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56例,其中男17例、女39例,年龄59~78(68.5±4.5)岁。56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6例,采用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辅助完成TKA;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股骨远端外旋3°的测量截骨技术完成TKA。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等临床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以及术中初始屈曲间隙不平衡(IFA)发生率;观察患者术后假体安装的位置情况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3)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功能受限、膝关节异响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膝内翻角、股骨假体旋转误差,术后1年采用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膝关节疼痛缓解情况、采用膝关节协会(KSS)评分标准分别评估膝关节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测量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OM)评估膝关节活动改善情况。结果:(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和围术期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中观察组IFA发生率为7.7%(2/26),低于对照组的53.3%(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30, P<0.001)。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假体安装的位置良好。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3)56例患者术后随访14~25(21.0±3.2)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膝关节僵硬1例,对照组膝关节僵硬2例、异响1例,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4, P=0.710)。术后3个月,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误差(0.4°±1.7°)小于对照组(1.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6, P=0.008);2组间膝内翻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3, P=0.468)。术后1年,观察组VAS评分(1.3±0.6)分,低于对照组的(2.2±1.1)分;膝关节KSS临床评分(91.2±2.9)分、功能评分(91.1±4.3)分及膝关节ROM为106.9°±10.6°,均大于对照组的(88.0±6.2)分、(86.8±4.6)分、90.9°±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5、2.45、3.61、3.96, P值均<0.05)。 结论: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TKA中可以辅助调整股骨远端外旋截骨角度,有利于膝关节屈曲间隙平衡,减少术中创伤,提高近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股骨远端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股骨远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及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13例股骨远端原发肿瘤患者和3例膝关节周围假体置换术后翻修患者资料,男8例、女8例,年龄(43.3±17.8)岁(范围15~71岁)。13例股骨远端肿瘤患者中,骨肉瘤6例、骨巨细胞瘤5例、平滑肌肉瘤1例、软骨肉瘤1例;3例假体置换术后翻修患者中,肿瘤型假体术后无菌性松动2例、表面人工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1例。设计并制作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16例患者肿瘤切除或假体翻修术后股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评估下肢力线,采用中文版36条简明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form,SF-36)评价术后生活质量,应用美国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肢体功能。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安放假体,除2例行全股骨置换患者外,其余14例患者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长度(18.2±11.7) cm(范围8.6~47.1 cm)、手术时间(138±19) min(范围110~170 min)、术中出血量(211±118) ml(范围100~500 ml)。术后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示16例患者下肢机械轴线与膝关节中心的距离为0.1(0,0.7) cm,髋膝踝角179.0°±2.3°(范围173.3°~182.2°)。术后随访12~36个月,16例患者均未发现假体并发症。SF-36评分显示生理功能评分为(56.7±7.0)分(范围42.7~67.4分)、心理功能评分(54.1±7.6)分(范围40.5~66.3分)。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为120.0°±15.6°(范围95°~130°),其中肿瘤相关的15例患者MSTS 93评分为(25.0±1.7)分(范围22~28分),其中优7例、良8例。1例患者术后10个月出现肿瘤肝、肺转移,术后18个月死亡;其余15例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均存活,无瘤生存时间为(25.8±8.4)个月(范围12~36个月),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重建股骨远端骨缺损,术中假体安装简单、快速,短期随访未出现假体相关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截骨导板对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使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PSI)和传统手术器械(CI)在股骨假体旋转对线上的差异。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前瞻性连续纳入80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其中女63例,男17例,平均年龄69岁。根据区组随机(区组大小为4)的方法,分为PSI-TKA组和CI-TKA组,每组患者4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的旋转角度,旋转对线的偏移率,术后1年随访时的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以及膝前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TKA组0.7°,PSI-TKA组0.6°, P=0.279),但PSI-TKA组患者旋转角度的变异系数低于CI-TKA组(1.50比2.14)。所有患者总体力线偏移(内旋/外旋>2°)率是13.5%,其中CI-TKA组为19.4%,PSI-TKA组为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5)。共有6例(8.1%)患者在术后1年随访时出现了膝前痛。两组在术后1年时的膝前痛发生率和膝关节HSS评分及WOMAC总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SI和传统器械手术一样,可良好地重建TKA术后股骨假体旋转对线,且展现出了减少力线偏移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计算机导航辅助膝关节置换对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否存在优势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TKA)与传统TKA的近期疗效,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TKA对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否存在优势.方法 将60例初次单侧TKA的患者随机分为导航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股骨后髁轴(PCL)、前后轴(APL)、KSS评分、WOMAC评分、Oxford评分,对比两组的术后疗效及探讨假体旋转对线.结果 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术后1、2、3、6、12、24个月两组KSS评分、WOMAC评分、Oxfor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导航组PCL、APL与术前偏离的角度测量值分别为0.60°(0.40°,2.00°)、1.64°(0.30°,2.65°),传统组分别为1.22°(0.38°,2.89°)、2.03°(0.81°,2.53°);两组的PCL较术前偏离的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的APL较术前偏离的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股骨匹配假体旋转位置在1°内的比例:导航组分别为PCL70%(21例)、APL 30%(9例),传统组分别为PCL 50%(15例)、APL 17%(5例).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TKA虽能获得更好的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但主要在后髁轴的对线上,且在术后1~24个月术后各时段3项评分上均无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D打印技术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股骨近段畸形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介绍3-D打印技术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1例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股骨近段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7年2月,收治1例40岁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股骨近段畸形的女性患者.术前采用Mimics软件建立患侧髋关节三维数字模型,3-D打印患侧股骨模型,根据模型设计股骨假体截骨位置及截骨大小.采用Magics 19.0软件设计制作个性化股骨截骨导板三维模型,并3-D打印.THA术中应用截骨导板进行股骨截骨矫形.结果 手术时间98 min.术后第2天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示,髋臼假体安放、螺钉植入角度及位置均理想,恢复髋臼正常旋转中心,股骨截骨两端对位良好,下肢力线恢复正常.患者获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为95分,较术前(38分)明显提高;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分,较术前(7分)明显下降.随访期间未发生假体松动、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THA治疗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股骨近段畸形,能简化手术操作、提高手术准确度、减少组织损伤、降低手术风险,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假体内旋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因素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疼痛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不满意的常见原因,其通常有感染、无菌性松动等因素,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明确病因.近年研究发现术后不明原因疼 痛可能和旋转力线不良相关,作者分析了本院32例初次TKA术后不明原因膝痛患者的旋转力线,并将其和无疼痛患者比较,探讨术后疼痛和旋转力线的关系.发现疼痛组患者胫骨旋转角、股骨旋转角、联合旋转角、胫股失匹配角均较无疼痛组内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假体内旋是初次TKA术后不明原因疼痛的一大因素,应避免假体过度内旋安放,减少术后疼痛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股关节力线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目前治疗膝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的常用手术方法之一,但有随访发现,接受TKA的患者髌骨不稳发生率为55%~72%.TKA术后髌骨不稳多由术中胫股关节力线恢复欠佳引起的,包括股骨旋转、股骨髁前后径、胫骨旋转、胫骨后倾角、胫股角等因素,髌股关节异常可能会引起髌骨滑迹异常、假体磨损、膝前痛及膝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笔者就胫股关节对线不良可能导致的髌股关节问题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人工关节置换疗效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人工假体置换的疗效,总结分析影响人工假体失败和术后功能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5年5月全国7家骨肿瘤治疗中心收治的采用人工假体置换的42例股骨远端GCT患者资料,男24例,女18例,年龄20~69岁,平均(38.53±12.87)岁.原发患者28例,复发患者14例,其中复发1次者11例,2次者3例.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髓针偏倚角度对骨壁形变的影响.比较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假体类型、等因素对假体松动的相关性.步态分析假体偏置角度对下肢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统计分析肿瘤原发或复发、假体服役状态、手术截骨长度对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 随访时间20~158个月,平均68.7个月.假体3年生存率83.33%、5年生存率57.14%.假体松动18例,占42.8%(18/42).术后初次随访X线片示假体髓针与髓腔的力线矢状位偏倚>3°者19例.瘤段截骨长度与假体松动明显相关(OR=0.132,P=0.003),假体髓针力线偏移角度与假体松动明显相关(OR=25.000,P=0.000).截骨长度>12cm及假体髓针力线偏移>3°会导致假体更易松动;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假体类型等与假体松动无相关性(P>0.05).步态分析显示不恰当的假体偏置角度可明显改变假体所受关节力.术后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93,MSTS 93)功能评分平均(25.43±4.256)分,优33例、良7例、差2例.原发患者膝关节屈伸功能好于复发患者,且复发1次者功能好于复发2次者(P=0.003);假体未松动及翻修者的膝关节屈伸功能优于松动者(P=0.001);截骨长度<12cm者肢体膝关节屈伸功能优于截骨长度>12cm者(P=0.002).结论 假体松动与髓针和髓腔的不匹配、截骨长度、假体旋转能力、假体植入位置及角度因素相关,假体的功能主要受手术次数、假体服役状态、截骨长度及医源性低位髌骨等因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D个性化截骨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精准度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3D个性化截骨板与传统截骨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重建力线和假体组件安放的精准度.方法 通过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数据库等电子期刊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比较个性化截骨板(PSI)与传统截骨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及临床疗效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照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符合初次膝关节置换的终末期骨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干预与对照措施分别为个性化截骨板与传统截骨、结局评价指标至少包括下肢力线离群值等纳入标准和不符合以上条件的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对于下肢力线、假体组件离群值等计数资料评估其相对危险度(RR)及95%可信区间(CI),对膝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时间等连续型变量计算其均值差(mean difference,MD)及95%CI,对统计结果进行综述.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12 项研究.Meta分析显示:PSI组与传统组术后下肢力线(髋-膝-踝角)离群值比较:[RR =0.88,95%CI(0.65, .19),P>0.05];PSI组与传统组术后冠状位股骨组件离群值比较:[RR =0.76,95%CI(0.57,1.02), P>0.05];PSI组与传统组术后冠状位胫骨组件离群值比较:[RR =1 .19,95%CI(0 .68,2 .09),P>.05];PSI组与传统组术后3个月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比较:[MD =0 .04,95%CI(-1.63, .72),P>0.05],以上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股骨组件旋转对合离群值[RR =0 .55,95%CI (0 .33,0.9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术后股骨组件旋转对合方面,个性化截骨板比传统截骨更精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间隙平衡技术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其主要包括测量截骨技术和间隙平衡技术[1].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目标是重塑下肢正常力线并获得内外侧及屈伸间隙平衡.精确的内外侧软组织平衡和准确截骨是全膝关节置换技术的关键,不精确的截骨和软组织松解会导致髌股关节不稳、膝前疼痛等并发症[2].测量截骨技术又称为等量截骨技术,维持了术后关节线稳定,具有学习曲线短、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等优点[3-4],但因股骨后髁截骨参照的骨性标志物不易识别,术者判断不准确,以及股骨远端旋转个体化差异等原因容易导致股骨假体旋转不良情况出现.Freeman等[5]在1970年首先提出了采用屈膝间隙优先的间隙平衡技术,Insall等[6-7]在此基础上改进并提出了伸膝间隙优先的间隙平衡技术.临床研究[8-10]证实,间隙平衡技术可提高膝关节屈曲稳定性和增加假体使用寿命.笔者就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间隙平衡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