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救治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脑出血术后急性肠梗阻的原因,以及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直肠滴入对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3 月 5 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1 例脑出血术后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对肠道功能恢复和休克改善的影响.结果 患者男性,52 岁,因脑出血于 2022 年 2 月 19 日行"左侧颞部开颅颅内减压术+颅脑血肿清除术+脑脊液漏修补术".术后 7d,患者出现呃逆、腹胀,经治疗后出现发热、意识障碍、低血压等表现;腹部CT可见广泛肠管积液、积气、扩张,血流动力学监测呈高排低阻型,腹内压为 21 cmH2O(1 cmH2O≈0.098 kPa),实验室检查示炎症指标升高、多项生化指标异常.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给予器官支持(肺、循环、肾)、抗感染、液体复苏、镇痛镇静等对症治疗;中医诊断为肠结(阳明腑实、阳气暴脱),治则:通腑泄热、温肾潜阳,辨证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经直肠给药.使用中医汤剂后,患者排便量明显增多,腹内压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腹胀明显减轻,休克得到缓解.术后17 d,患者诸症好转,呼吸循环稳定,成功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结论 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直肠滴入治疗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可快速缓解病情,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治疗:瑞典一项全国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早产儿主要的外科急症。目的是研究新生儿NEC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病死率。方法:检索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瑞典新生儿质量登记册中接受手术治疗的NEC患儿的数据,通过手术记录和组织病理学结果验证NEC的诊断。研究排除了患有孤立性自发性肠穿孔的新生儿。结果:研究共纳入109例新生儿。其中,中位胎龄为25(22,38)周,中位出生体重为771(269,3 920)g。术前有32%的新生儿存在气腹,25%的新生儿存在门静脉积气,26%的新生儿因接受保守治疗后出现病情恶化。97例NEC新生儿中,有38例(39%)存在单灶性NEC,35例(36%)存在多灶性NEC,24例(25%)存在全肠NEC。11%(10/87)的新生儿在初次手术时进行了肠切除术,并予初次吻合。夹放技术的应用率为28%(24/87)。病死率为37%。结论:排除自发性肠穿孔和低胎龄的研究人群后,本研究NEC的病死率与早期报道的病死率相似。坏死肠管的切除并造口是主要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严重高脂血症及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女,9岁,以“多饮、多尿、精神欠佳2个月,加重半天”于2021年9月10日入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科。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约2 500 mL,尿7~8次/d,每次尿量约400~500 mL,食欲增加,体质量较前减轻。同时伴有乏力,睡眠增多,双下肢浮肿,无昏迷、抽搐及意识障碍,无发热、咳嗽,无呕吐、腹泻,无腹痛,曾就诊当地中医诊所,诊断为“脾胃虚、气血不足”予口服中药调理治疗2个月,效果欠佳。6 h前患儿精神反应差,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伴深大呼吸,全身乏力明显,就诊于我院急诊。急查血糖:31.3 mmol/L;尿常规:葡萄糖(+++),酮体(+++),隐血(++);血气分析:pH 7.06,二氧化碳分压(PCO 2)6 mmHg(1 mmHg=0.133 kPa),氧分压(PO 2)143 mmHg,血清钠(Na +)127 mmol/L,血清钾(K +)2. 5 mmol/L,血清钙(Ca 2+)1.31 mmol/L,碳酸氢盐(HCO 3-)< 3 mmol/L,剩余碱(BE)未测出。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360 mL(20 mL/kg)后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收入内分泌科。患儿自发病后,食欲增加,尿量增加。近2 d无大便,2个月内体质量下降3 kg。既往史:2个月前因“急性扁桃体炎"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葡萄糖(++++),蛋白质(+),酮体(+++),未特殊处理、未规律复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过敏、手术及外伤史。无糖尿病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36.3 ℃,呼吸32次/min,脉搏124次/min,血压104/56 mmHg,体质量18 kg,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口周略苍白,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胀,拒按,肝脾触诊不满意,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初步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内分泌科后给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等治疗。入院后急查血气分析:pH 7.01,PCO 2 9 mmHg,PO 2 140 mmHg,Na + 132 mmol/L,K + 1.8 mmol/L,HCO 3- < 3 mmol/L,BE未测出,监测血糖28 mmol/L,入院治疗1 h后患儿呼吸急促、费力,张口呼吸,不能平卧,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格拉斯哥评分10分,病情危重,转入儿童重症医学科。查体:意识不清,格拉斯哥评分8分,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腹膨隆,叩诊鼓音,拒按,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降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复查血糖27 mmol/L,甘油三酯162 mmol/L,胆固醇21.6 mmol/L,凝血因乳糜血测不出。转入后予无创辅助通气,但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遂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同时血浆置换(置换血浆量900 mL)治疗,10 h后该患儿血糖降至19 mmol/L,仍呈嗜睡状,轻度脱水貌,无明显深大呼吸,面色口唇欠红润,四肢末梢稍暖,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继续补液及胰岛素泵入治疗;但1 h后,患儿意识障碍加重,呈昏睡状,腹胀加重,肠鸣音消失,四肢发绀,四肢末梢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血压波动于50/30 mmHg~60/40 mmHg,血气分析pH 6.81,HCO 3- 2.3 mmol/L,BE-32.8 mmol/L,酸中毒无好转,考虑存在脓毒性休克,肠穿孔可能,立即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扩容,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抗感染等治疗,胃肠减压引出黄绿色含粪汁液体,急查腹部B超提示肠淤张;腹部CT提示小肠多发肠壁积气,伴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考虑肠管坏死伴穿孔可能性大,急请普外科会诊,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约20 cm肠管及距离曲氏韧带有约10 cm肠管颜色尚可,其余肠管均已发黑伴多处穿孔,切除坏死肠管,予空肠造瘘,肠腔置16号橡胶引流管,术后禁饮食,引流管及瘘口可引出大量墨绿色分泌物,术后继续行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于术后第2天行第2次血浆置换(置换量900 mL),术后第5天撤离有创呼吸机。患儿静脉用胰岛素静泵下血糖控制尚可,5 d后开始间断予温水鼻饲,逐渐过渡为配方奶。住院第11天患儿诉下腹胀、伤口疼痛,伴发热,体温最高39.0 ℃,且易反复,查体下腹部皮肤可有握雪感,考虑皮下积气。第12天,腹部皮下积气减少,左侧腹壁出现红肿热痛,考虑腹壁感染,予拔除肠腔引流管,腹壁缝线拆除,造瘘袋贴于腹壁切口周围皮肤,保持引流通畅,伤口周围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治疗上继续禁食、胃肠减压,小剂量胰岛素,补液,静脉营养,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动态监测血糖、血脂,均正常;经抗感染治疗后患儿逐渐体温正常,精神反应好转,于住院第20天转入内分泌科继续静脉营养治疗,住院70 d后,患儿腹部切口愈合好,行造瘘口闭合术,术后肠道恢复良好,逐渐过度肠内营养联合静脉营养,住院90 d,好转出院。随访半年,患儿精神反应好,营养状态中等,持续静脉营养及部分肠内营养中。血糖控制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克罗恩病并发产气荚膜梭菌入血引起的门静脉积气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门静脉积气(portal venous gas)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影像学表现,过去这种表现预示着极高的病死率,随着影像学发展进步,现在门静脉积气可被及早地发现并引导医师通过各类检查手段寻找病因,然而在这些病因中克罗恩病并不常见,以下报道1例小肠克罗恩病并发产气荚膜梭菌入血引起的门静脉系统积气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阑尾出血导致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33岁,因“便血2 d,伴头晕1 d”入院。血常规检查:Hb 130 g/L。保守治疗6 h后再次排暗红色血便1次,量约500 ml,给予止血药物对症处理后12 h内间断排不成形暗红色血便3次,总量约1 000 ml,伴心悸、头晕。急查血常规:Hb 60 g/L。腹部CT检查:(1)阑尾略粗,约0.9 cm,周围未见明显渗出;(2)腹腔肠管多发积气。血常规:WBC计数5.85×10 9/L,Hb 63 g/L,PLT199×10 9/L;便常规:红色大便、红细胞满视野,隐血(++++)。急诊行胃镜检查:未见出血病灶;结肠镜检查:肠腔内可见大量血性液体,升结肠及回盲部残留较多,反复冲洗后见盲肠黏膜光滑,未见溃疡及新生物。仔细观察可见新鲜血液自阑尾窝流出(图1),予以内镜下喷洒止血材料,数分钟后出血情况仍无停止迹象。结肠镜检查诊断:阑尾出血?急诊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腔镜探查可见腹腔干净,阑尾无渗血、渗液,予以切除。术中肠镜见阑尾腔包埋完整,未见活动性出血。切除阑尾后,纵行剖开阑尾,可见近根部黏膜创面炎症充血(图2)。术后病理检查示:黏膜可见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肌间及浆膜面可见散在中性粒细胞,浆膜面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纺锤式"复位法在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纺锤式"肠扭转复位方式治疗肠旋转不良,分析该方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纳排标准共收集228例,其中男96例、女132例,年龄8(3,28)d,体重3.5(2.0,4.3)kg。收集患儿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228例均经造影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其中174例(174/228,77.6%)因呕吐首次就诊;48例(48/228,21.4%)临床表现为便血;6例(6/228,2.6%)因其他原因行腹部彩超检查发现。手术均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时间(58±15)min,术后开奶时间2.5(1,4)d,住院时间11(9,18)d。44例中转开腹手术,主要原因包括:肠管扩张积气25例(25/44,56.8%)、合并梅克尔憩室15例(15/44,31.8%)、系膜血管破裂腔镜下难以止血4例(4/44,9.0%)。9例术中诊断为肠扭转复发,复发时间最早发生在术后第10天,最晚出现于术后2年6个月。肠扭转复发患儿经二次手术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无一例复发。4例出院后喂养过程中出现呕吐,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腹腔镜下"纺锤式"复位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操作简单,复位时间短,疗效好,手术容易掌握,可作为一种新的肠扭转复位方法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输入襻结石性肠梗阻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65岁,因间歇性右上腹疼痛48 h入院。右上腹呈间歇性胀痛,进食后症状明显,伴恶心,无呕吐。2008年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2011年因十二指肠壶腹部癌在本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查体:中上腹部可见20 cm陈旧性手术疤痕,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无肌卫,肠鸣音正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93×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4%、C-反应蛋白24.09 mg/L。肝功能:ALT 68 U/L。腹部CT平扫+增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改变,部分肠管扩张积气,扩张的肠管局部密实,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肝内胆管扩张积气(图1)。临床诊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输入襻梗阻。经禁食、抗感染、解痉等治疗9 d,症状无缓解,行剖腹探查见:右上腹与腹壁广泛粘连、予以分离,依次解剖出横结肠肝曲及其系膜,见输入襻穿出横结肠系膜处无狭窄,顺着输入襻肠壁向近侧游离至横结肠上区,见胆肠、胰肠吻合处空肠桥襻扩张、充血水肿,距肠肠吻合口约10 cm处小肠内可触及质硬肿块,推挤可移动,判断为结石,结石远端肠管相对狭窄,将其向远侧推挤,远离胆肠吻合口,后纵行切开肠壁,取出结石,经肠管切口处置入胆道镜探查肝内胆管及肠襻无结石残留,肠管切开处横行缝合,留置引流管关腹。术中经鼻、胃肠吻合口向输出襻置入营养管。术后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抗感染等治疗,恢复顺利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气肿性胰腺炎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气肿性胰腺炎(EP)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2例EP病人的临床影像资料;男10例,女2例;中位年龄为42岁,年龄范围为25~71岁。病人均行腹部CT检查。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行创伤递进式治疗或一步法手术。观察指标:(1)CT检查影像学特征。(2)细菌学特征。(3)治疗及随访。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病人出院后第1、3、6个月复诊,了解病人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量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CT检查影像学特征:12例病人中,1例行腹部+盆腔CT平扫检查,11例行腹部+盆腔CT平扫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12例病人CT检查结果均示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边界不清晰,胰周有大量渗出,胰腺坏死组织占胰腺总体积>30%;Balthazar CT评分为10分(8~10分)。12例病人中,5例渗出或坏死累及双侧肾前筋膜,7例仅累及左侧肾前筋膜;11例病人坏死感染区域形成明显包裹。12例病人胰腺及胰周感染与气体分布:Ⅰ+Ⅱa区6例,Ⅰ+Ⅱa+Ⅲ区3例,Ⅰ+Ⅲ区2例,Ⅰ区1例。12例病人胰腺实质走行处均有气体,CT检查结果示腹腔积液及盆腔积液。(2)细菌学特征:12例病人胰周坏死组织病原学标本培养结果均为阳性,共培养菌株27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其次是大肠埃希菌与肠球菌属细菌;1例真菌培养阳性。12例病人中,5例血培养阴性,7例血培养阳性,共培养菌株14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4例真菌培养阳性。(3)治疗及随访:12例病人中,1例行经皮穿刺引流治疗,7例行创伤递进式手术治疗,4例行一步法手术治疗;11例行手术治疗病人均行腹腔镜辅助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其中1例后续因腹腔出血行剖腹探查术。11例行手术治疗病人中,7例为左侧腹膜后入路(其中1例联合上腹正中入路),2例为上腹正中经网膜囊入路,1例经右侧腹膜后入路,1例经左侧腹直肌入路;11例病人接受操作及行手术次数为(3.1±0.9)次,其中创伤递进式治疗次数为(3.6±0.8)次,一步法手术次数为(2.3±0.5)次。12例病人中,9例治疗过程中出现>48 h的持续器官功能不全,经器官功能支持、抗感染治疗后,均行手术治疗。12例病人术后均随访6个月。12例病人中,9例经治疗后痊愈,3例死亡,其中1例因出血死亡、2例因脓毒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EP多合并胰腺坏死,CT检查影像学特征为胰腺实质及胰周积气。EP病人多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手术是治疗EP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小肠淀粉样变性致肠穿孔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6岁,因“剖腹探查术及肠穿孔修补术后3 d”入院。腹部CT示:结肠不同程度增厚,密度不均匀减低,肠周脂肪间隙模糊,可见多发渗出。空肠全段、回肠近中段肠管弥漫性增厚,增强后轻度强化,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肠系膜间隙可见密集多发、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图1)。行部分小肠切除造瘘+腹腔脓肿清理引流+肠系膜肿物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腹腔积血,肠管高度扩张,肠壁充血、水肿、质脆,内积大量肠内容物,部分肠壁多处坏死,肠系膜高度肥厚,内见弥漫多发肿大包块,最大直径约6 cm,质较韧,部分肿块破裂伴出血。术后病理检查示:小肠黏膜层、黏膜下层多量红染均质的物质沉着,伴出血及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系膜肿块为多枚淋巴结,均可见大量红染均质的物质沉着。免疫组化染色:CD31(+),ERG(+),Ki-67(30%+),κ(+),λ(+),刚果红(+),AB-PAS(+),D-PAS(+),Masson(+),结合临床排除骨髓瘤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改变后诊断为原发性小肠淀粉样变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广泛坏死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早产儿广泛坏死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totalis,NEC-T)的临床特点及发生全肠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2例于手术中证实的NEC-T早产儿临床资料,设为NEC-T组;收集同期收治的644例非广泛坏死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o-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totalis,NEC-nonT)早产儿临床资料,设为NEC-nonT组,其中362例采取手术治疗,为NEC-nonT手术组。总结NEC-T组早产儿临床特点,并与NEC-nonT手术组患儿比较,分析手术患儿发生全肠坏死的相关因素。结果:42例NEC-T患儿占同时期NEC收治总人数的6.1%(42/686)。与NEC-nonT组相比,NEC-T组患儿出生体质量较低[(1 501±740)g比1 709±1 102)g],窒息发生率较高[76.2%(32/42)比25%(161/644)],发病年龄较小[(7.8±7.6)d比(14.6±13.4)d],发病至手术的时间较短[(6.6±6.5)d比(30.4±24.4)d],Bell Ⅲ期患儿所占比率较高[85.7%(36/42)比62.7%(404/644)],发病后休克的发生率较高[76.2%(32/42)比36.6%(236/644)],死亡率较高[100%(42/42)比6.6%(32/6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因NEC需术中判定是否存在全肠坏死,遂将NEC-T组与NEC-nonT手术组进行比较,分析NEC全肠坏死相关因素,结果显示,NEC-T组急性期严重肠壁下积气[52.4%(22/42)比21.0%(76/362)]、低血压[69.0%(29/42)比40.3%(146/362)]、气腹[66.7%(28/42)比40.3%(176/362)]、低钠血症[85.7%(36/42)比51.4%(186/362)]、腹壁红斑[88.1%(37/42)比18.2%(66/362)]及血小板减少症[85.7%(36/42)比15.5%(56/362)]的人数比例均明显高于NEC-nonT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壁红斑、严重肠壁下积气、低钠血症、血小板减少症是NEC-T的独立相关因素( P<0.05)。手术患儿NEC-T评分达到3分时,预测NEC-T的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68%;达到5分时,预测NEC-T的敏感性为54%,特异性为98%。 结论:NEC-T早产儿临床症状重,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对于存在NEC-T相关因素的新生儿,需要密切观察,科学分析,尽早干预,以降低NEC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