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肠节细胞神经瘤病合并先天性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男,年龄为9个月22天。生后10 d因黄疸、肺炎入住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5 d后,患儿出现腹胀、便血、发热,体温最高39.4°C,反复波动,腹部B型超声及腹平片检查,考虑诊断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禁食、美罗培南联合氨苄西林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好转。正常奶粉喂养后,患儿仍有间断发热、腹胀。于出生后22 d转诊至当地上级医院,入院后检查显示C反应蛋白反复升高(波动于20~102 mg/L之间,参考范围<8 mg/L)。肠道造影提示乙状结肠略屈曲、降结肠局部充盈欠佳、多处肠狭窄。生后42 d行部分回肠、部分降结肠切除。术后肠道造影显示结肠脾曲局部狭窄,少量造影剂呈线样通过;横结肠略短,升结肠部分略窄。患儿于出生后4个月9天,因NEC术后反复发热(波动于38.5°C左右),C反应蛋白升高(波动于30~80 mg/L之间)3个月余就诊本院。患儿系G2P2,足月产分娩,出生体重3.6 kg,父母否认有任何重要的家族史。此次入院体格检查:腹软,可见一条横行长约10 cm的手术瘢痕,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肠鸣音正常。余未见明显异常。肠道造影显示肠管走行呈术后改变,直肠壶腹部形态欠规则;结肠脾曲局部狭窄,少量造影剂呈线样通过;横结肠略短,升结肠部分略窄(图1A)。超声心脏检查显示心脏位置及连接正常,室间隔缺损0.47 cm(图1B),房间隔缺损0.66 cm(图1C)。实验室检查显示C反应蛋白为29 mg/L。于生后4个月23天行术中探查显示回肠末端肠管闭锁,失去连续性,近端呈盲断,扩张明显,直径约4 cm,远端可见一细小盲端,距回盲瓣约2 cm。升结肠及横结肠肠壁水肿增厚,打开肠腔见肠黏膜广泛炎症增生,结肠脾曲可见一狭窄,直径约5 mm。故行回肠、升结肠、横结肠切除术,回肠-降结肠吻合术。术后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目前术后2个月患儿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98例结肠癌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查对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及对结肠癌T分期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8例结肠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35例.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联合检查诊断结肠癌的符合率高于二者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查诊断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结肠癌T1~2期25例,T3期54例,T4期19例.多层螺旋CT、肠腔充盈超声造影联合检查诊断结肠癌T3、T4期的符合率均高于二者单独检查(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联合肠腔充盈超声造影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肠腔充盈造影对大肠形态及走行变异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超声肠腔充盈造影(UIFC)对大肠形态及走行变异的应用价值.方法 受检查者于检查前禁食8h,检查前6h左右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I进行清洁灌肠;将胃肠声学造影剂从肛门灌入肠道,行肠腔充盈超声造影;分析UIFC对大肠形态及走行变异应用价值.结果 超声肠腔充盈造影检查266例,发现大肠形态、走行变异18例,共11种类型,分别为乙状结肠游走6例,横结肠低位3例,脾曲弯曲畸形、短升结肠、降结肠平行变异、无结肠肝曲伴短升结肠、巨大升结肠、结肠肝曲畸形、无回盲瓣、降结肠扭曲、无结肠脾曲伴短降结肠各1例.结论 超声肠腔充盈造影可为大肠形态、走形变异的筛查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直肠间质瘤腔内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腔内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2月至2019年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耦合剂充盈法腔内超声、超声造影、CT、MRI、肠镜检查结果等.按照间质瘤危险度分级将患者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4个级别,分析不同级别超声造影检查特点,并比较不同检查方式诊断直肠间质瘤的准确率.结果 共12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54.0(50.5,65.25)岁.极低/低危组6例,中/高危组6例.肿瘤最大直径0.8~11.2 cm,腔内超声表现为向肠腔外生长的类圆形(7例,58.3%)或分叶状(5例,41.7%)低回声肿块,边界多较清晰(11例,91.7%),内部回声多不均匀(11例,91.7%),较大者可见囊变区(5例,41.7%),内部血流信号多较丰富(11例,91.7%).超声造影增强时相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快速显著增强[上升时间(8.10±4.03)s],并于动脉期或静脉期达峰[达峰时间(25.54±12.16)s],随后造影剂逐渐缓慢退出;中/高危组5例(83.3%)患者造影剂呈不均匀分布、向心性增强,且存在造影剂未灌注区;而极低/低危组仅1例(16.7%)造影剂呈不均匀分布或存在造影剂未灌注区,且6例(100%)均为弥漫性增强.与CT(60.0%)、MRI(66.7%)、肠镜(0)相比,腔内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100%)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更高.结论 耦合剂充盈法腔内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技术可很好地显示肿瘤起源和血管灌注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直肠间质瘤,且对直肠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具有提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