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X/46,X,psu idic(Y)新生儿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0年11月9日就诊于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足月出生,体质量为3 260 g,身长50 cm,无特殊面容,出生后发现外生殖器发育异常,尿道下裂,阴茎向下弯曲,尿道外口位于阴茎腹侧根部,右侧睾丸鞘膜积液(图1)。B超检查在膀胱后方探及2.5 cm × 0.4 cm类子宫回声,内见线状高回声,双侧睾丸形态大小正常,双侧隐睾。对患儿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G显带核型分析示45,X[76]/46,X,psu idic(Y)[24]?(图2A、2B)。后加做C显带证实部分细胞系为46,X,psu idic(Y)(q12)(图2C)。拷贝数变异测序检测提示X染色体拷贝数为1,Y拷贝数为0.5(图3),与核型分析结果一致。出生后48 d性激素检查结果(括号内为参考范围):黄体生成素9.47 IU/L(参考值:男0.62 ~ 4.08 IU/L,女< 0.05 IU/L),卵泡刺激素15.37 IU/L(参考值:男0.41 ~ 3.02 IU/L,女1.23 ~ 17.4 IU/L),雌二醇77.07 pmol/L(男< 47 pmol/L,女< 79 pmol/L),睾酮4.51 nmol/L(参考值:男0.69 ~ 7.6nmol/L,女< 0.4 nmol/L)。抗苗勒管激素152.5 pmol/L(参考值:男425 ~ 1 810 pmol/L,女< 49 pmol/L)。患儿父母均为34岁,外观无异常,否认近亲结婚,既往曾生育1女,表型正常。此次妊娠孕24周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孕34周时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好。本研究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Q/ZXYY-ZY-YWB-LL202252),患儿监护人签署了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患者角膜内皮形态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PEX)、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PEX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角膜内皮形态学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就诊治疗的维吾尔族PEX患者76例(76眼),PEXG患者82例(82眼),POAG患者64例(64眼)以及ARC患者76例(76眼)分别作为PEX组、PEXG组、POAG组及ARC组。收集各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型细胞比例(HEX)、变异系数(CV)、角膜中央厚度(CCT) (眼前节OCT)等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ARC组、PEX组、PEXG组及POAG组ECD分别为(2 565±202)/mm 2、(2 286±178)/mm 2、(2 104±376)/mm 2、(2 206±206)/mm 2。PEX组、PEXG组及POAG组ECD低于AR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6、6.19、6.58,均 P<0.001);PEXG组ECD低于PEX组、POA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RC组相比,PEX组、PEXG组以及POAG组CV较高,HEX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PEX组CCT与AR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XG组CCT较PEX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5, P=0.02),较POAG组也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维吾尔族PEX患者ECD减少,PEXG患者CCT变薄,提示在对PEX、PEXG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更注意对角膜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精子表型、致病基因及辅助生殖治疗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临床表型、精子形态特征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效率。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与遗传中心就诊的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采集外周血进行遗传学检测,全外显子测序挖掘致病基因,并对精液常规、精子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了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联合人工卵子激活(artificial oocyte activation,AOA)治疗。选取同日取卵的行常规ICSI周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并采用时差动态监测系统监测发育全程动态参数,分析2组受精及胚胎发育效率、发育动力学参数及临床治疗结局。结果: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4例,对照组9例。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均合并精子活力低下、精子DNA碎片率升高,精子形态及顶体荧光染色均显示头部呈小圆形伴顶体区缺失;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圆头精子头部顶体完全缺失且多见核质松散、空泡化等异常,颈部线粒体鞘数量减少且排列杂乱,鞭毛轴丝“9+2”结构多见异常。4例患者中1例为 DPY19L2基因纯合缺失,1例为 DPY19L2基因新发纯合移码变异。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受精率、双原核受精率、第3天优质胚胎率、第6天囊胚形成率、第6天优质囊胚形成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胚胎发育早期时间参数第二极体释放时间、原核消失时间,2至6-细胞各时期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胚胎分裂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例完全性圆头精子症患者中,2例新鲜胚胎移植各活产健康男婴1名,2例解冻周期移植活产健康男婴、女婴各1名。 结论: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精子形态学异常表型特征明显,ICSI联合AOA是有效的辅助生殖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囊胚形态学评价参数对IVF/ICSI助孕后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囊胚形态学评价参数包括囊胚发育天数(第5天和第6天)、囊胚扩张程度(4、5、6)、内细胞团和滋养外胚层分级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助孕新鲜或冻融单囊胚移植后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的影响。 方法:纳入2015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助孕新鲜或冻融单囊胚移植后稽留流产患者的临床数据及绒毛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的检测结果。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流产组织绒毛染色体CNVs检测结果将数据分为两组:异常染色体核型组( n=139)和正常染色体核型组( n=82),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囊胚形态学评价参数对流产组织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的影响,同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男方年龄、精子正常形态率和女方年龄混杂因素。 结果:基线数据中,异常染色体核型组男方年龄[(34.12±6.49)岁]、精子正常形态率[5.00(4.00,6.00)%]和女方年龄[33.00(30.00,37.00)岁]高于正常染色体核型组[(32.38±4.69)岁、4.00(2.00,5.00)%和31.50(29.00,34.00)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2、 P=0.020、 P=0.00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显示,囊胚发育天数、扩张程度、内细胞团和滋养外胚层等级均没有增加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的风险(均 P>0.05)。 结论:囊胚形态学评价参数与IVF/ICSI助孕新鲜或冻融单囊胚移植后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无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6例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基因确诊的6例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分析基因变异位点特点。结果:6例患儿均为男性,起病年龄1月龄至1岁4月龄。6例均有认知及运动发育落后,以发育落后起病3例,以抽搐起病后出现发育停滞甚至倒退3例。6例均合并癫痫,2例严重小头畸形患儿在婴儿早期出现癫痫性脑病,发作形式以痉挛发作为主;4例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均在多次发热抽搐后逐渐转变为无热抽搐,以局灶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为主,其中3例在多次无热抽搐后出现发育停滞甚至倒退,并逐渐出现共济失调症状。头颅影像学正常2例,大脑发育不良1例,额叶变尖并额叶内脑白质异常信号、胼胝体薄1例,胼胝体菲薄、侧脑室形态失常1例,1例早期正常5岁9月龄时出现小脑萎缩。2例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均异常。3例行听觉诱发电位检查,1例正常、2例异常。6例患儿均存在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位点变异,其中缺失变异2个,错义变异7个,2例患儿的变异位点未见报道,分别为c.1341_1343del和c.1283A>G、c.1165_1167del和c.1075G>A。随访3个月至4年5个月,2例严重小头畸形患儿均在婴儿期死亡,4例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至末次随访均存活、均仍有癫痫发作。结论: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临床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明显小头畸形的患儿临床多表现为重症类型,而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变异以错义变异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肾脏透明细胞肉瘤的BCOR和YWHAE-NUTM2B/E基因检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采用高通量测序(NGS)、Sanger测序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方法检测福建省立医院于2013年7月至2019年8月诊断的3例儿童肾脏透明细胞肉瘤(CCSK)的BCOR和YWHAE-NUTM2B/E等基因的状态,并结合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诊断和讨论。3例均为3~6岁男童,镜下见CCSK经典的组织学形态,但形态出现了变异。弥漫表达BCOR和cyclin D1蛋白,Sanger测序证实存在BCOR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性扩增,NGS及FISH检测证实不存在YWHAE-NUTM2B/E、BCOR-CCNB3等基因的重排。儿童肾脏CCSK具有特征的形态学表现,但因常出现形态变异而易误诊,分子遗传学检测为该肿瘤的确诊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锌对小鼠腭突融合期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腭裂发生相关Sp家族候选基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锌离子喂养孕鼠对其子代胚胎腭突融合期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参与该过程的腭突组织之间锌指蛋白Sp家族相关差异候选基因,探索锌在腭裂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雌雄小鼠合笼,将144只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6只,按饲料的锌离子浓度不进行喂养,常锌组含锌30 mg/kg、缺锌组为Flanagan缺锌饲料(0 mg/kg)、低锌组含锌5 mg/kg、富锌组含锌100 mg/kg。HE染色观察ED14.5、ED16.5胎鼠腭部发育状况和形态学变化,PCNA染色观察ED14.5胎鼠腭胚突融合期细胞增殖情况,TUNEL染色观察ED14.5胎鼠腭胚突融合期细胞凋亡情况;通过mRNA表达谱芯片杂交技术,收集富锌组、常锌组、缺锌组腭突组织基因表达情况并相互比较组间差异表达,采用2倍表达差异倍数对差异基因进行筛选并分析锌指蛋白Sp家族基因表达是否有差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结果:ED14.5时,常锌组、富锌组、低锌组和缺锌组的腭裂发生率分别为8%(3/36)、2%(1/39)、29%(12/41)和39%(15/38)。ED14.5时的HE染色结果显示,常锌组左右腭突均已上抬,相互接触、贯通;缺锌组左右侧腭突仍位于舌体两侧垂直向下最终形成腭裂;低锌组左右侧腭突上抬但并未接触,最终形成腭裂;富锌组与常锌组无明显差异。ED14.5时,常锌组和富锌组的胎鼠腭突增殖细胞阳性率(80.29%±7.39%和87.69%±6.62%)均显著高于缺锌组(56.05%±16.13%)和低锌组(56.22%±9.61%)( t=4.32, P<0.05);缺锌组和低锌组胎鼠腭突细胞凋亡指数(38.80%±3.10%和28.80%±6.19%)均显著高于常锌组(16.80%±1.82%)( t=19.35, P<0.001; t=5.81, P<0.001)。富锌组与缺锌组的2倍差异表达基因为663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为513个,表达下调基因150个,并发现Sp5位于其中。qRT-PCR结果显示,与常锌组(2.22±0.36)相比,缺锌组的腭突组织中Sp5mRNA的表达水平(1.23±0.38)显著升高,富锌组(3.68±0.90)显著降低( P<0.05)。 结论:母鼠孕期缺锌可抑制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致使腭突形态变异,上抬动力减弱,且使腭中缝上皮细胞持续存在,最终形成腭裂。缺锌可致子代胚胎融合期Sp5表达升高,富锌对可致子代胚胎融合期Sp5表达下降,推测Sp5在调控缺锌导致腭裂腭突融合的过程中起负性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戈谢病14例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戈谢病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8月至2021年10月诊断的14例儿童戈谢病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临床资料,对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进行总结。结果:14例戈谢病患儿中男9例,女5例,诊断年龄0.7~15.8岁;其中Ⅰ型10例、Ⅱ型2例、Ⅲ型2例。患儿临床表现以脾大(14例)、血小板减少(14例)、肝肿大(8例)和贫血(8例)多见,其中有6例患儿存在生长迟缓,5例患儿身高在同龄儿处于中下水平。Ⅰ型患儿中7例磁共振成像检查均有影像学骨骼异常,仅有1例有骨痛,Ⅱ和Ⅲ型可同时伴有抽搐、眼球震颤、听力下降。12例患儿骨髓形态学可查见戈谢细胞。除1例Ⅰ型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含L483P纯合变异外,其余13例均为杂合变异,常见致病变异为L483P(33%,10/30),其余依次为V414L、D448H、R159W。2例有严重神经系统表现戈谢病患儿的变异等位基因为L483P、L422R和F252I、L483P。检出了1个新生变异c.22A>G。结论:儿童戈谢病以脾肿大和血小板减少为常见临床表现,骨骼影像学改变早于骨病的发生。除上述临床表现外,Ⅱ型和Ⅲ型同时还有生长迟缓及神经系统表现。L483P变异的等位基因频率最高,可同时出现于3种亚型,L422R、F252I基因变异型与神经病变表型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板股后韧带变异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右膝关节疼痛1年,加重1个月”于2022年8月22日于吉林省人民医院关节外科住院治疗。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近1个月疼痛加重,伴右膝关节肿胀及活动受限。偶有关节交锁症状,活动后可缓解。既往无特殊疾病史。体格检查:右膝关节略肿胀,内外侧间隙均有压痛,浮髌试验、半月板研磨试验均阳性。2022年7月16日右膝关节MRI示内侧半月板体部损伤、关节退行性变(图1A~1C)。临床诊断为右膝半月板损伤、右膝骨性关节炎。于2022年8月24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膝关节镜探查术,术中见内侧半月板体部损伤及股骨内髁软骨磨损,予以修整。镜下用探钩探查见后角环抱后交叉韧带,后角和后交叉韧带连接处见一条索状韧带组织,起自内侧半月板后角;用探钩拨除表面滑膜,见韧带组织显露,其起自内侧半月板后角,斜行向上与后交叉韧带融合并向股骨走行,止于股骨内髁内侧面(图1D~1G)。根据关节镜下对该条索状韧带组织形态、走行及起止点的观察,临床诊断其为变异的板股后韧带(图1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总结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CEOT)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并提高对CEOT组织学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22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病理科诊断为CEOT的11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患者年龄(43.0±11.9)岁(19~58岁),病程2周至5年。分析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随访(1~8年),其中8例有随访资料,3例失访,同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11例CEOT患者分别为经典型(6例)、透明细胞型(2例)、含朗格汉斯细胞型(2例)和无钙化型(1例)。6例经典型CEOT中,下颌骨与上颌骨的发生比例为2∶1,中央型与外周型的发生比例为5∶1,2例与未萌牙有关,3例有局部侵袭性,组织病理学上由嗜酸性上皮细胞、淀粉样物质和同心圆钙化构成,Ki-67增殖指数小于5%,4例有随访资料,1例1年后复发,3例随访3~8年尚未复发。2例透明细胞型CEOT均发生在下颌骨外周部位,镜下表现为片状气球样变透明细胞和经典CEOT区域,上皮细胞和透明细胞区域CK5/6、p63均阳性表达,透明细胞过碘酸希夫染色散在阳性,表明胞质内含糖原,Ki-67增殖指数最高为5%,1例有随访资料,术后1年未复发。2例含朗格汉斯细胞型CEOT均发生于上颌骨前部,为囊实性病变,镜下可见朗格汉斯细胞散在分布于上皮内,且存在无钙化淀粉样小球,Ki-67增殖指数小于5%,2例术后分别随访1、2年,均未复发。1例无钙化型CEOT为骨内病变,具有明显侵袭性,可见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淀粉样物质中未见钙化,Ki-67增殖指数在11例中最高,约8%,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迹象。结论:经典型CEOT的组织学形态较独特,对其衍生出的几种组织学变异也应提高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