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在骨科领域仍是一项挑战。手术时机、复位策略(开放还是闭合)、关节囊切开减压、手术入路的选择、置入物和固定方式的选择等仍是存在争议的话题。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和固定,以降低内固定失效、骨不连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风险。近年来,自体骨移植技术、股骨颈内侧支撑钢板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时机选择、复位策略选择、关节囊切开减压的必要性、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的选择等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青年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股骨头坏死(ONFH)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股骨头血运异常,进而出现股骨头变形及塌陷,最终导致髋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的骨科常见且难治的疾病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并依照分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积极预防ONFH进一步加重,从而延迟或避免中青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对于早期ONFH,目前有多种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式,各种治疗方式都以延缓病情进展、预防股骨头塌陷及阻止轻度塌陷为目的。近年来,随着骨重建生物材料的出现和发展,ONFH病灶刮除后的人工骨重建术在早期ONFH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笔者从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对中青年早期ONFH保髋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早期ONFH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9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股骨头坏死分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股骨头坏死是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导致骨髓成分及骨细胞死亡,随后发生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甚至塌陷的系列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制订的股骨头坏死分期在指导治疗、判断预后、评估疗效方面得到广泛应用。2019年11月,关节外科杂志(Journal of Arthroplasty)在线发表了韩国学者Kyung-Hoi Koo牵头的专家组制订的股骨头坏死分期标准修订版。这是自1994年以来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分期的重大改变。修订后的ARCO分期为四分期体系,特点包括:取消了0期分期,确定Ⅰ和Ⅱ期为塌陷前病变,Ⅲ期细化为早、晚期,X线片出现关节间隙变窄、髋臼改变和关节破坏的骨关节炎表现归入Ⅳ期。这次ARCO分期的改良,可谓化繁为简,却没能做到执简驭繁,对疾病治疗指导和预后判断的效果和意义有待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管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激素类药物,导致股骨头血液供应受损,局部循环障碍,导致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坏死,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塌陷、关节功能障碍。近年来,"血管学说"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生理机制起着主导作用并被逐步认可,与血管相关的显微外科移植技术对于治疗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疗效显著。本研究旨在对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有关血管的发病机制作以综述,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研究方法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研究方法的进展。方法:以“股骨颈骨折”“股骨头血供”“股骨头坏死”“支持带动脉定位”及“femoral neck fracture”“ blood supply of the femoral hea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location of retinacular artery”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21年4月关于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研究方法的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46篇,排除质量低、无法获取全文及内容不相符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38篇(中文文献15篇、英文文献23篇),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目前用来研究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的方法有灌注对比剂、增强MRI、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显微灌注三维数字成像等,股骨头内血供主要来源于上、下、前3组支持带动脉,圆韧带动脉也参与股骨头血液的供应,3组支持带动脉在股骨头内彼此交通联结成血管网,分布于骺板上下方,但目前对股骨头内的血供及动脉走行特点仍未达成共识。结论:目前用于股骨头内动脉研究的方法及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学者们对股骨头内的动脉解剖及血供模式有了一些认识,但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尚需更进一步研究股骨头内的动脉解剖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1~75岁[(57.9±11.4)岁]。通过以下两种内固定物实现股骨近端的三角形力学重建,其中6例采用动力髁螺钉(DCS)联合前内侧钢板固定,5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前内侧钢板固定。观察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前倾角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12个月,采用下肢功能评价量表(LEFS)评分、简明版12项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12)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2~45个月[(19.1±10.8)个月]。骨折愈合率为100%,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4.7±1.8)个月]。相比健侧,患侧颈干角和前倾角均获复位( P>0.05);在骨折最终实现愈合时,颈干角和前倾角也未发生继发性复位丢失( P>0.05)。术后未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内固定物失效等并发症。LEFS评分术后6个月为(44.7±8.2)分,术后12个月明显提高[(61.6±10.4)分] ( P<0.05)。VAS术后6个月为3.5(2,4)分,术后12个月明显降低[1.5(0,2)分]( P<0.05)。术后12个月,SF-12躯体状态评分[(42.5±9.0)分]和心理状态评分[(55.7±5.7)分]均较术后6个月[(30.0±6.4)分、(43.6±6.2)分]明显改善( P<0.05)。 结论: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采用DCS或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前内侧钢板重建三角形力学稳定结构,能够获得稳定的骨折复位和复位维持,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这可能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提供一种优化的翻修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髋臼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关节内损伤,随着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也逐年增加,如创伤性髋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再移位以及异位骨化等,导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许多研究都聚焦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于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治疗,且对于其疗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通过研究THA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术式在此类疾病中的优缺点,并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针对近年来THA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疗效进行综述,为后续相关临床工作及研究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髋臼骨折手术入路选择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髋臼骨折的损伤机制为股骨头撞击髋臼导致的髋臼骨性结构破坏,手术目的是重建髋关节的头臼匹配关系并维持稳定。由于髋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股骨头的遮挡使其前后面不能相互照应,因此手术入路的选择关系到手术区域显露、骨折复位质量、固定效果,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合理的手术入路选择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创伤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包括前方入路和后方入路,但由于髋关节的解剖复杂性及髋臼骨折的多样性,没有一种手术入路能完成所有类型的髋臼骨折手术。笔者阐述多种手术入路的解剖特点及适应证、手术入路选择策略,为临床医师处理髋臼骨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改善腹盆部血管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TrueFidelity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在腹盆部CT血管成像(CTA)低剂量扫描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申请行腹盆部CTA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低剂量腹盆部CTA扫描,管电压为80 kV,管电流为智能管电流(100~720 mA),扫描完成后均使用传统滤波反投影(FBP)、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 50%)、TrueFidelity算法[降噪强度:中等强度(TF-M)和高强度(TF-H)]4种重建算法对图像进行重建。测量腹主动脉、同层腰大肌及皮下脂肪的CT值和CT值的标准差(SD),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另外测量腰大肌密度均匀区域的CT值偏度,同时使用5分法评价所有图像的颗粒度、模糊度及股骨头层面的硬化伪影。客观评价指标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CT检查的辐射剂量为(1.09±0.31)mGy。4组重建图像血管和肌肉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FBP组的SD值最大,TF-H组的SD值最小。SNR和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整体趋势与SD值趋势相反。偏度值比较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颗粒度评分FBP组评分最高,TF-H组评分最低,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糊度评分TF-H组评分稍高于其余3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化伪影评分FBP和ASIR-V 50%组评分最差,TF-H最好( P<0.001)。 结论:综合考虑图像噪声、模糊度、均匀度和硬化伪影的表现,在腹盆部CTA低剂量扫描时,相比于FBP和ASIR-V,TrueFidelity重建算法可以提供更优的图像质量,其中TF-H的图像质量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科脱位入路头凹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外科脱位入路头凹处清除死骨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凝胶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6年12月应用外科脱位入路经头凹清除死骨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凝胶治疗23例(26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例资料。其中男15例(18髋),女8例(8髋);年龄21~53岁,平均36.2岁;激素性股骨头坏死12例(15髋),酒精性股骨头坏死8例(8髋),特发性股骨头坏死3例(3髋);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股骨头坏死分期Ⅱb期5髋,Ⅱc期12髋,Ⅲa期5髋,Ⅲb期3髋,Ⅲc期1髋。术前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和骨髓浓集液,测定富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水平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检测骨髓浓集液中骨髓单核细胞数量。无菌条件下制备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采取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显露股骨头,经股骨头凹处开窗进行死骨清除,将自体骨粒与骨髓浓集液、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混合后,经股骨头凹处顺向打压植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6、12个月行骨盆X线片及CT、MRI检查,观察关节面塌陷及骨修复重建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关节疼痛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富血小板血浆测定血小板水平为(1.82±0.29)×10 6/μL,其中VEGF和TGF-β水平分别为(504.32±52.13)pg/mL、(134.19±20.52)ng/mL。骨髓浓集液中骨髓单核细胞数量为(8.17±1.54)×10 5/L。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125 min,平均108 min;术中出血250~400 mL,平均320 mL。23例患者术后随访26~42个月,平均36.6个月。1例出现大转子截骨端延迟愈合,二次手术后4个月愈合。11例(11髋)出现了关节面不同程度塌陷,其中10髋关节面塌陷1.0~3.0(1.9±0.82)mm,关节间隙可,塌陷关节面下骨质密度接近正常,关节功能正常,未予处理;1例股骨头坏死面积约占股骨头体积60%,术后17个月关节面塌陷3.5 mm,关节功能受限,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23例(26髋)中,术后25髋股骨头植骨均重建,完全重建时间为1~1.5年。25髋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7.38±8.21)分,高于术前的(58.92±10.42),VAS(2.58±1.58)分,低于术前的(7.42±1.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630、26.718, P值均<0.01)。 结论:外科脱位入路头凹死骨清除打压植骨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可以直视下彻底清除坏死骨;同时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的应用,可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供细胞支架、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及VEGF和TGF-β的水平,促进股骨头坏死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