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瓣治疗手舟骨骨不连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瓣治疗手舟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手舟骨骨不连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8~63岁,平均(43.5±15.5)岁。术中清创骨折段后,将骨瓣移至手舟骨处充填骨缺损,将骨瓣动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吻合,伴行静脉与桡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采用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治疗13例,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软骨瓣治疗2例。术后根据X线表现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握力及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功能组间比较使用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门诊随访11例,微信随访4例,平均随访32.5(8~60)个月。15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2.5(10~16)周。术前VAS评分为(3.5±1.5)分,术后末次随访降至(1.0±1.0)分;握力由术前的(16.5±4.3)kg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31.5±3.5)kg;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6.2±11.4)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68.5±10.8)分,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6例,可1例,手术前后功能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手舟骨骨不连具有良好的功能效果。该技术为手舟骨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应及结构支持,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对于手舟骨近极缺血性坏死的可以采用骨软骨瓣移植替代,防止腕骨骨关节炎和塌陷,这在治疗难治性手舟骨骨不连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研究方法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研究方法的进展。方法:以“股骨颈骨折”“股骨头血供”“股骨头坏死”“支持带动脉定位”及“femoral neck fracture”“ blood supply of the femoral hea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location of retinacular artery”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21年4月关于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研究方法的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46篇,排除质量低、无法获取全文及内容不相符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38篇(中文文献15篇、英文文献23篇),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目前用来研究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的方法有灌注对比剂、增强MRI、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显微灌注三维数字成像等,股骨头内血供主要来源于上、下、前3组支持带动脉,圆韧带动脉也参与股骨头血液的供应,3组支持带动脉在股骨头内彼此交通联结成血管网,分布于骺板上下方,但目前对股骨头内的血供及动脉走行特点仍未达成共识。结论:目前用于股骨头内动脉研究的方法及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学者们对股骨头内的动脉解剖及血供模式有了一些认识,但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尚需更进一步研究股骨头内的动脉解剖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严重创伤出血救治中的生命支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失血性休克和致死性出血是战伤和非战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手术室内死亡的80%以上,占创伤24 h内死亡的70%以上。此类患者救治是创伤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核心问题。院前损害控制性复苏措施,包括遵循ABCs法则,基于院前转运时间实施相应的输血、输液策略,基于具体伤情维持血压、使用氨甲环酸等;院内损害控制性复苏的核心是大量输血,及早纠正创伤性凝血病。院前损害控制性外科主要包括颈椎等脊柱的保护、骨盆带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直接压迫止血等,针对不可压迫致命性出血的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最有希望的救命技术。院内损害控制性外科包括损害控制性剖腹、剖胸、骨科手术和开颅手术等。只有在黄金时间内配合实施损害控制性外科手术和损害控制性复苏,才能最终挽救此类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早产儿动脉导管结扎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并在心脏外科进行手术干预的49例PDA超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2例;均为胎龄<28周的早产儿,平均出生胎龄为26 +5周,胎龄范围为24 +5~27 +6周;多胎妊娠占38.8%(19/49);出生体重为(930±148) g;术前超声评估PDA直径为(4.0±0.8) mm;术前约有1.6次药物治疗疗程。观察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手术治疗的早期预后、住院期间病死率、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术前和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脱离氧疗的时间等,总结PDA结扎术治疗超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儿的手术时间为(52±16) min,手术时平均日龄为42.4 d,手术时平均体重为1.68 kg,术前PDA直径的中位数为3.8 mm,出院时平均纠正年龄为42 +6周,出院时平均体重为3.47 kg。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所有患儿术后无残瘘,均达到即刻闭合。2例患儿术前已存在左侧声带麻痹,术后无新增神经损伤的病例;术后气胸占10.2%(5/49)。出院前非手术相关死亡4例,院内病死率为8.2%(4/49)。术前有创机械通气支持占85.7%(42/49),无创正压通气支持占14.3%(7/49)。住院期间有创机械通气总时间为(42±37) d,总的呼吸机支持(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为(73±34) d。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的呼吸机支持时间在术前和术后的差值分别为(12.4±26.5 )d和(32.2±35.0)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 P=0.003和 P<0.001。生存分析发现多胎妊娠、手术时体重≥1.5 kg、PDA直径<3.8 mm的患儿术后可以更早撤离呼吸机治疗及脱离氧疗。 结论:运用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超早产儿PDA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门下型尾状叶胆管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1 女性,43岁,因“右上腹隐痛半个月”于 2021年10月19日收入赣州市肿瘤医院。患者无其他不适症状,既往有乙肝病史,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HBV-DNA 6.8×10 3 U/ml,甲胎蛋白17.9 μg/L(正常值范围:0~7 μg/L),CA19-9 37.41 U/mL(正常值范围:0~27 U/ml),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CT检查结果提示右肝可见最大径4.8 cm的占位;肝穿刺活检报告为低分化腺癌,胆管细胞癌可能性大。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021年11月1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肝总动脉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右肝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数枚肿大淋巴结,质地中等,肝脏中度硬化,左肝体积较小,右肝可及最大径约5 cm的肿块,边界尚清;先行骨骼化清扫,其中在沿胆总管-肝总管左缘向上清扫至左肝蒂下方区域时出现胆漏,仔细分离后发现局部有一根直径0.3 cm的胆管,其前壁已被剪开,有胆汁溢出,用小圆针的针鼻一端经胆管裂口伸入探查,向右可进入肝总管,将肝总管前壁顶起,向左通向尾状叶(图1A、1B),用6-0 不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胆管前壁裂口(图1C),再完成右肝部分切除术;用带蒂的肝圆韧带浆膜面覆盖胆管修补处,用5-0不可吸收线将肝圆韧带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数针防止移位,放置2根腹腔引流管,将大网膜上提覆盖肝门区域,关腹结束手术。术后行全身支持、护肝、抗病毒等治疗,恢复顺利,无胆瘘等异常情况,病理学检查报告为右肝肉瘤样肝细胞癌,13枚淋巴结均未见转移。术后55 d复查CT,结果显示肝内胆管包括尾状叶胆管无扩张,肝十二指肠韧带、腹膜后可见较多肿大淋巴结;术后87 d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复查CT结果显示肝内无复发、转移,尾状叶胆管未见扩张,但两侧肝内胆管及肝总管明显扩张,肝十二指肠韧带、腹膜后淋巴结较前增大,患者放弃胆管穿刺引流等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3D可视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CTA与Mimics医学重建软件对腓动脉穿支血管进行术前3D可视化研究,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以13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交通事故伤7例,机器压轧伤2例,重物砸伤4例。创面缺损范围5.0 cm×3.0 cm ~17.0 cm×10.0 cm。采用CTA技术获取患侧下肢断层图像数据,应用Mimics 15.0软件对腓动脉穿支血管进行3D可视化重建,观测腓动脉穿支的分布情况,利用软件自带工具模拟术前皮瓣设计,按照模拟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术中对术前相关测量指标进行对比测量,然后带蒂旋转180°修复创面。术后定期门诊或网络随访,主要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色泽、血运以及供区外观,皮瓣受区足踝部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量表评分。结果:利用Mimics软件成功重建腓动脉穿支皮瓣3D可视化模型,13例解剖学特点和供血范围均与术中基本一致。术中成功切取6.0 cm×4.0 cm~18.0 cm×11.0 cm大小皮瓣,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本组患者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8.1个月,创面Ⅰ期愈合,皮瓣均成活,质地、色泽良好,其中3例皮瓣臃肿,术后6个月后行二期修薄,术后外形满意。至末次随访时,13例足踝部功能根据AOFAS评分,获优7例,良4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84.61%。结论:基于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腓动脉动脉穿支3D可视化形态学支持,解决其术前设计的盲点,以便术中精准化的切取皮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之全肺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全肺切除术是中央型肺癌的一种治疗手段,为了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组织需要切除一侧肺组织,其导致结果包括:(1)肺容积减少及肺通气换气量减少;(2)肺血管床减少及由此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增加;(3)健侧肺门与纵隔移位及由此引起的肺通气,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4)与局部血供不良,术后低氧,局部张力增高等危险因素相关的气管残端或气管支气管吻合口愈合不良,及可能出现的支气管胸膜瘘或气管支气管吻合口瘘。这导致全肺切除术相比较保留肺功能的肺切除术术后并发症风险有所增加。但并不意味着要退而求其次,放弃其在肺癌治疗中其他手术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肿瘤学治疗效益。术前精准评估患者肿瘤与淋巴结情况及手术可切除性、心肺功能,挑选出能够最大程度获益于该手术方式的患者;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麻醉通气中造成的肺损伤,术中避免膈神经、喉返神经、迷走神经肺支等神经损伤,降低如支气管残端或气管支气管吻合口周围血供不良等引起残端或吻合口愈合的风险因素;优化术前、术中、术后管理中的气道管理、呼吸机管理、液体管理、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肺支持、自主咳嗽、早期活动等。可能会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一种手术方式本身在肿瘤学治疗中带来的效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7年至2019年复苏质量改进情况及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复苏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2017年至2019年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VLBWI)复苏质量改进情况及其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VLBWI 318例。按照具体复苏策略实施情况分为3组:2017年为复苏质量改进前( n=83),2018年为改进中( n=102),2019年为改进后( n=133)。分析比较各年复苏策略,包括体温管理、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 DCC)、呼吸支持[产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正压通气或气管插管使用]和氧疗[复苏初始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 FiO 2)、复苏最高FiO 2以及纯氧复苏]实施情况、复苏效果及转归。采用趋势 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Wilcoxon轶和检验、方差分析及LSD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母亲产前足疗程糖皮质激素使用比例在2017年至2019年逐年上升[44.6%(37/83)、47.1%(48/102)与72.2%(96/133), χ2趋势=18.218, P<0.001]。(2)入院时低体温比例逐年下降[100.0%(83/83)、90.2%(92/102)与33.8%(45/133), χ2趋势=136.042, P<0.001],且并未增加体温过高比例[0.0%(0/83)、1.0%(1/102)与0.0%(0/133), χ2趋势=2.124, P=0.346]。(3)DCC比例逐年增加[0.0%(0/83)、29.4%(30/102)与90.2%(120/133), χ2趋势=178.659, P<0.001],生后12~24 h毛细血管血血红蛋白含量逐年上升[(190.1±34.8)、(202.0±29.7)与(213.6±32.3)g/L,LSD检验, P值均<0.05]。疑似红细胞增多症(毛细血管血红细胞压积>68%)发生率逐年增加[7.2%(6/83)、7.8%(8/102)与17.3(23/133), χ2趋势=5.825, P=0.016];除外没有检测静脉血红细胞压积的病例,2017、2018和2019年VLBWI红细胞增多症确诊(静脉血红细胞压积>65%)率并未增加[1.3%(1/80)、2.0%(2/100)与4.8%(6/126), χ2趋势=2.333, P=0.127]。(4)产房CPAP使用比例逐年增加[0.0%(0/83)、28.4%(29/102)与87.2%(116/133), χ2趋势=167.721, P<0.001];产房内正压通气比例[44.6%(37/83)、31.9%(32/102)与28.6%(38/133), χ2趋势=5.371]、生后1 min内气管插管比例[100.0%(31/31)、45.0%(9/20)与35.0%(7/20), χ2趋势=37.467]和总气管插管比例[37.3%(31/83)、19.6%(20/102)与15.0%(20/133), χ2趋势=13.566]均逐年下降( P值均<0.05);但胸外按压、肾上腺素使用以及低Apgar评分比例各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与2017年相比,2018年和2019年复苏初始FiO 2[30%(21%~100%),30%(21%~100%)与40%(25%~100%)]、最高FiO 2[40%(21%~100%),30%(21%~100%)与40%(25%~100%)]均明显降低( P值均<0.017),纯氧复苏比例逐年下降[13.3%(11/83)、1.0%(1/102)与0.8%(1/133), χ2趋势=17.719, P<0.001]。各年桡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住院期间肺表面活性物质、机械通气应用比例、最高经皮胆红素值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随着复苏质量改进措施的陆续应用,降低了VLBWI入院低体温的发生,提高了生后血红蛋白值,减少了正压通气和气管插管的比例,且对复苏效果无影响,也不增加短期不良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颌下腺多形性腺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24岁,以"发现左侧颌下包块6 d"为主诉入院,无颌面部疼痛、红肿、发热、皮温升高等症状。超声检查提示:左侧颌下腺实性低回声结节(图1),大小27 mm×24 mm×17 mm,以18G活检针在超声引导下,进针至左侧颌下腺占位前缘,扣动穿刺枪扳机,取出组织2条,病理报告:涎腺源性肿瘤,考虑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建议免疫组化协诊,免疫组化结果支持PA的诊断。患者治疗愿望迫切,又拒绝外科手术,为防止瘤体继续生长变大,甚至恶变,对患者病情及结节周围结构进行综合评估,有较为安全的进针通道,拟于局麻下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前超声造影:内可见少量造影剂填充,并持续低增强。超声引导下择点定位,采用2%利多卡因200 mg,生理盐水1∶1稀释进行局部麻醉,超声引导下使用22G穿刺针在颌下腺被膜外及大血管间隙注入生理盐水作为隔离带(图2),射频消融仪器为绵阳立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LDRF-120S多极射频消融仪系统及配套射频手术电极,最大输出功率0~200 W,工作频率400 kHz,温度监控范围为0~100 ℃。以18G工作尖端1 cm的一次性射频消融针穿刺进入左侧颌下腺实性结节内,输出功率35 W,采用移动消融模式,由深部到浅部,逐层消融(图3),直至结节全部为强回声覆盖,达到适形消融的标准,缓慢烧灼针道后退针,共计消融3 min。术后待强回声消散后,即刻行超声造影,消融区内未见明显造影剂填充,提示消融完全(图4),消融区大小为31 mm×30 mm×23 mm。全程总耗时20 min,消融区局部无明显出血、肿胀,患者无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面瘫、神经受损等严重并发症,监测生命体征正常,嘱咐间断冰敷2~3 h,患者无明显不适,安全返回病房。术后1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侧颌下腺实性低回声结节大小27 mm×27 mm×22 mm,形态规则,边界清,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观察消融区,动脉期、延迟期均未见造影剂充盈,呈"黑洞征"。术后3个月复查(图5)消融灶大小25 mm×22 mm×17 mm。术后6个月复查(图6)消融灶大小17 mm×16 mm×13 mm,皮肤表面凸起不明显。术后1年复查(图7)消融灶大小13 mm×10 mm×8 mm,体表光滑平坦,无异常隆起和凹陷(图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管外科实验研究现状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作为一个年轻的临床医学科室,血管外科的发展离不开实验研究的支持。大量基础实验为血管外科的快速发展和临床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进行血管外科方面的实验研究,对于改善相关疾病的预后和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从宏观层面看,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开展实验研究能推动外科治疗技术和方案的进步,有助于减轻疾病负担。从微观层面看,实验研究能深入揭示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探索外科操作的生理病理效应,为优化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