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锚式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锚式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self anchored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至12月采用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59.6±11.3)岁(范围49~77岁)。诊断包括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17例、椎间盘退变性疾病8例、退变性滑脱8例、退变性侧凸5例、融合术后翻修3例,其中5例伴骨质疏松;责任节段包括L 2, 3 2例、L 3, 4 11例、L 4, 5 20例、L 2~L 4 3例、L 3~L 5 5例。手术采用侧卧位,取椎间隙中点斜向腹侧6 cm小切口,经腹膜外入路显露腰大肌前缘,向背侧牵开腰大肌,切除椎间盘及处理椎间隙,试模撑开,经同切口取髂骨填充融合器,正侧方植入融合器,以融合器远侧和近侧嵌片锚定融合器与相邻椎体。术后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融合器位置、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和滑脱率。 结果:手术时间(79.0±19.5)min(范围60~100 min);术中出血量(38.0±28.2)ml(范围15~70 ml)。术后随访(10.6±4.6)个月(范围4~15个月)。41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2±2.1)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1.9±1.2)分、末次随访时(1.6±1.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7.48, P=0.00);末次随访时VAS改善率为73.9%±16.4%,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3 , P=0.97)。ODI由术前47.8%±15.1%降低至术后3个月14.6%±10.5%、末次随访时11.0%±7.3%,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9.29 , P=0.00);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为75.8%±16.9%,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1, P=0.99 )。腰椎X线片示脊柱序列明显恢复,融合器无移位或脱位。7例出现融合器下沉2~3 mm,除1例肥胖患者一过性腰痛外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6.4°±10.2°恢复至48.0°±10.7°,椎间隙高度由术前(8.3±2.5)mm恢复至(11.3±3.3)mm, 8例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由术前19.7%±4.4%减少至9.3%±5.3%,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增加单纯LLIF的即刻稳定性,避免后路内固定,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上海新华医院脊柱中心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8例Ⅳa型MPS导致寰枢椎脱位患儿的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6.2±3.1)岁(范围2~10岁)。8例患儿均存在下肢乏力、步态不稳,3例患儿无法站立及行走;影像学均表现为齿突发育不全、寰枢椎脱位及全身骨骼发育异常。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ASIA impairment scale,AIS)、校正寰齿前间距(modified atlanto-dental interval,mADI)及复位指数、螺钉植入质量(CT评估)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44.0±43.1) min(范围90~220 min),术中出血量(89.1±55.1) ml(范围15~180 ml),随访时间(17.8±7.4)个月(范围8~27个月)。术前AIS分级C级3例、D级4例、E级1例;末次随访时C级1例、D级1例、E级6例。术前mADI为(7.38±2.62) mm,术后6个月降低至(2.50±1.6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1, P=0.001);末次随访时复位指数为65.0%±26.3%。共植入椎弓根螺钉31枚,其中Ⅰ型26枚(83.9%)、Ⅱ型4枚(12.9%)、Ⅲ类1枚(3.2%),Ⅲ型螺钉未发生脊髓及血管损伤;另有1例一侧植入棘突椎板钉。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显示融合(均为自体骨),2例术后1年获得融合(异体骨),1例术后2年出现植骨块吸收(异体骨)。1例患儿手术当晚出现Ⅱ型呼吸衰竭,经抢救后康复。其余患者无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Ⅳa型MPS患儿绝大多数有齿突缺如,如合并寰枢椎脱位和颈椎管狭窄导致颈脊髓受压,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安全、有效。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患儿常合并多系统受累,需要多学科协作来保证围手术期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膝关节置换术联合改良“overlap”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联合改良“overlap”技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TKA联合改良“overlap”技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的19例(22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6膝),女性14例(16膝),年龄(60.6±12.2)岁(范围:33~77岁),体重指数(25.4±4.1)kg/m 2(范围:20.0~33.0 kg/m 2)。其中11例(12膝)合并外翻畸形,Keblish分型轻度2膝,中度6膝,重度4膝。所有病例通过髌旁内侧入路,采用松解外侧支持带联合“overlap”技术恢复髌骨轨迹。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髌骨脱位、膝关节外翻畸形、屈曲挛缩畸形及伸膝迟滞均得到矫正。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8±35.2)个月(范围:24~136个月)。1例患者术后2周发生假体周围感染;1例术后2个月髌骨脱位复发;1例术后3个月出现膝关节僵硬,行闭合松解术;其余患者均未出现髌骨脱位或半脱位等征象。末次随访时,KSS临床评分由术前的(36.4±12.7)分升至(83.4±6.3)分( t=-15.15, P<0.01),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30.7±11.1)分升至(77.6±8.3)分( t=-14.37, P<0.01),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81.7°±19.6°提高至107.6°±12.5°( t=-4.85, P<0.01)。 结论:TKA联合改良“overlap”技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满意,是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成人下肢防腐标本4具(8侧),其中2具(4侧)行跟骨内侧解剖,观察载距突毗邻结构及显露范围;另2具模拟内外侧联合入路复位固定跟骨骨折。回顾性分析临床应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9例(9足),男7例、女2例;年龄(49.9±11.3)岁(范围25~58岁)。术中先取内侧切口,临时复位并固定载距突于距骨;再取外侧切口,显露跟骨外侧,复位并固定骨折块;载距突以螺钉经外侧固定,其中2例经内侧辅以可吸收棒固定。同期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手术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6例(8足)作为对照。两组外侧均采用跟骨锁定接骨板固定,并以脱钙骨基质植入后关节面复位后的空腔。测量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B?hler角、Gissane角,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结果:载距突-距骨关节面呈倒"V"形,分为前、后两部分。经胫后肌腱前方可显露载距突尖部,经胫后肌腱与趾长屈肌腱间隙可完整显露并复位固定载距突及跟骨体内侧。内外侧联合入路组术后切口引流量为(73.6±4.3) ml,大于单纯外侧入路组的(70.6±7.1) ml( t=2.18, P=0.045)。外侧切口均一期愈合,内外侧联合入路组1例内侧切口出现延迟愈合。内外侧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外侧入路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2.2±2.1)周和(12.8±2.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0, P=0.622)。术后1年,内外侧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外侧入路组B?hler角分别为37.0°± 5.7°、27.9°± 4.0°,大于术前的4.7°±3.4°、3.9°±2.9°( 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6, P=0.002);Gissane角分别为133.2°±9.8°、139.1°±9.4°,较术前的172°±7.3°、175.6°±5.6°减小( 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6, P=0.226);内外侧联合入路组AOFAS评分为(93.6±4.0)分,大于外侧入路组的(84.3±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3, P=0.008)。 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较高概率的载距突骨折或脱位,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及先内侧后外侧的手术顺序有利于恢复跟骨力线及解剖形态,尤其是跟骨内侧载距突与距骨下缘的对位关系,与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比较可获得更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hiari畸形Ⅰ型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Chiari畸形Ⅰ型(CM-Ⅰ)患者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CM-Ⅰ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后颅窝骨性减压+硬膜扩大成形术治疗25例,后入路固定术治疗52例。采用芝加哥Chiari畸形预后量表(CCO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的短期疗效(出院时)、长期疗效(术后≥3个月)及疗效改善程度(即长期疗效较短期疗效提高的程度)。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M-Ⅰ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首发症状不同的患者出院CCOS评分存在差异( P=0.008)。术前不伴肢体无力、括约肌功能异常、小脑性共济失调、行走不稳,无脊柱侧弯,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评分低的患者,出院CCO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前伴有枕部疼痛、无扁平颅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Ⅰ级的患者,术后≥3个月的CCO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年龄为18~40岁,术前伴有肢体无力,合并寰枢椎脱位、寰枕融合,不合并扁平颅底,行后入路固定术的患者,CCOS评分改善更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前肢体无力、脊柱侧弯均是CM-Ⅰ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均 P<0.05)。ASA术前麻醉风险分级是CM-Ⅰ术后长期疗效的影响因素( P=0.047)。术前肢体无力、扁平颅底是CM-Ⅰ疗效改善程度的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术前不伴肢体无力、脊柱侧弯的CM-Ⅰ患者术后短期疗效更好,ASA术前麻醉风险分级低者术后长期疗效更好。术前伴肢体无力,无扁平颅底的CM-Ⅰ患者疗效改善程度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克氏针联合支撑钢板治疗肘关节损伤三联征Regan-Morrey Ⅱ型冠状突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克氏针联合支撑钢板治疗肘关节损伤三联征Regan-Morrey Ⅱ型冠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骨盆创伤外科收治的20例Regan-Morrey Ⅱ型冠状突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8例;左侧6例,右侧14例;患者年龄18~60岁(平均39岁)。所有冠状突骨折均经前侧入路使用克氏针联合支撑钢板固定,后外侧入路修复桡骨头及外侧韧带复合体。必要时修复内侧副韧带或使用铰链式外固定架。末次随访时记录肘关节活动度(ROM),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美国肩肘外科学评分(ASES)和拍摄肘关节X线片来评估疗效,同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屈伸ROM平均为132.5°,旋前-旋后ROM为平均150°,MEPS评分平均为88分,ASES评分平均为87分。肘关节术后未发生半脱位或脱位。仅1例冠状突骨折轻微移位,但最终获愈合,肘关节功能未受影响;2例患者后外侧切口出现脂肪液化,清创后愈合。5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改变,但肘关节无明显的功能障碍。结论:克氏针联合支撑钢板治疗肘关节损伤三联征Regan-Morrey Ⅱ型冠状突骨折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位骨软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压缩性骨折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股骨头骨折常见于高能量损伤,其中压缩性骨折更为少见,常用骨折分型中较少提及。报告1例急性创伤性髋关节脱位伴股骨头压缩性骨折病例。患者骑电动车撞击花坛致伤,右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就诊。经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右侧髋关节前脱位伴股骨头压缩性骨折。急诊行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再采用外科脱位技术(即Ganz入路),取股骨头下非负重区骨软骨块移植至塌陷负重区,应用全螺纹无头钉埋头固定;另取自体髂骨重建非负重供区。术中成功获得股骨头解剖结构复位;术后3个月X线片示股骨头光滑、移植骨软骨块固定良好;术后8个月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逐步由部分负重增至全部负重,髋关节无明显疼痛;术后24个月X线片示股骨头骨折复位固定良好,CT示股骨头无坏死、囊性变,患者髋关节被动、主动活动良好,负重行走无疼痛。对髋关节脱位伴股骨头压缩性骨折患者,尽早关节复位、非负重区骨软骨移植可恢复股骨头负重区的解剖结构,避免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50例,年龄(41.8±12.9)岁。用一期后路撑开、融合器置入的方式治疗绝大部分( n=80)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少数病例( n=2)行腹侧减压。对全部病例进行临床随访,分析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共80例(97.6%)进行了一期寰枢关节撑开、融合器置入,其中4例伴有侧方关节骨性融合,以骨凿切断;2例(2.4%)寰齿关节骨性融合的患者进行了经口齿状突切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8.6±7.3)个月。术后CT随访发现60例患者(75.0%)寰齿间距(ADI)恢复正常。患者术后ADI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4)mm比(5.0±1.5)mm, P<0.05];术后齿状突距离钱氏线的垂直距离较术前下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3.8)mm比(10.2±5.2)mm, P<0.05];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7±1.5比11.2±1.7, P<0.05)。75例(93.8%)患者在术后1年随访即形成寰枢关节间骨性融合。 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绝大部分可通过后路一期寰枢关节撑开、融合器置入手术达到良好的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与非脱位法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与非脱位法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26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5~80岁[(51.6±4.9)岁]。Dubberley分型:2A型10例,2B型5例,3A型6例,3B型5例。12例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行骨折复位内固定(脱位法组),14例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传统显露方法行骨折复位内固定(非脱位法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术后1周内三维CT评估复位情况(分离或台阶>2 mm为差)、术后3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末次随访时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18个月[(10.5±3.3)个月]。脱位法组、非脱位法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6.9±15.5)min、(122.7±11.1)min( 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3.3±9.7)ml、(112.9±10.1)ml( P>0.05)。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脱位法组复位均良好,而非脱位法组7例复位良好,7例关节面后方发现分离或台阶>2 mm( P<0.05)。术后3个月脱位法组MEPS为(90.0±1.4)分,其中优9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非脱位法组MEPS为(78.9±2.9)分,其中优5例,良4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为64.3%( 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非脱位法组7例关节退变,其中3例螺钉切割,2例异位骨化,2例高龄患者单纯关节周围有骨赘形成;脱位法组2例高龄患者关节退变,单纯骨赘形成,未发现螺钉切割及异位骨化。 结论:对于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复位内固定较非脱位法可以完全显露肱骨远端关节面,骨折解剖复位,肘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科脱位入路头凹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科脱位入路头凹处清除死骨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凝胶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6年12月应用外科脱位入路经头凹清除死骨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凝胶治疗23例(26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例资料。其中男15例(18髋),女8例(8髋);年龄21~53岁,平均36.2岁;激素性股骨头坏死12例(15髋),酒精性股骨头坏死8例(8髋),特发性股骨头坏死3例(3髋);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股骨头坏死分期Ⅱb期5髋,Ⅱc期12髋,Ⅲa期5髋,Ⅲb期3髋,Ⅲc期1髋。术前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和骨髓浓集液,测定富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水平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检测骨髓浓集液中骨髓单核细胞数量。无菌条件下制备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采取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显露股骨头,经股骨头凹处开窗进行死骨清除,将自体骨粒与骨髓浓集液、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混合后,经股骨头凹处顺向打压植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6、12个月行骨盆X线片及CT、MRI检查,观察关节面塌陷及骨修复重建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关节疼痛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富血小板血浆测定血小板水平为(1.82±0.29)×10 6/μL,其中VEGF和TGF-β水平分别为(504.32±52.13)pg/mL、(134.19±20.52)ng/mL。骨髓浓集液中骨髓单核细胞数量为(8.17±1.54)×10 5/L。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125 min,平均108 min;术中出血250~400 mL,平均320 mL。23例患者术后随访26~42个月,平均36.6个月。1例出现大转子截骨端延迟愈合,二次手术后4个月愈合。11例(11髋)出现了关节面不同程度塌陷,其中10髋关节面塌陷1.0~3.0(1.9±0.82)mm,关节间隙可,塌陷关节面下骨质密度接近正常,关节功能正常,未予处理;1例股骨头坏死面积约占股骨头体积60%,术后17个月关节面塌陷3.5 mm,关节功能受限,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23例(26髋)中,术后25髋股骨头植骨均重建,完全重建时间为1~1.5年。25髋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7.38±8.21)分,高于术前的(58.92±10.42),VAS(2.58±1.58)分,低于术前的(7.42±1.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630、26.718, P值均<0.01)。 结论:外科脱位入路头凹死骨清除打压植骨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可以直视下彻底清除坏死骨;同时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的应用,可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供细胞支架、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及VEGF和TGF-β的水平,促进股骨头坏死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