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EAM/C预处理方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BeEAM/C(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tuo-HSCT)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收治并进行BeEAM/C方案预处理auto-HSCT的30例PTCL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BeEAM/C组。选择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于本院接受GBM/C(吉西他滨+白消安+美法仑/环磷酰胺)方案预处理auto-HSCT的30例PTCL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纳入GBM/C组。BeEAM/C组与GBM/C组患者年龄分别为(43.2±10.3)岁和(38.6±11.8)岁;男性患者分别为19和17例,女性患者分别为11和13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造血重建、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2组患者的随访截至2023年4月30日。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根据本研究定量资料的分布,2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成组 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2组患者的总体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曲线,2组比较采用log-rank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LH-KS-025),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研究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骨髓受累、病理分型、疾病分期、既往治疗线数、移植前疗效、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 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回输的单核细胞(MNC)中位数(4.80×10 8/kg比5.23×10 8/kg)、CD34 +细胞中位数(2.09×10 6/kg比1.85×10 6/kg)、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13 d比12 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5 d比15 d)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379.00、 P=0.294, U=394.50、 P=0.412, U=388.00、 P=0.353, U=-439.50、 P=0.876)。③截至2023年4月30日,对BeEAM/C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2.5个月(10.3,16.0个月),随访期间4例患者疾病进展(PD),1例死亡;对GBM/C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1.5个月(20.8,35.0个月),随访期间8例患者PD,2例死亡。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1年PFS率分别为84.3%和90.0%,1年OS率分别为96.6%和93.2%,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29、 P=0.589, χ2=0.20、 P=0.656)。④ 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为100.0%(30/30);2组患者Ⅲ~Ⅳ级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7%(17/30)比63.3%(19/30), χ2=0.28, P=0.598]。GBM/C组患者黏膜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BeEAM/C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3.3%(22/30)比46.6%(14/30), χ2=4.44, P=0.035;93.4%(28/30)比70.0%(21/30), χ2=5.46, P=0.020]。 结论:对于接受auto-HSCT的PTCL患者,采取BeEAM/C预处理方案与GBM/C预处理方案的短期预后疗效相当,但前者所致黏膜炎及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下降,安全性相对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微生态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免疫失调在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肠道微生态中高度多样性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有重要的影响。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影响血液系统肿瘤的进展及患者预后。笔者拟从肠道微生态的组成,肠道微生态与宿主抗肿瘤免疫、血液系统肿瘤发病及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化疗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等方面,对肠道微生态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关系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对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后近期临床结局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对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后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行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行益生菌治疗设为试验组,围手术期行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2)术中情况。(3)随访和术后情况。(4)炎症相关血液学指标情况。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和辅助化疗启动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31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广义估计方程。 结果:(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为64(42~80)岁。80例患者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术中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施行胃癌根治术。试验组患者新辅助治疗后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手术方式(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消化道重建方式(Billroth Ⅱ吻合、Roux-en-Y吻合)分别为2、7、15、13例,19、21例,205(180~240)min,50(30~60)mL,6、34例;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6、12、16例,23、17例,218(190~251)min,50(43~60)mL,11、2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683.00, χ2 =0.80, U=668.00、681.00, χ2 =1.87, P>0.05)。(3)随访和术后情况:8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1个月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分别为6例和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3, P<0.05)。试验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固体食物耐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化疗启动时间分别为3(3~6)剂、53(49~66)h、72(62~82)h、(72±18)h、6.0(5.5~7.0)d、26.0(25.0~28.0)d;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3~10)剂、66(60~88)h、94(82~112)h、(107±23)h、7.0(6.4~8.3)d、30.0(28.0~33.0)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471.50、432.00、343.50, t=-7.62, U=411.50、319.50, P<0.05)。(4)炎症相关血液学指标情况:①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白细胞计数分别为(5.6±1.4)×10 9/L、(9.9±3.2)×10 9/L、(7.7±2.6)×10 9/L、(6.8±1.8)×10 9/L;对照组分别为(6.1±1.9)×10 9/L、(12.3±2.9)×10 9/L、(9.7±3.6)×10 9/L、(7.8±2.7)×10 9/L,满足球形检验( χ2 =4.17, P>0.05),采用主体内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6.61、10.45、4.56, P<0.05)。②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5%±10%、76%±11%、73%±9%、69%±9%;对照组分别为56%±9%、84%±5%、79%±8%、74%±9%,不满足球形检验( χ2 =16.63, P<0.05),采用多变量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92.42、11.46、5.55, P<0.05)。③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C-反应蛋白分别为1.35(1.15~1.97)mg/L、14.94(8.24~21.22)mg/L、33.39(13.02~66.02)mg/L、18.36(8.27~60.43)mg/L;对照组分别为1.62(0.97~2.27)mg/L、24.03(10.42~36.52)mg/L、81.66(31.20~116.76)mg/L、46.84(28.30~80.26)mg/L,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Waldχ2 =145.74、9.48、9.90, P<0.05)。④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降钙素原分别为0.02(0.02~0.04)μg/L、0.08(0.06~0.12)μg/L、0.12(0.07~0.21)μg/L、0.09(0.06~0.15)μg/L;对照组分别为0.02(0.02~0.04)μg/L、0.14(0.07~0.71)μg/L、0.35(0.14~0.71)μg/L、0.24(0.10~0.48)μg/L,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降钙素原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Waldχ2 =62.88、14.71、18.33, P<0.05)。 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患者行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可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加快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术后炎性指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可尽早行术后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腺癌质子调强与光子容积旋转调强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质子调强和光子容积旋转调强在胰腺癌大分割放射治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10例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别使用Eclipse和RayStation进行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和质子调强治疗(IMPT)的计划设计。完成计划后的剂量文件统一导入MIM软件以提取评估参数。主要评估参数包括计划靶区(PTV)的 Dmin、 Dmean、 Dmax、适形指数(CI)和新适形指数(nCI)、均匀指数(HI)、梯度指数(GI)、覆盖率(coverage)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 结果:靶区方面两组的适形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VMAT组取得了更高的PTV Dmin、 Dmax、D 98%、D 2%、HI和覆盖率以及更优的剂量梯度GI和 D2 cm( t/ Z=-4.63~5.32, P<0.05),IMPT组则获得了更低的10%_PD( t=-7.47, P<0.05)。危及器官方面,两组的空回肠最大剂量 Dmax、胃 Dmax、十二指肠 Dmax以及左肾的平均剂量 D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MPT组在空回肠的体积剂量 D5 cm3、胃的 D10 cm 3、十二指肠的 D5 cm 3及 D10 cm 3、左肾的 D2/3、右肾的 Dmean及 D2/3上均低于VMAT组( t/ Z=-8.12~-2.60, P<0.05),但是IMPT组脊髓的 Dmax和 D0.35 cm 3均高于VMAT组( t=7.30、6.77, P<0.05)。 结论:VMAT和IMPT都能实现满足临床要求的胰腺癌大分割放射治疗计划。二者在在毗邻胰腺靶区的胃肠道组织最大受量上的保护无差异,在胃肠道的体积受量保护上IMPT拥有更大优势,但对射束肿瘤靶区前缘的危及器官保护上可能弱于VMA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致喉头水肿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发病率2%~3%,是早期妊娠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占75%) [1,2]。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作为临床常用的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大剂量方案(>500 mg/m 2)主要用于治疗各类恶性肿瘤,小剂量MTX也可用于异位妊娠的保守治疗 [3,4]。MTX治疗异位妊娠的常用剂量为50 mg/m 2或1 mg/kg,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其经济、有效且不良反应小,是国内外指南推荐临床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最常用的药物,治疗成功率约70%~95%,可能取决于治疗方案和初始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 [5]。但应用MTX的患者个体化差异较大,据文献报道小剂量使用MTX,也可引起患者发生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剥脱性皮炎等一系列严重毒副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6,7,8,9]。本文报道一例由MTX治疗异位妊娠所致喉头水肿的病例,旨在为临床应用MTX治疗异位妊娠提供参考,以期预防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微生态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道微生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组成特征改变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特定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调节宿主生理功能和肿瘤微环境,显著影响抗肿瘤治疗反应及其不良反应。靶向肠道微生态的策略在肿瘤诊治中显示出有希望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NFAIP3基因新生变异致A20单倍体不足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 女,5岁,因“间断发热、腹痛、腹泻2个月余”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结肠镜检查发现全结肠出现多处不规则深溃疡,肛周可见脓肿。基因检测显示患儿存在TNFAIP3基因杂合变异(NM_001270508:c.866delA),而其父母均为野生型。患儿确诊A20单倍体不足,予营养支持、沙利度胺口服治疗,后因严重胃肠道反应停用沙利度胺,给予生物制剂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半年余,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治疗结果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放疗在治疗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3-2015年间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11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患者均接受盆腔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放疗,完成盆腔外照射放疗(D T50Gy分25次)后,行近距离推量D T15~20Gy分3~4次。盆腔转移淋巴结采用外照射推量至60~66Gy分30~33次。外照射期间均行同期卡培他滨单药化疗。放疗后采用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应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和局控率。采用RTOG损伤分级标准评估早、晚期放疗反应。 结果:11例患者高剂量率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近距离中CTV D 90%的EQD 2 Gy为(21.3±1.60) Gy。原发灶完全缓解率为64%,部分缓解率为27%,客观缓解率为91%。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64%、46%,无瘤生存率为64%、45%、27%;3年局部额控制率为46%。1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第8个月肺部转移。1-2级肠道急性不良反应7例,泌尿系统急性不良反应5例;2级骨髓抑制反应1例;1-2级肠道晚期不良反应5例,泌尿系统晚期不良反应1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 结论: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在局部进展期不可手术的直肠癌患者中,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是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直肠癌根治性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肉衰减症对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活动能力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肌肉衰减症对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活动能力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于宁波市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住院并符合条件的患者120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评分筛查患者营养风险,采用简明运动测试量表(short physical pefformance battery,SPPB)评估患者活动能力,利用腹部CT扫描计算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 at the third lumbar vertebra,L3 SMI),同时测量握力/肌力、6 m步行速度、小腿围。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肌肉衰减症组和非肌肉衰减症组。分析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肌肉衰减症的影响因素以及肌肉质量与活动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肌肉衰减症的发生率为28.3%(34/120),男性患病率为28.9%(22/76),女性患病率为27.3%(12/44);两组年龄、肿瘤分期、营养风险、体重指数、小腿围、L3 SMI、握力/肌力、6 m步行速度及SPPB得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肌力/握力、L3 SMI、6 m步行速度与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肌肉衰减症密切相关( P<0.05);两组L3 SMI与活动能力(SPPB)均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肌肉衰减症是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上应重视老年胃肠道肿瘤合并肌肉衰减症患者的治疗,及时进行营养干预和运动干预,以期降低肌肉衰减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消化道护理套餐在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消化道护理套餐对其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单双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恶性肿瘤放化疗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对干预措施进行改善,设置消化道护理套餐并应用。对比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期间消化道反应发生情况、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消化道症状评分、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症状评分、焦虑与抑郁评分均升高,但观察组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除经济困难项目得分无明显变化外余下项目得分均得到优化,且观察组得分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护理套餐的建立与应用能够优化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