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治疗结果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放疗在治疗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3-2015年间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11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患者均接受盆腔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放疗,完成盆腔外照射放疗(D T50Gy分25次)后,行近距离推量D T15~20Gy分3~4次。盆腔转移淋巴结采用外照射推量至60~66Gy分30~33次。外照射期间均行同期卡培他滨单药化疗。放疗后采用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应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和局控率。采用RTOG损伤分级标准评估早、晚期放疗反应。 结果:11例患者高剂量率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近距离中CTV D 90%的EQD 2 Gy为(21.3±1.60) Gy。原发灶完全缓解率为64%,部分缓解率为27%,客观缓解率为91%。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64%、46%,无瘤生存率为64%、45%、27%;3年局部额控制率为46%。1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第8个月肺部转移。1-2级肠道急性不良反应7例,泌尿系统急性不良反应5例;2级骨髓抑制反应1例;1-2级肠道晚期不良反应5例,泌尿系统晚期不良反应1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 结论: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在局部进展期不可手术的直肠癌患者中,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是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直肠癌根治性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模板辅助标准化施源器在ⅢB期宫颈癌影像引导自适应近距离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辅助标准化施源器在宫颈癌影像引导自适应近距离治疗(BT)中的应用。方法:对23例外照射(45 Gy分25次)后宫旁受侵袭范围较大的Ⅲ B期宫颈癌患者行MRI引导自适应BT,处方剂量为7 Gy/次,共4次。根据外照射前后MRI中肿瘤消退情况确定BT范围,预估应用标准化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施源器剂量欠量区域。对欠量区域虚拟经会阴组织间插植针道,并优化植入角度、间距、深度等。应用图形设计软件设计辅助插植模板,并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辅助模板,并与标准化施源器结合紧密。在全麻条件下超声引导完成IC+IS,术后对患者行MRI定位扫描。将定位MRI传入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并给予IC+IS治疗计划设计优化,最终完成计划评估及治疗。 结果:3D打印个体化插植模板平均打印时间为(3.5±1.0) h,辅助模板共引导植入插植针382根,单分次(4.2±1.5)根,剂量权重比为(16.49±9.50)%。靶区EQD 2Gy,α/ β=10剂量高危靶区D 90%为(90.45±3.03) Gy,中危靶区D 90%为(66.46±3.68) Gy。膀胱、直肠、小肠、乙状结肠的D 2cm 3EQD 2Gy,α/ β=3分别为(82.69±2.60)、(73.20±2.52)、(69.35±3.32)、(69.39±3.27) Gy,均满足临床剂量要求。1年和2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6%和87%、87%和70%、96%和78%。 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辅助插植施源器可以有效弥补现有标准化施源器在Ⅲ B期宫颈癌临床BT时大体积靶区剂量的不足,为晚期宫颈癌BT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全卷积网络U-Net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三维剂量分布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全卷积网络U-Net预测宫颈癌近距离治疗(BT)感兴趣区(ROI)三维剂量分布,并评估其预测精度。方法:首先选取100例宫颈癌腔内结合组织间插植病例作为整个研究数据集,并将其划分为训练集(72例)、验证集(8例)、测试集(20例);然后利用U-Net建立模型,将是否包含宫腔管及插针作为区分因素训练两个模型;最后对20例测试集病例进行预测,并进行对比分析。模型的性能通过 、 以及平均绝对离差共同评估。 结果:包含与未包宫腔管与插植针的模型相比,直肠的 上升了(16.83±1.82) cGy ( P<0.05),其余ROI的 或 均相近(均 P>0.05);高危靶区、直肠、乙状结肠、小肠、膀胱平均绝对离差分别上升了(11.96±3.78)、(11.43±0.54)、(24.08±1.65)、(17.04±7.17)、(9.52±4.35) cGy (均 P<0.05);中危靶区的下降了(120.85±29.78) cGy ( P<0.05);6个ROI的平均绝对离差的平均值下降了(7.8±53) cGy ( P<0.05),更接近实际计划。 结论:利用全卷积网络U-Net可以实现宫颈癌患者BT的三维剂量分布预测;结合宫腔管与插植针作为输入参数,比单一使用ROI结构作为输入能得到更准确的预测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插植针植入棒在妇科肿瘤术后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科肿瘤术后阴道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妇科肿瘤术后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后放疗指征,需接受三维近距离后装放疗补量。根据患者阴道残端情况选用不同型号插植针植入棒模板,依照预设通道在模板内放置阴道管和插植针。按照统一标准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放疗计划,高危临床靶区(HR-CTV)处方剂量为5.5 Gy/次,通过剂量体积参数图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等参数。结果:62例患者均在插植针植入棒模板引导下顺利完成后装放疗,共行140次插植治疗,剂量参数HR-CTV包绕90%靶区体积的平均剂量D 90%为(575.48±22.30)cGy,包绕膀胱、直肠、乙状结肠2 cm3体积的平均剂量D 2cm3分别为(328.69±102.71)cGy、(369.14±46.59)cGy、(27.28±71.27)cGy,小肠未进入靶区照射范围无统计,靶区体积大小、危及器官剂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瘤术后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有明显临床优势,满足预计划剂量要求,操作简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在ⅢB期宫颈癌中剂量学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基于CT图像引导下单纯后装腔内近距离治疗(ICBT)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IC+ISBT)两种后装方式治疗Ⅲ B期宫颈癌的剂量学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于吉林省肿瘤医院放疗四科治疗的宫颈癌Ⅲ B期患者9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近距离治疗前妇科检查和盆腔MRI检查的结果确定肿瘤残留大小和宫旁浸润情况,分为ICBT组与IC+ISBT组。比较两种后装治疗方式的D 90%、D 100%、V 100%以及膀胱、直肠D 2cm 3,观察近、远期疗效。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所有患者5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83%、71%、68%。与ICBT组相比,IC+ISBT组高危临床靶体积D 90%均>85 Gy,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8),但膀胱和直肠D 2cm 3剂量分别显著降低7、8 Gy ( P值均<0.01),且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显著提高( P=0.009)。高危临床靶体积>60 cm 3 5年局部控制率在IC+ISBT组显著提高( P=0.029)。 结论:后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Ⅲ B期宫颈癌能够保证靶区覆盖的同时,显著降低远处转移发生率和危及器官受量,并显著提高大体积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中隐匿性子宫穿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中隐匿性穿孔CT图像,评价三维计划和二维计划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9—2020年间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单纯腔内(宫腔管+穹隆管)三维近距离治疗宫颈癌817人次,其中发生隐匿性子宫穿孔16人次。基于Oncentra Brachy Therapy计划系统,单次处方剂量6Gy,对穿孔CT图像分别设计三维计划(3D组)及二维计划(2D组),用体积剂量参数评估两组计划包绕体积、靶区适形指数(CI及COIN)和危及器官(OAR) D 2cm 3的参数。 结果:宫颈癌近距离治疗发生隐匿性子宫穿孔率为1.96%(16/817)。处方剂量曲线包绕体积3D组大于2D组[(40.74±14.98) cm 3∶(91.46±19.71) cm 3, P<0.05],但处方剂量曲线包绕的高危临床靶区体积3D组与2D组相近( P>0.05);CI、COIN值3D组大于2D组(0.79±0.10∶0.38±0.09、0.72±0.96∶0.37±0.18,均 P<0.05)。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小肠D 2cm 3受量3D组小于2D组(306.06±77.57) cGy∶(548.03±164.21) cGy、(252.27±72.60) cGy∶(411.16±118.74) cGy、(127.25±62.84) cGy∶(227.45±94.48) cGy、(228.79±94.90) cGy∶(450.95±157.96) cGy (均 P<0.05)。 结论:宫颈癌近距离治疗时使用图像引导有助于发现隐匿性子宫穿孔,当发生隐匿性子宫穿孔时使用三维计划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且明显优于二维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晚期宫颈癌后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剂量学及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后装腔内/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IC/ISBT)与传统后装腔内近距离治疗(ICBT)相比较的剂量学差异及其近期疗效。方法:45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IC/ISBT及ICBT方法进行后装近距离治疗,分别对两种治疗方法的A点(A 1、A 2)、D 90%、D 100%以及膀胱、结肠、直肠、小肠受量进行计算,同时观察近期疗效。 结果:IC/ISBT比ICBT放疗A点剂量显著提升( P<0.05);并且IC/ISBT的D 90%、D 100%也均明显高于ICBT ( P<0.05)。外照射后残存肿瘤直径≥3 cm时,IC/ISBT比ICBT可获得较高的靶区剂量提升( P<0.05)。IC/ISBT与ICBT的膀胱、直肠、结肠、小肠D 2cm 3、D 0.1cm 3相近( P>0.05)。疗后1、3、6个月的近期疗效IC/ISBT与ICBT相近( P>0.05)。 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残存肿瘤直径≥3 cm)后装近距离治疗中IC/ISBT在不增加危及器官受量及降低近期疗效前提下显著地提高了靶区、A点剂量,具有明显剂量学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等效均匀剂量在宫颈癌腔内联合插植近距离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等效均匀剂量(EUD)在宫颈癌腔内联合插植近距离治疗(BT)计划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腔内联合插植BT的宫颈癌患者20例,分别进行基于EUD和混合EUD (h-EUD)计划的优化设计,分析比较计划结果与预先的混合逆计划优化(HIPO)计划间剂量学差异。为进一步评估EUD目标在优化设计中的作用,对所有病例增加了虚拟的均匀组织间插植实验。结果:3种优化计划具有相似的适形指数,与HIPO计划相比,EUD计划的膀胱、直肠、小肠平均D 2cm 3分别减少了0.22、0.23、0.28 Gy,平均EUD分别减少了0.14、0.20、0.15 Gy;h-EUD计划的膀胱、直肠、小肠平均D 2cm 3分别减少了0.16、0.22、0.24 Gy,平均EUD分别减少了0.20、0.13、0.16 Gy ( P均<0.05)。在虚拟插植实验中,EUD目标能对危及器官提供更加显著的剂量改善。 结论:宫颈癌腔内联合插植BT采用EUD优化方法能在保证靶区剂量基本一致,并有效降低正常组织受量、改善治疗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优化算法剂量学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在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IC/ISBT)中,基于剂量学及生物学模型的帮助,进行图形优化(GO)、模拟退火逆向计划优化算法(IPSA)和混合逆向计划优化算法(HIPO)的比较分析,为宫颈癌IC/ISBT治疗优化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5例接受影像引导下IC/ISBT的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后装治疗计划分别采用GO、IPSA、HIPO优化的方式制定3次,处方剂量高危临床靶区体积(HRCTV) D90均为6 Gy。针对3种优化方案的用时、剂量-体积参数及放射生物学差异,采用非参数Friedman检验以及非参数Wilcoxon秩检验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逆向计划优化耗时均较正向计划耗时短,时间分别是GO 135.03 s、IPSA 46.53 s、HIPO 98.36 s,肿瘤靶区剂量中高剂量照射的 V150%(53.66%)在HIPO计划中略高,而高剂量照射的 V200%(30.29%)在GO计划中更高。GO的适形度指数( CI)(0.91)较其他计划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9.98, P<0.001)。HIPO计划的膀胱与直肠的 D1 cm 3、 D2 cm 3受照射量较低,小肠受照射量与其他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IPO计划中HRCTV的等效均匀生物有效剂量(EUBED)(12.35 Gy)比GO(12.23 Gy)、IPSA(12.13 Gy)高,膀胱处的EUBED在GO(2.38 Gy)计划中最低,直肠处的EUBED在HIPO(3.74 Gy)计划中最低,小肠的EUBED 3种优化方式未见明显差异( P>0.05)。3种优化计划预测的肿瘤控制率(T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5),HIPO计划预测膀胱与直肠的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比GO、IPSA计划低( χ2=12.95~38.43, P<0.01),小肠的NTCP未见明显区别( P>0.05)。 结论:3种优化方法中,两种逆向优化方式均较正向优化耗时短。GO计划较IPSA、HIPO计划更适形。HIPO计划可以增加靶区生物学覆盖剂量,减少膀胱与直肠处的最大物理或生物受照射量和NTCP。推荐优先使用HIPO作为宫颈癌IC/ISBT的优化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妇科肿瘤近距离三维后装放疗不同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分析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比较妇科肿瘤近距离三维后装放疗计划4种不同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差异,为妇科肿瘤三维后装治疗优化方法的选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CT引导下三维后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组织间插植的妇瘤患者110例,依据原始图像重新制定4组计划,分别为基于图形优化的正向计划Gro,基于模拟退火逆向优化算法IPSA1、IPSA2(IPSA2是在IPSA1基础上增加体积剂量限值),以及基于混合逆向优化算法HIPO.比较4组计划中CTV的体积剂量参数V200、V150、V100、D90、D98、适形度指数CI,以及膀胱、直肠、乙状结肠D2cc、D1cc、D0.1cc剂量参数.结果 正向计划优化时间相较于逆向优化时间较长,其次是HIPO优化.剂量学方面对比,逆向优化HIPO计划的HRCTV D90、D98、V100参数优于正向优化和IPSA,逆向优化IPSA1、IPSA2、HIPO三组的HRCTV D90、V100高于正向优化Gr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计划靶区适形指数CI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及器官方面,HIPO计划的膀胱、直肠D2cc所受剂量低于其他3组,对于膀胱吸收剂量,正向优化Gro与IPSA1、HIPO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肠,IPSA1、IPSA2、HIPO组的D2cc、D1cc参数优于Gr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计划的乙状结肠剂量参数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妇科肿瘤近距离三维后装放疗计划,正向与逆向优化均能满足临床要求,使用逆向HIPO优化可实现更好的靶区覆盖以及减少膀胱、直肠受量,设计时间也可接受,在计划首次优化时推荐使用,实际临床可结合图形优化人工微调以获得更为个体化的计划剂量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