻合方式。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63.1±8.1)岁(范围:46~77岁),体重指数(24.8±3.2)kg/m 2(范围:18.8~29.1 kg/m 2)。合并高血压病3例,糖尿病5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3例,合并乙肝肝硬化3例。 结果:本组中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方式均为胰管捆绑外引流式。手术时间(359.3±71.0)min,胰肠吻合时间(23.8±7.4)min,胰管直径(3.3±0.6)mm,术中出血量(247.6±90.1)ml,术后住院时间(13.7±4.9)d。术后出现B级胰瘘1例,未发生C级胰瘘,胰瘘发生率4.8%,术后发生胆瘘3例,切口感染1例,胃排空延迟2例,腹腔积液1例,无死亡及二次手术病例。结论:胰管捆绑外引流的胰肠吻合方式简单、易操作,用于具有胰瘘高危因素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可减少术后胰瘘及相关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硬化并发症的管理是改善肝硬化患者临床结局的重要措施。临床医师除了关注常见或危急并发症外,也需要关注血小板减少症、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等并发症,才能为肝硬化患者提供完整的病情评估和全面的治疗。为此,本期执行主编徐小元教授组织了重视肝硬化"易被忽视"并发症的重点,并对肝硬化"易被忽视"并发症的诊治现状进行了评述(徐京杭等,第481 ~ 483页)。PVT是肝硬化较常见的并发症,丁惠国教授等系统地分析了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活化、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增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三甲胺-N-氧化物在肝硬化PVT形成中的作用,指出它们可能是肝硬化性PVT防治的新靶点(王宇威等,第484 ~ 488页)。肝硬化并发血小板减少症(TCP)可引起患者的出血风险增加和侵入性操作后的高出血风险,关玉娟教授等总结了肝硬化并发TCP的主要机制以及相应的临床管理策略(李剑萍等,第489 ~ 492页)。低白蛋白血症是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其正常生理作用至关重要,由此提出了"有效白蛋白浓度"的概念。谢雯教授等介绍了有效白蛋白的检测方法及其最新检测技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电子顺磁共振的原理及其在有效白蛋白检测中应用的新进展(李梦琪等,第493 ~ 496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MB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对肝硬化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IMB)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对肝硬化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7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IMB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测量表(ESCA)、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ESC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2%(3/85),低于对照组的17.65%(15/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肝硬化患者运用IMB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可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道闭锁手术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胆道闭锁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小儿肝胆外科疾病,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式。Kasai手术是治疗胆道闭锁的首选手术方案,术后约60%的患儿会出现并发症,如胆管炎、肠梗阻、吻合口狭窄、胆漏和消化道出血等,2~5年内约有50%的患儿会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需要肝移植。Kasai手术和肝移植序贯结合可明显改善预后。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胆道闭锁手术治疗的研究报道,分别从Kasai手术年龄、手术技巧,腹腔内、外Kasai手术,微创与开腹Kasai手术,再次Kasai手术,肝移植等方面对胆道闭锁手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镜下聚桂醇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胃镜下聚桂醇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西安高新医院消化内科连续收治的肝硬化EG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套扎组和硬化联合套扎组,每组50例。单纯套扎组仅行胃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硬化联合套扎组术中行胃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前先完成聚桂醇注射治疗。主要对比分析2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术后7 d、3个月、6个月的疗效评估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纯套扎组和硬化联合套扎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23.87±2.57)cm/s比(26.52±2.71)cm/s, t=5.017, P<0.001]、血流量[(781.45±80.55)mL/min比(877.45±90.42)mL/min, t=5.606, 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2组均明显高于术前( P均<0.05)。2组术后7 d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48/50)和100%(50/50)( χ2=2.041, P=0.153),术后3个月分别为84%(42/50)和96%(48/50)( χ2=4.000, P=0.046),术后6个月分别为76%(38/50)和92%(46/50)( χ2=4.762, P=0.029)。2组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4%(7/50)和20%(10/50)( χ2=0.638, P=0.424)。 结论:胃镜下聚桂醇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肝硬化EGV安全有效,较胃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优势在于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善更明显、疗效更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